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你是「超完美父母」嗎?(自我測驗)

顧景怡編譯,資料來源:《Parents》

1.你兒子把數學習題攤在桌上,你看了一下,發現答案幾乎都錯了,你會……
□ A:和他一起坐下來,再把每題做一遍
□ B:告訴他必須再把數學作業看一次,遇到不會的,你可以幫他
□ C:不動聲色,你認為他需要從錯誤中記取教訓
2.你的孩子想加入足球隊,但他個頭小、運動神經又不發達,你會……
□ A:告訴他放膽去踢,並祝福他一切順利
□ B:為他安排其他活動
□ C:鼓勵他,並在週末幫他練習
3.九歲的孩子想要自己走路上學,而你不確定他沒問題,你會……
□ A:告訴他,至少到十歲以前都不可以
□ B:跟他解釋,若他能和你一起預習幾次,證明他能負起責任的話,你會讓他跟朋友一起走路上學
□ C:答應讓他獨自上學,並告訴他,他能主動提出這個想法,你以他為榮
4.十歲女兒最要好的朋友突然與她絕裂,還在背地裡說些殘忍的閒話,你會……
□ A:打電話給對方的母親問個明白
□ B:告訴女兒,她和她的朋友兩個人要靠自己解決問題
□ C:悉心傾聽,鼓助她去找其他的朋友,你只當最後的避風港
5.你的小孩和朋友在隔壁房間玩,突然你聽到他們厲聲吵架,你會……
□ A:不管,小孩間總會有爭執
□ B:先給幾分鐘,讓他們自行解決,若是繼續吵,就走過去調解
□ C:快步走過去,警告他們:再吵就不准玩
6.十歲的孩子想看一部嚴肅的影片,內容含有暴力與性,你會……
□ A:告訴他,還沒到青少年的年紀前,無論在什麼狀況下,都不可看
□ B:同意他去看,你知道他的朋友當中已有人看過了
□ C:告訴,他你會先看一次,若內容得當就讓他去看
7.你兒子不喜歡他的老師,出很多作業又很嚴格,他說大家的感覺都一樣,你會……
□ A:打電話給校長,要求把兒子換到別的班級
□ B:安排親師會評估狀況
□ C:告訴他,每個人偶爾都遇到困難,要盡最大的努力克服

[@more@]

◎看看你的得分
Q1– A 3 ; B 2 ; C 1
Q2– A 1 ; B 3 ; C 2
Q3– A 3 ; B 2 ; C 1
Q4– A 3 ; B 1 ; C 2
Q5– A 1 ; B 2 ; C 3
Q6– A 3 ; B 1 ; C 2
Q7– A 3 ; B 2 ; C 1

=================================================================
◎解答
7~10分:
培養小孩獨立,你可能很在行,但繩子或許得勒緊一點。「小孩必須冒險,但他跌倒時你得在一旁抓住他,」兒童心理學家、《用品格教養小孩》作者柏格醫生說,就好像你站在滑梯旁確保學齡孩子不會跌下,或是在孩子情緒波動、社交受挫時支持他。而且還是得牢記,在情況可能危害身體、難以捉摸時,你最好選擇安全,美國佛羅里達情緒與行為健康中心兒童部門主管林格醫生提醒。
11~16分:
你已畫定好範圍,在其內你的孩子可以盡情奔跑,哪怕跌倒了也還可依賴你。柏格醫生說,保持這種平衡的關鍵在於控制情況,而不是小孩的行為。你願意讓他冒些風險,但你會先舖路,例如幫你學齡的小孩適應分離,或者趕在你10歲小孩看限制級的電影時,自己先看一遍。「最好的狀況是家長成了打氣專家,」柏格醫生解釋,「因而當小孩要自己做選擇時,可以父母做榜樣,做出聰明的抉擇。」
17~21分:
你把小孩的幸福列為優先,但可能擔心太多了。要是他很害羞或恐懼,你可能會認為避開一些狀況,或許會讓他較有安全感,但事實上正好相反。假如你本身容易杞人憂天,很可能又把這種特質傳給下一代。「孩子會察覺父母的焦慮,」美國費城大學心理學授史坦柏格說。「這讓小孩更恐懼,因而父母又更加保護。如此形成一個循環後更難再打破。」此外,林格醫生說,你的小孩若曾有些練習和鼓勵,成年後比較能解決困難和阻礙。因此,別擔心你的小孩輸掉一局棋,或者和數學問題交戰,沒有什麼比正面迎擊挑戰更能建立信心。

轉載—–怎麼長高?每天跳繩150下

上星期四剛測量完身高體重和視力,有些小黑皮很羨慕一下子長高許多的同學。

老師剛好在網路上看到一篇文章,矮個子的小黑皮不妨照著做做看,說不定下次你就是別人羨慕的對象哦!

[@more@]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更新日期:2007/10/27 16:10

記者:記者王彩鸝/台北報導

小朋友長不高怎麼辦?奧運跆拳道金牌國手朱木炎今天到台北市立動物園推廣跳繩運動,鼓勵小朋友每天跳繩150下,不但可以跳出健康,又「高人一等」。

受教育部委託設計「高高操」的國立體育學院教授許美智表示,小朋友的骨質密度高、體適能狀況好,就可以擁有較好的身高基礎,學童生長期每天做30分鐘的跳躍運動,、配均衡飲食,小朋友未來平均多長高5~8公分。能刺激生長的運動包括籃球、跳繩、游泳、跳高。

她指出,適度的跳躍運動有助於促進生長因子,而跳繩運動不受人數、場地、時間、季節、性別以及年齡的限制,是最簡單、便宜且效果極佳的跳躍運動,不僅可幫助長高,還可發達手腳的調整力,培養機敏性,增進心肺功能。跳繩運動無論是對發育中的孩子、鍛鍊期的青少年,甚至有必要增進心肺健康的成年人,都是很適當的運動。

在營養觀念上,許美智建議,發育中的小朋友多攝取鈣質,一天喝兩杯牛奶,多吃豆類食品,都有助鈣質的吸收,其他營養素如維他命D和C、礦物質鋅、鎂和蛋白質,也都有助身高的發育。

許美智同時強調,早點睡覺也非常重要,小朋友在半夜11時至凌晨3時進入熟睡狀態,因為那個時段生長激素分泌最旺盛。她呼籲父母若想要孩子「高人一等」,就要讓小朋友早睡早起。

轉載—–7招讓孩子遠離電視

讓孩子遠離電視的7招:

[@more@]

1.先跟孩子訂好看電視規則,包括看的時間和次數。

2.陪孩子一起看電視,解釋討論內容。

3.以優質的DVD取代不好的電視節目。

4.把電視機放在不顯眼的角落,也把遙控器收起來。

5.別在小孩的房間放電視機。

6.別把電視當褓姆。

7.大人也要以身作則,關掉電視,花心思創造更多有趣的家庭活動。

轉載—–捨不得孩子吃苦,將來他會更苦!

許多父母養小孩是把孩子捧在手心上,怕他凍著、怕他餓著、摔著... 其實這種過度的保護,只會讓他更低能、更依賴、更不知如何面對人生的大風大浪。

[@more@]

【2002/12/18 聯合報】
有一對父母,他們的小孩大學畢業,上班了,有了收入,所以父母不再給零用錢,可是入了社會的小孩用好的吃好的追流行,錢根本不夠用,結果丟了一句話給父母:「如果你們不能一輩子供給我優渥的生活,為什麼從小要讓我養成這種習慣?……..」 看了打了個冷顫,我們是不是也是這樣的父母?我們要怎樣教我們的孩子愛物惜物?

我今年二十歲,目前因故休學,在一家安親班打工。安親班鄰近便利商店,孩子很喜歡去那裡買東西。 常見包子吃一口就丟,飲料喝半罐就不要, 洋芋片才吃兩片,就買一包別的來吃。

這些孩子平常也喜歡偷藏別人的東西開玩笑,愛看人家著急的神情。 我曾多次制止,他們卻毫不覺得不妥,甚至腦筋還動到我的火車月票上。

我生活一向儉約,身上很少帶超過五十元。失去月票,我回不了家,只能投宿朋友家; 而我怎樣也沒有想到–竟是他們偷拿我的東西!

他們非常聰明,一直等到月票過期了才拿出來還給我。 我說,這種行為是不對的,我會寫在聯絡簿上告知家長。 這些孩子竟然從錢包掏出兩千元摔在我面前: 「小氣鬼,才兩千,賠妳就是了!」

「才」兩千元嗎? 我還不到可以老氣橫秋地說 「我們那個年代啊……」的年紀, 我也沒嘗過貧窮的滋味, 但那兩千元也是我辛苦從生活費中儉省下來的, 是我半個月的生活費啊, 這些孩子竟然可以這麼不屑地從錢包掏出來摔在我面前!

這讓我想起之前某一次當家教, 我看那個孩子家中並非十分富裕, 醫科生的我,時薪是可以索價五百到七百元的, 但我只要了時薪三百元。 我認真地教他,無奈學生不用心, 總是想聊天,不想聽課, 後來竟挑明了說: 「要不是我媽說上妳一小時課給我五百元, 我才不想聽妳講這些無聊東西呢!」

原來請我當家教,比請他當學生便宜多了!我不知道這些孩子的家庭是否真的很富裕, 但他們生活的態度簡直像暴發戶。

這樣對孩子好嗎? 父母不能供應孩子一輩子, 教會孩子節儉,
比期望孩子以後能賺大錢維持闊綽生活,可實際多了。

昨天我在教室的白板上心痛地寫下: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 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這是一個很古老的諺語,但我不認為這不合時代。教給孩子這個美德,是留給他們一項比萬貫家財還要重要的資產。

因為自己小時候過得辛苦, 便盡量給孩子好日子過的家長請深思, 這樣究竟是愛孩子,還是害了孩子。

轉載——這也要教

我第一次看到《優秀是教出來的》這本書時,第一個反應就是:「這也要教?」

[@more@]

書中列出給家長、教育工作者五十五條「超基本」的教育小學生的教條,說超基本真的一點也不誇張,光看第一條就令人昏倒:「與大人應對,要有禮貌,有分寸。」

這個誰不知道,是不是?出版這本書的是我的好朋友,我問她,這樣的書竟然有人要買?她很冷靜地告訴我:《優秀是教出來的》在美國賣出一百萬冊,在台灣也賣了十幾萬本。

十幾萬本!為什麼?

讀完這本書後,我居然無法克制自己地不斷在生活裡隨時想起書中內容。在看電視新聞裡播出的立法院質詢畫面時,我想起了第四條 :「尊重別人的發言與想法」,腦中發出嗶嗶聲:台灣的官員和立法委員都做不到!看到某國小學生與家長不滿意獎品是一包薯條的新聞時,則想起了第十條:「收到獎品和禮物,不可以嫌棄」。

使用公共場所的廁所,發現許多穿著時尚的大人做不到第二十四條「注意洗手間的衛生,把身邊的病原減至最少」。

當我挺著大肚子走過某個設有沉重大門的地方,前面的人明知我在後方卻順手將門一放撞到我時,不禁悲從中來地想起第三十六條「進門時,如果後面還有人,請幫他扶住門」。

在票價昂貴的華納威秀看電影,前後左右穿著打扮極度時髦的年輕男女除了大嚼爆米花、猛力吸飲料外,還如同坐在家裡看DVD般旁若無人地大聲討論電影情節,我知道,沒人教過他們第四十六條「看電影時不可以說話」。

當我面對未來,總是感到憂心忡忡、萬分苦惱時,則很不好意思地想起第五十條「要樂觀,要享受人生」。

於是終於明白了這本書賣得如此好的原因了。美國是這麼一個民主先進的國家,每個人的人權都得到充分的保障,時間久了難免個人主義高張,常常會忘記別人的權益,所以這樣一本顯然是教導小朋友要處處意識到別人的存在的書,變得如此基本而重要。

而在台灣,先不說我們的民主之「質」如何,至少我們民主的「量」可是多得嚇人。天天都有各種名目的示威、遊行、抗議;警察拿那些發酒瘋的人一點辦法也沒有;學生家長對老師稍有不滿,便可打到學校去;立法院、市議會等等地方總是吵鬧不休;為了選票,政治人物什麼事都做得出來、什麼話都說得出來……。我們只記得「我該有人權」,早就忘了「我該有教養」。

一些心頭雪亮的小老百姓改變不了什麼大局,只好買《優秀是教出來的》回家讀,回憶那古老的、自己曾被明理老人家教導的美好時光,並把希望放在下一代身上,用這五十五條教育自己的小孩,希望他們不會被這個亂七八糟的社會污染。

這也要教?是的,要教!而且……要從小,長期地教!

「全美最佳教師獎」得主給所有家長、中小學生、教育工作者的超基本55條:

序:我要給每個學生一個不同的人生

超基本一:與大人應對,要有禮貌,有分寸

超基本二:與人互動,眼睛要看著對方的眼睛

超基本三:別人有好表現,要替他高興

超基本四:尊重別人的發言與想法

超基本五:自己有什麼好表現,不要炫耀,輸給別人也不要生氣

超基本六:如果別人問你問題,你也要回問他問題

超基本七:打噴嚏、咳嗽都要說對不起

超基本八:不可以有不禮貌的小動作

超基本九:別人送你任何東西,都要說謝謝

超基本十:接到獎品和禮物,不可以嫌棄

超基本十一:用小小的貼心,為別人製造驚喜

超基本十二:改同學考卷時要謹慎

超基本十三:全班一起唸課文時,要看著正在唸的一字一句

超基本十四:以完整的句子回答所有的問題

超基本十五:不要主動討獎品

超基本十六:每天都要做完作業

超基本十七:換科目的時候,動作要快,要安靜,要守秩序

超基本十八:做什麼事都要有條理

超基本十九:老師在指定作業的時候,不要叫苦

超基本二十:別的老師來代課,也要守班規

超基本二十一:課堂上發言或起身,應該講規矩

超基本二十二:不可以上課上一半,起身去倒水

超基本二十三:見到每個老師,都要說某某老師好

超基本二十四:注意洗手間的衛生,把身邊的病原減到最少

超基本二十五:讓客人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超基本二十六:不要幫同學佔位子

超基本二十七:同學受罰的時候,不要看著他

超基本二十八:對作業有問題,可以打電話來我家,我沒接的話,你可以留言,但只要留一次就夠了

超基本二十九:用餐的基本禮儀

超基本三十:吃完飯,自己的垃圾自己處理

超基本三十一:接受別人的服務要惜福

超基本三十二:坐校車或公車,都要坐好,別打擾到司機

超基本三十三:認識新朋友,要記住對方的名字

超基本三十四:吃自助餐,或與人同桌,取菜不可以貪多

超基本三十五:別人掉東西,請彎身去幫他撿

超基本三十六:進門時,如果後面還有人,請幫他扶住門

超基本三十七:別人碰撞到你,不管你有沒有錯,都要說對不起

超基本三十八:進行校外教學時,無論是到哪一個公共場所,都要安安靜靜

超基本三十九:去參觀別人的地方,要不吝於讚美

超基本四十:全校師生開會的時候,不要講話

超基本四十一:接電話時的言談要得體

超基本四十二:一趟校外教學結束,要謝謝所有隨行的老師和家長

超基本四十三:搭乘電扶梯時,要站右邊,讓趕時間的人走左邊

超基本四十四:列隊行進時不要說話

超基本四十五:不可以插隊;但看到別人插隊不可以大呼小叫,讓老師知道就好

超基本四十六:看電影時不可以說話

超基本四十七:不可以帶「多力多滋」來學校

超基本四十八:有誰欺負你,讓老師知道

超基本四十九:自己的理想自己要堅持

超基本五十:要樂觀,要享受人生

超基本五十一:別讓將來有遺憾

超基本五十二:從錯誤中學習,繼續向前邁進

超基本五十三:不管如何,一定要誠實

超基本五十四:抓住今天

超基本五十五:在你的能力範圍內,做最好、最好的人

轉載——做孩子的心理醫生

我在臨床工作十六年,前幾年的對象是精神病人,照應精神病人對於我在做親職教育有很深的影響,因為精神病人其實是在囚籠裡頭不會回來的黑暗份子。

[@more@]原先我跟很多人一樣,一直認為一個人會住到精神病院一定是腦袋秀斗,前半段的假設是對的,但是有一部份的假設是錯的,我們以為他笨,事實上我在醫院裡頭看到很多孩子其實很聰明。

我在醫院曾經看到一個從台大醫科畢業的孩子,我花了很長的時間跟他接觸,他只要看到穿白袍的人走近,就會狠狠的瞪著對方,有時甚至會無預警的搥對方,所以所有的醫護人員都很怕他。
我大概花了三個月的時間才可以跟他坐下來慢慢談,大概半年後他才能意識到我對他的關心。
我常常利用下班時間去陪他下五子棋,也就是從這兒開始,讓我覺得很難過。
我常在想:「一個這麼聰明的孩子,為什麼現在只能跟我坐在這兒下五子棋?」於是,我開始追尋他生命的歷程。
我從他身上發現兩個秘密:第一個令我驚訝的是──他從小學到高中從來沒有考過第二名。
這讓我想到了金庸筆下的一個人──東方不敗,這時我才領悟到原來東方不敗指的就是一敗塗地。
有人是東方不敗,但是只要一敗就會塗地,所以由中抽離出一個很重要的物質就叫做成功。
有人十幾歲就成功,有人中年成功,也有人老年才成功,但是太早成功所代表的就是壓力重重。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裡頭並不是靠第一名長大的,他要的是學習動機,學習動機及學習歷程比學習結果重要,但是我們現在往往只在乎結果,不重視歷程,這樣一來,對孩子而言就是壓力。
我們期望孩子成績好,永遠名列前茅,而孩子就會想辦法保持第一,壓力因此而來。
在心理學來講這就是「高期望」,但是「高期望」=「高壓力」。
沒有一個人能夠永遠得第一,有一個專家勞瑞爾曾說:「我是物理學專家,所謂的『專家』就是在我的領域裡我會,其它的領域我就叫白痴。」
但是現在我們要求我們的孩子全會,全會也就代表了全不會。
所以一個人要演活自己,何謂演活自己?就是一個人演一個自己才能全心全意的演好自己,如果一個人分兩顆心,就叫做半心半意,一個人要學三樣好,就叫三心兩意,一個人要多才多藝、四項全能就叫做分明找死。
因為一個人不可能什麼都會,如果什麼都會就不叫「專家」。
從這個孩子身上我又想到金庸筆下的另外一個人,叫做獨孤求敗,獨孤倒過來就叫做孤獨,獨孤求敗好孤獨,這意謂著人在高處不勝寒。
我們看到我們的孩子成績很好,考試第一名,但是我們忘記了孩子他好孤獨、好寒冷,也忘了他有壓力。
所以我們一直以為孩子成績好應該很有自信,但是由研究中我們發現:成績好的孩子大多沒有自信,成績差的孩子大多數很自卑。
以前有部連續劇叫保鑣,裡面有個人物我非常喜歡,叫做賈糊塗,我喜歡他那種難得塗糊的個性,所有不能解決的問題,最後都是賈糊塗解決。我們在老子裡頭有看到一句話:『大智若愚』。
有的時候有些人看起來笨笨的,學習笨笨的,走的笨笨的,其實是最聰明的。
有很多人都是這樣子,例如非洲之父史懷哲,他是一個醫生,他的成長過程並不順遂,他大學沒考上,後來因為他手風琴拉得很好,所以進了大學唸歷史系,他大學畢業後,三十歲才開始念醫科,卅八歲醫科畢業,人生過半的史懷哲畢業之後到了非洲創造了一個不朽的基業,成為非洲之父─慈悲的代言人。
另外一位,印度的聖雄叫甘地,甘地是印度的國父,但是他在四十歲之前是紈跨子弟,他一直以為自己是英國人,穿著很英國、打扮很英國,直到有人告訴他,他是印度人,四十歲他的夢才幻滅。
他四十歲的時候帶領著印度做和平的革命,創造了不朽的聖雄甘地。
還有一位我們更熟悉的人叫做劉其偉,他今年九十二歲過逝,卅八歲才學畫,畫了廿八年,在六十六歲時才成名,活了九十二歲,但是他畫出了畫壇奇葩。
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得主,有一位是日本人叫小才昌俊,他研究微粒子。
他念書時的成績是慘得不能看,但他在得獎時說過一句話:「成績單不是人生的保證,我就是例子。」
我花很多時間在做研究、做實驗,所以我不可能背很多東西,「背」跟「思考」、「想像」、「創意」是有差別的,我們現在的教育就是背得多分數就高,但是你可有想過,有位禪師講過一句話:「這一分鐘你找到美好,這一分鐘你就不會找到不美好」。
而我的理解是:「這一分鐘你拿書來背,這一分鐘你就不會思考、不會想像、不會創意。」
因為它同時進行,但是未來的世界是送給會想的人,不是送給會背的人。
1965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叫費曼,他曾說過他爸爸送給他三個能力:會思考、會想像、有創意。
從他爸爸的教育中他才知道,一個問題可以有很多個答案。
宇宙是無限大,而地球在宇宙中並不是唯一,我們的孩子也許可以贏得全台灣、全亞洲,甚至全世界,但是他在宇宙中還是渺小的。很多事情以前是對的,現在卻是錯的。例如:飛機在以前不會飛是對的,現在卻是錯的。
所以,我們的腦袋如果只是死記,我想孩子未來有的只是壓力,未來學歷並不難拿到,而未來徵才要的是會工作的孩子,不是會讀書的孩子。因此,我們要培養的是孩子的能力。未來有些東西是很重要的,例如:志氣要高、勇氣要足、骨氣要硬,我想這是一個孩子應該要具備的。而這些是我在這個台大醫科的孩子身上所發現的。
另外一個秘密,就是他告訴我:「如果我學音樂,我現在會是一個快樂的音樂家。」
換言之:如果他學音樂,他就不會住在精神病院,如果他沒有住在精神病院,他就會有人生。
還有另外一個個案,原本應是孩子住進來,最後卻是媽媽住進來。
這個孩子他的求學過程很辛苦也很順利,因為他媽媽對他的期望很高,而他也很順遂的考上托福出國留學,在他畢業拿到學位的當天,寫了封信寄回台灣給媽媽,之後便跳河自殺死亡。
信中有句話非常刺痛人心,他說:「媽媽,妳的夢,我幫妳圓了,請妳放我一馬。」
媽媽看完信之後受不了,住進了精神病院。
我們千萬不要忘了,每個孩子都有適合他的位置,所謂天生我才必有用。
心理學家早已提出多元智慧的理論,意思是說,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舞台,都有一套不同的智慧結構,有些人長於音樂,有些人長於科學,有些人長於運動,會音樂的人學不成科學;會科學的孩子藝術並非頂尖;我們不要老想把孩子當做科學家來養,重要的是找出孩子擅長與眾不同的智慧。我們一定要記住一件事情:行行有狀元,而且未來一定是每一行每一業都有狀元。
當然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必定是跌跌撞撞,所以,我們要教孩子:這一條路走不通可以走另一條路,不要因一時的跌倒而失志,人生是可以轉個彎的,柳暗花明又一村,人生是可以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你是否記得當你的孩子小時候哭鬧時,你敏銳的聽聲音便能知道他是尿床還是肚子餓。
我發現在孩子六歲以前,每一個爸爸媽媽都像心理醫生,為什麼孩子長大以後,你就不像了呢?你以為孩子長大了嗎?還是你敏銳的特質不見了?還是有些東西去阻礙了你敏銳的特質?或者是你不夠用心呢?其實這些因素都包括,但是我認為不夠用心是最重要的。心理學家皮亞傑曾說:「請你記住,孩子的名字永遠叫『小孩』。」縱使是資優,他還是小孩。
專制成性的中國父母最不會利用同理心了解孩子心裡想什麼,我們以為孩子自己生的,應該了解的;其實不然,孩子在每個年紀都有一些不一樣的成長使命,三歲的孩子與十一歲的孩子絕對不一樣,孩子需要我們做父母的用心去了解。
何謂了解?就是三歲時就把他當做三歲的孩子來看,五歲時就當做五歲來看,十歲時就當做十歲的孩子來看,這才是了解。
一個孩子的學習需要動機,動機是成就的原動力。
例如:閱讀是一種動機,假若閱讀不是一種動機的時候,閱讀就是一種考試,如果閱讀是一種考試,那麼閱讀不會持久,也就不會有成就。
因為人生是一輩子的事,閱讀也是一輩子的事,假如你唸完書就不再閱讀,那麼你就會變成草包。
而做學問不是死記東西,是要知道它在哪裡。
所以爸爸媽媽們對面孩子的詢問時,可以常常用「我不知道,我們一起來查書」來回答。
「我不知道」表示人有進步的空間,如果全知道,就是全不知道,假若一個五歲的孩子全都知道,那就完了,表示他已經滿了。
有的時候我們會覺得孩子在這個年紀不夠飽滿、不夠豐富,但是換一個角度來看,也正因為他不夠,表示他正等待吸收很多東西。所以滿分哲學到底是對或錯?一個每一次都考滿分的孩子,對他而言已經足夠了,因為他沒有再進步的空間,也不能夠退步,那麼下一次的考試該怎麼辦呢?這時他的壓力就來嘍!所以我們應該要讓孩子有進步的空間,即使退步了,我們也要給孩子鼓勵使他有唸書的動力。
孩子專心的時間會因興趣而有變化,例如對數學有興趣的孩子,他的專心時間就會加長。若孩子常常忘東忘西並不表示他不夠聰明,因為在十歲以前的孩子腦袋裡頭只能專心做一件事情,但是我們可以想別的方法加強孩子對事情的專注,使他不容易忘記。
例如:下雨天時,我們可以將雨傘掛在電梯門口,提醒孩子不要忘記帶雨傘。
可以用很多種不同的方法,如果一種方法行不通,我們可以用二種、三種,甚至更多種,盡量少責備、多了解。
在做教育之前,我們要學會一件事:會愛自己的人才會愛別人。人生有四個要件,而這四個要件是做教育的準備:健康、快樂、時間、美好生活,若再加上一點金錢,就叫做富有的人。如果一個人只是努力工作、努力賺錢,然後逼著孩子好好讀書未來努力工作、賺錢,那麼這就叫做有錢人。人生裡頭有二件事情是很重要的:一是努力得到我們想要的;二是享受我們得到的更為重要。
我們常常盲目的生活、工作、賺錢,而賺錢的目的不就是要讓自己的生活更美好嗎?但是大多數的人卻不知道要享受我們得到的。我認為人生過四十之後一定要有兩個圓在交集,一個圓是「精神」、另一個圓是「物質」。
四十歲之前我們可能為了過更好的生活而每天工作、賺錢,假設人的一生能活八十歲,四十歲已是過半了,所以四十歲之後,我們不能永遠只想到工作而忽略了生活中的美好。
要擁有美好的生活,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健康,身體健康是心理健康之母,心理健康是家庭健康之母。沒有健康,教育便是虛假,所以有健康的身體才會有好心情,有好心情就不會對孩子亂發脾氣,也就能夠有耐心聽聽孩子說的話,相對的親子關係就會更融洽,家庭氣氛會更和諧。
另一個重要的要件便是快樂。現代的孩子普遍都不快樂,因為功課太多、壓力太大,所以如果孩子有機會開懷暢笑時,我們不要去嚇阻他,要尊重孩子的快樂。
研究指出:快樂的人比不快樂的人學習效率多了1.76倍,假若我們的孩子是快樂的,那麼他的學習≠壓力、學習≠高期望。
我們甚至可以花點心思製造快樂,例如:每天找個時間全家坐在一起說說笑話。當孩子說笑話給我們聽時,即便不好笑,我們也要笑得很開心,孩子會說得更多,並且從中得到自信與快樂。
童年,對我們來說已經是很遙遠的事,有些人甚至沒有美好的童年回憶,但我們別忘了,現在正是孩子的童年,我們有機會再過一次童年,陪著孩子一同成長、一同過童年。
所以,我們要學習拒絕忙碌,錢是永遠賺不完的,事情是永遠做不完的,而孩子的童年卻只有一個,撥出一些時間陪陪孩子、了解孩子,親子關係才會建立,互動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