竹頭木屑vs勇敢的肯尼
這一次的國語課的文章內容體裁是到是記敘文,但由記事改為改人。所以在引導孩子繪製課文的架構圖時,支幹的部分就必須突破「原因」、「經過」、「結果」的思考框架,而可以讓文章的人物跳出來,以自我介紹的方式來呈現。
在第11課的竹頭木屑中,想先測試一下,是否有組別能跳脫過去練習的思方模式,所以沒有給予太多的提醒:
這組的孩子知道文章主要是在介紹人物,所以在第一個部分有調整成「時間」和「主角」但後面的第二部分就和前面沒有辦法連貫了。
這一組是將「結果」改成「啟示」,這樣的方式會仍依描述事情為主
這一組的整理蠻清楚的,只要將支幹的標題拿掉,第一部分加上人物的個性:他是一個懂得愛物惜物、有創意的人,第二部分修改成「陶侃廢物」利用的實例。第三部分留下別人對陶侃的看法即可,就是一篇佳作囉!
看了孩子的作品之後,都能激發老師我不同的想法,所謂的教學相長就是這樣吧!花了一分鐘也完成了簡易的架構圖,並示範給孩子看如何是以第一人稱「自我介紹」的方式來介紹:
接下來則是另一篇的描述人物為主的文章:勇敢的肯尼。希望孩子經由上一次的練習,可以從人物的基本資料及個性去著手,並找出文章中實際的文句去舉例整理,強調歸納推論、詮釋整合的能力。
這一組的孩子有了上次的經驗,已經嘗試去調整,但呈現的方式有點零亂,可以再進一步整理。
這一組的整理得很不錯,如果可以再加上肯尼的態度部分會更棒!
在和孩子的討論之後,思路經過激盪,便有迫不及待的畫出下圖,這可是全班的成果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