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書面自省過度擴張
「書面自省」本來就是教師輔導管教學生辦法所列舉的管教方式之一,有時候學生在口語表達上不夠清楚,書面自省反而較能釐清事情的前因後果,讓老師在處理紛 爭時可以更清楚事發原委。自述或自白僅是當事人一方表述,若有涉及違規行為,還需一定調查程序,除了輔導改正之外,另視情節輕重依校規處理,也沒有什麼不 對,若對學校處置有疑慮,學生或家長還能向學校提出申訴,這也是學生獎懲辦法明定的程序。不循體制內程序進行,動輒使用其他方式,不見得對學生最有利。
輔導是管教的一個面向,依校規懲處學生不當行為也是管教的另一個面向,老師可以相互參照找出辦法解決學生問題,不必因為某些個案而因噎廢食。家長或某些教團能對校園實務更多理解,對孩子的行為多給予關心與協助,或許親師間的衝突或誤解就會減少一些。
相關新聞
要學生寫悔過書 學校變「警總」?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40888
自由時報
2014年12月22日
〔自由時報記者吳柏軒/台北報導〕
是學校還是「警總」?人本教育基金會昨舉辦校園人權座談,質疑校園濫用自述書、悔過書處理學生違規行為,不但違反人權,部分更出現威脅利誘訊問,簡直背離教育,彷彿戒嚴時期的警備總部再起。
教團控濫用自述、自白 逼死學生
人本表示,去年有個新竹的國中生因涉嫌偷腳踏車,在學務處寫下三份自述書後,跳樓自殺;另有某國中生被懷疑作弊,寫下自述反省後在家燒炭。顯示校園濫用自 述、自白手段,過程中以師生不對等權力,讓犯錯學生寫下悔過字眼,就像白色恐怖時代,警總抓人要求寫下自白,再用自白定罪一樣離譜。人本更抽樣調查五大都 會區一百八十多所國中,有九成一學校使用自述書或其他制式文件讓孩子自書陳述過錯,有些甚至要求學生放棄申訴程序或列上「若造偽證 ,加重處分」,涉及侵犯人權。新竹案例的家長昨現身沉痛談到,兒子心智尚未成熟、個性膽小竟跳樓,他認為,自白書應僅是學校要個交代,而非管教或教訓孩 子,盼未來不要再發生類似憾事。全國中教產業工會痛批,社會過度強調「善」,讓老師難以忍受犯錯,年輕沒經驗老師又如何處理學生犯錯?「最恐怖的,是老師 都沒意識到『善意』也可能害死一個學生!」台大法律系教授李茂生表示,在法學上,自白應是警察、檢察官、被告等三方溝通後形成的;但在教育中,卻要孩子一 犯錯先寫自白,等於赤裸裸地在眾人前展露,沒面具的孩子要活下去是很難的。精神科醫師王浩威認為,青少年犯錯,心理學角度可能是某種呼喊,若不傾聽,一犯 錯就寫悔過,無疑將其推入深淵,讓孩子留下一輩子烙印,只剩兩條路選擇:結束生命或徹底變壞。人本要求,應禁止各校強迫學生自述,也不能作懲處依據,更需 加強學生專業輔導,不能把犯錯小孩當嫌犯。
[@more@]教部︰學校應正向輔導讓孩子知錯
教育部國教署表示,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中建議管教措施有十多項,其中老師可要求口頭道歉或書面自省,但學校不能依書面自省作懲處要件,應正向輔導,讓孩子 知道錯處。部分老師認為,「警總」二字加諸學校太過,書寫過錯也可助學生冷靜思考,若全禁止,教學生恐更難。但也有老師認為,輔導員不夠,惡性循環讓校園 輔導恐失能,或可先暫停自白書,等各界討論出好的輔導辦法,再慢慢導正。
別踩輔導管教紅線 善用輔導教師資源
新學年開始,有的老師要接新班級,期待認識新學生;有的則是續帶舊班級,與舊生早已熟識。無論何者,班級經營首重輔導與管教,本學年開始,學務主任與輔導主任皆是新手上陣,相關支援與資源可要好生規劃,別再讓老師在校務會議上吐槽了。
今年課務編排會議上得知本校教師兼任輔導教師有3人,每週各減4節課(2節由教育部補助,2節由學校經費勻支),也就是學校每週至少有3位輔導專長教師待 命,並至少有12節課可以進行輔導工作,人力資源算是相當充足(尚不含其他輔導支援人力)。而綜觀教育部所研擬輔導教師之角色功能,在學校三級預防事務 上,皆能提供各班教師莫大協助,因此各班級若有不服管教或需要落實特殊管教之學生,大可逕送學務處與輔導處,老師千萬別採輔導管教紅線。
99.01.20校務會議通過決議,99.03.03校務會議校長報告執行決議情形
如何建立本校特殊管教後送機制
對於(一般)管教措施無效或嚴重妨礙教學現場秩序之學生,教師若覺得有必要後送進行特殊管教,此時,後送單位為何?負責人是誰?特殊管教之成效如何評估?何時、何種情況,個案學生可以回原班教室?
學務處或輔導處人員將學生帶離現場後,如何進行特殊管教?方式為何?是否有類似:安排學生前往其他班級、圖書館或學務處(或輔導處)參與適當之活動、進行專業輔導諮商…。
搏感情的方式,究竟是「管教」還是「輔導」?特殊管教能否協助學生轉換情境、宣洩壓力,引導偏差行為,協助教師處理特殊個案?
未釐清本校特殊管教後送機制之前,教師進行一般管教措施,必須注意輔導與管教的紅線,違法「處罰」、「體罰」都會招來非議,不能不慎。
教師違法處罰措施舉例說明
1.教師親自對學生身體施加強制力之體罰
例如毆打、鞭打、打耳光、打手心、打臀部或責打身體其他部位等
2.教師責令學生自己或第三者對學生身體施加強制力之體罰
例如命學生自打耳光或互打耳光等
3.責令學生採取特定身體動作之體罰
例如交互蹲跳、半蹲、罰跪、蛙跳、兔跳、學鴨子走路、提水桶過肩、單腳支撐地面或其他類似之身體動作等
4.體罰以外之違法處罰
例如誹謗、公然侮辱、恐嚇、身心虐待、罰款、非暫時保管之沒收或沒入學生物品等
以上僅屬舉例說明之性質,其未列入之情形,符合法定要件(基於處罰之目的、使學生身體客觀上受到痛苦或身心受到侵害等要件)者,仍為違法處罰。
適當之正向管教措施
1.與學生溝通時,先以「同理心」技巧了解學生,也讓學生覺得被了解後,再給予指正、建議。
「你的好朋友找你打電玩,你似乎很難拒絕;但是,如果繼續用太多時間玩電玩,你也知道會有很多問題發生。怎麼辦?讓老師和同學一起來幫助你。」
「老師了解你受委屈、很生氣,所以你忍不住罵出三字經;但是,罵完三字經,對你自己、對別人有沒有好處?還是帶來更多麻煩?」
2.告訴學生不能做出某種行為,清楚說明或引導討論不能做的原因。而當他沒有或不再做出該行為時,要儘速且明確地對他沒有或不再做該行為加以稱讚。
「上課時,在沒有舉手並被邀請發言時,請你不要講話。」
「因為如果你講話,老師講課的時間就不夠,老師也會分心,課就講不完或講不清楚,同學可能聽不懂。」
「想想看,如果你很想聽課,却有同學不斷講話,你會受到什麼影響?」
「以前你上課常隨便講話,但今天你沒有隨便講話,你很有禮貌(或很會替別人著想)。」
「學校不再規定你的髮型,但請同學不要只注重做髮型、跟流行,而沒有考慮到花錢、功課、健康、團體形象,要考慮不要給自己或別人添加麻煩。」
「想想看,你要如何安排時間與金錢?要花多少金錢、多少時間在髮型上?」
「我們來討論金錢的價值、生命的價值,要把金錢、時間用在什麼事情上比較有意義呢?」
「你以前的頭髮很亂,看起來沒有精神,今天的髮型很清爽,看起來很有活力。」
3.除具體協助學生了解不能做某種不好行為及其原因外,也要具體引導學生去做出某種良好行為,並且具體說明原因或引導孩子去討論要做這種好行為的原因,並且,當他表現該行為時,明確地對他表現這種行為加以稱讚。
「當你要講話時,請你注意場合與發言程序。」
「如果在老師講課時,每個同學都可以任意講話,你認為這樣好嗎?有什麼壞處?相反地,如果大家都能不隨便講話,則有什麼好處、壞處呢?」
「○○同學要講話時,會先舉手問老師,很有禮貌;○○同學,在老師一開始上課,就不再講話,會很認真地看著老師,讓老師很高興,很想好好教給你們最好的!」
「我們要出國交流,對方國家很重視禮節與服裝儀容,並且要求整齊,請同學剪好頭髮。」
「我們要出國交流,對方要求短髮、整齊,如果我們不按照對方的要求,後果是什麼,我們要怎麼做比較好?是入境隨俗?或不再去交流?各有何優缺點?什麼樣的決定比較好?」
4.利用討論、影片故事或案例討論、角色演練及經驗分享,協助學生去了解不同行為的後果(對自己或他人的正負向影響),因而認同行為能做或不能做及其理由,以協助孩子學會自我管理。
請同學在生活中觀察紀錄打人的事件與被打的人的反應及感受,老師帶著學生一起討論;也請同學分享被打的經驗,並討論打人的短期及長期的好處和壞處;師生一起看控制生氣的示範影片,學習如何控制生氣的步驟。
5.用詢問句啟發學生去思考行為的後果(對自己或對他人的短期與長期好處與壞處),以增加學生對行為的自我控制能力;並給予學生抉擇權,用詢問句與稱讚來鼓勵學生做出理性的抉擇,以鼓勵學生的自主管理。
「你可以繼續每天打電玩打到半夜;但對你的身體、功課以及你和爸媽的關係有什麼壞處?如果你能節制與安排玩電玩的時間,對你有什麼好處?」
「玩電玩有什麼好處?這些好處是不是用其他的活動或做其他事情可以取代?」
「想想看,玩電玩一時的好處、壞處;更長遠的好處、壞處,你如何決定?老師可以協助你一起思考與規劃,作出對自己、對別人都較好的決定。但最重要的,你自己要想清楚,做好決定,並負責任;老師相信你,也期待你做出最有智慧的決定。」
6.注意孩子所做事情的多元面向,在對負向行為給予指正前,可先對正向行為給予稱讚,以促進師生正向關係,可增加學生對負向行為的改變動機。
「關於你大聲叫罵同學、罵學校這件事,老師可以了解到你對同學、學校很關心,這是很好的,以後你還要繼續關心同學!但是,你的方法是不當的,可能會傷害別人,可能會使別人討厭你,也會違反校規,是不是可以改換別的方法來表達你的關心或你的生氣?」
「關於你亂貼海報這件事,老師了解你想表達你的意見,這是很好的,你也很有創意;但是,你不依規定貼海報,可能會使校園凌亂,而且也違規了;是否可用別的方法來表達意見與創意而不違規?」
7.針對不對的行為或不好的行為加以糾正;但也要具體告訴學生是「某行為不好或不對」,不是「孩子整個人不好」。
「你生氣時容易出手打同學,對自己、對同學都不好;但老師並不認為你整個人都不好,老師了解你有時也會幫一些人的忙;希望你發揮會替別人著想、幫忙別人的優點,以後不再打人。」
老師 別踩輔導管教的紅線!
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一旦發生不適當動作或口語管教行為,很可能引來非議,但本校校務會議通過之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並未掛網,遍尋不著。輔導主任、輔導組長網站沒有相關法規;學務主任網站剛建置沒有任何資料;生教組長網站掛掉了,沒有任何資料;文書組public資料夾找不到歷年校務會議紀錄;生教組public資料夾內容繁雜,卻沒有本校輔導管教法規;學校首頁公布之近年校務會議紀錄文本或聯結,檢視後也找不到;學校首頁也沒有重要章則專區可以查詢…
當學校法規不知何處查詢時,本校教師輔導管教學生的支援和資源在哪裡?
(教育部)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
二十四、學務處(訓導處)及輔導處(室)之特殊管教措施
依第二十二點所為之管教無效或學生明顯不服管教,情況急迫,明顯妨害現場活動時,教師得要求學務處(訓導處)或輔導處(室)派員協助,將學生帶離現場。必要時,得強制帶離,並得尋求校外相關機構協助處理。
打造有品台灣
教育部電子報 364期
2009-06-25
台灣有品運動,你我一起來!教育部今年6月正式推出「台灣有品運動」,希望讓台灣從根本開始,成為一個有品味的社會,也希望從台灣眾多人物中,推薦 有品味、有品質、且有品德的典範,效法其精神與經驗,結合政府、民間的能量,共振出強大的能源網絡,重塑台灣生命力,進而成為源源不絕灌溉台灣的動力。
「台灣有品運動」包含「品德教育」、「藝術扎根」、「終身閱讀」及「環境永續」等4項主軸計畫,希望奠基於家庭、啟動於學校、實踐於社會,以達到「為人有品德、做事有品質及生活有品味」,成為品德、品質及品味兼具的現代公民社會。
教育部部長鄭瑞城表示,有記者問他,「是不是因為台灣沒品,所以要推有品計畫?」其實他想了很久,他覺得台灣確實存在一些問題,校園霸凌、吸毒、體 罰事件都存在,但其實台灣又是相當有人情味,軟實力很強的社會,他覺得台灣是個有品的社會,只是不夠,所以要推動有品運動,讓我們一起努力使台灣更好。
希臘政治哲學家柏拉圖說:「國家只有一件大事,就是教育」,教育部辦好教育,推動這件事情,責無旁貸,如果每個人都在學校接受有品教育,教師也適性 教學,學生因才受教,每個人在他的特長上發揮,就不會有那麼多的問題,因此,「品德教育」與「適性教育」將是教育部未來推動的兩個重點。
四大旗鑑計畫 共推有品
「台灣有品運動」共有4項計畫,將分別從「品德」、「藝術」、「閱讀」、「環保」推動有品運動。
一、品德教育計畫:透過凝聚共識所得的準則透過典範學習方式提供教師的教材資料及學生效仿的對象,另鼓勵全國各校運用班會或週會時間引導討論以協助學生思辨,並結合當地社區提供學生實作機會,以服務學習以實踐品格核心價值。
教育部將推動「品德伍佰策略聯盟計畫」,遴選100至150所學校成為「新世紀品格教育策略聯盟中心學校」,運用十大策略與品德創新教學方法,如典範學習、啟發思辨、激勵感動、環境形塑及服務學習,以不同的方式,從服務、思辨中,學習品德。
二、藝術扎根計畫:透過藝術進入校園及校園進入藝術的雙向方式進行,邀請藝術家駐校,提升學校藝文水平。另外,教育部也協助辦理優良校外教學計畫, 包括鄉土產業、自然生態、科學、藝術人文等,使每位學生能透過審美與鑑賞活動,體認各種藝術價值、風格及文化脈絡,讓國中小學生有充足可欣賞藝文的機會, 並辦理至相關文教機構參訪以培養學生品味。
三、終身閱讀計畫:「小一閱讀起步走」活動將贈送全國98學年度入學小一新生全新適齡圖書,並且設置班級圖書角落,讓小一學生隨時都能接觸書本,透過老師及家長的帶動,啟發兒童閱讀興趣,培養兒童閱讀習慣,讓閱讀活動成為學習及日常生活一環。
四、環境永續計畫:由校園內環境教育拓展至校外的環境教育範疇,從學校對環境友善的硬體設施建置,乃至環境教育表現在軟體之理念傳遞,促成優質的學校環境,甚至於社區生活環境。
有品扎根 品德最重要
教育部提出「台灣有品運動」之後,引起社會廣泛討論,儘管大家都有意見,且有諸多批評,不過,可以確定的是,社會對於教育部推動有品運動,都持正面看法,也認為確實有必要做這件事。
鄭瑞城也於6月23日親自召開記者會,接受記者提問,也對社會的疑慮提出回答。
外界的批評中,最主要的焦點大多集中在:「推動品德教育何需投入12億的經費」?「品德教育的推動不應流於形式化」,鄭瑞城說,很多人誤把「台灣有 品運動」等化為「品德教育」,「台灣有品運動」是希望將品德、品質、品味的觀念推廣到校園,深化成為各級教育的核心價值。根據這樣的目標,所以選定了「品 德教育」、「藝術扎根」、「終身閱讀」及「環境永續」作為初期推動的四項主軸計畫。
品德教育計畫將透過教師生命成長與專業成長,並運用創新品德教學方法與教案及鼓勵學生服務學習與生活實踐,也辦理家長品德教育活動,以培養學生良好 品德;藝術扎根計畫將邀請藝術家(團體)進入校園,並引導學生參觀藝術展演活動,培養學生藝術欣賞的涵養;終身閱讀計畫將透過小一學生贈書活動,充實學校 及公共圖書館館藏,營造親子共讀的環境,培養每個人終身閱讀的習慣;環境永續計畫則是藉由永續學習環境的營造,透過教學活動,內化並培養學校師生對在地的 關懷及尊重環境的態度。這些計畫都是在追求「品德」、「品質」、「品味」的核心價值,充實教育的內涵。
當然還有人說,經濟情況不好,學生連書都沒得念了,還談什麼品味?鄭瑞城說,就是因為有學生家庭經濟不佳,為了縮短社會落差,讓偏鄉孩子也有公平接 近藝術的機會,所以教育部推動這些計畫,補助藝術團體下鄉巡演,讓偏鄉學生有機會接近藝術。至於何謂有品?其實,品德是三項當中最重要的,沒有品德的人, 儘管做事有品質,生活有品味,也不能稱為有品,所以品德是目前最重要的項目。
12億減為9億 且多以年度預算執行
外界很多質疑為何需要投入那麼多的經費?鄭瑞城說,任何教育計畫的推動,或涉及環境的建制、軟硬體設施的改善、人員的投入,都需要經費的配合。不 過,有人認為「品德教育」部分不需要花太多經費,教育部也對此進行檢討,已決定將「品德教育」原有的3.4億元經費,調整為1億元,總經費也從原本的12 億2千多萬元,調整為9億7千多萬元,原本品德教育中,要推出的500所「新世紀品德教育策略聯盟中心學校」部分,將調降為100至150所,先看其效 果,若效果不錯,未來教育部要再挪部分經費投入,不是問題。
因此,本項活動推動的4項計畫預計投入9.7億的經費,包括:品德教育計畫1億元,將補助大專院校開設品德教育及服務學習課程;辦理校長、教師、家 長生命成長營或工作坊;補助教育觀摩及研討活動等;藝術扎根計畫2億元,將補助各縣市國中小藝術與人文教學深耕、補助各縣市國中小校外教學資源整合及獎勵 支持系統等;終身閱讀計畫共5.5億元,將充實國中小圖書設備、推動弱勢學校閱讀計畫、小一新生閱讀起步走贈書活動、充實公共圖書館館藏、建立公共圖書館 與學校閱讀網絡計畫、0-3歲嬰幼兒閱讀推廣活動等;環境永續計畫共1.2億元,將補助永續校園局部改造計畫、活化校園-能(資)源中心補助計畫、節能減 碳-校園節約能源輔導團計畫、補助地方政府辦理環境教育輔導小組計畫等。絕大部分的經費都是直接投入在第一線的學校及地方公共圖書館。
「品德教育」、「藝術扎根」、「終身閱讀」、「環境永續」四項計畫中,後面三項都是教育部例行性計畫中就已規劃,為了彰顯有品運動的內涵,今年再加 上「品德教育」,成為整體的「台灣有品運動」計畫,這些預算都是之前就已經編列,只是配合有品運動計畫進行些微調整,並沒有新增多少預算,也不是為了推動 該項計畫新編預算。
政府當火車頭 起帶頭作用
政府帶頭推動有品,是否適當?鄭瑞城說,國外推動有品運動確實多靠民間團體的力量,台灣也有很多民間團體在推動此事,這些團體向教育部建言,認為此 時此刻,教育部不能置身事外,扛下提升台灣品德的重責大任教育部責無旁貸,教育部思考很久,也決定做這件事,但教育部擔任的,不只是啟動者、參與者,更要 擔任整合民間與政府力量的整合、協調者,若能因此喚醒大家對台灣社會品德的重視,就是件好事。
雖然有人批評教育部在有品運動記者會當天,花了很多錢開記者會,過於鋪張浪費,事實上,記者會中,花費最多的是有品運動宣導影片拍攝與製作,經費就 超過一半,絕非媒體說的花大錢辦一個記者會,教育部舉辦記者會,都儘量不鋪張浪費,鄭瑞城表示,未來也會要求教育部,舉辦記者會以「素樸雅致」為原則,繼 續改進。
品德就是好樣 從身邊的人學起
什麼人可以成為「好樣團」成員?鄭瑞城說,教育部邀請天主教樞機主教單國璽、雲門舞團藝術總監林懷民、奧運跆拳道國手蘇麗文、歌手王力宏及知名作曲 者方文山擔任品德、藝術、體育、環保及閱讀有品運動代言人,希望透過這些有品大使,讓大家有學習的典範。當時不是廣泛推舉或票選,而是由教育部邀請委員推 薦,也希望未來能陸續有更多足堪表率的人加入,只要具有品德,在專業領域上表現優異,就是好樣,可以成為大家的榜樣。
有人建議在課程中加上品德教育內涵,鄭瑞城也認為,學生要學的課程太多了,如果加在課程中,是否會造成學生更多負擔,這些都要考慮,課程調整的方向可行,但不是馬上執行。
還有人說,教育部是不是沒有把握做得好,所以說得不確定。鄭瑞城說,在他以前的年代,搭公車不排隊,隨地吐痰的事情所在多有,現在則是很少,顯示台 灣的教育是有效的,他認為教育部不是沒有把握,而是要以戒慎恐懼的心情去做,希望以不流於八股或形式化的方式,讓有品成為持續的運動,而非活動,
「台灣有品運動」是一個沒有時間性也沒有既定框架的運動,必須持續的推動,也必須配合每一階段的需求規劃不同的主軸計畫。最終完全融入每個人的生活,融入所有的教育活動,也成為台灣社會內化的核心價值。
近年來國內許多民間團體關心此類相關議題,而且表現出色,政府自然也責無旁貸,本部將扮演啟動、協調、整合與參與的角色,和民間團體、各級學校,甚至家庭共同推動,更期待全民的參與,共同營造台灣成為有品德、有品質、有品味的優質社會。
延伸閱讀
相關網站
師勸導生揮拳 互控傷害
教師輔導管教學生辦法經修正通過之後,零體罰政策已然成形,教師勸導學生偏差行為,不能以不當管教方式處理,若經過班級導師的輔導仍無法有效改正,學校的後送機制及配套措施要能立即接手並做有效處置。
近年因為教師不當管教行為頻傳,動輒登上媒體版面,造成教師消極不管教的心態,我想這也是教育行政當局必須正視的問題,趕緊補足學校輔導專業人力,健全師生衝突處理機制。
相關新聞
師勸導生揮拳 互控傷害
聯合報
2009.05.15
記者簡慧珍、劉明岩
彰德國中校園暴力師生互控對方傷害
彰化縣彰德國中一名國三學生前天穿性暗示便服到校,拒絕到訓導處,罵粗話並揮拳打傷楊姓教師的左耳和臉頰;警方接獲學校報案後把師生帶回派出所,楊姓教師堅持控告學生公然侮辱和傷害,學生家長認為老師打傷孩子的左耳,也要告楊姓教師傷害。
學生的媽媽向警方供稱,孩子左耳挫傷,顯然教師動手體罰,既然老師打傷孩子還告人,她也要告老師。警方依傷害罪嫌移送師生。
楊姓體育老師擔任彰德國中教師會長,昨天表示,前天那名學生穿有性暗示圖案的便服,和數名學生站在二樓走廊;他認為影響校園秩序,要求換掉衣服,那名學生罵髒話,他很客氣地說「到訓導處」,同時拉起學生右手,沒想到學生揮左拳毆打他的左耳與太陽穴。
「我一陣暈眩,出於本能推開學生。」楊姓老師說,訓導主任見狀衝上樓擋住那名學生;學生和訓導主任到訓導處,聽見老師打算提出傷害告訴,即放話「試看嘜」。
2009-5-15
記者吳為恭
彰德國中師生互毆事件,該校大部分老師都對該名學生心灰意冷,彰化師範大學副校長暨輔導諮商學系教授郭麗安指出,老師不能放棄學生,若無法管教,應進一步尋求外界資源幫助,探究學生是否已罹患ConductDisorder(行為偏差)的精神疾病。
郭麗安表示,老師再怎麼灰心都不能放任不管學生。
郭麗安說,該案中的蘇姓學生價值觀錯誤,行為偏差,如果師長溝通無效,應該請專家召開個案研討,評估是否由精神科醫師或心理專家介入治療輔導,而不是放任。
郭麗安指出,很多反社會人格的人在學生時代即罹患ConductDisorder,已是精神疾病,但大部分的老師、家長都不了解,延誤治療,導致病情越來越嚴重,演變成反社會人格,這類的人常自認為是英雄,要與有權力的人對抗,衍生社會不安。
郭麗安強調,對於蘇姓學生,老師上課應一視同仁、儘量溝通,如果溝通無效,即應尋求外援,透過心理輔導或藥物治療,才能讓學生走回常軌。
趕課都來不及了!老師無力處理霸凌?
國高中校園發生霸凌的現象可能較為明顯,但國小學生不良行為若不能及時輔導改過,偏差觀念進而影響往後行為與習慣,恐怕要花費更多心力來輔導。「預防重於治療」確實是教師輔導管教學生的首要原則。
讓霸凌歸零/趕課都來不及了!老師無力處理霸凌?
今日新聞(Nownews)
2009/05/10
記者姚南宏
WEnews公民記者揭發花蓮瑞穗國中霸凌事件,引起台灣社會對於校園霸凌的關注,而教育部方面處理霸凌事件的窗口是軍訓處,根據軍訓處回覆給網友 的公文內容指出,瑞穗國中4月2日獲悉,立即展開個案及圍觀攝影學生輔導處置。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研究發展處副組長邱靖惠直言,處理霸凌還是預防勝於 治療。
邱靖惠認為,軍訓處回覆的公文內容把重點放在「法治教育」,對於國中學生來說效用實在不大。邱靖惠表示,霸凌事件有其階段性,剛開始可能是言語上的 挑釁,或是較為輕微的肢體動作,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會爆發類似瑞穗國中的霸凌事件。邱靖惠認為這名受害學生應該不是第一次被霸凌,顯見老師對於霸凌事件的敏 感度確實不足。
邱靖惠直言,有學校老師向她表示,光是要趕授課進度就已經讓他花掉大多數的時間和精神,要挪出多餘心力專注地處理霸凌案,真的有實務上的困難。以兒 福聯盟舉辦的處理霸凌的進階課程為例,10名老師大概只有1名老師會參加,就這點就可看出多數老師對於處理霸凌事件的消極態度。
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要徹底化解霸凌事件,邱靖惠建議老師最好讓學生自己討論「班級霸凌公約」,因為跟同儕一起參與討論並制定規範的過程,比起叫學生遵守有點「距離」的法律條文來得有效很多。
讓霸凌歸零/別惹火媽媽讓「死亡膠囊」在台重演!
2009/05/09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雖然事隔瑞穗國中霸凌事件已經1個月,但就在母親節前夕,NOWnews.com《今日新聞網》發現,還是有不少網友默默關心此事後續,並密切鎖定 下手同學的網誌。記者發現,這些網友大部分都為人家長,他們會這麼注意這則新聞,除關心被霸凌同學的下落外,最重要的是想知道,當自己小孩遭遇霸凌時,他 們該怎麼辦?
韓國在07年有部電影叫《死亡膠囊》(又名《六月的日記》),內容敘述一位單親媽媽因兒子遭霸凌自殺,決心為兒子復仇的故事。電影因情節所需,安排 單親媽媽以極為凶殘的手法殺害霸凌學生,但這也點出「當霸凌發生時,父母能做些什麼」的問題。在《事發的19分鐘》一書中,作者以「難道希特勒的母親是個 可怕的人嗎?」一問,道出為人父母在小孩遭遇霸凌時的無能為力。
當瑞穗國中霸凌事件在《今日新聞網》第一時間曝光後,知名婦幼社群網站《BabyHome》的網友可以說是人心惶惶,每個媽媽都在問「如果我自己的 小孩發生這種事,該怎麼辦?」事實上,霸凌無所不在,小至排擠大至圍毆,無一不是霸凌的體現,根據兒福聯盟的調查,有4成以上的小孩在遭受霸凌時選擇「忍 一忍」,如果不是靠父母的細心,或見義勇為的路人,幾乎不會浮上檯面。
在瑞穗國中一事爆發後,有更多更多的霸凌事件浮上媒體,讓人憂心「我們的教育怎麼了?」就在母親節前夕,《今日新聞網》發現,還是有不少網友默默關 心此事後續,並密切鎖定下手同學的網誌。身為媒體,雖然無法阻止霸凌事件的發生,但希望能以忠實報導的態度,呼籲政府關心類似事件,並有所作為。
相關連結
※兒福聯盟「防霸四秘訣」
※公民記者提供的霸凌完整影像與其他報導
北市校園霸凌 通報數的228倍
從以下新聞報導內容,可知教師輔導管教學生的分際,老師過於縱容或消極不管教,仍會造成學生的傷害。學生品格(品德)教育並不是什麼新的活動,落實學生生活教育與常規勸導,遠比任何口號來的重要。
北市校園霸凌 通報數的228倍
中國時報
2009-05-12
石文南
根據北市教育局調查,去年有三千三百七十八名學生自稱遭毆打勒索,但各校通報的霸凌總數僅廿四件,兩者相差二百廿八倍,顯示未曝光黑數非常高。更令人驚訝的,是有廿四人次老師被學生毆打甚至摑掌,其中多位老師還被揍了好幾次。
市教育局長吳清山表示,霸凌是指連續、長久、威脅性的動作與行為,與學生間的打鬧情況不同,數字差距可能出於彼此感受落差,他會找出原因。
市議員戴錫欽表示,北市國中小及高中職近三年,經校安系統通報的霸凌事件約三百件,以一般鬥毆最多,占六成三;再來是師生衝突、勒索恐嚇等。值得注意的,是師生衝突日趨嚴重,除口角外還有肢體衝突,廿四人次受傷,其中高中職八件、國中五件、國小三件。
北市教育局軍訓室指出,老師被學生打傷共十六件、廿四人次,分別是九十五年六件、九十六年六件、九十七年四件。吳清山表示,去年教師受傷事件有下降,是好現象。
遭恐嚇勒索的案例有廿五件,金額從卅至千元不等,連捷運悠遊卡也成為霸凌強索目標。霸凌發生地點,校內以操場、廁所、教室居多,校外則以暗巷、廢棄建物、公園、小吃店、學生家中為主。
吳清山表示,解決校園霸凌可採記過、改變環境等方式,絕對不能放棄學生,同學、師生之間千萬不要有刺激、威脅、挑釁的言語,以避免衝突;另外,應加強學生生活及法治教育,家長則須配合管教。
防制校園暴力、霸凌之作法
教育部防制校園暴力、霸凌之作法
一、強化作為
1、本部校安中心設置24小時專線電話,接聽訊息,即時處理相關校安事件。
2、本部與警政署建立通報機制,掌握加害被害學生名冊,俾利輔導。
3、本部成立「追蹤輔導專案小組」,列管追蹤個案輔導情形。
4、強化教育、警政、社政、司法單位聯繫、支援機制。
5、落實中輟生復學輔導,建立預警認輔制度,設置多元中途班,提供受輔學生適性教育。
二、常態性防制作法(三級預防)
1、一級預防:強化法治、親職、品德教育,提升教師輔導知能。
2、二級預防:建立各類型暴力、霸凌處理SOP,供各校及基層人員參考,強化霸凌通報機制、實施認輔制度,落實校園霸凌事件輔導及危機處理機制、落實高關懷類型學生輔導、加強校園防護,篩檢高危險群個案,給予協助與輔導。
3、三級預防:強化校園暴力事件通報、輔導網絡及危機處理機制,完善暴力受害、加害學生輔導作為、辦理多元型態中介教育措施,妥善提供暴力偏差學生適性引導之教育課程。
三、學校通報處理、學生申訴諮詢機制:
1、本部設置0800-200885(耳鈴鈴幫幫我),24小時免付費專線電話,受理中、小學學生、師長、家長,媒體及民眾申訴或諮詢有關暴力霸凌案件,並立即列管處理。(請各級學校透過家長聯絡簿、週朝會等多重方式廣為宣達)
2、直轄市、各縣市政府教育局設立防制暴力、霸凌投訴專線電話、信箱,即時處理學生、師長、家長、媒體及民眾反映之有關訊息。
3、校園暴力霸凌事件(學生打學生)查察通報處理流程圖如附件。
【校園霸凌新聞】
霸凌貼網 配樂標「戰鬥值」
蘋果日報2008年05月31日 星期六【黎百代╱桃園報導】校園又傳出霸凌事件!中壢新明國中四名三年級男生,不但聯手對一名智能不足同學拳打腳踢,旁觀學生還用手機錄下過程,將打人的 同學加註線上遊戲角色的「戰鬥值」,配上音樂、字幕,用「精彩開打」字眼貼上網,偏差心態讓一名家長看了搖頭嘆說:「教育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導師「基測完再報告」
事發於今年三月初,陳姓班導師僅口頭訓斥了事。昨《蘋果》記者詢問班導師時,她竟說:「當時想等國中基測完後再報告校方。」校長鄭義彬昨獲知,認為老師處理不妥,表示會懲處動手學生,並對輔導被欺侮的學生。
親子教育管理專家吳娟瑜痛批:「學校發生霸凌,受害的又是特殊學生,很不應該,顯見該校對學生教育不夠;老師息事寧人心態尤不可取。」桃園縣教育處長張明文說,校方若有疏失將懲處。
這段霸凌事件被剪接成六段影片貼在「無名小站」上,以「新明國中暴力事件」為題;內容是一群同學在教室裡圍著一特殊生叫囂,然後四個男生對他拳打腳踢;被打同學雖喊:「不要打了!」但仍被打得跌坐地上,幸沒受傷,家長也不願追究。
影片還以電影《功夫》配樂,對動粗同學加上線上遊戲的角色介紹和「戰鬥值」,甚至將踢人動作標上「十四連擊」。影片昨下午已緊急撤除。
又見校園暴力! 圍毆特教生 影片配樂加特效PO上網
2008-05-31
社會中心/桃園報導
最近校園暴力事件頻傳,桃園中壢新明國中四個三年級男生,竟然聯手對一名特殊學生拳打腳踢,而旁觀的同學沒有制止,反而用手機錄下過程,替打人的同學加註線上遊戲角色的「戰鬥值」,並且配上音樂、字幕PO上網。
以晨間新聞當開場帶出,接下來被命名為【新明國中暴力事件】的影片場景是學校教室內四個三年級男學生,對著坐在椅子上的特殊學生一陣胡亂痛毆,即使被打的人已經趴在桌上哀嚎,但沒有人停手,甚至還踹翻桌子。
四名動手的男學生就像是打上癮,眼看被打的特殊學生已經退到牆角,他們還是不斷對他拳打腳踢,而且還連踢好幾腳。
除了踢人動作被標上「十四連擊」,影片中每個打人的男學生還有角色介紹以及戰鬥值,甚至還穿插電影【功夫】的配樂,這些後製設計過的旁白,都是用手機拍下影片的旁觀同學事後做的,因為要PO上網供人瀏覽,打人的和在一旁看的只為了好玩,所以任意妄為。
這起發生在今年3月初的暴力事件,當時班導師竟然只有口頭訓斥了事,直到影片引發討論,校方才知道事態嚴重,表示會懲處動手學生。但對那名被打的特殊學生已經造成的傷害,誰能幫他撫平?
教師之一般管教措施
教育部「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
96年6月22日台訓(一)字第0960093909號函修正
二十二、教師之一般管教措施
教師得採取下列一般管教措施:
(一)適當之正向管教措施。
(二)口頭糾正。
(三)調整座位。
(四)要求口頭道歉或書面自省。
(五)列入日常生活表現紀錄。
(六)通知監護權人,協請處理。
(七)要求完成未完成之作業或工作。
(八)適當增加作業或工作。
(九)要求課餘從事可達成管教目的之公共服務(如學生破壞環境清潔,罰其打掃環境)。
(十)取消參加正式課程以外之活動。
(十一)經監護權人同意後,留置學生於課後輔導或參加輔導課程。
(十二)要求靜坐反省。
(十三)要求站立反省。但每次不得超過一堂課,每日累計不得超過兩小時。
(十四)在教學場所一隅,暫時讓學生與其他同學保持適當距離,並以兩堂課為限。
(十五)經其他教師同意,於行為當日,暫時轉送其他班級學習。
(十六)依該校學生獎懲規定及法定程序,予以書面懲處。
教師得視情況於學生下課時間實施前項之管教措施。
學生反映經教師判斷,或教師發現,學生身體確有不適,或確有上廁所、生理日等生理需求時,應調整管教方式或停止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