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條紋衣的男孩[884.159/2748]

條碼:B005176.B005648

書標:884.159/2748

作者:約翰.波恩

出版社:皇冠

內容簡介:

 這不只是關於兩個男孩純真友誼的故事,也是關於你們、我們和他們的,一則生命的寓言……

  《穿條紋衣的男孩》是一本在全世界各地入圍、得獎無數,並且口碑載道、備受讚譽的一本書。通常對於這樣的書,我們都會有很多話想說,都會迫不及待的想要向你介紹劇情,但是這一次,我們決定不那麼做,因為我們認為那將會毀掉你的閱讀樂趣。我們希望,你能夠在完全不知道故事的情況下,自己和書中的男孩布魯諾一起展開這場未知的探險。

  當你翻開這本書後,你將隨著九歲的布魯諾踏上一段旅程,並且還會跟他一起來到一面圍籬前,認識另一個男孩。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像這樣的圍籬在全世界都有,但我們衷心希望你永遠也不會碰上這樣的圍籬……

推薦原因:

   在明白圍籬內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前,我早已確定你是我這輩子最好的朋友。  /幾存

這是一個很短、很簡單的故事,關於一個九歲小男孩布魯諾的探險和他這輩子最好的朋友舒慕爾。

    某天放學回家,布魯諾發現傭人瑪麗亞正翻箱倒櫃地收拾他的東西,媽媽告訴他因為爸爸的工作,全家都要搬到一個叫做『奧特-喂』的地方,他還來不及和他學校裡最好的朋友說再見,來不及問爺爺奶奶要不要一塊兒去,來不及好好地抗議就被迫離開柏林這棟五層樓的大房子了。

    坐火車的時候,布魯諾好奇怪怎麼大夥兒都要擠在對面的車廂內,他和媽媽姐姐一起坐的這節車廂還很空阿?在心不甘情不願的抵達『奧特-喂』的新家後,布魯諾失望極了,這房子只有三層樓,附近一棟房子也沒有,他到哪兒去找朋友阿?不過,布魯諾卻在自己房間的窗外,發現在五十呎外有棟圍起了高聳籬笆的房子,籬笆的頂端還有尖尖鐵刺。裡頭有大人也有小孩,每個人都穿著一模一樣的條紋睡衣,帶著條紋帽;另外,還有像爸爸一樣穿著制服的阿兵哥。

    布魯諾還是不喜歡新家,心中也有好多好多的困惑。他討厭傲慢的科特勒中尉總是在他家晃來晃去,他還沒搞清楚那棟房子裡穿條紋衣的人到底是誰,負責餐點的傭人佩佛說他從前是醫生,這是真的嗎?阿兵哥最近都改叫爸爸『司令官』。還有,聖誕節那天,爸爸穿上了嶄新的制服,但是奶奶看見爸爸的模樣,卻很生氣地大罵丟臉,然後就氣沖沖的離開了。

    這樣一成不變的日子布魯諾再也受不了,他想起了自己從前最愛的探險,決定朝那棟穿條紋衣服的人住的建築物出發,在接近籬笆的時候,他看見了一個穿著條紋睡衣的小男生。這個男孩是布魯諾這輩子見過眼神最哀傷的人了,但他想想還是決定在探險的路上發現了籬笆那邊的人就應該把握機會和他說話才是。於是,布魯諾主動和他打招呼,這個瘦小的男生名叫舒慕爾,來自波蘭。不可思議的是他居然和布魯諾同年同月同日生,而且他也是某天就被突然通知要搬家的,只不過舒慕爾坐的是那節擁擠的車廂。這天的探險,布魯諾決定不要告訴任何人,這是他和舒慕爾之間的祕密;還有,下回他要帶點食物過去,因為他的朋友雖然和他一樣九歲,卻看來又累又餓。布魯諾開始覺得住在『奧特-喂』也不是那麼糟糕了。因為他和舒慕爾成了好朋友,他們常常隔著圍籬聊天,圍籬底下的鐵絲可以舉起來,布魯諾可以穿過圍籬帶些巧克力或麵包給他的朋友。每當連續下了好幾天的雨,他們不能夠見面時,布魯諾就會擔心舒慕爾越來越瘦。

    布魯諾是個善良又貼心的孩子,他常常寫信給奶奶、他對人說話很有禮貌,就連僕人也不會例外、他還會擔心僕人是不是累壞了才會頻頻出錯、他不希望自己的朋友餓著了、他答應舒慕爾會幫他找突然消失爸爸;但是他也有許多矛盾和猶豫的時候,他差點為了舒慕爾說:「根本就沒有好阿兵哥」而和他吵起來,因為他相信自己的爸爸就是一個好阿兵哥、在中尉面前,他不敢承認他認識舒慕爾……

    透過布魯諾純真的眼睛,那些可怕殘忍的景象全都被排除在我們的視線之外。但也正因為如此,布魯諾所「看見」的世界反而格外地令人震撼。在闔上書的那一刻,我徹底地感到手足無措,我無法抵抗從心中湧上的哀傷,也不知該如何面對天真的童年背後那殘酷不堪的真象。

    或許,最好的辦法便是放棄抵抗這故事所帶來的沉重與哀傷,就讓這故事一直留在心中……這是一個很短、很簡單的故事,關於一個九歲小男孩布魯諾的探險和他這輩子最好的朋友舒慕爾──在明白圍籬內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前,布魯諾早已確定舒慕爾是他這輩子最好的朋友。

 

資料來源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99494

 

被放逐的孩子[873.57/1412]

條 碼:B005629

書 標:873.57/1412

作者:珊蒂.瓊絲(Sadie Jones)

出版社:商周

內容簡介:

 如果能夠得到些許愛和溫暖,如果有人可以站在他這一邊,很多孩子也許不會變成後來的樣子。

    他7歲那年,爸爸不讓他進房間。10歲大的時候,每次挨罰就是被趕到樓上去。12歲時他坐在樓梯上想靜一靜,卻不知道這整棟房子裡他能待在哪裡,因為到哪兒都不對。到了15歲,他上樓是為了躲開他們、喝酒,和盡力壓抑自戕的衝動……他只知道爸爸很討厭他,而他覺得爸爸這麼想是對的。

  1947年秋天,九歲的路易斯引頸期盼父親從戰場歸來。

  他以為,從這一刻開始,他將擁有一個完整的家。

  但一場意外奪走母親的生命,哀傷又奪走了父親的愛。

  路易斯到處尋找寄託,像動物一樣,為了生存下去,抓到什麼就是什麼。

  當情感找不到出口,他只能透過自戕、暴力、酗酒,感受真實的存在!

  1955年,十七歲的路易斯放火燒了埋葬母親的那座冰冷教堂,

  兩年等不到家人探視的監禁生涯,讓他對於未來更加茫然;

  他只希望有人肯相信他,拉他一把,哪怕是一句話都好。

  這一切令人窒息的環境和自我放逐何時才會結束?

  什麼樣的力量能夠讓他找到往前走下去的希望?

  珊蒂.瓊絲以一個震驚文壇的新聲音,深切呈現出愛、暴力、犯罪與救贖的真實面貌。

推薦原因:

欲「塑」則不達:被「誰」放逐的孩子?     王安琪(亞洲大學外文系教授)

  《被放逐的孩子》原文書名The Outcastoutcast指被排斥、驅趕、放逐、無家可歸之人,書中主角路易斯就是那個被中上階層社區放逐的孩子,他生來溫和善良,往後卻逐漸出現嚴重偏差行為,屢屢做出離經叛道的事,親仇眾怒,讓人不禁要問: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這本小說是英國新秀女作家珊蒂.瓊絲(Sadie Jones)初試啼聲之作,獲得二○○八年Costa Book Awards新人獎,被譯為多國文字,頗獲好評。作者父親是牙買加出生的詩人兼劇作家,母親是演員,生長於倫敦和巴黎,寫小說之前曾為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編寫劇本,網路上有她接受專訪的影片,說她原先計畫寫的是一部劇本,難怪這本書情節發展與敘事策略異於一般小說,比較著重在某些場景的細膩描繪,類似電影語言或鏡頭穿插的呈現手法。而所處理的題材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親情關係,但沒有說教批判,也不落俗套,懸疑當中夾雜著趣味,吸引讀者想一探究竟。作者以第三人稱的角度來敘述故事,站在客觀理性的立場,既不偏袒任何一方,又不苛責彼此,語氣平和而不偏激,娓娓道來這個震撼人心的家庭變故,讓讀者跟著故事起伏自行判斷孰是孰非,然而是非黑白往往存乎一心,並沒有全然絕對的標準。

  整個故事說得含蓄,敘事精簡,不浪費太多筆墨交代前因後果,但也前有伏筆、後有呼應,提供讀者自行串連,留白之處似乎大有玄機,關鍵之處有時語多保留,留給讀者想像空間。結構上由故事中段說起,再回溯從前,接著繼續向後展開。

  小說開始時,路易斯剛剛出獄,才十九歲就已經入獄服刑兩年,至於為何入獄,故事到後面才會說分明,而這兩年來他父母從未探監,也不怎麼期盼他回家,鄰居們的敵意與冷漠態度啟人疑竇,他究竟犯了什麼無法原諒的大罪,導致大家投以異樣眼光?回到家鄉,他迫切需要親情的撫慰,也滿懷懺悔,期待眾人寬恕,然而不但沒有重享家庭溫暖,反而投入另一個桎梏牢籠。

  回溯其十九年人生,卻已是歷盡滄桑,一片慘綠。原來七歲時的路易斯,殷殷盼得父親從二次世界大戰前線返鄉,預期重享家庭溫暖,然而父親天性矜持拘謹,為了融入那個社區和那個階層的標準,處心積慮恪守紀律,苦了自己,也苦了妻兒。路易斯十歲時,與母親在林間河邊野餐游泳,母親喝了幾口酒,在河中發生意外,年幼的路易斯搶救不及,只能無助地看著母親溺斃;作者對這個小男孩看著媽媽發生意外卻無力相救,焦急、無助又近似天真的心境描述,讀來令人鼻酸。由於他是唯一現場目擊者,卻無法交代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造成眾人與父親對他的不諒解與懷疑。路易斯頓失依靠,跟著又得不到父親的愛,性情即因著遭遇而逐漸轉變。

  喪妻半年後,路易斯的父親另娶年輕繼母,卻造成路易斯情感上的抗拒。他滿腔憤怒苦悶無處宣洩,只好付諸行動,故事中尤其對路易斯以剃刀自殘的描述,歷歷如繪,令人怵目驚心。

  作者在主角愁苦的心境轉折中,也試著融入社會現實與愛情的成分。在路易斯成長的環境中,看似和樂的地區與家庭,實則充斥虛假偽善、勢利逢迎。故事中另一條敘事主軸,在於地方富裕鄉紳卡爾邁克一家,這位卡爾邁克先生是路易斯父親的上司,自命家世顯赫且信仰虔誠,實則道貌岸然,私下常對妻兒暴力相向。而卡爾邁克家的姊妹,與路易斯之間也發展出似有若無的情感,最後小女兒凱特與路易斯更從彼此身上,找到解救的力量,以及人性真實與光明的一面。

  故事結束時,凱特即將被父母送到瑞士讀書,路易斯則帶著入伍通知坐上火車,期待逃離那個比監獄還黑暗的家鄉。凱特前去送行,兩人在車站緊緊相擁,火車開動後,凱特張開懷抱對路易斯說:「我們得救了!」這樣的結局似乎點出了「救贖」的主題,隱含希望在未來。

  這兩個家庭的父親都是傳統父權社會價值觀的縮影,他們的自以為是,也反映出一種社會階層意識型態的操縱掌控。這本書批判了一九五年代英國社會的階級意識與禮教壟斷,但多多少少也能夠作為世界上某些類似社會的借鏡。故事讀來頗有《麥田捕手》的意味,為人父母者不可不讀,畢竟家庭人倫是社會的根基,孩子需要的是關懷與體諒,而不是威權鎮壓的「方鑿圓枘」。   

資料來源: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6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