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惡城市 革命前的摩拖車日記

如果生命選擇了流浪 那麼 道 會在路上嗎
如果不去看 不去想 生命的顏色是仍是自己選擇的亮麗的單一色彩
如果去看 去想 生命的色彩 會不會更加的豐富 而混雜呢
無從選擇出生的年代 家庭 旅途的方向  或是遇見的人
但是 該選擇什麼樣的道路 一條阻力最小的路 向上流動 或是阻力最大的路 一條可能沒有自己未來的路 但是如果上帝不發笑時 能夠順著自由意志的路去走 即使不穿NIKE一樣可以走自己的路 甩開舊的自己
紅色是熱情的顏色  是火的顏色 是慾望的顏色 是恨的顏色 some say the world will end in fire…(愛蜜莉狄瑾蓀)
金色是閃亮的顏色  是財寶的顏色 是物欲的顏色
罪惡的城市是黑白的 罪惡的城市是無彩的 罪惡的城市是生物法則的城市 是暴力的城市 是性別不公的城市
革命前的摩托車日記 /  萬惡城市    
兩部電影的劇情都非常的清楚,摩托車日記的劇情線非常線性發展,時間序是順敘式的,劇情內容描述與表達都非常清楚,萬惡城市(sin city)則有多重線性的倒敘與插敘的敘事.  
革命前的摩拖車日記(也許可以再多一點啦 可是還是覺得片子有些地方怪怪的)
這不是英雄事蹟,只是兩個平行生命的短暫交會
是兩個平行生命還是兩條距離逐漸拉遠的生命線的發展呢???  
(革命前的)摩拖車日記講的是兩位中產階級的年輕人,一位想在30歲前留下自己的生命軌跡的證明,證明自己的存在. 一位想在醫學院畢業前留下美好的記憶,沿途上只是想泡美眉,追求聲望,賺點生活費,消費大自然的風光.於是謊言成為生存的必備條件,說謊經常是弱勢者保護自己的方法,然而年輕人終究是不世故的,也或許是個人人格特質,選擇誠實的面對他人,但需帶著慈悲心,慈悲的誠實,慈悲的謊言,讓生命得以善生善死.
如同悉達(佛陀)求道記一般,看遍生命的百像,方知這個世界不是只有一種人活著,一個階級存在,值得存在,而是更多的人即使受到壓迫,仍努力生存著.
不同的是 同樣兩個人在尋求生命之路 卻走向兩條不一樣的路 向上流動 或是可能向上也可能向下流動的路 但是卻屬於自己的信念的路.   
   努力實踐共產主意信念的夫妻 為了理念而四海漂盪 而這兩位年輕人卻是為了旅行而到處行走.
被地主壓迫的原土地擁有者的先住民 所有收成都進了地主的手中
痲瘋病人被社會歧視與隔離 如同台灣的樂生療養院一樣 被迫隔離與遷移
生命在此 是如此的不公啊  
    1.自我的路:摩托車帶著人走向了一條未知的路 一條冒險的路 周詳的準備卻不敵環境的惡劣(自然界的風險) 但終究在理性化的城市體系與金融傳輸體系中獲得生機. 然而這個理性的體性 卻反過來掌控人們 要求更多的生產和更快的服務 將人的勞動力簡化成體系中的一個工具.
     2.階級流動與階級不公平:電影呈現了一個階級流動與不公的現象.中產階級的醫學院學生不受上流社會女友家人的歡迎,走的路也不獲得女友的認同.這反而讓他能夠看見其他生命內在的心靈. 要看見他人內在心靈是不容易的. 因為人們常常容易陷入在表象的世界中走不出來,容易讓表象的東西控制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礦場的工頭得以將人當成物品一樣的挑選和宰制,只因為他代表了資本家,資本家不應(沒有權力)也不宜(尊重生命基本價值)如此的對待勞動者. 
     3.誠實:兩個年輕人走了自己的路,卻是兩條不同的路.在電影中就可以看出兩個人的特質不同.醫學院出身的年輕人 誠實的告訴病人有腫瘤 卻忽略了病人的感受 生化學家世故的想從中得到好處 以謊言想博得老人的眷顧 提供食宿.人必須誠實的面對自己與他人,即便如此得不到好處,甚至會因此受到傷害,還是應該誠實的面對.  
       電影的景色和音樂是美的.如果可以居住在那樣明媚的風光之中,我想生命就值得了.服役時,曾想過有一天要住在金門,每回休假時,我總是喜歡一個人搭著不同的路線的車,去看每一個不同的聚落,想像每一間屋子裡住了什麼樣的人,萬家燈火,生命容顏,多彩多姿.
       還算喜歡這部電影,雖然劇情是可以想見的,雖然電影總是要用俊男美女,雖然仍舊是英雄故事,但是確描述了人該如何選擇自己生命旅程的故事.
       紀登斯的結構二元論說明了人既受到結構限制,卻仍舊在這個限制之中努力追求自己的自由意志(行動企圖),也就是建立起自己的主體性.
      影片中的主角努力建立起自己的主體性,作為對自己負責的人生旅途,儘管生命如此短暫,但,此生足矣.
    
萬惡城市(其實不到兩個月亮 但是考慮戲劇與勸世效果 勉強啦)
     1.慾望城市:電影一開始就用了非常搶眼的紅色的女體與服裝在一片黑白之中,然後是大紅衣服的女體配上金黃的頭髮,以紅色突顯欲望是萬惡城市的根源,對於金錢的渴望可以讓殺手假裝愛上女人,對於性的過度渴望,讓男人成為變態的殺手.對於權力的渴望,讓主教弒殺他人.對於自己的生命延續過度的渴望,縱容兒子殺害女童與女人(妓女).
     2.暴力城市:這是一部非常暴力和血腥片子 說實話 我並不喜歡看 如果我們得通過別人受虐來省思暴力 那麼我們將無從走出暴力 因為暴力不只是生物本能 同時也是會複製的 
        a.階級的暴力:主教,市長,警察…都是.
        b.性別的暴力:男人對女童,女人(妓女).電影為何不呈現是男童或是女人對男人的宰制呢???所以,可以說明人類社會長久以來都是男人對女人施加暴力.
        c.現代性科技的暴力:槍械,炸藥…都是.
        d.權力的暴力:警察保護人民,卻成為市長或是主教的保鑣與殺手.
     3.階級城市:非常明顯的階級,有錢有權的的人能夠胡作非為.
     4.女性半邊天 男人整片天:電影中的女人還是尋求男人的保護,一群承受污名的女人(妓女),雖然能夠自己管理紅燈區,撐起半邊天,但在惹上麻煩之後 仍舊要靠男人來解救,而不是自救,說明了電影仍舊是父權意識的思惟.
     5.愛是出路:電影很明顯的說只有愛才是萬惡城市的出路.但是這個愛卻是父權的愛.女人只有靠男人才能有出路,男人愛女人,甘心為女人而死,然而這樣的愛是不是真愛呢???影片中的三個英雄都為了女人,所以成為英雄,也得到了女人的愛. 但是 我以為應該是有了真愛,所以做出了類英雄的事蹟,而不是成為英雄來證明愛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