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大熊校長

作者:今野仁美

繪者:井本蓉子

翻譯:周姚萍

出版:小魯文化

得獎紀錄:

★ 新聞局優良讀物推薦

★第51梯次「好書大家讀」選書

◎真人真事改編,最寫實的生命教育

    大熊校長每天都會大聲地向學生們說:「早安!」每個小朋友也都會大聲地回答他。只有小羊,總是小小聲地說「早……」大熊校長摸摸小羊的頭鼓勵他:「要勇敢一點呵!」小羊放學後馬上到回聲山上練習,但還是沒有辦法。第二天,大熊校長卻沒有來學校了……

    一個校長以自身的體驗,引導出孩子面對困難的勇氣。讓成人也懂得傾聽孩子微小的聲音,重新找到教育的原點。

生命也可以沒有盡頭
文/兒童文學作家 周姚萍

 大瀨敏昭,日本濱之鄉小學的校長。他在創設了濱之鄉小學的第二年,發現自己得了癌症。過了兩年,醫生告知他,他的生命只剩下三到六個月。校長決定把生命奉獻給自己的教育天職 ,直到最後一刻,於是一邊繼續治療,和癌症的痛苦及死亡的恐懼搏鬥,一邊回到學校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並完成學校裡的要務,還參加支援全國各地學校教育改革的挑戰活動。而就像奇跡似的,他的生命也超過醫生的預期。

 《大熊校長》一書的作者今野仁美在參與濱之鄉小學的現場活動中認識了大瀨敏昭校長,她也陪著校長走過最後的 一段人生。

 她在 《大熊校長》日文版的後記中寫道:「校長在生病後才開始明白一件事,『大人認為孩子應該開開朗朗、充滿活力。但是事實上,孩子本來就是很弱小的,大人應該要對孩子的痛苦感同身受。』這本書的故事,也就是從大瀨校長這段話所孕育出來的。」

 今野仁美女士還寫道:「在校長活著的最後一年,我從校長那兒聽到了許多話語和想法,並和校長一起創作了 <想看到你滿面笑容>這首歌曲。後來校長漸漸地失去活力,我便為他進行現場廣播。那些與校長相處的日子,是我永遠永遠也忘不了的。

 「我以前認為,每個人都有生命,個人的生命也都有盡頭,不過,在我遇到大瀨校長後,我卻會想,只要一個人能拚命 地活到說再見的那天,那麼,即使不能再說『早安』了,即使不能再一起玩耍了,他也會活在某個人的心中,直到永遠。因此,我們也要盡全力地活到離開世界的那一天。」

 就是抱著這種想法吧!今野仁美女士創作了這本繪本。而就像 這本書的結尾所寫的:「現在,小羊都用大大的聲音把大熊校長小小的聲音,傳給所有人,讓他們都聽得到。」作者也跨越了悲傷,跨越了生命有終點的限制,將大瀨校長以自己的生命來進行生命教育的故事,讓更多更多的孩子知道;也讓大瀨校長因為生病,所獲得的「大人應該要分擔孩子痛苦」的體悟,傳到更多大人的心中。

 配合著井本蓉子女士以撕紙畫技巧所營造出來的溫暖畫面,使得這則生命教育故事更顯溫馨動人。

99學年度第一學期閱讀存摺統計表(991026)

繼上星期的統計之後,又有更多的同學加入愛閱讀的行列,本星期戰況更加激烈,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本星期的統計情形吧!

閱讀存摺統計表班級公告991026.doc

本週閱讀存摺本數最多的班級是702班,讓我們恭喜702班的同學!其他班級的同學也請再接再厲喔!

如果有閱讀存摺的相關問題,隨時歡迎來找教務處的課發組長玫嬪老師

穿條紋衣的男孩[884.159/2748]

條碼:B005176.B005648

書標:884.159/2748

作者:約翰.波恩

出版社:皇冠

內容簡介:

 這不只是關於兩個男孩純真友誼的故事,也是關於你們、我們和他們的,一則生命的寓言……

  《穿條紋衣的男孩》是一本在全世界各地入圍、得獎無數,並且口碑載道、備受讚譽的一本書。通常對於這樣的書,我們都會有很多話想說,都會迫不及待的想要向你介紹劇情,但是這一次,我們決定不那麼做,因為我們認為那將會毀掉你的閱讀樂趣。我們希望,你能夠在完全不知道故事的情況下,自己和書中的男孩布魯諾一起展開這場未知的探險。

  當你翻開這本書後,你將隨著九歲的布魯諾踏上一段旅程,並且還會跟他一起來到一面圍籬前,認識另一個男孩。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像這樣的圍籬在全世界都有,但我們衷心希望你永遠也不會碰上這樣的圍籬……

推薦原因:

   在明白圍籬內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前,我早已確定你是我這輩子最好的朋友。  /幾存

這是一個很短、很簡單的故事,關於一個九歲小男孩布魯諾的探險和他這輩子最好的朋友舒慕爾。

    某天放學回家,布魯諾發現傭人瑪麗亞正翻箱倒櫃地收拾他的東西,媽媽告訴他因為爸爸的工作,全家都要搬到一個叫做『奧特-喂』的地方,他還來不及和他學校裡最好的朋友說再見,來不及問爺爺奶奶要不要一塊兒去,來不及好好地抗議就被迫離開柏林這棟五層樓的大房子了。

    坐火車的時候,布魯諾好奇怪怎麼大夥兒都要擠在對面的車廂內,他和媽媽姐姐一起坐的這節車廂還很空阿?在心不甘情不願的抵達『奧特-喂』的新家後,布魯諾失望極了,這房子只有三層樓,附近一棟房子也沒有,他到哪兒去找朋友阿?不過,布魯諾卻在自己房間的窗外,發現在五十呎外有棟圍起了高聳籬笆的房子,籬笆的頂端還有尖尖鐵刺。裡頭有大人也有小孩,每個人都穿著一模一樣的條紋睡衣,帶著條紋帽;另外,還有像爸爸一樣穿著制服的阿兵哥。

    布魯諾還是不喜歡新家,心中也有好多好多的困惑。他討厭傲慢的科特勒中尉總是在他家晃來晃去,他還沒搞清楚那棟房子裡穿條紋衣的人到底是誰,負責餐點的傭人佩佛說他從前是醫生,這是真的嗎?阿兵哥最近都改叫爸爸『司令官』。還有,聖誕節那天,爸爸穿上了嶄新的制服,但是奶奶看見爸爸的模樣,卻很生氣地大罵丟臉,然後就氣沖沖的離開了。

    這樣一成不變的日子布魯諾再也受不了,他想起了自己從前最愛的探險,決定朝那棟穿條紋衣服的人住的建築物出發,在接近籬笆的時候,他看見了一個穿著條紋睡衣的小男生。這個男孩是布魯諾這輩子見過眼神最哀傷的人了,但他想想還是決定在探險的路上發現了籬笆那邊的人就應該把握機會和他說話才是。於是,布魯諾主動和他打招呼,這個瘦小的男生名叫舒慕爾,來自波蘭。不可思議的是他居然和布魯諾同年同月同日生,而且他也是某天就被突然通知要搬家的,只不過舒慕爾坐的是那節擁擠的車廂。這天的探險,布魯諾決定不要告訴任何人,這是他和舒慕爾之間的祕密;還有,下回他要帶點食物過去,因為他的朋友雖然和他一樣九歲,卻看來又累又餓。布魯諾開始覺得住在『奧特-喂』也不是那麼糟糕了。因為他和舒慕爾成了好朋友,他們常常隔著圍籬聊天,圍籬底下的鐵絲可以舉起來,布魯諾可以穿過圍籬帶些巧克力或麵包給他的朋友。每當連續下了好幾天的雨,他們不能夠見面時,布魯諾就會擔心舒慕爾越來越瘦。

    布魯諾是個善良又貼心的孩子,他常常寫信給奶奶、他對人說話很有禮貌,就連僕人也不會例外、他還會擔心僕人是不是累壞了才會頻頻出錯、他不希望自己的朋友餓著了、他答應舒慕爾會幫他找突然消失爸爸;但是他也有許多矛盾和猶豫的時候,他差點為了舒慕爾說:「根本就沒有好阿兵哥」而和他吵起來,因為他相信自己的爸爸就是一個好阿兵哥、在中尉面前,他不敢承認他認識舒慕爾……

    透過布魯諾純真的眼睛,那些可怕殘忍的景象全都被排除在我們的視線之外。但也正因為如此,布魯諾所「看見」的世界反而格外地令人震撼。在闔上書的那一刻,我徹底地感到手足無措,我無法抵抗從心中湧上的哀傷,也不知該如何面對天真的童年背後那殘酷不堪的真象。

    或許,最好的辦法便是放棄抵抗這故事所帶來的沉重與哀傷,就讓這故事一直留在心中……這是一個很短、很簡單的故事,關於一個九歲小男孩布魯諾的探險和他這輩子最好的朋友舒慕爾──在明白圍籬內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前,布魯諾早已確定舒慕爾是他這輩子最好的朋友。

 

資料來源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99494

 

被放逐的孩子[873.57/1412]

條 碼:B005629

書 標:873.57/1412

作者:珊蒂.瓊絲(Sadie Jones)

出版社:商周

內容簡介:

 如果能夠得到些許愛和溫暖,如果有人可以站在他這一邊,很多孩子也許不會變成後來的樣子。

    他7歲那年,爸爸不讓他進房間。10歲大的時候,每次挨罰就是被趕到樓上去。12歲時他坐在樓梯上想靜一靜,卻不知道這整棟房子裡他能待在哪裡,因為到哪兒都不對。到了15歲,他上樓是為了躲開他們、喝酒,和盡力壓抑自戕的衝動……他只知道爸爸很討厭他,而他覺得爸爸這麼想是對的。

  1947年秋天,九歲的路易斯引頸期盼父親從戰場歸來。

  他以為,從這一刻開始,他將擁有一個完整的家。

  但一場意外奪走母親的生命,哀傷又奪走了父親的愛。

  路易斯到處尋找寄託,像動物一樣,為了生存下去,抓到什麼就是什麼。

  當情感找不到出口,他只能透過自戕、暴力、酗酒,感受真實的存在!

  1955年,十七歲的路易斯放火燒了埋葬母親的那座冰冷教堂,

  兩年等不到家人探視的監禁生涯,讓他對於未來更加茫然;

  他只希望有人肯相信他,拉他一把,哪怕是一句話都好。

  這一切令人窒息的環境和自我放逐何時才會結束?

  什麼樣的力量能夠讓他找到往前走下去的希望?

  珊蒂.瓊絲以一個震驚文壇的新聲音,深切呈現出愛、暴力、犯罪與救贖的真實面貌。

推薦原因:

欲「塑」則不達:被「誰」放逐的孩子?     王安琪(亞洲大學外文系教授)

  《被放逐的孩子》原文書名The Outcastoutcast指被排斥、驅趕、放逐、無家可歸之人,書中主角路易斯就是那個被中上階層社區放逐的孩子,他生來溫和善良,往後卻逐漸出現嚴重偏差行為,屢屢做出離經叛道的事,親仇眾怒,讓人不禁要問: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這本小說是英國新秀女作家珊蒂.瓊絲(Sadie Jones)初試啼聲之作,獲得二○○八年Costa Book Awards新人獎,被譯為多國文字,頗獲好評。作者父親是牙買加出生的詩人兼劇作家,母親是演員,生長於倫敦和巴黎,寫小說之前曾為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編寫劇本,網路上有她接受專訪的影片,說她原先計畫寫的是一部劇本,難怪這本書情節發展與敘事策略異於一般小說,比較著重在某些場景的細膩描繪,類似電影語言或鏡頭穿插的呈現手法。而所處理的題材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親情關係,但沒有說教批判,也不落俗套,懸疑當中夾雜著趣味,吸引讀者想一探究竟。作者以第三人稱的角度來敘述故事,站在客觀理性的立場,既不偏袒任何一方,又不苛責彼此,語氣平和而不偏激,娓娓道來這個震撼人心的家庭變故,讓讀者跟著故事起伏自行判斷孰是孰非,然而是非黑白往往存乎一心,並沒有全然絕對的標準。

  整個故事說得含蓄,敘事精簡,不浪費太多筆墨交代前因後果,但也前有伏筆、後有呼應,提供讀者自行串連,留白之處似乎大有玄機,關鍵之處有時語多保留,留給讀者想像空間。結構上由故事中段說起,再回溯從前,接著繼續向後展開。

  小說開始時,路易斯剛剛出獄,才十九歲就已經入獄服刑兩年,至於為何入獄,故事到後面才會說分明,而這兩年來他父母從未探監,也不怎麼期盼他回家,鄰居們的敵意與冷漠態度啟人疑竇,他究竟犯了什麼無法原諒的大罪,導致大家投以異樣眼光?回到家鄉,他迫切需要親情的撫慰,也滿懷懺悔,期待眾人寬恕,然而不但沒有重享家庭溫暖,反而投入另一個桎梏牢籠。

  回溯其十九年人生,卻已是歷盡滄桑,一片慘綠。原來七歲時的路易斯,殷殷盼得父親從二次世界大戰前線返鄉,預期重享家庭溫暖,然而父親天性矜持拘謹,為了融入那個社區和那個階層的標準,處心積慮恪守紀律,苦了自己,也苦了妻兒。路易斯十歲時,與母親在林間河邊野餐游泳,母親喝了幾口酒,在河中發生意外,年幼的路易斯搶救不及,只能無助地看著母親溺斃;作者對這個小男孩看著媽媽發生意外卻無力相救,焦急、無助又近似天真的心境描述,讀來令人鼻酸。由於他是唯一現場目擊者,卻無法交代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造成眾人與父親對他的不諒解與懷疑。路易斯頓失依靠,跟著又得不到父親的愛,性情即因著遭遇而逐漸轉變。

  喪妻半年後,路易斯的父親另娶年輕繼母,卻造成路易斯情感上的抗拒。他滿腔憤怒苦悶無處宣洩,只好付諸行動,故事中尤其對路易斯以剃刀自殘的描述,歷歷如繪,令人怵目驚心。

  作者在主角愁苦的心境轉折中,也試著融入社會現實與愛情的成分。在路易斯成長的環境中,看似和樂的地區與家庭,實則充斥虛假偽善、勢利逢迎。故事中另一條敘事主軸,在於地方富裕鄉紳卡爾邁克一家,這位卡爾邁克先生是路易斯父親的上司,自命家世顯赫且信仰虔誠,實則道貌岸然,私下常對妻兒暴力相向。而卡爾邁克家的姊妹,與路易斯之間也發展出似有若無的情感,最後小女兒凱特與路易斯更從彼此身上,找到解救的力量,以及人性真實與光明的一面。

  故事結束時,凱特即將被父母送到瑞士讀書,路易斯則帶著入伍通知坐上火車,期待逃離那個比監獄還黑暗的家鄉。凱特前去送行,兩人在車站緊緊相擁,火車開動後,凱特張開懷抱對路易斯說:「我們得救了!」這樣的結局似乎點出了「救贖」的主題,隱含希望在未來。

  這兩個家庭的父親都是傳統父權社會價值觀的縮影,他們的自以為是,也反映出一種社會階層意識型態的操縱掌控。這本書批判了一九五年代英國社會的階級意識與禮教壟斷,但多多少少也能夠作為世界上某些類似社會的借鏡。故事讀來頗有《麥田捕手》的意味,為人父母者不可不讀,畢竟家庭人倫是社會的根基,孩子需要的是關懷與體諒,而不是威權鎮壓的「方鑿圓枘」。   

資料來源: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62001

追風箏的孩子[866.259/2142 ]

碼:B000150B000151

標:866.259/2142

者: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osseini)

出版社:木馬

內容簡介:

     故事從一對小男孩的親密友誼開始。12歲的富家少爺阿米爾與僕人哈山,從小一塊長大,年齡相仿的兩人情同兄弟,總是一起玩耍,一起分享有趣的故事。然而,在一場風箏比賽後,發生了一件悲慘不堪的事,永久破壞了兩人之間的情誼,從此各自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可是最後卻也以兩人始料未及的方式,重新連接起彼此的關係。

   即使阿米爾不久跟隨父親逃往美國,以為可以因此逃避過去的自己,但關於哈山的回憶一直縈繞不去。阿米爾感到非常愧疚,無法原諒自己當年對哈山的背叛與懦弱的行為。為了贖罪,阿米爾終於再度踏上暌違二十多年的故鄉,希望能為不幸的好友盡最後一點心力……

 這是一個關於背叛的代價、贖罪的可能的故事,也是一個關於父親對兒子影響的故事——包括父親對兒子的愛、奉獻與謊言。小說背景也涉及了阿富汗過去到目前的狀況,讀者也得以從本書一窺這個神祕國度。  

推薦原因:

  一部美麗的小說……今年截至此時為止寫作最佳、也最震撼人心的作品……一段沒有前景的友誼,一個令人心碎的故事……這部感人非凡的作品也描寫父與子、人與上帝、個人與國家之間脆弱的關係。忠誠與血緣串連這些故事成為今年最抒情、最動人、也最出人意表的一本書。--丹佛郵報

   巧妙、驚人的情節交錯,讓這部小說值得矚目,不僅是一部政治紀事,也是一個童年選擇如何影響我們成年生活極度貼近人性的故事。單就書中的角色刻劃來看,這部初試啼聲之作就已值得一讀。從敏感、缺乏安全的阿米爾到他父親多層次的發展,以及阿米爾回到阿富汗之後才逐步揭露父親的犧牲與醜聞,也才瞭解歷史與在美國、中東的餘波盪漾……締造了一部完整的文學作品,將這個過去隱而未現、在新千禧年卻成為全球政治中心的國家文化呈現世人面前。同時兼具時代感與高度文學質感,極為難能可貴。--出版家週刊

  從阿米爾與他父親僕人兒子哈山的親密友誼開始,成為貫穿全書的脈絡。這兩個男孩所放的風箏,象徵了他們之間關係的脆弱,在看著往日生活消逝之際,備受考驗。在作者筆下,革命前的阿富汗溫馨且幽默,但也因為不同種族之間的磨擦而現緊張……充滿迴縈難忘的景象:一個為了餵飽孩子的男人在市場上出售他的義腿:足球賽中場休息時間,一對通姦的情侶在體育場上活活被石頭砸死;一個塗脂抹粉的男孩被迫出賣身體,跳著以前街頭手風琴藝人的猴子表演的舞步。--紐約時報  

資料來源: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06477  

最後的演講[785.28/b874]

碼:B005434

標:785.28/b874

作者:蘭迪.鮑許(Randy Pausch

出版社:方智

內容簡介:

 我們改變不了上天發給我們的牌,只能決定怎麼打這手牌。──蘭迪.鮑許

  蘭迪.鮑許是一位熱情、風趣且教學認真的大學教授,在46歲時被診斷出罹患致死率最高的癌症──胰臟癌。隔年8月(2007年),醫生說他的癌症已經轉移,可能只剩下三到六個月生命。9月,蘭迪教授應學校之邀發表了一場演說,這場演說讓現場400個人笑聲不斷,也讓不少人流下淚來,後來網路大量流傳,在全球各地引發了熱烈的討論。

  這場充滿幽默、啟發性及智慧的演講廣獲迴響,之後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傑弗利採訪了蘭迪教授53次,寫成了這本精采豐富又讓人動容的──《最後的演講》。蘭迪教授所傳達的訊息之所以如此撼動人心,是因為他以誠懇、幽默的態度去分享他獨特的經驗。他談的不是死亡,而是人生中的重要議題,包括克服障礙、實現兒時夢想、幫助別人實現夢想、把握每一個時刻……

  本書不僅是獻給天下所有的學生、教師、父母以及擁有夢想的人,其實也是蘭迪教授打算在未來20年要教給三個年幼孩子的事情。

 

推薦原因:

◆很多人躊躇在人生的十字路上總是會問自己:「我幸運嗎?」《最後的演講》這本書道出人生什麼是無奈、什麼是遺憾、在你人生中最需要的是什麼。無奈原因是,作者蘭迪.鮑許是一位快樂的教授,除了認真在學校教學事務上,還擁有一個幸福又快樂的家庭,只是幸福與快樂竟在一天之內變成人生中的無奈,因為上帝狠狠對他開了一個玩笑──蘭迪得了胰臟癌。可是,蘭迪並沒有放棄生命中存在的正面價值態度,反而勇敢、開朗去面對死亡,讓自己生命不要有遺憾。義傑這幾年在社會支持下,走過地球無數荒野之地。自己在面對生命的挑戰與冒險之間,就是抱持著不對自己生命中的無奈在十年後變成遺憾的態度。很高興能為台灣讀者介紹這本新書《最後的演講》,希望讀者閱讀後都能去挑戰自己生命中的無奈,不讓它成為生命中的遺憾。──極地冒險家   林義傑

資料來源: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06898

 

燦爛千陽[869.157/ 4053]

條 碼:B003414

書 標:869.157/ 4053

作者:卡勒德.胡賽尼

出版社:木馬文化出版

內容簡介:

    如果注定要面對悲慘的命運,我們該將何去何從?

  15歲的私生女瑪黎安,與母親相依為命住在山區簡陋的小屋,最大的心願就是和父親一起看電影過生日,沒想到卻導致母親自殺,更讓自己被迫嫁給一位40歲的鰥夫鞋商。20年後,出身中產家庭、受過良好教養的15歲少女萊拉,在戰火中失去所有的親人,為求生存,不得不也選擇嫁給瑪黎安性情乖戾的丈夫。

  瑪黎安與萊拉儘管相差了19歲,對於愛和家庭的概念大不相同,但兩人的命運卻因為戰爭、喪親而交纏在一起。在共同歷經了丈夫的凌虐之後,她們不但情同姊妹,甚至更如同母女般相互依存,最後還扭轉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作者以感人至深的力道,描繪了阿富汗女性在砲火、飢餓、暴虐與恐懼之下,如何絕望地忍受煎熬苦難,與命運搏鬥,以及她們如何憑藉著對家庭的愛,勇敢地犧牲自我,而最終,也是愛,或者說,是對愛的記憶,支撐倖存者勇敢活下去。

  這是一個讓人難以忘懷、心碎的故事,關於一個殘酷的年代、一段不可能的友誼和永遠無法毀滅的愛。

  而儘管生命充滿苦痛與辛酸,但每一段悲痛的故事中都能讓人見到微弱的希望曙光。

推薦原因:

    繼暢銷書《追風箏的孩子》之後,阿富汗裔美國作家胡賽尼再度以阿富汗的動亂為背景,推出如史詩壯闊的作品。故事以兩位女性為主角,時間橫跨三十年,經歷抗俄聖戰、全國內亂、神權暴政。胡賽尼對於父權暴政的描繪既生動可信又觀察入微,女性的悲劇是只能仰賴父長、丈夫、兒子的鼻息度日。胡賽尼筆下不但勾勒出當今阿富汗的苦境,更刻畫出這些堅毅角色的生命歷程,還有她們心裡永不熄滅的希望。——出版人週刊

 

    胡賽尼筆下的瑪黎安和萊拉所承受的殘酷人生,幾乎讓人無法相信世上豈能存在如此悲慘的境遇,不過這卻是萬千個阿富汗婦女親身經歷的真實遭遇。書中有些轉折,或許有人認為過於浪漫天真,但這些轉折才是《燦爛千陽》動人之所在,道理和《追風箏的孩子》是一樣的。我們童年時許下的承諾會永遠神聖,真摯的愛會永不止息,公義真理終將得勝,女性情誼會帶來意料之外的巨大能量。這些事看似難以置信,卻令我們深深著迷。

——娛樂週刊

本書特色

  時空跨越三十年的揪心記錄,一部關於家庭、友誼、信念和自我救贖的動人故事。《燦爛千陽》再次以阿富汗戰亂為背景,用細膩感人的筆觸描繪了阿富汗舊制度與新時代下苦掙扎的婦女,她們所懷抱的希望、愛情、夢想與所有的失落。

資料來源: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92419

 

蘇西的世界[874.57/4442]

條 碼:B004667

書 標:874.57/4442

作者:艾莉絲.希栢徳

出版社:時報文化

內容簡介:

    故事從一個已經死亡的小女孩的自白引發讀者強烈好奇:「我姓沙蒙,唸起來就像英文的『鮭魚』,名叫蘇西。我在一九七三年十二月六日被殺了,當時我才十四歲。兇手是我們鄰居,媽媽喜歡他花壇裡的花,爸爸有次還向他請教如何施肥。」小說裡蘇西.沙蒙第一次出場時,她已經上了天堂。她從這個奇怪的新地方俯瞰人間,以一個十四歲女孩清新活潑的口吻,告訴我們一個滿懷希望的故事。天堂看起來很像學校操場,操場上擺著不錯的鞦韆架;天堂裡有輔導老師幫助新來的人,還有朋友和她同住。只要肯動腦去想,她想要的東西都會出現在面前,不過她最想要的是回到人間和心愛的人共度,卻始終無法如願。

  《蘇西的世界》作者Alice Sebold採用大膽的敘事技巧,將一樁人間悲劇化作懸疑處處卻又風趣溫馨的故事,是一本充滿同情理解的療癒小說。

 

推薦原因:

  今(2002)年度最具爆發力的小說處女作……兼具大衛.林區 (David Lynch)的驚悚與茱蒂.布倫 (Judy Blume) 的童真美好,一次前所未有的閱讀震撼。

-《時代》雜誌

  從讀者的角度而言,《蘇西的世界》是我很久以來最奇妙、最難忘的閱讀經驗之一。本書痛苦中帶著詼諧,脆弱中帶著堅強,又帶著一絲刻骨銘心的悲傷。這是一部想像力的盛宴,也是心靈重建的獻禮。

普立茲獎得主Michael Chabon, The Amazing Adventures of Kavalier and Clay的作者

  本書以和人間一樣真實的天堂為場景,以濃濃深情與機智探索家庭之愛、羞澀而忐忑不安的青春期、以及在人生旅程留下深刻印記的愛情與失落。

─Amy BloomA Blind Man Can See How Much I Love You的作者

  讀完本書之後,你每次逛書店時,八成會忍不住摸摸本書的封面,只為了重溫閱讀時的悸動,《蘇西的世界》就是這麼一本特別的小說。

─Aimee BenderAn Invisible Sign of My Own的作者  

  作者帶領讀者大膽踏入難以想像的國度……,讓不同風格的敘事呈現前所未見的精采結合……既苦澀卻又完美……

─Los Angeles Times Book Review

資料來源: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35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