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秀大湖 育才甲子
國立陽明高中校長 游文聰(64年畢業第18屆愛班校友)
母校大湖國小已創校一甲子了!我也年過半百啦!我家四兄妹全都是大湖國小畢業。
大湖國小再熟悉不過了,因為他就靜謐地佇立在村子頭,只要出外、返鄉一定經過他,好像老祖父、老祖母,永遠駐守家園,看護著兒孫成長、目送兒孫出外打拼,又期盼迎接兒孫榮歸故里。只是隨著歲月老去,兒孫卻日漸稀少。我58年入學時,每一年級招收4班,每班動輒4、50人,偌小的校園,擠進上千小孩,當時校園的熱鬧景況,可以想見;如今全校只剩6班,全校不到200人,校舍已改建得黌宮偉峨,卻感人單勢孤。
在大湖的6年生涯是低壓的快樂學習。我經歷四位級任老師:一年級江阿素(江素宜)師、二年級黃秀鑾師、中年級李效南師、高年級王國鈞師,六年的校長都是韓維舉,我們家四兄妹的畢業證書都是韓校長發的。鄉下小孩,回家都要幫忙農務,能夠上學是快樂的,當時還是允許打罵的教育,很少人沒有不被打罵,但當時的環境與社會氛圍,我們都還是非常尊敬老師,因為他們對孩子的關懷與照顧,孩子是可以感受得到,直到今日仍舊緬懷於心。
中年級以後上全天課,我們班上的同學絕大部分都是住湖西村,除了部分同學家住較遠外,中午時間都是回家吃午餐,所以中午下課後都要排路隊回家,各路線還都安排有路隊長,負責督導同學是否規矩排路隊遵守交通規則。五、六月大晴天的中午,艷陽高照,當時校門口的隘界路還沒有鋪柏油,路上都是石子路,汽車一過塵土飛揚,熾熱的路面,有的小朋友打赤腳走在路上,蹦蹦跳跳,如遇下雨,則一片泥濘,穿雨鞋或打赤腳,小朋友都能樂在其中,所有的同學都是自行走路上放學,由父母開車接送之事,在那時候是絕無僅有的,比諸鄰國日本,到現在小學生上放學大都還是自行走路前往,如今在台灣連高中生上放學,由父母接送已是常態,現在的小孩已無法體會、體驗,排路隊一起上下學,互相聊天,沿路告別的樂趣。
60年的遞嬗,我們讀書時的校舍,幾乎都已改建,現在的校園建築美輪美奐,各項設施日趨完備,就硬體設施而言,現在的小朋友享有設備是非常幸福的。我們當時最喜歡玩的球類是打躲避球,還經常邀請隔壁班的同學一起比賽,班上幾個高頭大馬,力大無比的同學,打起球來虎虎生風,殺氣騰騰,他們被同學視為運動明星。一年一度的運動大會,上千小朋友一起活動,熱鬧非凡,但練習大會操卻是苦差事。
對我而言,在當時零用錢是非常稀有,偶而有零用錢,會感到特別喜悅,最喜歡到合作社買又香又酥的燒餅,到現在都還記得那種幸福。四十幾年前的鄉下,小學生的玩具與現在小朋友玩的很不一樣,電腦尚未出世,電視在鄉下是稀有物資,布袋戲是同學最常談論的娛樂新聞,史艷文、藏鏡人、二齒、劉三、秘雕是我們的偶像,紙牌、彈珠、橡皮筋是我們的玩具,物質環境不充裕,但我們總會利用最簡單的日常東西,展現創意,製造樂趣!
我雖不聰明,但我喜歡上課,專心聽講是我學習的竅門。回家之後其實並不常讀書,家裡更沒有課外讀物,我的成績雖能名列前茅,但沒有考過第一名,我也沒有當過班長,我也沒有特別的專長,記得有一次李老師要我去參加校內美術比賽,那是靜物水彩,我根本不會畫,李老師要我們寫書法,老師蒐集很多舊報紙,提供我們回家練習,我也沒耐心,寫了幾天就沒繼續了,所以到現在字還是寫得不好。但在老師們的教導下,我們隱約知道,這個世界不僅僅只有大湖,還有無限寬廣的天地,值得我們去闖盪、去發現。質樸無華的鄉間校園,培養我認分盡責的個性,踏實用心的老師,教會我我們凡事認真努力,要我們確信,像我們父母一樣,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雖然他們大都沒有讀過書。
歷經一甲子的歲月,大湖地區的子弟,都在母校的啟迪培育下成長,將毓秀山水所蘊育的能量,韜養成樸實的人格特質,長大後各奔前程,分布各行各業,各展頭角。每當假日年節回鄉之時,回首瞅見佇立馬路旁的母校,那份深隱內心的溫馨與甜美,躍然升起,盈滿胸懷。值此甲子校慶,祝賀母校師長道尊德長,學子品學兼優,校運昌隆,千秋萬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