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教法及教學研究省思

槓桿原理與機械裝置(工具)的區別

非我任教班級某家長提問 

請教老師: 

我知道自然也是您的專長之一, 因無處可詢問,只好在此請教 輪軸是槓桿原理的變形應用,那門把及削鉛筆機是輪軸的應用工具,也可列入槓桿原理的應用 嗎?評量裡的題目有測驗分出輪軸原理及槓桿原理的應用工具,但學校複習卷卻把輪軸應用的工具全部列屬槓桿原理應用,小孩很困惑我也不知該如何說明?在 此請教並請解惑! thanks. 
學生家長

————————-

您好,我的回覆如下,僅供參考。

一般而言,凡是可以繞著固定點或轉軸旋轉的裝置,通稱為槓桿。使用拔釘器拔釘子或使用扳手來旋轉螺絲都是槓桿的應用,槓桿並非單指翹翹板裝置。因此,您的提問內容應該是要區別槓桿原理或機械裝置的意思。應用槓桿原理的機械裝置概分成三大類: 

(1)槓桿裝置:能繞一固定點(支點)轉動的硬棒。因正向力矩和逆向力矩的差異(支點、施力點和抗力點三者的相對位置不同),還有第一、第二、第三類槓桿 的區別。槓桿的應用,例如:剪刀、鉗子、天平、瓶蓋起子、裁紙刀、麵包夾、筷子、船槳…。

(2)輪軸裝置:兩個半徑不等的同心圓輪,固定在同一個傳 動軸心上。半徑大者為輪,半徑小者為軸。輪軸的應用,例如:螺絲起子、削鉛筆機、汽車方向盤、麵棍…。 

(3)滑輪裝置:輪圈邊緣有凹槽,凹槽上裝有繩子或鋼纜,可以改變力的方向或拉起重物。滑輪的應用,例如:定滑輪、動滑輪。

因此,解題時,請先確認題意是否要找出同一類機械裝置,否則,上述所有的機械裝置都是槓桿原理的應用。簡單的說,原理只有一個,應用在日常生活的機械裝置卻有不同類別。 

李慎文 97.04.12 


兩條水平線可能互相垂直?

今日教師晨會三年級老師有此一問:兩條水平線可能互相垂直?

直覺上回覆【×】 。哪知95年翰林版數學三年級上學期第3章「水平、鉛直與圖形」單元練習的答案是【○】,真是嚇了一大跳。

在缺乏課本、習作情況下只能以一般對話溝通,心裡還是很納悶,下午課餘時間找來課本、習作仔細看內文敘述。發現其實這是命題敘述的問題,數學概念被文字敘述所侷限,可能易生誤解。
[@more@]
先從九年一貫能力指標來看,很清楚一件事:兩鉛垂直線及兩水平直線互相平行。

——————————————–
五大主題的能力指標
B.圖形與空間
S-2-5 能瞭解兩鉛垂直線及兩水平直線互相平行。

各階段的能力指標
第二階段:具體表徵;察覺樣式(4-5年級)
S-2-5 能瞭解兩鉛垂直線及兩水平直線互相平行。 
——————————————–

因此,若習作上第4題「兩條鉛垂線可能互相垂直。」的參考答案【×】,那麼第5題「兩條水平線可能互相垂直。」的答案應該是【×】,又怎麼會是【○】?

我想應該是課本上有幅水族箱插圖,教導學童在水平面上,會呈現出一個方形平面(就是水族箱的水平面啦),這個方形平面的任一長、短邊都是水平線,因此而導引出長邊水平線和短邊水平線可能相互垂直。
這個想法看似正確,其實不然,水平面短邊和水平面長邊其實是因為不共平面而相互垂直(分屬水族箱兩側面的水平線)。

如果不從共平面來談這個問題,那原先第4題「兩條鉛垂線可能互相垂直。」的參考答案【×】,也非正確解答。要知道,鉛垂線是指向地心,假設甲站在緯度0度 (赤道),乙站在緯度90度(北極或南極),此時甲乙兩人所在地的鉛垂線應該相互垂直喔(一個指向0度地心,一個指向90度地心),又怎能說兩條鉛垂線不 可能相互垂直。

換句話說,習作上的問題,如果想呈現一般數學上能理解的概念,應該導引出契合能力指標的對應結果:兩鉛垂直線及兩水平直線互相平行。

若想印證課本內容中水族箱水平面長邊水平線與短邊水平線可能相互垂直(其實就是長方形圖形的長和寬相互垂直),應該附上插圖並標明線段來做為命題敘述,這樣才不會混淆一般數學概念。

有了比較完整的說明,就算家長表明教授身分,也會理解習作的命題敘述可能有敘述不完整之處,解答或老師的解釋也會有所不同。

教學指引或自修的參考答案真的只是參考用,數學概念與邏輯不會模稜兩可,而是題目敘述會有誤導之嫌。我的想法很直接,單就「是非題」的敘述:「兩條鉛垂線 可能互相垂直。」、「兩條水平線可能互相垂直。」都是錯誤的,應是「平行」。若是有插圖標明水族箱水平面(方形)長邊水平線與短邊水平線的關係,就能回答 「垂直」。 

以上說明若有疏漏或錯誤,請不吝指教。

李慎文
95.10.16 


「自然與生活科技」考試不適合「閱讀測驗」題型!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若是為了推廣與普及科學知識,將科學小常識、科學史、科學家的小故事…列為選讀教材,增進大眾對自然現象的興趣與自然科學原理 的理解,未嘗不是件好事。可是拿來作文章變成閱讀測驗,是不是有點兒不對勁呢。自然領域注重理解與實作經驗,強調邏輯推論;語文領域注重知性情意的感受, 強調語彙的創意發揮。二者不一定有必然性或相關性。慎選考題題型,注意語文領域和數理領域不同本質,對教師而言是一項挑戰,創意十足的題型若失去原先規 劃,產出之效果不能呈現知識價值,或許對求知並無幫助。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考閱讀測驗,或許本意是協助學生深入了解科學家平時努力及其偉大事蹟、貢獻,從中效法先人精神,增進學習的興趣。可是別忘了,許多 創作主筆只看到事實的一面,運用其個人創思與感受,撰寫一篇篇未經查證甚至背離事實的文稿,那豈不是誤導學生了嗎。閱讀科學家勵志故事,內心感受領會一番 也就罷了,列入考題就不能等閒視之,考證功夫不能少啊。

舉例說明

牛頓(Issac Newton, 1643-1727)曾說過:

If I have seen farther than Descartes, it is by standing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如果我所見的比笛卡兒遠一點,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們肩上的緣故。(巨人指克卜勒、伽利略等前輩)

以上這句話,大眾一般視牛頓很謙虛,其實不然。

科學史上告訴我們,這句話寫在牛頓給虎克的信上,當時虎克與他是對頭,虎克出身寒微,在英國皇家科學院做 technician 一類的職務。後來牛頓說 反平方定律是他提出來的,虎克就說那不是牛頓提出的,是虎克自己提出的,所以牛頓應該用引述才對,於是就寫信去跟牛頓爭執,但是牛頓就是不肯引述,有一次 牛頓就回信給虎克,「我可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看得更遠!」意思是說,你懂什麼呢?我會使用克卜勒定律,導出微積分公式,你的數學根本就不行,怎麼算 得出橢圓軌道?牛頓是這個意思。

資料來源:劉源俊,從日常現象教物理
http://creative.ncu.edu.tw/conf99/contliu.html

牛頓利用1671年最新測量的地球半徑的數據重新計算,也用微積分技巧解決了困擾多年的煩惱,確定『一個均質球體對一質點的引力,可以把質量集中在球 心』。由此順利由由萬有引力公式推演出克卜勒(Kepler)的三個運動定律。於是他開始編寫《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並於1687年(七月五日)出 版。

其實虎克(Hooke) 等人早也猜到平方反比律,但他們沒有良好的數學工具,所以推演不出克卜勒( Kepler )的運動定律,更何況是其他的結果。

資料來源:曹亮吉,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科學月刊第十八卷第七期
http://episte.math.ntu.edu.tw/articles/sm/sm_18_07_1/index.html

真正表現牛頓謙虛一面的,應該是以下這句話:

I don’t know what I may seem to the world, but, as to myself, I seem to have been only as a boy playing on the seashore, and diverting myself in now and then finding a smoother pebble or a prettier shell than ordinary, whilst the great ocean of truth lay all undiscovered before me. 

我不知道世人對我怎樣看法,我只覺得自己好像是在海濱遊戲的孩子,有時為找到一塊光滑的石子或比較美麗的貝殼而高興,而真理的海洋仍然在我的前面未被發現。

李慎文
94.01.19


力的單位是什麼?(國小不適合用牛頓)

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其實很單純,教學重點在自然現象的觀察與實作,然後解釋或推論其成因,證明其可性度,至於原理的闡述,必須符合學生學習經驗與理解程度。過度引申超過學習範圍的補充資料,甚至列為考題可能不適當。

以93學年度五上康軒版「自然與生活科技」第四單元「力與運動」為範例,活動2「測量力的大小」,教材編輯與實作活動是以彈簧秤做為測量力的大小所使用的 工具,其原理是介紹虎克定律(在彈簧的彈性限度內,彈簧秤掛載的砝碼個數(重力)與彈簧的伸長量成正比)。這時力的單位與重力(量)有關,應該記錄為公克 重(gw)或千克重(kgw)。

F = – kx
k被稱為彈簧常數,負號表示拉長方向與彈簧所施力之方向相反。

另外,牛頓第二運動定律(加速度定律):當物體受到外來的力量時,它會沿著這個力量的方向,加快速度運動,力量越大速度就越快。由於每個物體質量不同,所以所需外力以產生相同之加速度也不相同。
我們以標準質量1千克的加速度拿來定義力的大小。假如一外力能使一千克(kg)之標準質量產生1米(m)每秒每秒之加速度,則稱此外力為一牛頓(nt)。這時力的單位應該記錄為牛頓(nt)。

F = ma
m表示物體的質量,a表示物體的加速度。

綜合以上說明,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材以公克重(重力單位)做為學生理解力的大小單位較合適,使用彈簧秤做為實驗工具較貼近生活經驗,對虎克定律的原理闡述也比較符合能力指標。

如果教師向學生介紹牛頓(力的單位)做為力的大小單位,因為超過學生理解程度,其實並不適合。雖然只不過是單位介紹,背後卻牽涉單位所形成的原理解釋,教師若非專長於此,不應該出現此類名詞介紹並列入考題,徒增學生困擾。

介紹單位名詞卻無法詳細說明其內涵,豈非多此一舉,更令人擔憂的是教師自身對原理亦不求慎解,造成學生學習障礙。

李慎文
94.01.19

附錄:國家度量衡標準實驗室對力的單位定義

一牛頓等於一公斤質量之物體產生一公尺每秒每秒之加速度時承受之力。

1公斤力(kgf)=9.80665牛頓(nt)

http://www.nml.org.tw/change/main-change.asp 


磅秤的發明原理為何?

昨日(94.01.10)檢查兒子的考前練習卷(93學年度五上康軒版「自然與生活科技」第4單元「力與運動」),發現自然科考題答案有誤。

是非題

(   )磅秤是根據「對彈簧用力時,彈簧運動情形會改變」的原理所發明出來的。

自修與練習卷解答:○
本題答案應該是:×

理由說明如下:

1.注意題意-
磅秤是根據「對彈簧用力時,彈簧(運動情形)會改變」的原理所發明出來的。

物體受力後,(形狀)或(運動情形)會改變。而對彈簧用力,改變的是彈簧的(形狀),而不是彈簧的(運動情形)。

2.虎克定律-
在彈簧的彈性限度內,彈簧秤掛載的砝碼個數(重力)與彈簧的伸長量成正比。
以上可引申為
(1)磅秤或體重計的設計原理是利用「對彈簧用力,彈簧會(變形),二者之間成正比關係」。
變形指形狀改變,此處是彈簧的壓縮量。

(2)彈簧秤的設計原理是利用「對彈簧用力,彈簧會(變形),二者之間成正比關係」。
變形指形狀改變,此處是彈簧的伸長量。

本單元學習的相關知識與虎克定律有關,重力(重量)與彈簧的伸長量(或稱變形,形狀)成正比,無關彈簧的(運動情形)。

3.物體受力後的運動情形-
(1)物體受力後的運動情形,應該指的是物體的(速度)或(位置)產生變化,例如原本靜止的物體移動了,運動中的物體靜止不動或物體加速、減速運動。

(2.)另外,物體受力後的運動情形,還可能改變物體的(方向),使運動方向產生變化,例如將迎面而來的棒球,以球棒擊出反方向而去。

綜合上述說明,必須判斷物體的形狀改變或運動情形改變來判斷受力的狀況,同樣都是物體受力的表現,可是兩者情況不同,不能混為一談,

以彈簧受力而言,明明是指(形狀改變),而非(運動情形改變)。

其他例證(抄錄自修題目與解答):

1.(○)物體受到力的作用後,它的形狀或運動情形可能會改變。
2.(○)當物體受到力的作用時,可能產生形狀的改變,也可能產生運動情形的改變。
3.(○)力可以使物體變形,例如:將橡皮筋拉長就是用力的結果。
4.(○)棒球比賽時,投手投出的球速越快,表示他用的力越大。
5.(○)彈簧受到大小不同的力時,會伸展成不同的長度,所以彈簧可以用來測量力的大小。
6.(×)把球丟出去、把球踩在腳下,這兩種動作都對球用力,所以球的形狀變化也都相同。

李慎文
94.01.11 


太陽方位角、高度角、地面溫度三者的關係

「自然與生活科技」五上康軒版第一單元「太陽觀測」,提出太陽方位角、高度角、氣溫三者的關係為何?該如何解釋呢?

家長提問(取材自修單元評量):
下列關於觀測太陽時發現的現象,哪一個是錯誤的? (1)太陽高度角越大時,影子的長度越短 (2)太陽的方位角越大時,時間越晚 (3)太陽高度角越小時,氣溫越低 (4)太陽方位角越大時,氣溫越高。

測驗卷解答:(3)
我的見解:(4)

依我的看法說明如下:

一、這題的解答並不難,難在觀念是否正確。

題目的內涵應該是協助學生建立正確觀念,將太陽高度角和方位角(變因)影響的結果正確闡述,而非將高度角和方位角置換於題目中,產生似是而非的題型。

這題的正確觀念在於太陽方位角和氣溫兩者互不相關。清晨溫度低,太陽方向在東方;中午溫度高,太陽方向在南方;下午溫度又變低,太陽方向在西方。看起來似 乎氣溫和太陽方位角存在某種關係,其實推論上不能將太陽方位角和氣溫連結在一起,這些只是結果(現象)而非影響氣溫的因素。

真正影響氣溫(正確說法應該是指地表溫度)的因素是太陽高度角的變化(太陽直射和斜射的不同),而非太陽的方位角。

所以學生解題時,碰上太陽方位角的變化與氣溫的關係,不管題目如何敘述,都是錯誤的。換句話說,觀察到的現象不表示真正的變因。學習自然科學,除了了解自然現象之外,對於影響結果的真正變因,必須建立正確觀念。

另外,(氣溫)和(地表溫度)不同:

氣溫的定義(1):是指空氣溫度的高低。以攝氏(°C)或華氏(°F)為氣溫的單位。
氣溫的定義(2):大氣溫度係指放置百葉箱中(距地面約為1.5公尺高)的溫度表所觀測到的溫度而言,在高空由探空儀所觀測到的溫度稱為高空氣溫。
測量地表溫度,是將溫度計插入泥地約1公分深,5分鐘後讀出溫度計刻度數。

陽光不能直接使空氣升高溫度,但可以使地面升高溫度,太陽升得越高,照射地面角度越大,地面產生的熱越多;在和空氣交互作用下,使得空氣慢慢加溫。

影響地表溫度之基本因素有五:(1)由太陽而來,落於地表之輻射熱。(2)反照率(albedo),為反射與總輻射之比,平均為0.29。(3)由底部加熱(溫度梯度)。(4)輻射。(5)空氣傳導散熱。

二、太陽方位角、高度角、氣溫三者的關係為何?該如何解釋呢?

描述太陽的位置,包括(方位)和(高度),兩者缺一不可。

(一)太陽(高度角)和(地表溫度)有關

1.
太陽高度角愈(高),太陽趨向(直射),單位地表面積受熱多,地表溫度愈(高),竿影愈(短)。
太陽高度角愈(低),太陽趨向(斜射),單位地表面積受熱少,地表溫度愈(低),竿影愈(長)。

2.
太陽高度角在(中午12時)最高,此時太陽在頭頂正上方(高度是90度角,也就是中天高度角)。
氣溫在(下午2時)最高,此時除了(日照溫度)之外,逸出地表的(輻射熱)達到最高,因此整體氣溫最高。
地表溫度在(下午1時)最高。

(二)太陽(中天高度角)與(四季變化)有關

1.
春季,太陽直射(赤道),太陽在天空中的運行軌跡,南北半球相當,晝夜長短相當,春分(3月)時太陽中天高度角約65~67度。
夏季,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太陽在天空中的運行軌跡偏北半球,晝長夜短,夏至(6月)時太陽中天高度角約88~90度。
秋季,太陽直射(赤道),太陽在天空中的運行軌跡,南北半球相當,晝夜長短相當,秋分(9月)時太陽中天高度角約65~69度。
冬季,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太陽在天空中的運行軌跡偏南半球,晝短夜長,冬至(12月)時太陽中天高度角約41~46度。

四季太陽中天高度角位置高低:冬季<春季、秋季<夏季。
一年中從1月至12月,太陽中天高度角變化,由低變高,然後再變低。

(三)太陽(方位角)和(當日時間)與(四季變化)有關

1.方位角以北方為起點時,北方(N)表示0度,東方(E)表示90度,南方(S)表示180度,西方(W)表示270度。

2.太陽方位角和竿影互為(反方向),兩者成180度角。

3.一天之中,觀察太陽在天空中的運行軌跡,日出(東方),中午移至(南方),日落(西方)。所以太陽(方位角)隨(時間)而變大。時間愈(晚),太陽方位角愈(大)。

4.
(春、秋)兩季,太陽直射(赤道),日出(正東),日落(正西)。
(夏)季,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太陽在天空中的運行軌跡偏北半球,日出(東偏北),日落(西偏北)。
(冬)季,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太陽在天空中的運行軌跡偏南半球,日出(東偏南),日落(西偏南)。

綜合以上說明,太陽方位角和當日時間與四季變化有關,而太陽高度角則影響地表溫度。

換句話說,真正影響地表溫度的因素是太陽高度角的變化(太陽直射和斜射的不同),而非太陽的方位角。

當然了,清晨溫度低,太陽方向在東方;中午溫度高,太陽方向在南方;下午溫度又變低,太陽方向在西方。看起來似乎地表溫度(氣溫)和太陽方位角存在某種關係,其實推論上不能將太陽方位角和地表溫度(氣溫)連結在一起,這些只是結果而非影響地表溫度的因素。

試卷考題若出現類似「太陽方位角愈大,氣溫愈高」、「太陽方位角愈小,氣溫愈低」,都是錯誤引導學生觀念。究其原因,「地表溫度(氣溫)只和太陽高度角相關」。

自然科學強調變因之間的相互關連,唯有確實瞭解變因的影響,才不會被錯誤引導。坊間自修、參考書、測驗卷的內容不見得正確,需要教師解釋真正原因。歡迎家長、學生踴躍提問,提問越多,越有收穫喔!

李慎文 老師
93.10.29
————————————-
範例:
有關氣溫和太陽位置的關係,下列哪一項敘述是正確的? (1)方位角越大,氣溫越高 (2)方位角越大,氣溫越低 (3)高度角越大,氣溫越低 (4)高度角越大,氣溫越高。

解答:(1)(2)毫不考慮,選擇正確答案(4)。


資訊教育 v.s. 資訊融入

日前在「自然和生活科技」課程領域會議上,任課教師提問是否必須上電腦課,校內也有某班班級家長會提出不希望自然課有太多網路查詢資料的問題,經由以上兩個提問觸動我內心一些積壓許久的感想… 
本校將電腦課列為「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相關課程,且向家長收取電腦維護費、網路連線使用費,必須正常授課才是。況且,使用資訊網路設備並具備資訊操作能 力是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能力指標之一,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的授課節數包含操作資訊網路設備,因此任課教師必須依照課表排課教授電腦課。(請參考自然與生 活科技領域授課節數和相關能力指標) 

另外,向家長收取電腦維護費、網路連線使用費的前提必然是學生有使用設備的事實,這筆費用才可動支,否則收取費用的名目就不相符合。如果不依排課正常上電腦課,豈非讓家長質疑學校巧令名目收取不當費用。 

依據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內六大議題之一「資訊教育」,電腦課授課內容也已規範符合各學習階段的能力指標。電腦課內容並非毫無章法隨意授課,或任由學生查資料、上聊天室、打電玩…,任課教師可依據九年一貫綱要中資訊教育議題內的能力指標來設計電腦課程。 

本校以發展「資訊」為學校特色之一,就我的理解,應該是發展與眾不同資訊計畫或培養學生資訊優勢能力而能和他校明顯區別,那麼,資訊教育的發展應該落實電 腦課的教學。其實,我並不認同一些資訊訪視學者、長官們訪視學校的方式,他們看到的絕大部分是資訊融入的教學成果,這部分易因經費短缺、人才流失、設備更 新過慢、教師意願降低…而難以維繫。但是,每週一堂的電腦課經由教務處排課並指定自然課老師教授,應該更能發揮資訊教學成果,落實資訊發展計畫,簡而言 之,「學校資訊教育成敗繫於電腦課」,這樣的說法並不為過。只可惜資訊訪視專家並不了解學校課程編排實務,對於真正的資訊課程視而不見,反倒是過於關心資 訊融入的成果。個人以為,提升學生整體資訊能力,仍應由每週排定的電腦課做起,唯有學生資訊能力提升,大環境的資訊教育才能獲得進展,老師使用資訊設備的 意願也會跟著提升。若非如此,或許將是學校發展資訊教育的盲點和隱憂。 資訊融入教學一般是由各領域教師依實際需要使用單槍投影機、筆記型電腦(NB)、 數位相機、數位攝影器材(DV)…來輔助教學,受限於場地、設備關係,老師主要展示教材內容,以資訊設備為教學工具來進行教學活動,老師「教」的成分居 多,學生「學」的成分(操作設備的部分)幾乎沒有,因此「資訊融入」和「資訊教育」並不相同。 

李慎文 93.10.11 

參考資料 
「自然與生活科技」分段能力指標與十大基本能力之關係 http://teach.eje.edu.tw/9CC/fields/2003/natureScience-source.php 


2004年「資訊融入教學」實務分享

(一)楔子

隨著資訊設備日漸普及,學童使用資訊設備的年齡逐年下降,教師不難發現學生操作資訊設備的能力越來越強,有些學生對新問世的資訊科技產品,不但毫不陌生而 且立即就能駕輕就熟。面對e世代經常利用資訊設備來增進學習效能的趨勢,教師在擬定教學計劃時,應當將部分學習單元配合使用資訊設備,一方面以學生熟悉的 資訊設備來增強學習動機,引起學生好奇和注意,另一方面借助資訊設備無遠弗屆的影響力,使教材的學習功效擴大。

加入本校「資訊融入教學」團隊,立即擁有最新的資訊設備,對教學者而言實是一大福音。

(二)教師的心態

資訊設備是輔助教學的多種工具之一,適當使用能增進教學效果,而使用資訊設備來協助學生學習,也是勢不可擋的趨勢。目前「九年一貫」教學團隊以協同教學的 形式組成,對於「資訊融入教學」的疑問,其實非常容易在同事之間找到求助的對象,相信只要您提出問題,一定會得到多方協助。

使用資訊網路設備,如同以往視聽媒體教學一般,可視為許多教具當中的一種,並非取代或排擠其他方法,更不可能完全取代板書、生字卡、詞條、掛圖、VCD……等教具。只要熟悉使用資訊設備,對呈現多媒體教學成果將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資訊融入教學」實務經驗分享
1.資訊融入教學

編製單元教材,使用單槍投影方式,提示及複習教材重點,並進行分組提問搶答。

優點:

(1)擇要摘錄重點,便於投影提示。若能加入影音效果,更能增強學習成效。
(2)網路上多媒體圖文多如繁星,適當加以運用,頗能滿足學生好奇心並強化學生注意力。

2.瀏覽、彙整教學資訊

瀏覽並吸收網路上相關教學資訊,有參考價值的資料另外編寫成網頁,以擴充教學資源,對教材加深加廣的研發工作,相當有益。

優點:

(1)網路上眾多教學前輩,設計或蒐集了許多具有參考價值的資料,對教師自我成長,增加教學經驗,頗多助益。
(2)許多圖文資料拜網路科技之賜,取得十分容易,教師不必花太多時間蒐集資料或遠赴圖書館翻閱、查詢,列印資訊也十分便捷。
(3)製作網頁可濃縮資訊,擇其精要,條理分明,便於學生瀏覽查詢。該資訊以數位形式留存,不易散失,超連結也容易擴增學習範疇。

缺點:

(1)智慧財產權容易被忽略。

3.學習檔案設計

充分運用新聞時事、教育新知、網路新奇事物……,設計主題式學習作業,協助學生善用網路資源蒐集資訊,提高資訊蒐集、彙整的能力,並完成更充實的作業。

優點:

(1)提升學生資訊能力,熟悉資訊網路設備,導正過於沉迷電玩的心態。
(2)學生學習檔案內容豐富而多元,充實且完整。

缺點:

(1)引用網路資訊過於頻繁,依賴網路資源難以自拔,缺少自我見解,學習檔案淪為剪貼簿。
(2)資料來源易侵犯智慧財產權。

4.建置班級網站

快速傳達訊息、上傳學習作業、欣賞他人優良作品、親師交流。

優點:

(1)班級資訊公開,展示教學理念和班級現況,學生或家長能獲取相關資訊。
(2)教師社群或同儕便於交流,交換經驗,觀摩學習。

5.親師交流

班親會以資訊設備為家長做班級現況簡報。

優點:

(1)讓家長體驗資訊學習實況。

6.學生生活點滴記錄

以數位相片、DV影帶拍攝學生學習或生活上的點點滴滴,不斷為其成長留下豐富的記錄,以便日後回憶和發現自我成長的足跡。

優點:

(1)成長蛻變的過程緊緊跟隨,青澀成熟的足跡歷歷在目,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歷程彌足珍貴,絕不錯失任何鏡頭。
(2)回顧整個學習歷程,最能讓學生留下美好回憶,並深受感動。

(四)資訊設備現況

教室:

1.CPU:Pentium 4 ;OS:MS Windows XP
2.RAM:256 MB ; HD:40 GB
3.Monitor:17” CRT ;PC Camera:130 M Pixels
4.Lan:100 M Bits ; Switch:5 Port
5.TV Out
6.投影幕……

教務處:

1.NB(Notebook)
2.DV(Digital Video Camera)
3.單槍投影機
4.數位相機……

(五)檢討改進

教學方法或教學設備的演進,不變的常規就是「變」,如果教師能與時俱進,常保教學熱忱,留意教育新知,嘗試不同的教學方法,相信一定能博得學生和家長的信任,並滿足您的成就感。

「滾石不生苔」,最大的教學原動力來自-自我鞭策砥礪,除了教師自我要求外,當然也要自我肯定,和前輩後進相互分享教學經驗,小小的成就也不必吝於展現,面對新世代的挑戰,更應勇於展現,努力呈現自我。

「資訊融入教學」是教學上的一種方法,並非唯一的方法,就讓我們視為一項挑戰,雖然有些難度要克服,我們卻不是單打獨鬥的一群,校內許多教學夥伴可助我們一臂之力,怎能辜負他們的心意呢。加油,讓我們一起加入「資訊融入教學」團隊,體驗另一種教學風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