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 [855/0102]

條碼B003003                     

書標:855/0102

作者:龍應台                  

出版社:時報文化

內容簡介:

   《目送》的七十四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  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

        繼年度超級暢銷書《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之後,「華人最犀利的一支筆」龍應台再推出思考「家族人生情感」的最強新作《目送》。作者曾說自己當上母親後開始上「人生的課」,自謙成績不佳,而她口中這堂困難無比的課,正是我們所有人必上且百味雜陳的一堂課,正如她在〈目送〉這篇近期傳閱率最高的文字中寫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從牽著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滿滿的親情,到青春後期孩子與自己漸行漸遠的背影;從陪著年邁母親如帶著女兒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龍應台這七十四篇文字處處是我們感同深受的親情滋味,篇篇有讓人沉吟難忘的人生情景。每個家庭如果要選一本跨三代共讀、生活分享的書,《目送》絕對是最細膩動人的一本。

推薦原因          

 一本動人的生死之書     大安高工老師:周家嵐_國文科老師

第一次讀龍應台,是高三那年的盛夏,已推甄考上大學的我春風得意,她的《野火集》點燃了我對人生與社會的熱情;第二次讀龍應台,是孩子剛滿週歲的清明,她的《目送》勾起我對已故父親的思念,對日漸老去母親的不捨,對稚齡孩子的疼惜,對人生虛無與蒼涼的惆悵。原來,時間可讓一團燎原的野火變為平凡巷弄中的一盞燭火,而這樣的轉變,要多少歲月的洗鍊與悔恨後的了悟才得以成就?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這是龍應台在本書第一篇散文〈目送〉裡的一段話,是她在面對成年兒子展翅高飛時,回憶起自己與父親相處過程所寫下的體悟。小時候,父母的關懷、慈愛常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他們的耳提面命、諄諄教誨更常招來白眼一頓。不知何時,我們長大了、成家了、年老了,走過了父母曾經走過的心路歷程,才明白自己的幼稚曾經帶給父母多大的無奈與傷痛,也在此時,我們才會懂得,再怎樣的不捨,人生終究只能一個人來,一個人走,有了這樣的體悟,面對生老病死苦時,才能做到放下與釋然。
  《目送》是一本感性與深度兼具的散文集,本書每篇文章都自成一方天地,連貫起來,又是相互照應的串串珠璣。閱讀本書,好似聆聽龍應台娓娓道來自己的人生故事,同時,也讓我們思索與家人之間的互動以及生命孤獨的本質。

資料來源:  

1.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08454#intro2.http://post.books.com.tw/schoolpaper/blog_prt/4720 

[期刊雜誌] 圖書館新進雜誌,歡迎同學至圖書館翻閱

在校長以及家長會的大力支持下

本校已訂購以下六種期刊雜誌各一年份,並將會按時更新

請大家撥冗至圖書館參考翻閱

1. 讀者文摘

2. 講義

3. 少年牛頓

4. 幼獅少年

5. 國家地理雜誌

6. 全球中央雜誌

並感謝校長提供「天下雜誌」

故本校目前共提供七種雜誌,並固定每月更新,請大家多加利用!

 

 

[閱讀新聞] 提早學閱讀 未必是好事

很多家長和教育人士認為,兒童學習閱讀應越早越好,但根據最新研究顯示:越早學習閱讀,不一定就越好。

 

根據紐西蘭媒體Stuff.com報導,奧塔哥大學(University of Otago)研究員希伯斯坦‧蘇嘉特(Sebastian Suggate)的一項研究發現,從5歲起教小孩閱讀,其閱讀能力未必比從7歲起開始學習閱讀的小孩更好。

 

蘇嘉特經過3年的研究發現,小孩應從5歲起學習閱讀的看法似乎有爭議。他表示:「對於小孩有閱讀學習障礙的家長而言,這項研究可能令他們寬慰不已,希望小孩儘早精通閱讀技巧,過程可能比想像中還要複雜。」這項研究強調早期學習語言和學習的重要性,但否定提早學習閱讀的重要性。

 

紐西蘭教育部指出,在兒童開始上學之際,就教導他們閱讀,可幫助他們建立學習基礎。紐西蘭教育部發言人柯林‧麥克葛瑞格(Colin McGregor)表示:「認識英語給予孩子參與廣大世界所需的理解、知識和技能。」

 

蘇嘉特的心理學博士學位研究論文,追蹤了近4百位兒童,並未發現從5歲起教導兒童閱讀,有任何優勢的證據,他比較從7歲和5歲開始學習閱讀的兒童,較晚學習閱讀的兒童在11歲時就能跟上腳步。

 

蘇嘉特指出:「較晚學習閱讀的兒童,仍然可以透過與成年人遊戲、對話和互動而學習,他們的長期學習並未受到影響,這些活動甚至為他們後來的閱讀發展保留了一片沃土。」

 

蘇嘉特指出:「如果從5歲開始學習閱讀有優勢,在5歲之前學習閱讀難道會更有優勢?換句話說,我們可以延後時間。」他總共進行了一項國際性研究和兩項紐西蘭研究,每項研究都支持上述的論點。

 

家長湯馬斯‧羅賓的5歲兒子雷夫很喜歡閱讀,他懷疑自己能否在雷夫滿7歲之前不讓雷夫拿書。羅賓說:「雷夫喜歡閱讀,他讀的越多,對他就越好,在他上小學之前,我們就為他朗讀,但他一旦開始閱讀,就變得愛不釋手。」

 

紐西蘭教育評估局不久前才公布一項有關小學一、二年級學生讀寫的研究,結果顯示小學一、二年級對學生的學習非常關鍵。

2009年12月個人借閱排行榜

2009年12月個人借閱排行榜

班級

姓名

排名

7年1班

張育甄

1

8年1班

金知穎

2

7年5班

張廷睿

3

7年4班

王智炫

4

7年3班

林育汝

5

7年4班

游雯鈞

6

7年4班

林于瑄

7

7年4班

楊菀純

8

7年4班

林若穎

9

7年4班

楊于函

10

 

大江大海1949 [B005120;856.9/0102]

 大江大海1949



作者/譯者 :龍應台

出版社:天下雜誌

推薦原因

你還會有恨嗎?  武陵高中老師 趙鳳玲老師

        我送給學生、替朋友買的《大江大海1949》超過50本。

        如此熱切地分享這本書,或許是想彌補無法和父親共讀這本書的遺憾吧!

        我想讓父親知道,他那個時代的故事,終於有人關心、有人紀錄、有人了解。那些傷痛和過往啊,或許就可以放下了。

        和太多人一樣,我不曾給過父親機會好好訴說:1949之前,他在怎樣的槍林彈雨、生離死別後,僥倖又狼狽地顛沛到台灣。他那不可挽回的青春、錯過的夢想、來不及告別的家園……一直以殘缺的姿態,在生命底層翻騰,隱隱作痛。

        讀完《大江大海1949》,我終於明白,父親生命中一直欠缺的那個理解與道歉;我也終於明白,生命中的憾恨、怨恨、甚至仇恨,只是因為:我們未曾用謙卑的心去閱讀歷史、傾聽生命。

        雖然父親的眼力已無法負荷文字閱讀,但我仍可和他分享這本書──以更多的溫柔互動、以更多的耐心聆聽。

        如果你也讀這本書,相信你會和我一樣,在淚眼婆娑中,觸摸到歷史課本沒有的溫度;重新審視永遠不該被戰爭扭曲的人性;並且願意執守文化及文明的力量,將那些被時代錯置的靈魂及命運,重新安置。

        閱讀這本書,是一個溫柔的療傷,是一個溫暖的理解,更應該是一個承擔,一個嶄新的開始。

內容簡介       

        所有的顛沛流離,最後都由大江走向大海;所有的生離死別,都發生在某一個車站、碼頭。   上了船,就是一生。

  從1949年開始,帶著不同傷痛的一群人,在這個小島上共同生活了六十年。

  六十年來,我們從來沒有機會停下腳步,問問對方,你痛在什麼地方?

  是時候了,在歷史的這一頁即將永遠地翻過之前,我們還來得及為他們做些什麼?

  龍應台,華人最犀利的一枝筆,繼思考家族情感的暢銷書《親愛的安德烈》、《目送》之後,龍應台再度推出15萬字新書《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醞釀十年、走過三大洋五大洲,耗時三百八十天,行腳香港、長春、南京、瀋陽、馬祖、台東、屏東……從父母親的1949年出發,看民族的流亡遷徙,看上一代的生死離散,傾聽戰後的倖存者、鄉下的老人家>

  龍應台說,「我再怎麼寫,都不能給他們萬分之一的溫情與正義」。藉由文學的溫熱,龍應台希望引領讀者一同誠實地、認真地重新梳理六十年前的這段歷史,看見一整代人「隱忍不言的傷」,重新凝視關於人的尊嚴以及生命價值,用最謙卑的心,寫出跨民族、跨歷史、跨省籍的一本書。

資料來源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44559

2009年11月個人借閱排行榜

2009年11月個人借閱排行榜

班級

姓名

排名

7年4班

廖笙凱

1

9年4班

何孟承

2

7年5班

吳奕萱

3

7年4班

呂 安

4

7年2班

楊子瑩

5

7年6班

林辰叡

6

9年1班

李玉惠

7

8年6班

林辰峻

8

7年5班

林佑星

9

7年4班

鄭姿懿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