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的《野玫瑰》

舒伯特的《野玫瑰》

生於音樂古典與浪漫時期的舒伯特,一生中創造了近千件作品。不但有膾炙人口的浪漫小夜曲,還有為詩人歌德的詩篇譜曲,那更是他創作的特點:把美好的詩譜成歌曲,使之更傳神、傳情、傳境(界)。歌曲《野玫瑰》,雖然沒有其他名曲那麼著名,可是它的誕生卻有一個動人的故事。

內容出自 :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台http://big5.soundofhope.org/programs/177/31674-1.asp

[@more@]

那是在維也納一個寒風刺骨的冬天夜晚,十八歲的舒伯特從小學校裡練完琴正走在寂靜的回家路上。

夜色籠罩的街上顯得有些冷清。當舒伯特路過一家舊貨店的時候,忽然看見一個相識的小男孩。這小男孩跟他學過音樂,和舒伯特一樣,是個窮孩子,甚至比他還要一貧如洗。夜這麼深了,小男孩還沒有回家,仍站在寒冷的街頭幹什麼?這時舒伯特看見了小男孩手裡拿著一本書和一件舊衣服。他立刻明白了,小男孩要賣這兩樣東西,可是站到現在還沒有賣出去。童年的舒伯特也有這樣的經歷和心境,那是一種什麼滋味啊。

舒伯特望著這個小男孩,心裡充滿同情和憐惜。他看見孩子那雙充滿憂鬱、無奈的眼晴裡噙滿淚水。枯寂的街頭、濃重的夜色和淒涼的寒風,似乎要把他們倆人吞沒了。

舒伯特將自己的衣兜掏了個遍,把所有的錢都掏了出來。可惜並沒有多少古爾盾。他自己的生活已經夠清寒的了,作的曲子賣不了多少錢,靠教授音樂謀生。甚至有時連買紙的錢都沒有,他不止一次地說:「如果我有錢買紙,我就可以天天作曲了!」

舒伯特無可奈何地搖搖頭,將那些古爾盾全給了小男孩,他對孩子說:「那本書賣給老師吧!」說罷,拍拍孩子的肩膀。

孩子看了看手中的錢,又望了望舒伯特,一時說不出話來。他知道那本書值不了那麼多古爾盾。

舒伯特安慰孩子說:「快回家吧,夜已經很深了。」

孩子點點頭轉身就跑了,寒風撩起他的衣襟,像小鳥撲扇著快樂的翅膀。可是剛跑出幾步,很快又回過頭沖舒伯特喊道:「謝謝你,老師!」邊跑邊不住地回頭衝著「老師」揮手。

舒伯特一直望著,直到孩子的身影消失在夜霧漸起的小街深處。他也要回家了,一邊走一邊隨手翻看著那本舊書。忽然,他被書中的一首詩吸住了,情不自禁站在路燈下讀了起來──

少年看見紅玫瑰,
原野上的紅玫瑰,
多麼嬌嫩多麼美;
急急忙忙跑去看,
心中暗自讚美,
玫瑰,玫瑰,原野上的紅玫瑰。

少年說我摘你回去,
原野上的紅玫瑰。
玫瑰說我刺痛你,
使你永遠不忘記,
我決不能答應你!
玫瑰,玫瑰,原野上的紅玫瑰。
……

啊!這是歌德的詩《野玫瑰》。讀著讀著……這寒風、黑夜、周圍的一切似乎都不存在了,展現在舒伯特眼前是那盛開的野玫瑰。他似乎聞到了那濃郁芬芳的花香,看到了頑皮孩子的身影……

一段清新而動人的旋律,從那寒冷的夜空中飄來,繚繞著舒伯特的心菲,激勵著他飛快地跑回家,把這段美妙的旋律寫了下來。

也許正是舒伯特那善良的愛心,激發了他心靈深處的靈感,使他捕捉到那美麗的七彩音符,為後人創作了這首一直傳唱至今的歌曲《野玫瑰》。

把生命拋擲進音樂的音樂家—馬勒

思考馬勒第一到未完成的第十號交響曲,會讓我想到的,是一個信仰理念先行植入、而後在生命歷程中才一一驗證信仰理念的人,可能會出現的心路歷程。

內容引用自作者:陳韻琳http://life.fhl.net/Music/Mahler/07.htm

[@more@]

 

  從交響曲看馬勒的心路歷程,是這樣的:

  馬勒在第一號交響曲已開始思考死亡,也開始思考復活;他在最後一個樂章標識了「從地獄到天國」這幾個字,這意味馬勒的信仰價值體系中,十分清楚分明的理解人死後最幸福的歸宿為何。

  而後第二交響曲,馬勒直接以「復活」為標題,雖然合唱部分歌詞取材自德國詩人克洛普史托克的「復活」,但並未忠實使用,他在第三節以下有大幅更改,成為馬勒獨特的對死亡力量的一種渴望救贖的祈禱。

  彷彿是已安然於信仰給生命的答案,馬勒的第三、第四號交響曲,是馬勒交響曲中最怡然自得的兩首。馬勒為第三號交響曲自訂了六個樂章的標題,分別是「夏日大步來臨」、「草地上的花兒告訴我」 、「林中的動物告訴我」、「夜告訴我」「晨鐘告訴我(關於天使)」「愛告訴我」。馬勒後來寫道:「我幾乎可以把這標題提為『上帝告訴我』,因為人只能以愛來感知上帝。我以天地自然開始,攀升到上帝摯愛之境。」而他的第四號,更是馬勒音樂中最樂天、最無憂無慮的一首,簡直就是人間天堂的幸福感動,他自己也在第四樂章標識:「We Enjoy Heaven’s Delights」 。

  可是中年的馬勒,在第五號到第七號交響曲中,突然進入了面對生命思索的劇烈苦痛中。尤其是馬勒第六交響曲,四個樂章全以A小調為中心,是最悲觀的交響曲,他以大榔槌鼓聲、長號與高亢小號二部對位的命運動機、大三和弦落至小三和弦的小號,不斷表達出人類命運中的人生無常。

  馬勒寫第五號交響曲那年,他四十歲。

  正是第一到四號與第五六號交響曲之間的裂斷,讓我感覺馬勒像是在已然知道死亡之後的答案後,卻進入生命的反叛期,他早已宣告了信仰給他的認知,但那認知彷彿是與他的生命軌跡有著巨大落差,他非得要誠實面對、坦然表達:那信仰中告訴他的上帝信仰,完全無法安定他現世的人生。所以用音樂表達生命的馬勒,非得走過五、六交響曲中的憂傷與悲劇,那是讓信仰落實於真實生命中的必經之路,這是一個整合的過程。

  所以我反而覺得,馬勒最深刻的信仰告白,反而是在第八號交響曲之後。馬勒自己都描述第八號交響曲說:「這是我過去作品中最龐大的樂曲,無論內容或形式都非常獨特,無法用言語形容,你可以想像大宇宙開始發出聲音的樣子,那已經不是人類的聲音,而是太陽運轉的聲音….相對於此曲而言,我過去的所有交響曲都只是序曲而已,我過去的作品都是以主觀的悲劇處理,但此首交響曲卻是歌頌出偉大的榮耀與歡喜。」

  馬勒的第八號,根本是第二號「復活」的肯定、再昇華——只是不同的是,馬勒以「浮士德」詩詞典故,說出了他對生命的看法:人之所以「死後能復活」,是因他此生「賴恩典而獲救」。

  也就是第八號交響曲隱含的深意——信仰的理念與生命真實的情感經驗整合為一,之後,馬勒才得以坦然譜寫他曾經深深懼怕、象徵死亡的的第九號交響曲。

  弔詭的是,馬勒寫第九與未完成的第十時,他生命中最真實的經歷果真是悲劇與死亡,他健康大亮紅燈,罹患細菌性心臟內膜炎,無藥可治(當時盤尼西林尚未問世),他的女兒也讓他大受打擊的過世了,更糟的是,他的妻子艾瑪終於無法負荷跟馬勒的婚姻,婚姻瀕臨破裂。

  馬勒在書寫第五號與第六號「悲劇」時,其實是他婚姻與人生都最圓滿之際,等他寫第九、第十交響曲中,人生卻果然走到那無法負荷的悲劇之中,馬勒在第十號手稿上寫:「慈悲吧,喔,上帝!上帝!為什麼離棄我?….只有你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別了,我的琴!」又在最後一頁手稿上寫下「為妳而生,為妳而死,愛瑪。」字字句句都呈現著生命的苦痛。

  所以,馬勒的第九、第十應當是比第六更悲情了?卻並不!第九、第十號交響曲的樂曲最後,卻呈現著完滿、決心與希望,是平靜而委順的。第九、第十號交響曲,呈現出馬勒信仰的完滿,當他書寫第一到第四號交響曲,他彷彿是在信仰的宣告,但直到第九、第十,馬勒方能在音樂中真正的呈現著信仰與生活、理性宣告與情感經驗徹底合一的心靈。他是在默思了「生命拯救全賴神恩」之後,才能真正坦然面對死亡、平靜接受了生命一切的苦痛。

  馬勒說:「交響曲必須像這個世界,它必須無所不包。」那無所不包中,不也有理性與感性、知識與經驗渾然融合唯一的烙印?而信仰生命中出現的對信仰的反叛,不正像馬勒中期音樂一般,是饒負深意的、必須經過的心路歷程嗎?

雲門舞集東京演出白劇 靈感源自京都古寺

世界知名舞蹈家暨編舞家林懷民所創辦的「雲門舞集」今天起一連三天在東京公演。主題為「白」。林懷民說,該劇第一段在於呈現心的空靈,靈感源自京都龍安寺的石庭。

雲門舞集應日本「東急文化村」公司之邀,今晚在東京澀谷舉行公演,表演主題為「白」。

[@more@]

創辦人林懷民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這次是雲門第四度到日本表演,過去幾年曾在日本演出過「水月」、「行草一」、「狂草」等劇碼,雲門在東京頗受好評,過去幾年,每次雲門在台北的公演都有來自東京的粉絲捧場。

他說,澀谷是東京年輕的知識份子與年輕的雅痞聚集之地,所以他選擇「白」劇這部比較具有當代感的作品公演。

他表示,「白」劇是想呈現白的不同境界,第一段的舞是在詮釋心靈上的空靈,編舞的靈感來自於京都龍安寺的石庭。第二段舞是用黑來襯托白。第三段舞是天地皆白,讓人體無限延漲、傳達出強勁的精力。

他說,雲門以往的作品比較偏向於用傳統文化來表現,譬如利用毛筆、鏡花水月。不過,這次「白」劇用很當代的、抽象的手法來表現,摒棄以前常運用一些東方肢體符號。有當代感卻又有別於西方的當代舞蹈。

林懷民表示,他在舞蹈中導入拳術、太極導引,這樣可呈現非常穩健的舞姿,一隻腳站穩,就能將腳當成手在使喚,有一種凌厲之感。

去年12月,「東急文化村」公司還特別安排林懷民到東京做採訪,與日本傳統的歌舞伎大明星、花道的國寶級人物對談,所以他對於主辦單位的用心很感激。

被問到去年2月11日雲門遭回祿之災,目前重建的情況如何時,他表示,那是人生舞場對雲門的考驗,但雲門未曾因為那場火災停下既定的行程。這次在東京公演之後,接下來還要到布達佩斯、荷蘭、德國、俄羅斯等地公演。

他說,今年是不景氣的一年,雲門正在籌備「新家」,一切都得節省,雲門的人「皮也繃緊了」。

樂觀進取的林懷民說,5月到德國演出「白」劇時,他將會受頒一項國際舞蹈獎的終身成就獎。

雲門這場東京公演的主辦單位除了東急文化村之外,還有「朝日新聞社」、「TBS電視台」。連日來,包括「朝日新聞」、「週刊朝日」、「AREA」、「讀賣新聞」、「日本經濟新聞」等都大幅報導,並稱讚林懷民是鬼才編舞家,將台灣之美傳達給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