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兒是香格里拉

這兒是香格里拉        

    這兒是香格里拉是一部具有佛家、密宗元素的電影,影片中也呈現出香格里拉的遠離塵世之美。

    故事從小孩同同與母親季玲的互動,甜美的回憶開始,走進了現實中不愉快的母親、不快樂的家庭,一段存在卻又經常疏忽的情感,如同多數我們的生活一樣。

    母親是愛小孩的,然而小孩的存在,對於父母親來說,卻又充滿了許多的不便利,不便利於兩人世界的甜蜜約會,不便利於生活行動的拘束。想要有自己的生活空間,透過抽煙展現出自己的主體性、成熟度,卻是另一種的自我中心的小孩,疏於小孩的關注,忽略對於照顧小孩的責任。

    一對夫妻在車上,為了丈夫的情欲出軌而爭論,忽略做一個丈夫應有的責任,做為一個妻子應有的責任,忽略了做為駕駛者與陪伴者的責任,取而代之的是,隨心所欲的自我觀注,斷送小孩的生命與未來,事後的痛苦,竟是多種責任的因果聚合。

    同同母親痛苦的責任聚合,喪失了自我存在的意義,沉浸在自責的情緒中,這個自責綑綁著自己、先生、家庭和同同。在自責的枷鎖中,在小孩的尋寶遊戲中,追尋與小孩未完的承諾,這個自我救贖的追尋,看見佛家的幻境、遇見因緣。同同轉世的小孩,邀約同遊卻被輕忽,香格里拉純真的小孩,教會她騎馬,帶領她找到自己的路,純真的小孩也找自己的路,一份愛,遠方小女孩的愛,母親的愛,雙重的愛聚會,終於解開束縛自己,束縛小孩的自責枷鎖,解開自己身上的因緣。

    然而這個自我追尋之旅卻說的不清楚,缺乏自我救贖的深層意義, 季玲喪子之痛的哀傷期,停留在否認期,否認自己的孩子的死亡事實,不斷將現實與夢境拉到同同生前,以填補同同死去的事實存在,以虛填實,以自己的想像與夢幻的虛境,填補孩子死亡的事實。而從這否認期到接受期,甚至是新生期,卻是僅以因緣串起全線,解釋了季玲的痛苦,雖然終究是由季玲自身主體解開這個因緣,因為種因者季玲,解緣者季玲,因此這自我追尋之路,以及死亡的哀傷治療、輔導談的不清楚,在生命教育的部份就顯得不夠完整。

    至於另外一條主軸是白家人的因果,白家之子ALEX 也同樣因父親之死、母親改嫁,走向自我追尋之路,兩人同時走向共同的時間上的一個因緣,ALEX究竟是復仇之因緣,還是自我追尋與復仇聚合的因緣,或是兩者都有。

    在追尋之路的終點看似香格里拉,卻終究回到自己孩子的房間的枕頭中,那()裡就是香格里拉,家就是小孩同同的香格里拉,而季玲卻總是外求,家這裡就是香格里拉,無需外求,無須翻山越嶺,因為終究是南柯一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