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有啥用啥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於教育領域上,在各級學校及教學研究機構的努力下也發展了相當多年。從『擴大內需』的方案到現今的『租賃案』,各級學校在硬體上有了全面發展資訊教育的基礎建設;全國各縣市的程式語言高手,也不斷地研發出不同的教學平台。還有許多軟體操作的教師進修研習,來滿足整個『資訊運用需求』的市場。
似乎這一切的安排,應該能夠讓『資訊教育』徹底地普及到各級學校的教育工作上。可是,筆者在教育現場的觀察,並不完全如此。感覺上,好像就差那麼『臨門一腳』。事實上,軟體及教育平台發展已經盡量做到方便好操作的程度了,甚至,透過各種計畫調訓各校種子資訊教師來學習各式平台的操作。可是,在實際運用的效果上,感覺似乎還是無法劍及履及。
個人實際上有兩點體會:
[@more@]
第一,『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發展口號,可以修正為『資訊科技融入生活』。
第二,資訊技能的學習與運用,應該配合實際教學實務,從『運用』推進到『活用』。
畢竟,人類所有工具與技能的使用,都是為了處理生活中的大小事務。工具創造的過程,一開始絕對無法發展成相當專業化的工具,應該是有需要的人,透過長期使用,產生個人心得,而去發展符合他個人較為順手的程序及技能。而這些關鍵就在於,人類是為『活』而『用』。
因此,筆者在資訊技能的運用上,大都是建立在一些普遍工具的活用上,和現有的一些教育平台的綜合運用。茲舉出三個活用的例子,供大家參考。
E呼百諾
使用平台:MSN、Powerpoint、Scweb班級學生管理系統
運用時機:問答教學、分組討論、建立答題互動秩序、想法發散與收斂歸納
使用程序:
- 建立各組學生帳號。
- 建立啟動號令與程序。
- 教師在MSN中鍵入問題,學生根據問題,進行小組討論,然後鍵入相關回答後回覆。
- 結束時,教師鍵入停止。並將學生剛剛所回答的內容,複製下來。轉貼到Powerpoint,將字體放大後,對回答內容,與學生一起進行歸納與整理。
- 按照學生回答內容的正確程度,包含數量、創意、速度等可參考向度,給予加金幣獎勵【使用二城國小張至文老師所發展的Scweb班級學生管理系統】。
E觸即發
使用平台: Powerpoint、影像處理軟體
運用時機:實施評量使用
- 跳脫紙筆測驗的限制,使評量能以多元的媒體素材做為題目。
- 將題目以Powerpoint來顯示,透過自訂動畫等軟體使用技能。將題目設計為定時自動播放的模式,使出題者能在考場間巡視、監考。
- 應考程序以及考試過程的掌控,可透過事先的簡報製作,將其建立起來,使評量過程能井然有序。
E瓶E缽
使用平台:Powerpoint、單槍投影局部放大功能
運用時機:實驗程序講解使用
使用說明:
- 透過簡報工具裡的簡單幾何圖形,建立實驗室中的實驗器材圖示。
- 透過簡報工具中的群組、移動、旋轉的功能,向學生講解實驗程序。
- 最後可以操作簡報工具中的復原與取消復原的功能,來產生動畫的效果。並且可反覆,讓孩子熟悉操作程序。
結語:
資訊科技的活用未必可以『E步登天』,但是卻常可帶來『E鳴驚人』的效果。只可惜,發展過程中,有些跳躍和急功好利,並沒有做好『E步E步來』的資訊基礎教育。往往導致參與資訊技能研習的老師,疏於運用於實務中,造成『E曝十寒』。不過,『E樣米養百樣人』,相信在我們這『E群人』不同專業的有心努力下,教學第一線的老師會慢慢上手,充分運用,用到最後還會『EE不捨』呢!
123 456
對年段分法,所想的有的沒的~
---------------
~123 456~
一班教三年 用心在起點
小三可自治 小四好先制
[@more@]小一雖辛苦,小三享清福
小四控制先,小六不瘋癲
妳愛123 我愛456
教學工作有定位
教育成就好滋味
崋山論劍—收功信
[@more@]
當然,這些個案都是相當的棘手的,讓老師常常不知所措。
其實,我在跟大家談學生自動化策略,
有很多的概念,是在架構一個教學現場的整體功能。
不論是橫向的組織或者是縱向的程序,
這些都是希望建立一種非人治的班級管理策略。
讓班上大多數的人,在能正常運轉的班級內,正常的學習。
這些是基礎工程!
至於個案,因為特殊,就不能用普通方式。
但是,要用特殊方式,就會有普世價值的衝突或爭議。
而且,個案問題的發生,往往是諸多互動日積月累所造成的
要尋求解決的策略,更不是從教師「人治」的功力,能治本解決。
需要有效的配套、程序、設計、心機才能展現效果。
所以,我認為先把普通的小朋友都整頓、控制起來,是當務之急
麻、辣、燙,夠味!就像七傷拳,不是每個人都能操作的,
同樣一句話,他說和妳講,效果就各不一樣。
希望各位老師不要在招式中受限而模擬招式,應該從策略要素中去尋找
我的臉有時很塞,
那是要製造師生間倫理的距離。
其實,我的心有很多的愛,這些早已經散到四肢百骸,
舉手投足間,只要你注意,就能感受那份滿到溢出來的關愛!
當我與孩子互動精彩,他早已忘了我的臉很塞!
師生間最遙遠的距離
師生間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 學生畢業離開了你
而是 你站在學生面前學生的心卻神遊天際
師生間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 你站在學生面前學生的心卻神遊天際
而是 明明早已魂不附體 卻瞪大著眼睛望著你
[@more@]師生間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 明明早已魂不附體 卻瞪大著眼睛望著你
而是 明亮企盼的眼眸裡 卻見到一臉的狐疑
師生間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 明亮企盼的眼眸裡 卻見到一臉的狐疑
而是 用自己不再在意的心 對這份無助所築起的一道高牆…
收拾東掉西落的字句,安頓七上八下的心情
不知何時?淡~成了生命的滋味;隱~成了人生的狀態;冷~成了自己的體溫……
許多人問,哪裡找得到我?
想想,可能自己也找不到!
[@more@]
沒想到,昔日好友在網路前,鍵下了一個思念的名字。
就這樣,捎來一張卡片,也撩起了許多過去……
———————————————————–
所以,藏不了了。只好!站出來囉!
———————————————————–
在這裡,放些教育工作的自己,算是這個領域曾經活過!
教育隨想~~~
在教育工作上的想法、概念
或抽象、或具體、或亂七八糟……
看不慣抱不平~~~
難吞、難嚥,想吐就吐!
不公、不平,大鳴大放!
教育真善美~~~
真~依靠、信賴
善~奉獻、服務
美~感動、欣賞
點滴
每天都是點點滴滴
點點滴滴裡面都有自己
[@more@]
完整的
破碎的
都還是自己
找個大缸
盛裝過去
哇!滿滿的自己
倒影中看到過去
過去的我依然清晰…
行動
教育當局用很多的經費,為老師辦了許多研習。只是研習終究還是研習,往往只是形式上的去讓身上的感覺器官感受一下而已。一場研習下來,有多少人聽到心坎裡?就算聽到心坎裡,又有多少人能夠學習到關鍵能力,去付諸於行動,運用到教學現場裡?
很多老師在教學現場裡,也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明明都有告訴孩子,要怎樣!不能怎樣!為什麼孩子就是學不會?於是只能在事後氣呼呼地,在那邊說:『老師有沒有講!有沒有講!老師講的你有沒有在聽?……』看看學生,想想自己吧?
[@more@]個人的體會,關鍵就在於『知』與『行』的差距,『行』與『動』的連結。不論是課程或者是研習,對參與者來說,都是去感受施教者對所講內容的詮釋。一流的的施教者,能運用適切的詮釋方式,將訊息傳達給受教對象。如果受教對象能完全吸收,那麼Input過程就算成功,於是『知』的程序算是完成。可是要『行』?關鍵就在受教者到底『行不行?』。『行』在這裡,我把它解釋為『能力』。
如果在『知』之後,該執行運用的能力,未曾具備或有所不足。那麼學習者就不知道該如何開始?或需要自己花時間摸索。就這樣,我們就會看見Output的衰減或停滯。當然,就無法成功的引『動』。
成長過程中,因為家境的關係,做過很多粗工鄙事,所以使自己累積了許多社會經驗。做過工地粗工、油漆工、工地監工、塑膠沖模工廠小工、速食店服務員及管理幹部、披薩外送員、傳銷業行政企畫、保險經紀人、公益團體義工;又因為轉服志願役的關係,完整地歷練排、連級幹部,最後歷練軍紀輔訓隊隊長退伍。這些過程,因為個人工作態度比較認真,使自己將工作做到相當的水準。所以,豐富的工作經驗是我重要的能力資源。
也因為成長過程中花了很多時間,修習社會學分。所以很多高階知識和技能,無法學習得到。因此,每每發現有興趣的研習活動,就會積極把握,就算是要自費,也必須去滿足對學習的渴望。就這樣,又讓自己更『行』了!
而這些加總的功力,便產生了即知即行的『行動力』!
『行動』是向目標前進的一種趨力!雖然,我不學無術,沒有傲人的學歷。但是還是無法說服自己為學歷而學習,我只為我想學、我願學、我能學的而努力!而所累積的能量,使我能釋放轉化成推動教育工作的動能!
突破
教育職場就跟大多數的職場一樣,有人與人之間的是是非非,有利益衝突的恩恩怨怨。不過,這個職場有異於其他職場的特色,就是『封閉』與『保守』。這種情形,造成在教育改革的過程中,無法貫徹改革,突破教育沈疴。再加上教育職場這個社會所公認的鐵飯碗,讓一群不算少數的教師,以得過且過、因循苟且的心態過日子。這樣的醬缸文化,讓教育革新無法貫徹。惡性循環下,教育改革效能不彰,倒果為因的情形下,又讓這些教師有了駐足觀望的藉口。
雖然因為師資多元化,有一些擁有社會工作經驗的新師資,投入這個職場,使得這個職場開始有些變化。但是,隨著少子化的師資縮減和教育職缺的飽和,以及沒有建立教師退場機制,造成教育師資的無法活化。更不要說,奢求新的教育熱情挹注職場,刺激教學成長,突破現今教育困境。
[@more@]
『叛逆』是世俗給我貼上的標籤,因為我的想法有時會違逆世俗觀點。不過,我寧願解釋為『很有想法』。這種自以為是的性格,讓自己在青少年成長階段,做了很多的錯事,付出了許多的代價,同時也讓自己更加的成熟與理智。這樣的成長過程,雖然圓融了一些待人處世,但還是沒有綁住自己在無限空間自由飛翔的思緒。現在的我還是『很有想法』!
只要敢『想』就能跨越封閉,產生創意!而將想法付諸行動,就能突破保守,進行創造力改革。而這股力量的具體呈現,就在於不畏世俗眼光,所做的『突破』!
『突破』是一種像種子萌芽穿土的魄力!如果我屈就於世俗的羈絆,如果我對未知感到恐懼。我只能沈寂在土裡,無法去感受寬廣世界的驚奇!
堅持
近年來教育的發展開始走向多角化和多元化,這使得教育工作的發揮空間更加寬闊。可是相對地,也使大家的教育想法過度發散,造成莫衷一是的紛擾;再加上家長的知識水準提升和對教育的更有想法,有時左右了教師的教學自主權。這些過度發散的紛擾在教育政策和輿情壓力下,並沒有得到應有的收斂,反而造成教育現場的價值混淆。
因此,『個人的教育理念』就左右教育實務工作的表現。只可惜有些教育工作者把『理念』當『口號』,而沒有貫徹實踐。推究其原因,個人以為有兩點~有可能是理念陳義過高,無法具體而難以實現;也有可能是對自己的理念沒有信心,不夠堅定,而變成沒有理念。這些情形就造成了教育工作者妥協於教育現實,而理念變成束之高閣的口號。
[@more@]
『有書、有筆、有肝膽;亦狂、亦俠、亦溫文!』是自己少年時期的座右銘,也是自己個性的最佳註解。這種人生觀點發展在求學階段,就使得自己成為很多老師眼裡的問題學生。也使自己在求學階段歷經第一志願、重考、留級、榜首的大起大落。然而,這段師生鬥法對抗的日子和求學歷程的仆跌,日後卻成就了自己的教育想法和教育理念,也鍛鍊出從挫折中站起來的意志。
所以,當剛開始甄試這份教職時,我曾經『認真』的寫下自己的教育想法。也將這些想法設為這份工作的最高指導程式。因此,這些不可動搖的理念和想法,就成為我的『堅持』。
第一個堅持:我絕對不讓自己變成自己所討厭的那種老師!
這份堅持,使自己的角度能輕易地站在學生的立場;使自己不願在教育工作上犧牲學生的權益;使自己不願在教學工作上同流合污,向因循怠惰的教育現實妥協。
第二個堅持:寓教於樂,歡笑學習!
這份堅持,使自己的教學設計,能以讓孩子的眼睛發亮、讓孩子的笑聲響亮為目標。所以,教育現場裡孩子的眼神渙散和死氣沈沈,是教育工作上的危險警訊。常在這些訊息中,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讓孩子的學習動機,被催化誘發,而不是被強迫填鴨。
第三個堅持:教育該落實在生活,培養『能力』才是教育的目的!
這份堅持,使自己的教學落實在學生生活問題的解決與處理;使自己隨時把握生活時事,進行機會教育;使自己建立許多孩子的自學程序,讓孩子在有步驟的引導下,建構自己的能力。
第四個堅持:擁抱鄉土,超越學習場域!
這份堅持,使自己願意花一年的時間讓孩子跟土地去培養情感;使自己願意承擔風險,帶孩子擴展學習場域;使自己以科技傳媒、網路資源增加孩子學習的廣度與深度。
『堅持』是一種不被撼動的耐力!儘管面對各種價值觀的挑戰和質疑;儘管要承擔『不做不錯,多做多錯』的風險;儘管走到最後,只剩下自己一個人的『孤獨』。我還是『堅持』要走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