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正常化才是學校發展主軸
學生之福在於學校正常化教學,當教師致力於教學本務,教學環境不被干擾,學校經營必然能上軌道。
正常化教學的目的:學生用心、教師安心、家長放心,共創三贏局面。誰說教學正常化不是學校特色?我認為支持並落實教學正常化才是學校發展主軸。
兔子為什麼還想飛?
校務評鑑觀察報告
98.03.29
3/27校務評鑑分組座談,評鑑「資源整合」的教授曾擔任教育處首長,對國中小生態較為熟悉,提問比較貼近教學現場的狀況,其中有一問:「學校的策略聯盟 是什麼?」當時我回應:「本校各領域師資陣容堅強,素質整齊水準高,對策略聯盟的需求並不急迫,若評鑑委員評估本校確有改善必要,或可做為爾後努力的方 向。」
本次校務評鑑分組座談中,我認為「策略聯盟」或許是較具建設性的建議,但是仍需學校審慎評估利弊得失與需求,先在課發會討論也無不可。
成立策略聯盟首要評估各校有無共同理念,深入討論彼此合作共識、資源條件、分享機制、師資需求,更重要的是尋求經費支持,以達成「互補長短,各蒙其 利」。而資源運用是否合理,校際整合是否成功,將導致策略聯盟的運作能否順暢。若策略聯盟僅基於一時之便,彼此承諾卻無法長久維持(例如:校長人事異 動),恐將功虧一簣,尤其,若專案經費無以為繼(經費能否逐年編列或一次匡列逐年實施),那策略聯盟終將有名無實,無法發揮應有的效果。
現階段,我認為學校並不需要急著成立策略聯盟,專注於校本位課程發展即可,待各項資源一次到位再來思考這個議題較為妥適,畢竟,本校的優勢必須保持 下去,更加精進,力求突顯自己的優點,致力發展優勢特色,心有餘力再談其他,否則將如「烏龜與老鷹」的故事,本末倒置,後悔莫及。
以本校位於羅東鎮中心,比照相同條件與資源,舉宜蘭市為例,今(98)年宜蘭市有5所學校(力行、中山、光復、宜蘭、黎明)組成策略聯盟,辦理「教 師精進教學」計畫,以「創意教學提昇學習成效」為目標。若本校以相同規格爭取經費,將校際整合改為各領域專業發展對話與辦理協同教學觀摩,豈不是更能符合 校本位發展特色,與本校師資優勢及特色更為契合?兔子的長處在於跳躍奔跑,何必學老鷹遨遊天際,幫兔子裝上翅膀,真的適合兔子的本性?
其實談到校際整合或策略聯盟,除了各校要有相當程度的合作意願之外,經費才是關鍵!評鑑委員曾貴為教育處處長,掌握全縣教育資源,大餅怎樣分,自然有專業考量,如果校際整合或策略聯盟相當重要,任內應該設法促成本校興辦策略聯盟才對,現在善意提醒,會不會為時過晚?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烏龜和老鷹(出自伊索寓言)
一隻懶洋洋的烏龜在曬太陽,一邊向海鷗訴苦,說沒有誰來教她飛翔。恰巧一隻老鷹飛了過來,聽到她的哭訴,便問她,如果帶她到高處,在空中飛翔,肯給 他什麼報酬。她說:「我願給你紅海中一切的財寶。」老鷹說:「那麼我就教你飛吧。」便將她放在爪裡,沖上雲霄,突然將爪一放,烏龜就跌在一座高山上,跌得 粉碎。烏龜在臨死時,叫道:「這是報應,我在地面上行動都很困難了,為什麼還想飛到雲端裡去呢?」
啟示~假使人們的願望都滿足了,往往會毀滅自己。
分不清「分組座談」和「研討會」?
校務評鑑觀察報告
98.03.29
校務評鑑「分組座談」的意義與功能,大抵是聽取座談會受訪人員(行政、教師、家長、志工、學生…)的心聲和多元意見,一方面供評鑑委員深入了解受訪者 對學校興革真正需求,以評鑑委員個人專長,提供校務發展專業意見;另一方面,則對照受訪者言談和行政團隊準備之書面資料,相互佐證是否確實,有無捏造事實 或誇大成果之嫌。
但是,若評鑑委員對教學現場或學校經營實務經驗不足,所提出的問題,可能和基層教師的認知不同,甚至脫節。3/27本校校務評鑑分組座談會,評鑑「師資教學」的教授提問:「你認為正常教學是什麼?」
天哪!這是「名詞解釋」或「證明題」?還是「研討會」的討論主題?
[@more@]我在校務評鑑之前還發表「我對今(98)年校務評鑑的想法 」一文,對本校正常教學給予高度肯定,內容曾提及「正常教學無非依據教學進度、課程計畫,依教師專業進行教學活動」、『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本校教師在教學事 務上不會被不當干擾,因為上頭沒有人好大喜功「包工程」讓教師分心』、「校務發展以教學為重心,尊重教師專業,讓教師致力於教學本務」。
我認為,教授在「分組座談」改提問「申論題」比較能貼近「教育現場」。例如:「為何正常教學對校務發展如此重要?」、「何以正常教學(或教師致力教 學本務)能成為學校特色?」、「若有干擾教學情形,教師會怎樣因應與處理?」、「你認為哪些活動或學校不當作為會干擾正常教學?」、「如何避免教學被不當 干擾?落實正常教學」…
剛卸下附小校長一職的教授,對國小校園生態應不陌生,分組座談時間有限(20分鐘),捨「申論題」代之以「名詞解釋」、「證明題」,白白失去深入了教學現場最真誠的意見、最坦白的感受,我要說:「教授,你錯過了與基層教師交心的機會」。
若說教授真的想考證「正常教學是什麼?」,請參考以下資料,希望能再一次回應你的提問,並衷心希望你不要到其他學校問同樣的問題,我認為這種問問題的方式真的不適合「分組座談」的情境,更不符合上述校務評鑑「分組座談」的意義與功能!
「正常教學是什麼?」
(一)以本校為例~
計畫目的第二項:貫徹教學正常化,促進各科均衡發展
實施重點第二項:貫徹教學正常化
1.按照學校課程計畫授課。
2.按照教師專長排課。
3.按照課表授課、調課補課依規定實施。
(二)以外校為例~
落實教學正常化,提高教學品質
1.依據課程綱要、教師專長意願、教育局規定合理編排課務。
2.落實按照日課表正常教學。
3.各領域妥當安排教學實施計畫,並按進度表教學。
4.訂定代課、調課實施辦法,落實教學工作。
5.重視藝能科教學,發展學生潛能。
6.輔導新進教師或代課老師,迅速進入正常教學狀況。
7.實施教學視導,及時協助老師處理教學問題。
(三)干擾正常教學~以外校大型活動為例
臺北縣淡水鎮鄧公國小教師會 本校學生參與國慶表演影響正常教學
觀察重點:
1.活動練習是否利用上課(正課)時間。
2.上課時間被挪(佔)用或排擠,是否另行安排補課事宜,學生作業或評量是否仍依照課程表完成既有進度。
3.學校行事曆或課程計畫以外之外加的、影響眾多學生課業學習的大型活動,是否依民主程序尊重教學團隊的意見。
導護和教師專業成長有什麼關係?
校務評鑑觀察報告
98.03.27
今天(3/27)我參加校務評鑑分組座談,負責「師資教學」項目的教授問:「你認不認為導護是教學以外的雜務?」
奇怪!
如果是雜務,那老師站導護豈不就是打雜的;如果不是雜務,那站導護就是老師的義務(教師法沒訂喔)或是工作內容(教師聘約沒有這一項喔)。還是教授學問淵博,引經據典還有其他選項?
導護跟師資教學有什麼關係?導護跟校務發展有什麼關係?
當下我立即打斷教授和慧如老師的談話,明確告知這種提問不恰當,如果我不能正式回應,教授也不必對提問多做解釋。道理很簡單,分組「座談」就是雙方意見交流,不能單方面論述,尤其是會談當時有些情境和話題必須相互尊重。
導護是教師愛心,沒什麼好在校務評鑑談,站不站導護也是個人意願,跟校務評鑑扯不上關係。提這種問題,難道心中沒有先入為主的成見?導護居然成了校 務發展的核心,值得教授花時間垂詢?!(每場分組座談僅有短短20分鐘)導護與教師專業發展息息相關,能當做往下提問的開場白?!
這樣的情景不禁讓我回想起四年前校務評鑑實地訪查,有教授竟然質問我:「教師會為什麼要爭取組工會?教師當公務員不是很好嗎,為什麼想去當勞工?」這個提問顯然充滿無知與偏見,缺乏勞動觀念。
受雇者(勞工是本國早期帶有偏見的名詞)完整擁有勞動三權(結社、協商、爭議),早已是世界基本人權,近代教育普及,還有人停留在封建思想,對勞工地位鄙夷與不屑?對教師會任務根本一知半解,侈言教師地位。
校務評鑑不光是評鑑委員到校訪視為學校找缺失以臻完善,其實,我們也在觀察評鑑委員的素質究竟適不適任。
我對今(98)年校務評鑑的想法
今(98)年校務評鑑前夕,僅就內心想法表達個人意見
如何看待校務評鑑
本校即將進行四年一次校務評鑑,若說這樣的評鑑可以為學校診斷缺失,有助於校務發展,當然是一件好事。
但是,每年國中小學接受各種考評的次數不曾少過,為何校務評鑑就特別重要?尤其許多學校把校務評鑑當一場盛會來辦,一群人累得人仰馬翻,這樣真的是教學正常化嗎?
有鑒於許多上級單位對學校的考評項目和次數實在太多,近來逐漸將許多考評整合進校務評鑑,期程也改為四年一次,就是為了節省資源減輕學校負擔,可是學校若把資源一次挹注在校務評鑑上,龐大的壓力仍會令人喘不過氣來。
當然,為了爭取學校的榮譽,各校莫不卯足全力希望獲得評鑑委員的青睞,而老師是如何看待校務評鑑呢?為校務評鑑而「特別編寫教案、製作教材」有之,忙得「暈頭轉向」有之,更多人大概對教室觀察「緊張」莫名。
大學法第5條規定:「…教育部應組成評鑑委員會或委託學術團體或專業評鑑機構,定期辦理大學評鑑…」,但是,98年1月5日大學校院系所評鑑結果, 報載:『居於國內頂尖學府地位的清華大學,有六個班制中箭,被評為「待觀察」。此一評價與清大長期建立的學術形象大相逕庭,傷害了清大的頂尖地位,但也反 過來挑戰高教評鑑中心基金會的公信力。』
如果,連教育部委託專業評鑑機構所做的評鑑結果都招來非議,基層老師又要怎樣看待國中小校務評鑑的結果。大學評鑑結果事涉政府補助款被刪減或招生凍結的命 運,受評大學不可免俗耗費龐大人力與物力,通宵達旦準備資料,國中小各校為爭取亮麗的評鑑成績,又豈不誠惶誠恐?若說校長的前途(續任原校、遴選他校)與 面子和校務評鑑無關,有誰會相信?
其實,評鑑委員來自校外,大都是大學教師或退休行政官員、校長,對於長期不在國中小服務,缺乏實務經驗的驗證,我想,校務評鑑結果或可參考,絕不能盡信。 校務評鑑結果以往區分「特優、優等、甲等…」,印象中曾聽說歷年列為乙等者僅兩所學校,其餘皆在甲等(70分)以上,而目前評鑑結果則修正為「通過、 待觀察、未通過」三項,評鑑結果的實際效用令人存疑。
我對本校校務評鑑的看法
校 務評鑑實施要點中,提及評鑑目的有三:(1)瞭解學校教育現況,發現問題研議對策(2)評比學校辦學績效,獎勵卓越樹立楷模(3)增進學校校務發展,全面 提升教育品質。以此而言,學校當以平日辦理校務所具體呈現的成果為主,更明確的說,評鑑委員應注重學校的規劃能力與實踐能力,並落實校務計畫各項內涵。
今年本校校務評鑑,打從一開始就以平常心看待,許多準備工作不曾干擾教師正常教學,光是這一點,就令人敬佩。四年前校務評鑑實地訪視當日我全程參與,至今 仍印象深刻:120本簿冊、幾十張全開彩色海報及布告欄、數十盞投射燈,甚至佔用整個資源班諾大場地。與其耗費龐大資源,不如落實學校正常作息,按部就班 推動校務。
這次評鑑事前工作,除了校長、主任各有一次在教師晨會很誠懇「希望」教師提供教室觀察「簡案」之外,又另外書面通知繳交,是美中不足之處。當下在通知單上 表示反對意見,亦表明我個人不會提供教學簡案。因為宣傳太過(事不過三)即有作秀之嫌,就如同「不樂之捐」,令老師不敢抗拒,侵犯教學專業自主權。試問, 平日教師授課可有準備教學簡案,正常教學無非依據教學進度、課程計畫,依教師專業進行教學活動,何以獨厚校務評鑑?無論特殊優良教師或Super教師實地 訪視,也未曾聽聞受訪教師必須提供教學簡案,而且評審委員都會嚴守教育專業,在不干擾正常教學前提下觀察教師的教學活動。我認為任何違反教學正常化的舉措 都應斷然拒絕,尤其校務評鑑過程更理當如此,否則就要比照教育部實施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方式來做。
給校務評鑑委員的意見
修正過後的校務評鑑實施要點,新納入「教室觀察」,這點我非常不以為然。教育部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尚需注意實施程序,必須尊重教師意願,採同儕互評機 制,評鑑人資格與評鑑指標有具體規範與彈性作法,本縣卻自行決定外部評鑑及抽籤隨機擇定教師的方式進行班級教學觀察,這難道沒有違反評鑑原理?教學觀察有 基本學理和程序的。我在此呼籲具有行政專長或長年在大學任教的評鑑委員,在進行教室觀察時需留意應有禮節與規範,對不同階段別任教教師之專業自主的呈現, 應予以尊重。
我的訪視建議與觀察重點
就 我個人觀點,一所學校辦得好不好,不在書面報告所呈現的資料,更不是120個評鑑細目與指標,而是學校教師對學校的認同與支持,唯有教師工作穩定不受外界 干擾,才能讓行政與教學團隊同心協力,各盡本分。從四年前校務評鑑以來,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本校教師在教學事務上不會被不當干擾,因為上頭沒有人好大喜功 「包工程」讓教師分心。以教學為重心,尊重教師專業,讓教師致力於教學本務,這本來就是校務發展該推動的,卻不見得可以落實於國小校園。可喜的是,我們做 到了,這也是我希望校務評鑑委員在實地訪視時能加以重視之處。請委員對照這四年來本校在各項競賽(語文、體育、舞蹈、音樂、美術…)成果及學生基本學 力測驗成績,即可驗證本校教師致力教學本務,在成果表現上堪稱卓越。
其次,校長無疑是學校發展的舵手,校務評鑑再怎樣唱高調,都無法擺脫校長辦學績效評比。就我擔任縣府95、96年校長遴選委員的經驗,校長個人學識經驗、 品格操守固然重要,但是溝通協調能力才是遴選首要條件。本校教職員人數眾多,意見紛雜在所難免,若校長缺乏溝通協調能力,恐引發校園紛爭與不安。所幸本校 校長治校首重誠信,重視教師意見,與教師會溝通無礙,學校各類委員會皆能順暢運作,尤以教評會、成績考核會、課發會、課務編配小組會議…等事涉全校人 事教務課務會議,莫不力行資訊公開,充分討論溝通後行共識決。就我記憶所及,這四年校園十分平靜,正因為校長氣度與胸襟不凡,肯察納雅言,包容多元意見, 使校務推展順遂。請委員參照本校各委員會會議紀錄,當可忠實反映校務推動實際情況。
以上個人想法或拙見謹供參考。
【延伸閱讀】
校務評鑑之教學觀察篇
暈頭轉向的校務評鑑
校務評鑑之誰在緊張?
大學評鑑將劣幣驅逐良幣?
大學評鑑誰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