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因碰撞而受傷之案例頻傳,提醒小朋友在教室內或室外走廊都不可奔跑玩耍。
天雨地面濕滑,走廊不可奔跑
天雨易造成走廊地面濕滑,請小朋友注意安全,不能在走廊上跑步遊戲,避免受傷。
叮嚀:天雨地面濕滑,走廊不可奔跑
欺負人就算霸凌
霸凌新定義已納入「欺負他人的行為」,請小朋友務必遵守班級生活公約與校規,避免無故成為加害人,若遭受他人欺負或霸凌,受害人可撥打學校反霸凌專線:9566659申訴或舉發。
針對霸凌的定義,教育部原訂:
1.學生間相對勢力(權力、地位)不對等
2.欺凌行為長期反覆不斷
3.具有故意傷害意圖
4.造成生理或心理上侵犯的結果
等4要件須同時具備。
99.12.28重新定義為:
1.具有欺負他人之行為
2.具有故意傷害之意圖
3.造成生理或心理上之傷害
4.兩造勢力(地位)不對等
5.其他經校園霸凌因應小組討論後認定者
等5項任1項,都屬霸凌。
暑(寒)假生活注意事項
假期中請特別留意水域安全,進行水域活動時,家長必須在場陪同,活動場地要有救生員在場。
人身安全最重要
1.沒有父母陪同,不能進入網咖
2.不要玩弄危險爆竹,避免被炸傷
3.不要靠近水邊或貿然入水嬉戲
4.騎乘腳踏車要注意路口安全
5.外出一定要告知父母去處及返家時間
調劑身心多運動
1.養成運動習慣,每週至少3次,每次至少30分鐘
2.運動地點、方式、器材要遵守規則,確保安全
3.協助父母做家事,分擔一些家庭工作
課業學習不能忘
1.養成閱讀習慣,每週至少讀完一本課外書
2.擬定假期讀書計畫,確實執行不馬虎
3.按時完成暑假作業,要多用心,不要趕在開學前草草了事
4.電視、電動要節制,沉迷電視電玩不但荒廢課業,還會影響視力
珍愛自己求表現
1.規劃人生願景及學習目標
2.調適心情面對重新編班,以樂觀積極的心態認識師長和新同學
牢記「救溺五步、防溺十招」 安全玩一夏
牢記「救溺五步、防溺十招」 讓學生安全玩一夏
教育部長吳清基,向學生與家長宣導防溺十招,呼籲家人出遊前能慎選地點,注意安全,以避免溺水憾事發生。
遊戲器材使用注意事項
列舉數種校園常見遊戲器材,提醒小朋友使用前要留心注意事項,確實遵守遊戲規定,避免造成安全顧慮或發生危險。
請家長一併協助加強宣導。
【遊戲器材使用注意事項】
單槓:
1.選擇適合的高度,並確實緊握橫槓。
2.禁止推人或拉人。
3.不可在單槓上擺盪後直接跳下。
4.不可爬到單槓頂端嬉戲。
5.不可頭下腳上懸掛於單槓上。
6.不可2人以上同時使用一座單槓。
鞦韆:
1.雙手緊握兩邊鍊條。
2.只限1人以坐姿使用。
3.鞦韆未停止前切勿從上躍下。
4.不可以站立姿勢操作鞦韆。
5.不可將鞦韆鏈條互絞。
6.不可左右擺盪。
7.鞦韆擺盪高度以70度內。
8.前後二公尺內不可有人。
9.使用中不可拉扯嬉戲。
龍型隧道:
1.由前端進口屈身鑽越或倒身雙手輔助蛇行穿越。
2.勿在本器材鐵環上跳上跳下。
3.與前爬行者保持適當距離。
4.不可爬到環的上方。
5.環內至多只能有二人同時在裡面操作。
蹺蹺板:
1.雙手應確實抓穩蹺蹺板手把。
2.禁止站姿使用蹺蹺板。
3.一個位置只能坐一個人。
4.蹺蹺板完全靜止時方可上、下蹺蹺板。
5.使用中他人不可靠近。
溜滑梯:
1.以坐姿滑下,禁止立姿、頭下腳上滑下。
2.一次一人使用。
3.禁止在溜滑梯上追逐嬉戲或推擠。
4.禁止以從溜滑梯滑道逆爬上溜滑梯。
5.禁止旁人站立滑道前方。
[@more@]
平衡木:
1.以站立慢步方式使用。
2.禁止倒著走及推拉嬉戲。
攀爬架:
1.架上最多只能有2 人。
2.攀爬架濕滑時禁止攀爬。
3.禁止推人或拉人,跳上跳下、頭下腳上。
4.禁止站立架頂及搖晃架身。
吊環:
1.雙手握環,手臂伸直,身體自然下垂,前後擺盪或引體向上。
2.一組吊環一人操作,不可有同學在後面推送。
3.待吊環靜止時方可從環上躍下。
4.使用吊環時,不可以推拉嬉戲。
雙槓:
1.雙手握槓,前後擺盪;或左右交替向前移動。
2.使用雙槓時禁止推人或拉人。
3.禁止爬到雙槓頂端或頭下腳上懸掛,推拉嬉戲。
把握洗手五步驟 殺菌效果好
「世界洗手日」 把握洗手五步驟殺菌效果好
中廣新聞
97.10.15
徐韻翔
今天是「世界洗手日」,衛生署疾管局提醒,平常在清潔手部時,「只用清水洗手是不夠的」,因為細菌髒污常會暗藏在手部的指縫、指甲間與細紋等處,必須要把握正確洗手五步驟「濕、搓、沖、捧、擦」,使用肥皂雙手搓揉起泡至少要20秒,才能確實達到手部清潔功效。
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年首次訂定10月15日為「國際洗手日」,衛生署疾管局表示,根據WHO數據指出,「用肥皂洗手」降低腹瀉機率高達44%,遠高於其他防治方法,是最簡單、有效的疾病預防法,透過正確的洗手,也可有效避免全球數百萬名五歲以下幼兒,免於腹瀉及急性呼吸道感染,並有效降低兒童致病與死亡的風險。
洗手殺菌好處多,但可別小看一個洗手小動作,如果方法用錯了,手洗不乾淨,防疫效果就會大打折扣,疾管局副局長林頂表示,把握正確洗手五步驟「濕、搓、沖、捧、擦」,並且使用肥皂雙手搓揉起泡至少要20秒,才能有效清潔,特別是手心、手背與指縫、指甲等處,這些容易藏污納菌的地方,更要加強清潔。
[@more@]疾管局提醒,手接觸的物品地方多,又常會觸摸口鼻,要預防病從口鼻入,減少病菌侵入,「正確洗手」與「保持手部衛生」很重要,從雙手設立第一道防線,例如進食前、如廁後、從戶外返家、抱小孩前、咳嗽或打噴嚏後、料理食物前等時候,都要記得利用水和肥皂仔細清潔,就可以有效降低許多腸胃道、接觸性甚至呼吸道傳染病的感染機會。
『濕』在水龍頭下把兩手淋濕,記住要全部淋濕,可不是只淋一跟小指頭。
『搓』擦上肥皂手心手背搓揉起泡約二十秒。
兩手掌心互相磨擦。
兩手揉搓自手背至手指。
兩手揉搓手掌及手背。
作拉手姿勢以磨擦手指尖。
『沖』用清水將雙手洗淨。
『捧』捧水將水龍頭沖洗乾淨,再關閉水龍頭。
『擦』用乾淨毛巾或擦手紙巾將手擦乾。
預防腸病毒
小檔案︰腸病毒
自由時報
98.03.31
腸病毒臨床上可以引起多種疾病,其中很多是無症狀,有些則只有發燒或類似一般感冒症狀,但有些則會出現特殊的臨床表現,如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泡疹性咽峽炎(herpangina)、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肢體麻痺症候群、急性出血性結膜炎(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嬰兒急性心肌炎及成人心包膜炎、流行性肌肋痛、急性淋巴結性咽炎(acute lymphonodular pharyngitis)、發燒合併皮疹(febrile illness with rash)等。
傳染來源
人類是腸病毒唯一的傳染來源,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亦可經由接觸病人皮膚水泡的液體而受到感染。在發病前數天,喉嚨部位與糞便就可發現病毒,此時即有傳染力,通常以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而患者可持續經由腸道釋出病毒,時間長達8到12週之久。
[@more@]預防方法
◆出入公共場所戴口罩,減少腸病毒飛沫傳染。
◆兒童活動的室內多開窗、讓陽光進入室內,可降低腸病毒活性。
◆加強衛生勤洗手,熟記洗手五步驟「濕、搓、沖、捧、擦」,毛巾不共用。
◆注重營養、均衡飲食、適當運動及充足睡眠,加強免疫力。
◆兒童的玩具時常消毒、清洗,不讓兒童養成咬玩具的習慣,尤其是絨毛玩具,以免兒童間互相傳染、散播病毒。
家有腸病毒小朋友,怎麼辦?
◆將病童與其他兄弟姊妹隔離,且小心處理排泄物,所有家人都加強洗手。
◆家人勿和病人分享食物、共用餐具。
◆病童應該請假在家休息至少一週、避免出入公共場所,以免傳染給同學。
◆病童避免和孕婦、新生兒及其他小朋友接觸。
◆病童多喝水。
◆家中若有其他小朋友疑似感染腸病毒,請儘速就醫。
治療照護
(一)腸病毒感染症目前並沒特效藥,只能採取支持療法(如退燒、止咳、打點滴等),絕大多數患者會在發病後7到10天內自行痊癒,僅有少數患者會出現嚴重併發症。
(二)自症狀開始後7天內要特別注意觀察病童是否出現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並迅速送往大型醫院就醫,以掌握治療黃金時間,避免小孩病情惡化。
何謂「自主健康管理」
「自主健康管理」:保持良好體能狀況,增強抵抗力,上學前量測體溫,平時勤洗手、有感冒咳嗽就要戴口罩、有發燒就要馬上看醫生,不要勉強到學校上學。
若有疑似類流感症狀:發燒(>38℃)、上呼吸道感染、咳嗽、喉嚨痛、全身痠痛、噁心及腹瀉症狀等類流感情形,應立即戴上口罩並迅速就醫。
開學後,請各位家長加強貴子弟健康自主管理,維持良好作息,均衡飲食,適當運動以提升個人免疫力。若有上述類流感症狀而就醫者,請電告學校及導師並完成請假手續以降低群聚感染效應。若需要進一步衛教資訊,請隨時與本校健康中心聯繫。
請牢記:「勤洗手、生病應就醫、不上課、在家休息做好健康自主管理」。
你會刷牙嗎?
將牙刷刷毛以45度角朝向牙肉輕輕地貼在牙齒與牙肉的接縫上
每兩顆牙做15次的短距離來回橫刷後再換下兩顆
如此的刷牙就像按摩一樣
除了可有效去除牙肉旁的牙菌斑,預防牙周病、蛀牙
又可避免因刷牙造成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