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與台灣社會 青春祭
一.摘要
先以年輕人到綠島觀旅遊,點出年輕一代對綠島歷史地位的遺忘,再以倒帶的方式將歷史拉回1950年代,透過事件當事人與旁白的方式,重新述說那些被歷史紀錄幾乎遺忘的政治犯—他們在綠島被監禁的時光-青春歲月。
二.心得
時代巨輪無情的碾過每一個人的青春歲月,每一個人都逐漸的被歷史所遺忘,然而每一個人的青春總是那麼的獨特與惟一。
在那個獨裁高壓統治的年代裏,多少人的青春,葬送在昏庸、自私、殘酷的國家官吏、特務與密告者手中,他們的青春是一頁頁血淚、承擔著痛苦、壓抑著內心所有的情感所寫成的,每一次想到這裏,我總是不知道該如何整理我的思緒,特別是處在目前民主康樂的時代中,享受父母、前輩們用自己青春堆積成的社會裏,我深深覺得汗顏。
我的青春是何等的放縱自我,又何等的安逸享樂;隨心所為、肆無忌憚,任由著我將青春以囫圇吞棗之姿態,大口大口的嚥下,幾乎忘了細細品嚐箇中的滋味,當然更分不出其中的酸、甜、苦、辣,等我猛然驚覺時,青春卻一點一滴的流逝在黃昏中一抹微醉的夕陽中,雖然很美,卻不知道、也來不及去感受。
三.一個個案—獄中家書
這部紀錄片,我並不是非常喜歡(但也不是不喜歡,只是覺得好像少了些什麼),在影片中,我看到了山明水秀的綠島,我也看到回溯綠島監獄的努力,見到那些政治受難者回溯著他們的青春歲月的口述歷史,然而我並沒有真正感受他們被獨裁政府所燃燒的青春的苦與痛,我彷佛看了一部綠島觀光片,又彷佛看了一部歷史追溯片。或許是我欠缺敏銳的心靈,不能對那些人所受到不平等、殘酷的對待感同身受,於是我上網搜尋並找到了「綠島人權園區」這個網站,在網站中我看到許多零星片段的故事,而其中幾則的家書,吸引了我的目光。
有時,我會想如果有人絕世而孤立在一個天地中,那麼他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對於自己以及所有他見到的事物,又是什麼樣的想法呢?相反的,在人類社會中,人又是如何面對所見事物,又是何種感受呢?感受又如何抒發呢?
日記、書信是非常私密的個人感受,在這其中,可以稍微感受到一個人內心的情感。
施水環的書信深深的觸動了我內心的情緒,我無法一次就讀完她的書信,每讀幾句,我就會不自覺地落淚,我才明白為什麼綠島要立一個垂淚碑,杜甫說:「…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看著這麼多青春的臉龐,在那個恐怖的年代中,逐漸獨自、孤獨、蒼白的逝去,如何讓人不垂淚!?
施水環說:…想年老力衰的媽媽在台北過冬天的話 使我很心痛 我那大衣請媽媽拿去穿 當每晚夢見慈祥的媽媽跪在神前為了您兒女祈禱 我眼淚暗暗地濕透了枕頭 只有您的來信無時在我的身 入睡前一定拿起重念一遍 媽媽我很希望看您的照片 在我的相簿裡的照片給我寄來好嗎? 尤其是希望媽媽不要煩惱 多多自愛身體 待處事清明的法官使無辜的我們澄清我們的遭難 快一天使我們回復自由 …
在信中我看到施水環對母親的愛與關懷,也看到了她對法官的期待,然而最終卻得到了什麼樣的對待,這一家人承受了多少的苦痛與傷悲,很難繼續寫這份心得了,因為無論再怎麼寫,也永遠換不回、平撫不了那段歲月中,那些真性情的人們,被無情焚燒的青春。
照片左1 | 後排左1.左2:施水環(死刑)、丁窈窕(死刑) |
| ||
照片右1 左2 右2 施水環在軍法處的獄中家書第4封信、第68封信、第69封信。
(林粵生/提供‧劉振祥/翻攝)
照片右3 施水環獄中借書單。(林粵生/提供‧劉振祥/翻攝)
照片左3 施水環在軍法處的筆記。(林粵生/提供‧劉振祥/翻攝)
資料來源: 綠島人權紀念園區 http://wcchen.eastcoast-nsa.gov.tw/show8.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