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種族隔離遺毒:南非農場學校與其歷史背景

南非種族隔離遺毒:南非農場學校與其歷史背景

南非種族隔離遺毒:南非農場學校與其歷史背景

台灣立報 更新日期:2010/07/29 00:07 魏世昌

策劃、編譯■魏世昌

 

1948至1994年南非實施種族隔離制度,對人種進行分隔,依法律規定,各族群在地理上強制被分離。教育也是分離的一環,《班圖人教育法》(Bantu Education Act)的頒布,將所有黑人學校收歸政府管轄,並終止教會學校的存在。

 

法令下設一系列補助金與策略框架,鼓勵農民在自己的土地蓋學校,政府以此促進學校、國家與農民三者間的交流。國家的補助金涵蓋了一半建物與公用設施支出及教師薪俸。農民提供土地與一半的建築支出,並負責掌控學校或舉薦他人代為管理。

 

這種安排對國家與農場主人皆有利。國家得以此控制人口,並且進行種族隔離思想滲透,讓班圖教育課程能進入最偏遠的農村地區。政府與農民都希望,建立農場學校能讓非洲勞工留在農村地區,而不是移動到城市尋找更好的生活條件與較高工資的工作。

 

結果是,農場學校成為南非最貧困的教育體系。數據顯示,農場學校19%的建築屬危樓,隨時有倒塌危機;超過80%沒有電話、76%缺乏電力、43%沒有水源;17%連基本的廁所設備都沒有。

 

從歷史上看,農場學校的所有權在農民手上,而非政府。因此,農民有權決定何時關閉學校,可以任命校長與隨意任免教師,甚至拆除校舍者也不在少數。在班圖教育法實施期間,這對農場教育造成強大威脅。

 

1980至1984年間,約170所農場學校關閉。土地所有權若發生變化,更是農場學校最脆弱的時候。新地主不願在自家土地上蓋學校,便開始趨逐師生。即便現在法律已改變,這種威脅仍在。

 

「童工」或許是農場學校裡暗藏最嚴重的問題。許多證據顯示,農場學校的學生有計畫的遭到剝削。坎珀當地區一所農場學校,就經常性的強迫學生收割作物。北開普省勞工部調查發現,年齡介於11至16歲的兒童,55%「專職」從事業農工作,主要負責收割與包裝蔬菜。

 

當地兒童作證,他們週一至週五,每天工作5至12個小時。開普敦北部,幾個兒童熬夜超過12小時分類花生,只賺得2蘭特(約台幣8元)。所有被發現使用童工的雇主都已遭到起訴。這種情況延續到1988年,農民才有權不讓孩子在農場工作。

 

(南非教育權利方案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