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公開授課/教學觀察-觀察前會談紀錄表
(觀察前會談由授課教師主導並填寫紀錄表,或邀請觀課人員記錄。)
授課教師 (主導的教師) |
| 任教年級 |
| 任教領域/科目 |
|
觀課人員 |
| ||||
備課社群(選填) |
| 教學單元 |
| ||
觀察前會談日期 | ___年___月___日 | 地點 |
| ||
一、 觀察焦點(由授課教師決定,不同觀課人員可安排不同觀察焦點,請見附件): | |||||
二、 課程脈絡(請依觀察焦點簡要說明,可包含:(一)學習目標:含核心素養、學習表現與學習內容;(二)學生經驗:含學生先備知識、起點行為、學生特性等;(三)教師教學預定流程與策略;(四)學生學習策略或方法;(五)教學評量方式。):
| |||||
三、 觀察工具(請依觀察焦點選擇適切的觀察工具,請見附件): | |||||
四、 觀課相關配合事宜: (一)觀課人員觀課位置及角色(經授課教師同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備註:拍照或錄影前請先徵求學生及其家長同意。 (二)預定公開授課/教學觀察日期與地點:
(三)回饋會談預定日期與地點:(建議於公開授課後三天內完成會談為佳)
|
附件、公開授課/教學觀察-觀察焦點及觀察工具
參考資料
一、 授課教師如何形成觀察焦點?
可依以下方式形成與確定觀察焦點:
(一) 從教師專業發展規準來加以檢視。
(二) 從教師知識來加以檢視。
(三) 從教學行動與推理的過程來思考。
(四) 從學校、社群、教師個人推動或實施素養導向的課程與教學創新來思考。
(五) 從教師個人的課程設計、教學轉化、教學經驗、學生特性、課堂師生互動及學習脈絡來思考。
(六) 其他。
二、 請自行設計或參用以下觀察工具,可依觀察焦點使用部分欄位或某規準,不必完整使用該附表,亦可兩種以上工具兼用。
勾選 | 觀察工具名稱 | 特色 | |
完整使用 | 部分使用 | ||
| 自行設計或其他紀錄表,名稱: | ||
|
| 附表1、 105年版教師專業發展規準觀察紀錄表 | 從105年版教師專業發展規準來加以檢視。 |
|
| 附表2、 101年版教師專業發展規準觀察紀錄表 | 從101年版教師專業發展規準來加以檢視。 |
|
| 附表3、 軼事紀錄表 |
|
|
| 附表4、 語言流動量化分析表 |
|
|
| 附表5、 在工作中量化分析表 |
|
|
| 附表6、 教師移動量化分析表 |
|
|
| 附表7、 佛藍德斯互動分析法量化分析表 |
|
|
| 附表8、 選擇性逐字紀錄表 |
|
|
| 附表9、 教學錄影回饋表 |
|
|
| 附表10、 省思札記回饋表 |
|
|
| 附表11、 分組合作學習教學觀察表 | 實施分組合作學習使用。 |
|
| 附表12、 學習共同體公開觀課紀錄表 | 實施學習共同體使用。 |
|
| 附表13、 中華民國全國教師會 《觀議課實務手冊》紀錄表 | 中華民國全國教師會提供,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為觀察重點。 |
|
| 附表14、 高效能教師的觀察紀錄表 | 以「高效能教師的七個成功訣竅」為觀課規準。 |
表2、公開授課/教學觀察-觀察後回饋會談紀錄表
(觀察後回饋會談由授課教師主導並填寫紀錄表,或邀請觀課人員記錄。)
授課教師 (主導的教師) |
| 任教年級 |
| 任教領域/科目 |
|
觀課人員 |
| ||||
教學單元 |
| ||||
回饋會談日期 | ___年___月___日 | 地點 |
| ||
一、 觀課人員依據觀察焦點說明觀察到的教與學具體事實
| |||||
二、 授課教師根據前述資料回饋與觀察焦點的關聯
| |||||
三、 授課教師與觀課人員分享公開授課彼此的收穫或對未來教與學的啟發
| |||||
四、 未來擬採取之教與學行動或策略:
|
附表目錄 | |
附表1、 105年版教師專業發展規準觀察紀錄表 | 1 |
附表2、 101年版教師專業發展規準觀察紀錄表 | 3 |
附表3、 軼事紀錄表 | 7 |
附表4、 語言流動量化分析表 | 8 |
附表5、 在工作中量化分析表 | 9 |
附表6、 教師移動量化分析表 | 10 |
附表7、 佛藍德斯互動分析法量化分析表 | 11 |
附表8、 選擇性逐字紀錄表 | 12 |
附表9、 教學錄影回饋表 | 13 |
附表10、 省思札記回饋表 | 15 |
附表11、 分組合作學習教學觀察表 | 16 |
附表12、 學習共同體公開觀課紀錄表 | 18 |
附表13、 中華民國全國教師會《觀議課實務手冊》紀錄表 | 20 |
附表14、 高效能教師的觀察紀錄表 | 24 |
附表1、105年版教師專業發展規準觀察紀錄表
授課教師 (主導的教師) |
| 任教年級 |
| 任教領域/科目 |
| |||
觀課人員 |
| |||||||
教學單元 |
| 教學節次 | 共 節 本次教學為第 節 | |||||
公開授課/教學觀察日期 | ___年___月___日 | 地點 |
| |||||
備註:本紀錄表由觀課人員依據客觀具體事實填寫。 | ||||||||
層面 | 指標與檢核重點 | 事實摘要敘述 (可包含教師教學行為、學生學習表現、師生互動與學生同儕互動之情形) | ||||||
A 課 程 設 計 與 教 學 | A-1參照課程綱要與學生特質明訂教學目標,進行課程與教學設計。 | |||||||
A-1-1參照課程綱要與學生特質明訂教學目標,並研擬課程與教學計畫或個別化教育計畫。 |
| |||||||
A-1-2依據教學目標與學生需求,選編適合之教材。 | ||||||||
A-2掌握教材內容,實施教學活動,促進學生學習。 | ||||||||
A-2-1有效連結學生的新舊知能或生活經驗,引發與維持學生學習動機。 |
| |||||||
A-2-2 清晰呈現教材內容,協助學生習得重要概念、原則或技能。 | ||||||||
A-2-3 提供適當的練習或活動,以理解或熟練學習內容。 | ||||||||
A-2-4 完成每個學習活動後,適時歸納或總結學習重點。 | ||||||||
A-3運用適切教學策略與溝通技巧,幫助學生學習。 | ||||||||
A-3-1 運用適切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思考、討論或實作。 |
| |||||||
A-3-2 教學活動中融入學習策略的指導。 | ||||||||
A-3-3 運用口語、非口語、教室走動等溝通技巧,幫助學生學習。 | ||||||||
A-4運用多元評量方式評估學生能力,提供學習回饋並調整教學。 | ||||||||
A-4-1運用多元評量方式,評估學生學習成效。 |
| |||||||
A-4-2 分析評量結果,適時提供學生適切的學習回饋。 | ||||||||
A-4-3根據評量結果,調整教學。 | ||||||||
A-4-4 運用評量結果,規劃實施充實或補強性課程。(選用) | ||||||||
B 班 級 經 營 與 輔 導 | B-1建立課堂規範,並適切回應學生的行為表現。 | |||||||
B-1-1 建立有助於學生學習的課堂規範。 |
| |||||||
B-1-2 適切引導或回應學生的行為表現。 | ||||||||
B-2安排學習情境,促進師生互動。 | ||||||||
B-2-1 安排適切的教學環境與設施,促進師生互動與學生學習。 |
| |||||||
B-2-2 營造溫暖的學習氣氛,促進師生之間的合作關係。 | ||||||||
附表2、101年版教師專業發展規準教學觀察表
授課教師 (主導的教師) |
| 任教年級 |
| 任教領域/科目 |
|
| ||
觀課人員 |
|
| ||||||
教學單元 |
| 教學節次 | 共 節 本次教學為第 節 |
| ||||
公開授課/教學觀察日期 | ___年___月___日 | 地點 |
|
| ||||
備註:本紀錄表由觀課人員依據客觀具體事實填寫。 |
| |||||||
教學目標 | 學生經驗 |
| ||||||
| ◎背景說明: ◎先備知識: ◎教室情境: ◎座位安排: |
| ||||||
教學活動 | 觀察前會談 |
| ||||||
| ◎會談時間: ◎評量工具: ◎觀察工具: ◎觀察焦點: |
| ||||||
層面 | 指標與參考檢核重點 | 事實摘要敘述 (可包含教師教學行為、學生學習表現、 師生互動與學生同儕互動之情形) |
| |||||
A 課 程 設 計 與 教 學 | A-3精熟任教學科領域知識。 |
| ||||||
A-3-1正確掌握任教單元的教材內容。 |
|
| ||||||
A-3-2有效連結學生的新舊知識或技能。 |
| |||||||
A-3-3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 |
| |||||||
A-4清楚呈現教材內容。 |
| |||||||
A-4-1說明學習目標及學習重點。 |
|
| ||||||
A-4-2有組織條理呈現教材內容。 |
| |||||||
A-4-3清楚講解重要概念、原則或技能。 |
| |||||||
A-4-4提供學生適當的實作或練習。 |
| |||||||
A-4-5澄清迷思概念、易錯誤類型,或引導價值觀。 |
| |||||||
A-4-6設計引發學生思考與討論的教學情境。 |
| |||||||
A-4-7適時歸納學習重點。 |
| |||||||
A-5運用有效教學技巧。 |
| |||||||
A-5-1引發並維持學生學習動機。 |
|
| ||||||
A-5-2善於變化教學活動或教學方法。 |
| |||||||
A-5-3教學活動中融入學習策略的指導。 |
| |||||||
A-5-4教學活動轉換與銜接能順暢進行。 |
| |||||||
A-5-5掌握時間分配和教學節奏。 |
| |||||||
A-5-6透過發問技巧,引導學生思考。 |
| |||||||
A-5-7使用有助於學生學習的教學媒材。 |
| |||||||
A-5-8根據學生個別差異實施教學活動。 |
| |||||||
A-6應用良好溝通技巧。 |
| |||||||
A-6-1板書正確、工整有條理。 |
|
| ||||||
A-6-2口語清晰、音量適中。 |
| |||||||
A-6-3運用肢體語言,增進師生互動。 |
| |||||||
A-6-4教室走動或眼神能關照多數學生。 |
| |||||||
A-7運用學習評量評估學習成效。 |
| |||||||
A-7-1教學過程中,適時檢視學生學習情形。 |
|
| ||||||
A-7-3根據學生評量結果,適時進行補救教學。 |
| |||||||
A-7-4學生學習成果達成預期學習目標。 |
| |||||||
B 班 級 經 營 與 輔 導 | B-1建立有助於學生學習的班級常規。 | |||||||
B-1-3維持良好的班級秩序。 |
| |||||||
B-1-4適時增強學生的良好表現。 | ||||||||
B-1-5妥善處理學生的不當行為或偶發狀況。 | ||||||||
B-2營造積極的班級學習氣氛。 | ||||||||
B-2-1引導學生專注於學習。 |
| |||||||
B-2-2布置或安排有助於學生學習的環境。 | ||||||||
B-2-3展現熱忱的教學態度。 | ||||||||
B-2-4教師公平對待學生。 | ||||||||
B-4落實學生輔導工作。 | ||||||||
B-4-3敏察標籤化所產生的負向行為,採取預防措施與輔導。 |
| |||||||
※可根據特定學科教學行為需求,另行增列評鑑層面、指標和參考檢核重點,作彈性組合。舉例如下:
層面 | 指標與參考檢核重點 | 事實摘要敘述 (可包含教師教學行為、學生學習表現、 師生互動與學生同儕互動之情形) |
A 課 程 設 計 與 教 學 | ※有效引導實驗或實作活動 | |
※-1 實驗器材或實作材料準備周延。 |
| |
※-2 實驗或實作內容講解清楚(包括安全守則講解)。 | ||
※-3 確實掌握實驗流程或實作步驟(含實驗器材操作正確)。 | ||
※-4 引導學生正確蒐集數據或資料。 |
附表3、軼事紀錄表
授課教師 (主導的教師) |
| 任教年級 |
| 任教領域/科目 |
| |||
觀課人員 |
| |||||||
教學單元 |
| 教學節次 | 共 節 本次教學為第 節 | |||||
公開授課/教學觀察日期 | ___年___月___日 | 地點 |
| |||||
備註:本紀錄表由觀課人員依據客觀具體事實填寫。 | ||||||||
時間 | 事實摘要敘述 (可包含教師教學行為、學生學習表現、師生互動與學生同儕互動之情形) | 備註 | ||||||
教師教學行為 | 學生學習行為 | |||||||
|
|
|
| |||||
附表4、語言流動量化分析表
授課教師 (主導的教師) |
| 任教年級 |
| 任教領域/科目 |
| ||
觀課人員 |
| ||||||
教學單元 |
| 教學節次 | 共 節 本次教學為第 節 | ||||
公開授課/教學觀察日期 | ___年___月___日 | 地點 |
| ||||
備註:本紀錄表由觀課人員依據客觀具體事實填寫。 | |||||||
一、「教師對學生」語言流動-觀察統計 | 二、內容分析 | ||||||
□1.學生性別 | □男 | ( )人次/節 | □1.語言流動的性別人數差異度不高 分析:_______________ □2.語言流動的性別人數有特別喜好 分析:_______________ □3.其他 分析:_______________ | ||||
□女 | ( )人次/節 | ||||||
□2.學生座位 | □前方 | ( )人次/節 | □1.語言流動與學生座位差異度不高 分析:__________ □2.語言流動與學生座位有特別關聯性 □(1)偏重前方座位的學生 □(2)偏重中間座位的學生 □(3)偏重後方座位的學生 分析:_________ □3.其他 分析:__________ | ||||
□中間 | ( )人次/節 | ||||||
□後方 | ( )人次/節 | ||||||
□3.發起對象 | □教師發起 | ( )人次/節 | 語言流動發起對象分析 □(1)教師發起的次數較多 □(2)學生發起的次數較多 □(3)教師或學生發起的次數無明顯差異 分析:__________ | ||||
□學生發起 | ( )人次/節 | ||||||
□4.其他: |
|
| |||||
1.須一併檢附「語言流動」之原始觀察記錄。 2.可使用本量化分析表填寫,或另外使用其他版本之「語言流動量化分析表」(二擇一) | |||||||
附表5、在工作中量化分析表
授課教師 (主導的教師) |
| 任教年級 |
| 任教領域/科目 |
| ||
觀課人員 |
| ||||||
教學單元 |
| 教學節次 | 共 節 本次教學為第 節 | ||||
公開授課/教學觀察日期 | ___年___月___日 | 地點 |
| ||||
備註:本紀錄表由觀課人員依據客觀具體事實填寫。 | |||||||
一、觀察統計 | |||||||
□1.時間 (可自行增列) | (1) 第一輪觀察時間: 點 分 | A專注認真共( )人 O非工作中共( )人 H尋求協助共( )人 其他: ( )人 | |||||
(2)第二輪觀察時間: 點 分 | A專注認真共( )人 O非工作中共( )人 H尋求協助共( )人 其他: ( )人 | ||||||
(3)第三輪觀察時間: 點 分 | A專注認真共( )人 O非工作中共( )人 H尋求協助共( )人 其他: ( )人 | ||||||
□2.類別 | (1)A專注認真共( )人次(/節) (2)O非工作中共( )人次(/節) (3)H尋求協助共( )人次(/節) (4)其他: ( )人次(/節) | ||||||
□3.個別學生 (可自行增列) | (1)(學生姓名或代號)出現在各工作現類別的次數 A專注認真共( )次(/節) O非工作中共( )次(/節) H尋求協助共( )次(/節) 其他: 共( )次(/節) | ||||||
(2)(學生姓名或代號)出現在各工作類別的次數 A專注認真共( )次(/節) O非工作中共( )次(/節) H尋求協助共( )次(/節) 其他: 共( )次(/節) | |||||||
(3)(學生姓名或代號)出現在各工作類別的次數 A專注認真共( )次(/節) O非工作中共( )次(/節) H尋求協助共( )次(/節) 其他: 共( )次(/節) | |||||||
二、內容分析 | |||||||
□1.(第一輪/第二輪/……)學生工作表現分析: □2.(A/O/H/……)學生工作表現分析: □3.個別學生工作表現分析: □4.其他: | |||||||
1.須一併檢附「在工作中」之原始觀察記錄。 2.可使用本量化分析表填寫,或另外使用其他版本之「在工作中量化分析表」(二擇一) | |||||||
附表6、教師移動量化分析表
授課教師 (主導的教師) |
| 任教年級 |
| 任教領域/科目 |
|
觀課人員 |
| ||||
教學單元 |
| 教學節次 | 共 節 本次教學為第 節 | ||
公開授課/教學觀察日期 | ___年___月___日 | 地點 |
| ||
備註:本紀錄表由觀課人員依據客觀具體事實填寫。 | |||||
內容分析 | |||||
一、教師移動有特別顯著處,顯著面向為:(可複選) □(1)學生(例如移動區偏好在某一位、某一組或某一性別之學生) □(2)空間(例如移動區偏好在某一方位或組別) □(3)時間(例如移動發生偏好在某一段教學時段) □(4)其他:
| |||||
二、教師移動原因:(可複選) □(1)教師移動與學生學習專注度有關: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教師移動與教學活動設計有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教師移動與班級經營有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其他相關原因:
| |||||
1.須一併檢附「教師移動」之原始觀察記錄。 2.可使用本量化分析表填寫,或另外使用其他版本之「教師移動量化分析表」(二擇一) |
附表7、佛蘭德斯(Flanders)互動分析法量化分析表
授課教師 (主導的教師) |
| 任教年級 |
| 任教領域/科目 |
|
觀課人員 |
| ||||
教學單元 |
| 教學節次 | 共 節 本次教學為第 節 | ||
公開授課/教學觀察日期 | ___年___月___日 | 地點 |
| ||
備註:本紀錄表由觀課人員依據客觀具體事實填寫。 | |||||
內容分析 | |||||
一、師生互動類別分析 1.最顯著的類別為:(可複選) □1接納□2鼓勵□3使用 □4提問□5演講□6指示 □7批評□8被動□9主動 □10靜止 2.其他: | 二、教師教學風格分析 □1.直接教學 推論說明: □2.間接教學 推論說明: □3.教學風格不顯著 推論說明: □4.其他: | ||||
三、最顯著類別、教師教學風格與學生學習成效之分析: | |||||
四、其他: | |||||
1.須一併檢附「佛蘭德斯(Flanders)互動分析法」之原始觀察記錄。 2.可使用本量化分析表填寫,或另外使用其他版本之「佛蘭德斯(Flanders)互動分析法量化分析表」(二擇一) |
附表8、選擇性逐字紀錄表
授課教師 (主導的教師) |
| 任教年級 |
| 任教領域/科目 |
|
觀課人員 |
| ||||
教學單元 |
| 教學節次 | 共 節 本次教學為第 節 | ||
公開授課/教學觀察日期 | ___年___月___日 | 地點 |
| ||
備註:本紀錄表由觀課人員依據客觀具體事實填寫。 | |||||
一、 教學活動紀錄 | |||||
二、 資料分析 |
註:請自行依照需要調整表格格式和長度
附表9、教學錄影回饋表
授課教師 (主導的教師) |
| 任教年級 |
| 任教領域/科目 |
|
觀課人員 |
| ||||
備課社群(選填) |
| 教學單元 |
| ||
公開授課/教學觀察日期 | ___年___月___日 | 地點 |
| ||
備註:本紀錄表由觀課人員依據客觀具體事實填寫。 | |||||
一、 對授課教師課程教學之回饋:(例如:教學目標、教學清晰、教學多樣與多元評量等方面。)
| |||||
二、 對授課教師班級經營之回饋:(例如:班級規範、學習情境、師生互動等方面。)
| |||||
三、 對授課教師整體教學表現與專業成長方向之回饋: |
附表10、省思札記回饋表
授課教師 (主導的教師) |
| 任教年級 |
| 任教領域/科目 |
| |
觀課人員 |
| |||||
教學單元 |
| 教學節次 | 共 節 本次教學為第 節 | |||
公開授課/教學觀察日期 | ___年___月___日 | 地點 |
| |||
備註:本紀錄表由觀課人員依據客觀具體事實填寫。 | ||||||
| 一、 授課教師在教學活動、事件或所遭遇到問題摘述:
| |||||
| 二、 授課教師覺得可以從中學習、反思或問題解決的策略:
| |||||
| 三、 回饋人員的評述或意見:
| |||||
「分組合作學習」教學觀察表
「活化教學~分組合作學習的理念與實踐方案」推動小組編製 2013.2.28修訂
教學者姓名: 科目、任教單元名稱: 觀察日期: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