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XA心靈導師培訓課程_團體遊戲(3)一翻兩瞪眼

【撲克牌遊戲】

一、遊戲目的:直接學習與間接學習、引發學習動機。讓孩子體會,一開始是敵人,之後就變朋友(同一隊)。

二、人數:不限。

三、道具:撲克牌。

四、規則:

1.整副撲克牌去掉10、J、Q、K。並把A當成數字1。只留下1~9的牌

2.發給每人一張牌,第一次遊戲時,可以看自己的牌卡數字。

3.請玩家自由走動,找一個對手,同時翻牌並合計兩人的牌卡數字,先答對者贏。

4.輸家將牌給贏家,並且排在贏家的身後

5.接續找對手,並可任選手上牌卡一張來比賽。

6.最後會有兩條長人龍爭取最後勝利。

[@more@]

………………………………………………………………………………

◎玩第二次時,玩家不可看自己的牌。手上有兩張牌以上時也需先洗牌再隨機翻牌。

◎可以玩加法、乘法、減法,或設計成注音符號拼音等遊戲。

◎操作下來,「加法練習」時,牌卡10較有勝算,可以考慮先排除,只留1~9。(不排除也可以)

◎「九九乘法練習」時,牌卡1比較有勝算,可以只留下2~9的牌。

◎人生沒有永遠的敵人

…………………………………………………………………………….

黃柏嘉老師補充:

團康的遊戲目的有可能只是為了破冰,或是單純好玩。但輔導的「體驗性遊戲」重點在於後面的討論。

《如何做觀察員》

當一個觀察員的重要兩個能力:體驗的能力(能多投入),後設認知能力。

當你在玩家角色時,要比別人更用心完(十分投入)、用心體驗遊戲的心情與轉折;當你單純當觀察員時,可以冷靜觀察、分析,只需要五分投入。

擔任團康活動的觀察員可以觀察:

1.如何開場?(破冰如同開關,打開才能點燃熱量。團康最難的就在前5分鐘)

2.指導語如何陳述?(遊戲規則清楚描述)

3.如何增溫?(活動設計、帶領的技術)

4.特殊人物?(風雲人物、參與度低的、干擾者…)

5.如何結束? (活動帶完前後的差別)

擔任「輔導目的的團體遊戲」可以增加以下觀察:

6.我想傳達的理念是什麼?

7.我想解決的議題是什麼?

8.活動如何延伸?修改?能在班上使用。

 (連結:大圖)

MOXA心靈導師培訓課程_阿德勒心理學運用於班級經營(2)訂班規+打掃工作

 時間:104年7月9日

地點:光復國小

課程:MOXA心靈導師兩年研習_暑假課程(104.7.8~15)

課程主題:阿德勒心理學運用於班級經營

主講師:吉靜嫻老師 (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系教授,阿德勒心理學之應用講師)
講師:黃柏嘉老師(心理諮商師、阿德勒心理學講師)、鮑順聰老師
(建國中學輔導老師、阿德勒心理學講師)

…………………………………………………………………………………

新接一個班級或年級的一開始可以思考以下「開學準備事項」如何進行?

1.班規訂定  (簡單易記,能涵蓋內容。)
2.座位安排
3.教室布置  (由師生共同布置、共同維護)
4.打掃工作
[@more@]以下幾項則可以使用「班級討論」策略
5.生病請假
6.上課說話
7.不交作業
8.抄作業或替別人寫作業
9.午休
10.偷竊
11.考試作弊
12.霸凌

一、班規訂定

班規不是處罰孩子的,要跟孩子討論老師希望每個孩子在班上都能快樂的學習、愉快的相處,但我們知道每個小朋友都不同(參考:我們班是動物園),在讓你們自由以前,希望是在限制內有自由,讓全班都能和平共處。

老師讓大家分組討論,腦力激盪,再刪除重複或不尊重的。

 (點選:大圖)

討論:

1.「尊重」就是「尊重自己」也「尊重別人」,很多項目可以囊括在此概念下。

2.能學會「溝通」。
善於利用「我喜歡你….(什麼行為)」
「我不喜歡你….(什麼行為),如果你……我就會喜歡你」

 

二、打掃工作抽籤遊戲

1.先討論出所有打掃工作項目,並訂出需要幾人。

2.依據項目數量做成籤(符合班級人數)。(例如:掃地、拖地1、拖地2……)

3.全班排成一列抽籤。(按座號或先抽序號)

4.下一位可以選擇直接抽籤,或選擇前面已抽好者手上的籤(掃地工作項目)。

5.籤被選走者則必須要重抽,或是再選另一個人的籤。

5.該項目(例如「掃地1」)最多只能被換走2次。(學童人數少或年齡小可以改成1次)

(可以在籤上打圈做記號,以釐清被換走次數)

◎這個遊戲可以看出哪個工作熱門。

◎也可了解孩子個性。

◎抽籤不再是宿命論,而有自由意志可以選擇。並且,人生是無常的。

………………………………………………………………………………

Q:有學員希望每個小朋友都能輪過所有的掃地工作,但抽籤安排有可能會讓某人一直交換到某個喜歡的掃區怎麼辦?

A:吉老師分享了一個「動物學校」的故事。說明有時候老師不用拘泥於要讓學生變成專才,保持彈性並多觀察,才能讓孩子發揮長處。
老師說的比網路文章更有意思,大意是說:兔子、小鳥、地鼠要創學校,希望所有動物能學會「跑、飛、挖」等技能,但由於每種動物都還要學習不擅長的課程,因此就連自己的專才也都從A退步到D,兔子累得跑不快、小鳥摔到地上….魚每樣都學不會,貓頭鷹更不用說了,因為牠白天都在睡覺……

《動物學校》故事點選: 網路資料 

 

MOXA心靈導師培訓課程_團體遊戲(2)開心頑皮打招呼

【開心頑皮打招呼】

一、遊戲目的:觀察學生面對挑戰的態度、體會競爭中有合作、如何獲得成功、如何跟同學相處、如何不計較輸贏玩得開心。

二、人數:偶數,兩人一組。

三、道具:長條緞帶紙(或繩子)數條,約比玩家腰部到膝蓋的長度長。

四、規則:

1.先提問打招呼的形式有幾種?
「我們跟別人打招呼有很多種方式,你知道我們可以怎麼打招呼嗎?」(點頭、握手、親吻、舉手、擊掌…)
「動物也會打招呼,他們怎麼打招呼呢?」(叫、碰身體、搖尾巴、聞味道…..)
[@more@]

2.老師先選某玩家A,由A在班上選出玩家B(當對手)。

3.老師(或自己)將緞帶一端塞入2人後褲頭當尾巴(如穿連身裝者需先繫一條腰帶再塞入一端緞帶),使其長度墜至膝蓋處。

4.兩人單手交握。(右手握右手、或左手握左手)

5.遊戲開始:要拿走對方的尾巴(緞帶)。

6.結束時握手,贏家並把尾巴歸還對方。

7.下一組,直到全班輪完。

五、討論

1.請獲勝的玩家說說看,有什麼祕訣可以贏呢?

2.被玩家選到當對手時,心情如何?

3.你現在心情如何?
(任何情緒老師都要支持與同理,但不用過份強調與關切。)

4.好玩嗎?如果我們下週教學進度達成,還有機會玩喔!

…………………………………………………………………………………………………………….

◎玩家A會學到選擇夥伴,並為自己負責。

◎同學間透過遊戲,而有另眼相待的機會。

◎如果有成員拒絕參與遊戲,老師可以先鼓勵他「我看到你還沒準備好,沒關係,你可以最後再玩。」如果最後他還是不願意,則說:「我聽到你決定這次先不玩,下次等你準備好,還可以再試試看。」

MOXA心靈導師培訓課程_團體遊戲(1)我們班是動物園

暑假的培訓課程吉靜嫻老師設計修改了許多團康遊戲,除了趣味性之外,經由討論也能增進班上的合作氣氛。

在進行團體遊戲時因為學生會比較亢奮,容易沒聽到指導語,因此老師可以先進行「默契約定」,當老師舉手時,請小朋友也跟著舉手,讓沒注意到的學生也能看到,並達到專注聽說明的目的。

【我們班是動物園】

一、遊戲目的:觀察同儕互動、班級氣氛與師生關係。

二、人數:不拘

三、道具:色紙數張 (需比全班人數多)

[@more@]四、規則:

1.由學生選色紙。
「我們今天要來做一個特殊的自我介紹,我會拿色紙讓你選,請你選你喜歡的顏色。」

2.將動物名稱寫在白色那面。
「如果我們班是個動物園,在這個班級上,你覺得你自己是什麼動物?請你將動物寫在白色那面,絕種的動物也可以。」
(如果成員年紀小,可以先問有沒有去過動物園?動物園裡面會有什麼動物?來做引導。)

3.在彩色那面寫上你的名字。

4.老師示範自我介紹與表演。由同學猜動物。
「大家好,我是吉靜嫻,安靜的靜、嫻淑的嫻。在班上我覺得我是兔子。(並表演兔子)」

5.由猜中的同學輪下一位上台自我介紹。
「請把色紙給老師再自我介紹」

6.直到全部人輪完。

五、討論:

1.你還記得你是什麼動物嗎?

2.你記得坐在你旁邊的同學是什麼動物嗎?

3.接續討論或寫小日記:
「你現在知道你們兩個是什麼動物,請你想一想:怎麼跟旁邊的人相處?」

………………………………………………………………………………………………………………………….

◎小朋友有可能寫出不是他個性的動物,但是是他「喜歡」的動物,也是他想要成為的角色。可供老師日後觀察。

◎小朋友所選的顏色可能是個性的參考。

MOXA心靈導師培訓課程_阿德勒心理學運用於班級經營(1)我訊息+邏輯後果

暑假有六天要參加「MOXA心靈導師研習」,但這次的研習筆記將天數打散,將內容分成兩大部分,也是這六天的學習重點──「班級經營」與「團體遊戲」。

………………………………………………………………………………………………………………….

 時間:104年7月8日

地點:光復國小

課程:MOXA心靈導師兩年研習_暑假課程(104.7.8~15)

課程主題:阿德勒心理學運用於班級經營

主講師:吉靜嫻老師 (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系教授,阿德勒心理學之應用講師)
講師:黃柏嘉老師(心理諮商師、阿德勒心理學講師)、鮑順聰老師
(建國中學輔導老師、阿德勒心理學講師)

說明:紫色字體是上課筆記,黑色字體是自己整理過的想法或統整筆記
………………………………………………………………………………………………………………….

 課程開始,吉老師先讓我們複習「四種錯誤行為目標」,說明許多小朋友表現出來的錯誤行為(或正向行為),都是為了想「引起注意」。

  (點選:大圖)

正向行為可以使用鼓勵加強,錯誤行為的表現,如果責任歸屬於「父母(和孩子)」的,就可以使用「我訊息」及「設定邏輯後果」策略:
[@more@]

一、我訊息

分三個部分:行為─後果─感受。

1.需使用事實的描述。(不可使用評價式批評等語言)

2.我的感受或需求。(對方的表現,我在意的是?自己在意的就是要設的邏輯後果)

3.行為後果及可能的衝擊。

《練習》分組討論以下情況如何使用「我訊息」

(1)打架

(2)說謊
    ex:我剛聽到你說的跟別人的不同,我感到很困惑,我擔心錯過一個幫忙(教)你的機會。

(3)不上課
   ex:我上課沒有看到你,我擔心你沒有學會內容。(邏輯後果→下課留下再教學或確定是否學會)

(4)打人
    ex:同學告訴我說你有一些讓他們不舒服的動作,我擔心…..

(5)不訂正作業
    ex:我看到你有些作業還沒訂正,我想確定你會了。(這裡老師提醒我們對於不同的孩子,老師也許要有些彈性,只要孩子學會便可。)

(6)偷竊
    ex:我看到你拿了XXX的書而沒有告訴他,我擔心我沒有教會你怎麼跟別人借東西。(另外一方面,老師也要教被拿走東西的人怎麼保管東西)

 ◎負面的說詞,以「我」當主詞較好。(例如:「我上課沒有看到你會比「你怎麼沒來上課」較好。)

◎在使用「我訊息」溝通模式時,老師切記不要選邊站,這樣才能進入孩子的心裡。(全部大家都一國)
   ex:我聽到同學說你有些行為讓他們不快樂,你覺得怎麼做,才會讓他願意跟你做朋友?(正確的行為讓他自己說,而不是老師說。)

 

二、設定「邏輯後果」

設邏輯後果的要素:

1.尊重 (態度要溫和而堅定)

2.(後果與行為是)相關聯的。   (你所擔心的就是你要設的邏輯後果)

3.合理的。 (讓大家都覺得公平的)

 

《懲罰和邏輯後果主要的不同》

懲罰的特徵         

邏輯後果的特徵     

1.著重在權利或個人權威
2.和行為幾乎沒關聯─專橫、情緒性的、反覆無常的
3.運用道德判斷
4.著重在過去的行為
5.公開或暗示性的威脅
6.要求服從

1.著重在社會秩序的現實
2.和錯誤行為有邏輯關聯(有意義的)
3.沒有道德的判斷以尊嚴對待學生
4.關心的是現在和未來的行為
5.用尊重和善意的言語溝通
6.可以選擇

 (點選:大圖 )

(點選:大圖)

◎只要開罵,所有的邏輯後果都會變成懲罰。

◎進輔導室的孩子是受傷的孩子,就如同在正常的皮膚上灑鹽不會痛,但手上有傷口,怎能再灑鹽?

《案例討論》

案例一:黃柏嘉老師提供《賠償》的案例
ex:一個4歲小孩弄壞朋友家玩具,家長要他暫停買自己的玩具3個月,再用省下的錢購買新玩具還對方。

1.教孩子道歉不等於解決問題,道歉只是開始。事情有多嚴重代表代價有多高。

2.設邏輯後果最重要的是堅持。

3.重點不是金額相不相符,而是孩子學到的教訓有多深。

4.省思:如果堅持小孩需賠償,怎麼教導他學會對待別人能「寬容」?

吉老師回應:可以從他自己差不多等價的玩具,挑一個賠給對方。也要教孩子如何與別人共處。
→設邏輯後果,不是只有一種,也許大人擔心的點不同,也要配合孩子,適合情境,與合理性。

黃老師回饋:如果選自己心愛的玩具還他,比較有「犯了錯,而失去」的直接連結。
邏輯後果不是要找最好的設定,而是要找到最適合孩子的設定。

◎別人對你寬容,你怎麼表達謝意?

◎邏輯後果可依孩子的成長而做修正。

◎邏輯後果是孩子自己的選擇,而不是老師(家長)規定,不可因孩子的求情而退讓。

案例二:學員提出班上孩子因玩球而常吵架
老師可以平靜的說:「我看到你還沒準備好一起玩球,明天可以再試試看。」

不要涉入孩子的糾紛,阿德勒有「不干我的事」的處理原則。
平靜的說:「只要你們能溝通好開心踢球。」(在一個設定下要和平的相處)
「如果你們想踢球,你們要怎麼做才有球踢?(目的)」
(而不是說:「因為吵架,所以沒球踢。」)

案例三:學員提出A同學把B同學在野外抓到的獨角先弄丟了,而要他賠償30元。A同學雖同意賠償B,但老師覺得不合理。

同學所協調好的交易,合理或不合理不是老師認定(不要選邊站)。如果老師理學生糾紛時,發現A只是因為害怕而不敢說,老師要單獨教他「談判的技巧」。爭取跟談判也是一種能力。
對於B同學則要討論「寬容」。寬容也需要學習。

◎不要為孩子做事,而是要教他做事。寬容與談判也可以在班級討論,一起談(教)。

鮑順聰老師:
我們是社會秩序的轉譯者或傳達者,不是設定者。
(孩子是很好的觀察者,卻是拙劣的轉譯者。)

不要破壞孩子遊戲的本能。

價值觀的設定是較好遵守的。

內在動機是孩子最寶貴的。

……………………………………………………………………………………………………

結論:

在班級經營上,如果遇到某些孩子出狀況,我們可以善加利用「我訊息」來溝通,同時討論可能的後果。如果使用「我訊息」之後,孩子還是出現錯誤行為,便可使用「設定邏輯後果」,讓孩子學習社會現實。儘管如此,口氣態度也應該是充滿愛與尊重的,而不是怒罵或嘲諷。

 

【研習筆記】MOXA心靈導師寒假課程_Day3

時間:104年1月30日

地點:光復國小

課程:MOXA心靈導師兩年研習_寒假課程(104.1.28~30)

課程主題:【同理心】開啟和孩子/家長溝通之門

講師:黃柏嘉老師(心理諮商師,阿德勒心理學派講師)

說明:紫色字體是上課筆記,黑色字體是自己整理過的想法或統整筆記

……………………………………………………………………………………………………

第三天的課程,柏嘉老師讓我們討論前兩天所學。有學員提出:

Q:當我們在同理學生情緒時,如果陷入太多,如何抽離?

A:在我的經驗中,同理別人的同時,也覺得被同理了。
不快樂的老師不是陷入學生情境太多,而是連結太少。
如果你滋養了一個人,離開時,也會感覺被滋養了。

[@more@]

Q:佛洛依德與阿德勒的異同。

A:他們是同事,而非師生關係。

A(淯順老師):

佛洛依德阿德勒
強調本我自我
提供較多解釋病患行為符合每個人
探究以前發生的事知道過去的事,但重點放在現在(未來)可以做什麼更好的選擇
注重創傷經驗強調個人的轉化能力

A(鮑順聰老師)補充:
同一個故事,要讀懂。
「調動感受的能力」
Relationship–關係的連結:心的交會
Assessment–全人的理解:讀懂故事了嗎?(同理、回應…)
Insight–生命的體悟:原來如此!
Re-orientation(re-education)–心性的轉化:走回人群

   (亞斯需要比一般人多的「矯正性經驗」,較難類化一般經驗。)

A(柏嘉老師)補充:阿德勒的「早年經驗」
早年經驗,經過不同的解釋,才能有不同的樣貌。(經驗→整理→圖像)

(ex:柏嘉老師舉小時候看奶奶餵哥哥吃奶油的例子)
這個畫面停留在心裡,柏嘉老師解讀自己從小就知道這個社會分成兩種人,好的跟次等的。
但曾端真老師回應他說:「原來你從這麼小就擅長等待」。

這句話讓柏嘉老師對於童年的圖像有不同的解釋,因此才有「轉化」,對自己有不同的看見。(而非只專注在創傷經驗)

你記得最早的,小時候的畫面是什麼?

你用什麼角度來看這個「早年經驗」?

…………………………………………………………………………………………………

新聞:(小屁孩與老人公車上互飆)

柏嘉老師用這個新聞讓我們探討「情緒凹洞」(詳此文後段),瞭解這小孩的「負向情緒」?他有什麼「需求」與「限制」?老師會怎麼做?

小孩的負向情緒可能是:生氣(憤怒)、委屈、孤單、羞辱、羞愧、害怕?

對同一件事,人的情緒可能有2~3個,人的心是複雜的。

情緒的複雜度
(要怎麼問出比較複雜的心情?)

柏嘉老師提出「百分之五」的概念

例如:你昨天還真兇,你心情怎麼樣?……除了生氣,我總覺得有點不對勁?我猜猜看,是不是有百分之五的你,不只是生氣?有沒有一點點在說「我好害怕」、「好委屈」?(如果只同理到「生氣」,或只強調生氣,可能會讓個案合理化)
(通常小孩子會回答:怎麼可能只有5%)

用他的語氣跟頻率跟他說話,才容易產生連結。
例如更小的小孩,我們可以加上手勢,再問:有沒有一點點XX的情緒…
對大人,我們可以說:人很複雜,感受也很複雜,你心裡有沒有一點其他微小的情緒是委屈?(ex:卡車司機對老婆只有在他發薪水時對他好而生氣…)

進行輔導時,閉嘴有時候比開口說話更重要。

不要成為案主的對立面
如果我們心裡面出現一個相對立的聲音,我們習慣找一個人,跟你不同的立場,而跟他戰鬥(他會想要反駁你)。助人者要把戰爭放在案主自己身上

例如案主問:「該不該打孩子?」
(這時諮商師不能落入這個圈套,成為他的對立面)
可以回答:「有時候好像該打,有時候好像不該打。但是不是有時候打了也沒用,心裡有沒有不同的聲音,1%也好,覺得是不應該打的?」

最好的限制,是鎖在他的心上的。

舉例:有沒有“一點點的你”,覺得自己弄同學也不太好?(當下覺得很有趣,後來呢?)

指正無效時,再從輔導著手。(相信老師的直覺)

……………………………………………………………………………………………
Q:孩子何以不斷重複哭鬧的行為?

A:撒野的旁邊總有個順從的大人。(他的行為是大人訓練出來的)

勒索的工具?(大人要包容,但不改變要求,不妥協。)

耍賴是孩子的天性;堅持是父母的職責。

家庭的〈序位〉概念,父母的序位不能比孩子後面。
不能完全讓孩子做決定,孩子要學習「尊重大人」。

情緒的表達,要跟行為脫鉤。

孩子的成熟是要適應不同的情境。

Q:父母與祖父母教養觀念不同時

A:尊重對方的教養方式,不過問。孩子會出現問題,是在於雙方交惡,而不是教法不一致。

…………………………………………………………………………………………….

推薦書:「不怕小孩問:寫給父母的親子性教育指南」(裡面有各個年齡層的孩子性教育指南,快絕版了。柏嘉老師力推)

柏嘉老師分享他在大學兼課,曾出了一個題目:請男同學寫信給未來的女兒,教導她們什麼是「生理期」;請女同學寫信給未來的兒子,教他們什麼是「自慰」。藉以釐清學生的性知識,也讓他們能瞭解異性的身體變化與需求。

這個題目很有趣,柏嘉老師在課堂上示範的是談論到性教育的「態度」,老師越從容、態度越自然,學生也會受到影響。

……………………………………………………………………………………………..

不要當「拯救者」

缺少對於學生處境的理解與尊重,容易掉入「迫害者」、「拯救者」與「受害者」的循環。

拯救者的循環 拯救者筆記

當急著想要解決他的問題,我們就成了「拯救者」;如果問題得不到解決,我們心裡感覺到挫折,就會覺得自己是「受害者」;因此我們更急於給個案壓力、指正、叮嚀,更形同個案另一個壓力,也成了他的「迫害者」;當我們越發覺得他的處境艱難,升起同情心,又會想再拯救他……(無盡循環)(ex:柏嘉老師帶領父親的親子團體經驗)

要脫離這個循環,就要「尊重每一個生命」,讓你的孩子成為他生命中的英雄。

………………………………………………………………………………………………………..

 自我照顧

自我照顧是同理可以維持多久的關鍵。

助人的工作長久下來容易產生「意義的耗竭」與「關懷的耗竭」。
意義的耗竭:達成教育的目標已不再感覺有意義,沒有意願繼續助人
關懷的耗竭:自我的負向情緒太多,沒有能力繼續助人

「快樂」在大腦裡有兩個機制:1.水龍頭流出「快樂」的水量;2.接住「快樂」的容器大小。

運動可以增加水龍頭的出水量,也能增加其容器。(運動可以讓大腦情緒穩定)

我們可以「由內」形塑一個人,也可以「由外而內」形塑一個人。
(保持笑容→會讓心情變愉快)

當要犒賞自己(或別人),購買「經驗」比購買「物品」能讓快樂持續的越久。
人有美化回憶的傾向
「經驗」的獎賞(例如旅遊、參加活動),比「禮物」更有效。

快樂是習慣,而不是好壞事情的加總。快樂是生活態度,所以要維持快樂的習慣。

要有「追求快樂」的習慣。

「世界可能不會變好,但你會。」

長期抒解:幫自己創造一些快樂經驗
●學習呼吸放鬆的技巧
●設定目標,並享受追求目標的過程
●減少該做的事,增加想做的事。
●練習讓自己微笑(影片:TED 姿勢決定你是誰)
●購買經驗(看表演),而不是買物品。

https://youtube.com/watch?v=McE-AuemcFg

……………………………………………………………………………………….

【延伸閱讀】
1. 【研習筆記】MOXA心靈導師寒假課程_Day1

2. 【研習筆記】MOXA心靈導師寒假課程_Day2

【研習筆記】MOXA心靈導師寒假課程_Day2

時間:104年1月29日

地點:光復國小

課程:MOXA心靈導師兩年研習_寒假課程(104.1.28~30)

課程主題:【同理心】開啟和孩子/家長溝通之門

講師:黃柏嘉老師(心理諮商師,阿德勒心理學派講師)

說明:紫色字體是上課筆記,黑色字體是自己整理過的想法或統整筆記

……………………………………………………………………………………

課程一開始,是我們討論一篇「A老師、家長與學生的對話紀錄」。家長希望A老師能幫幫他勸告自己的小孩不要去參加球賽,因為小孩小感冒,家長擔心下雨去參賽病況更嚴重,但小孩又不聽勸,所以只好求助老師……

[@more@]

相信很多老師都曾經被家長請求著勸告自己的小孩某些問題,老師當然偶爾也會扮演一下規勸者的角色。在這個個案裡,儘管A老師不贊同家長的做法,但由於是家長的請求,老師很難拒絕。在老師與孩子的溝通過程中,A老師對學生進行同理,也舉了一個運動員因負傷上陣而讓自己情況惡化的故事…試著想說服孩子不要去參賽。同時,A老師也「轉化」了學生的回應,提到「家長是不是很照顧你?」這也是柏嘉老師說的「黑中求白」,找到一個亮點,這個亮點就是「提供他與其他人的連結」。

A老師其實比較希望孩子能夠去承擔「自然後果」,因感冒不至於太嚴重,如果因為去參賽而讓感冒加重,這樣孩子就學到了一個「經驗」。或者前往比賽,教練考量戰力不讓他上場,這也是另一種「自然後果」。

在這個案例中,A老師很難不考慮家長的角色,因為家長是孩子的唯一主要照顧者,老師要考量的不是只有心中的「最好」,而是需考量「孩子的生活系統」,去看哪一個決定會對「那個家庭」比較適合,因為家長是跟孩子「合作的對象」,仍需考量家長的心情。老師在很多情況只能選擇次好,但是比較適合的決定。(「應然」與「實然」)

有一段對話,家長希望老師能協助欺騙孩子,說這場球賽已經取消,也讓孩子打消去比賽的念頭。

這個部分柏嘉老師說他以前也曾遇過這樣的例子,但他會回應:「我願意幫你的孩子,但我希望是在他能夠信任我,而我也值得他信任的情況下工作。」

柏嘉老師針對這個個案再次提出「情緒感受」與「情緒行為」。在「情緒感受」,學生想對球隊有貢獻、想參賽讓球隊得分、想愛球隊。但是「情緒行為」除了參賽,是不是有其他的可能?如果不上場也可能是對球隊最好的結果。(也許用不同的方式,也能讓球隊更好)

孩子的成長,有這兩個必備條件:
1.要有「經驗」。(這也是啊德勒所謂的自然後果與邏輯後果)
2.要經過「反思」。(也許是自己的反思,或是有人帶領你去想)
有了經驗,如何去反思;透過反思,如何去判斷;判斷之後,如何翻轉。這就是成長

「我不怕孩子摔跤,只怕摔跤的時間太晚;我不怕孩子犯錯,只怕犯錯的時間太晚。」越早發生的,代價越少。

面對困難的決定,可以從這三個面向來想:
1.走。
2.留(do something 讓自己比較不痛苦)。
3.擱著。(看有沒有不同的契機,也看自己的心境如何轉換?)這也是鮑老師說的「緩兵之計」。

…………………………………………………………………………………….
技巧:感覺同理,可以用「我猜」來開頭
ex:我知道做這個決定很難,我猜你現在覺得……
………………………………………………………………………………………

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籃子越大。看事情的角度更多,也越能欣賞到孩子更多種不同的「好」。

在這個A老師的案例中,柏嘉老師同理到孩子的心情是「不甘心」,鮑老師感受的是「無奈」,吉老師覺得是「為什麼我要服從」的情緒。吉老師提醒我們,每個人的生命經驗不同,助人者引發的同理也可能不同,只要順著自己的感覺,就能發展出自己的諮商模式。

也許結果不是你想像的好,但柏嘉老師提醒我們「沒有一個人能在內疚中學習新事物」。這些經驗都是祝福我們成長的禮物。

做了那個決定後,你觀察到什麼?這個觀察,讓你有什麼反思?

阿德勒強調往前看,不用過度自責,花太多時間去探究事情的成因。(不找兇手,因為大部分的錯誤,沒有真正的兇手。)
我觀察到……孩子現在如此,我現在介入,他以後怎樣對他最好?

「夠好的媽媽」就是最好的媽媽,而非完美的媽媽。

如果有任何學派、理論要你放下、甚至懷疑自己的直覺,那不如回到自己的直覺。(理論只要參考就好)
什麼時候孩子需要惜?什麼時候孩子需要兇?什麼時候孩子需要不理會?什麼時候孩子需要抱?要相信自己的直覺,因為你愛他。

不要讓孩子覺得你做的事是理所當然,要讓他知道,因為你愛他,才為他做這麼多。(所以家長也需說出做這些事情的辛苦)

在見到孩子之前,不要答應任何事。一個予取予求的老師(或諮商師),容易被家長輕視。
可以回答:「我的評論是這樣,有沒有一種可能我們一起商量看看…」

……………………………………………………………………………

Q:有老師提到班級偷竊的狀況。

A:最有嫌疑的人,不一定是真的犯罪的人。班上東西被偷,不是我跟他的問題。(不是找兇手)
是全班要一起面對的問題。可以跟全班說老師的為難,全班一起討論,一起想辦法。

有時候問題的凸顯反而會讓問題複雜化,掉東西或偷東西有可能是想引起注意。

高壓統治是最快的方法,也是最傷害關係的方法。

(鮑老師)人性的共通需求有二:1.仁義(輔導)。2.正義(法律)。
雖有時角度立場不同,但異中求同,才能共同為孩子好。

…………………………………………………………………………..

所有的知覺都是片面且主觀的

真相一樣,但有沒有戴眼鏡,看起來就不同。

每個人每一天都在建構他的真相。

你對真相的需求度有多高,你同理的能力就越少。

試著定義「它」
ex:妻子抱怨丈夫沒把她放在心上。
什麼叫做「把妳放在心上」?(實際行為)
試著說清楚,否則也很難去要求別人。

溝通出現問題時,「核對」有其意義。

不要假設對方用的語言跟你一致。

ex:學生說:「老師你比較偏心,比要愛班長。」
師:「你看到什麼?讓你覺得我比較愛班長?」

接著柏嘉老師談到《養男育女調不同》,例如女性的聽覺比男性靈敏。男生的視神經裡面有豐富的巨細胞,所以對物體的移動與方向的掌握較敏銳;女生的視神經裡有較多的小細胞,因此對於物體(是什麼)的顏色、質地、質感較敏銳。

分辨事實或推論
1.小心眼假設定律。我們通常都會高估自己的貢獻。(ex:輸送帶的實驗,夫妻認為對家庭共獻的偏誤)
2.自私偏頗(歸因偏誤)。認為自己成功是個人因素,失敗了會歸因於外在因素。別人失敗則會認為是對方的個人問題。

因此,我們容易直覺看到孩子的行為問題,而非客觀的情境。

………………………………………………………………………..

情緒的主觀

同一件事,對不同的人所造成的情緒強度,有相當大的不同。

鄧惠文醫師談到的「膿包的概念」(文章:你今天倒情緒垃圾了沒?)or「地雷」
他剛好碰到了我的痛處,因此我的反應會超乎常理的強大。

帶著偏見看人,就會產生可怕的評價。(ex:阿德勒在精神科學生面前跳抓東西的實驗)

影片:陳漢典模仿法拉利姐事件
因為法拉利姐超越常人的反應引發新聞的焦點,觀眾也覺得陳漢典的模仿逗趣,但事實上,法拉利姐的父親在三年前因刮車糾紛被人捅死了。

理解一個人,不是從表面,要從他的「系統」去看。用他的眼睛看,用他的耳朵聽,用他的心去感受。不要用自己的尺來量別人。 當然,也不要用別人的尺,來量自己。每個人有自己的情感反應。

情緒需要被理解,不需要被評斷。

關於情緒平復,慢慢來可能越快走出來。反之,想越快走出來,可能在裡面陷入越久。因為除了原本的情緒之外,還會有第三個情緒,評論自己為什麼還有這個情緒的情緒。ex:我真不應該、我真笨。

「哭吧,哭夠就夠了,哭哭沒關係。」
「我好難過,難過好了就出去。」不用說我不應該哭,不應該難過,越要否定情緒(難過、沮喪、生氣、罪惡…),情緒就越久。

對待情緒的方法每個人都不同,孩子眼中的世界也跟我們不同。

原子筆告訴鉛筆要堅定,
相機告訴手機要專一,
抹布告訴衛生紙要耐勞,
海報告訴拼圖要獨立。

鉛筆告訴原子筆要隨和,
手機告訴相機要多元,
衛生紙告訴抹布要犧牲,
拼圖告訴海報要團結。

──蔡仁偉《立場》

…………………………………………………………………………………….

Q:亞斯的孩子堅持著要玩具,而在商店門口大哭三小時。家長向老師求助…

A:老師不要當權威者,不用去教媽媽可以怎麼做,但可以帶著媽媽看「你這麼做,孩子有什麼改變?有何得與失?」(ex:媽媽表露情緒,似乎對孩子的情緒崩潰有些改善)

亞斯沒辦法辨別細微的訊息,但不代表他不能感同身受。(ex:他知道你生氣,但可能不知道為什麼?)

大部份我們遇到的生命困境,都是無法解決的。只能找到方法去調適。

思考:為什麼一個爸爸帶孩子來找你,希望你解決一個問題。他的心情是:希望你能治療好,但也希望你無法治療好?(諮商師需要照顧他有這兩種矛盾的心情)

因為如果你治療好了,也相對表示他的教養有問題。

不要太快告訴你的案主,這件事可以怎麼做?(因為他可能會想反駁、削弱你的能力;或是把你當神。)
也許你創造了他的難處,也許你創造他的依賴。(ex:神奇大師把你的困境解除,你的心情?)

不要太快扮演「拯救者」,要顧慮家長的「無能感」。專注焦點放在:你累不累?有沒有幫手?是什麼支持你到現在?

…………………………………………………………………………………….

情緒凹洞

在助人時我們必須要有這個基本概念。我們看到問題,也希望能看到問題能得以解決,因此我們常常提供了方法,要他往前走去。過了一陣子之後,我們發現,這孩子依然沒有改變。為什麼呢?因為在他眼裡,眼前的不是一條直行的道路,而是有一個巨大的凹洞,無法跨越。因此我們看到的是一條直線,而孩子眼中看到的是一個凹洞。

要看到孩子潛藏在問題之下的脆弱與限制。

在情緒的凹洞裡,可能有下面三個面向:
1.限制。(還有什麼能力沒預備好?要教他什麼?)
2.需求。(問題本身都有他的需求要達成
3.負向情緒。

ex:如果一個孩子偷了五百元。做了以下四種行為,我們可以從「負向情緒」、「需求」與「限制」這三個面向去考慮。

 處置錢的方式負向情緒需求限制(還有什麼能力沒預備好)
A學生把錢拿去買玩具匱乏想玩,有物質的需求。物權概念、法律知識
B學生把錢拿去請客孤單有人際關係、被肯定的需求。學習交朋友的技巧
C學生把錢拿給某人害怕有被威脅的可能保護自己
D學生只是把錢放著被遺忘、憤怒想報復?引起注意?懂得表達

老師所提供的「建議」他可能接收不到,或無法做到。如果我們沒有注意到他的「情緒凹洞」,他便無法順利走過。

………………………………………………………………………………………

結尾:柏嘉老師說了一個他認為最成功也最失敗的個案的例子。(故事略)
經過柏嘉老師的輔導,個案不再說謊了,柏嘉老師也覺得欣喜。但當時柏嘉老師的教授問他說:「你拿走他的說謊,你還什麼給他?」這是一句很重的話,卻也讓柏嘉老師深深反省,個案被拿走說謊這個武裝,其實是讓他看到自己沒人愛沒人關心的現實。然後呢?你能繼續陪他走嗎?

問題的解決,對案主來說,不一定是好事。助人者也需提醒自己:只要介入就會改變,不是往好的方向,就是強化了壞的。

所有的行為問題都在滿足內心的需求。

柏嘉老師也以自身的例子示範,並不是所有輔導個案都會成功,儘管是失敗的個案,卻提供了自己反思與成長的養分,對個案感謝卻不需懊悔內疚,帶著更多思考角度的眼睛才能幫助個案更瞭解自己。

…………………………………………………………………………………

【延伸閱讀】

1.【研習筆記】MOXA心靈導師寒假課程_Day1

2.【研習筆記】MOXA心靈導師寒假課程_Day3

【研習筆記】MOXA心靈導師寒假課程_Day1

時間:104年1月28日

地點:光復國小

課程:MOXA心靈導師兩年研習_寒假課程(104.1.28~30)

課程主題:【同理心】開啟和孩子/家長溝通之門

講師:黃柏嘉老師(心理諮商師,阿德勒心理學派講師)

說明:紫色字體是上課筆記,黑色字體是自己整理過的想法或統整筆記

……………………………………………………………………………………

我常觀察,演講一開始總會講一些「開場白」,講師用什麼主題開場,讓聽眾跟演講主題產生什麼連結,是很有趣的。

柏嘉老師從他的專業養成背景說起,感謝小學四年級的老師及吉靜嫻老師給他舞台,讓他可以站在台上。準備演講時,原本想著要怎麼做到最好讓他有些焦慮,因為只要有「好」就有比較,後來他轉個心念,回到自己本身,想想自己能提供什麼?能幫助我們什麼?用自己的經驗來幫助我們應該就是對我們最實際且有效的。目前他擔任家暴的加害者輔導(非自願性輔導),因此對於如何打開「不配合的個案」的心門,有些經驗。

[@more@]

●輔導的開始,就是「建立關係」。

●用「同理」較能說出他們願意聽的話,才能開始輔導。(也可用於家長、孩子身上)

●處理一個問題要看「系統」,看這個問題怎樣被形成?

也就是看到一個錯誤行為,要從他的家庭背景、生活型態、童年經驗去瞭解他,阿德勒強調「家庭的合作」。在進行孩子的輔導時,很難忽略掉跟家長「合作」的那一塊,否則輔導只是如同止痛劑或是進入急診室,無法中止加害人的循環。

我們常常在教育現場看到孩子們的「錯誤行為」,追根究柢是家庭養成的問題,但從教育的角度如果想要孩子有所改變,就需尋求孩子主要照顧者的合作,而「同理心」便可打開與家長的溝通之門。(當然也包含孩子的)

想想以下的問題:

1.當初是怎樣的動機讓你決定成為老師?

2.你覺得能夠支持你繼續擔任教師的動力或回報是什麼?

3.從你開始教書以來,你覺得快樂是越來越多?還是越來越少?

4.如果滿分是10分,「私人生活」、「教學」、「與學生互動」,你會怎麼分配?分配比重時,你遭遇到怎樣的兩難與困境?

柏嘉老師讓我們兩三位成一小組討論第2及第3點。第2點,許多人談到孩子的成長與進步等等,也有人提到薪水報酬。關於報酬,柏嘉老師提出一個「切點」的概念…..(圖略)

 意思大約是,在一個「收入」與「快樂的程度」成《等比上升》的線性圖裡,收入到一個階段,在快樂的程度上可能就不會有相對的成長,而呈現平穩的折線,那個轉折點稱為「切點」。

對於「教師」這個職業,豐厚的報酬一開始可能是讓你快樂、支持下去的動力,但其實到了切點之後,快樂的程度也不會增加多少,如果沒有開始看到「內在價值」,很有可能快樂指數只會往下掉了….

因此,教師如何增加與他人的連結,透過助人也滋養自己,提升教師的內在價值,我們可以從「同理心」著手。

 同理心不是技巧,是一種看待事情的態度,看別人的角度。可以用「對方的角度」來看這個事情,或看看「怎麼樣可以更好」?而不是我告訴你怎樣更好?同理不是單向的。

同理心是瞭解與回應他人獨特經驗的能力

同理心有三個重點:「瞭解」、「回應」、「他人的獨特經驗」。

一、瞭解

●對於生命經驗接近的人,我們較容易了解。

●同理心就是要開始瞭解「不同生命經驗」的人

●不停的反思,是真的瞭解?或是我以為我瞭解他?

二、回應

●怎麼讓對方知道你聽進去了?這比較難。(如何讓他知道你懂)

●同理不是聽到、不是聽懂、而是要能貼近對方的心情。(ex:夫妻對話)

三、他人的獨特經驗

  ●我們常高估了某人能做某些事的能力(ex:台大博士生畢業後想投入咖啡拉花領域)

  ●如何理解,而不要勸告。

  ●事實上,我們對於情境的理解是有困難的。

  ●不懂不是代表這個決定不好,不能體會也不代表這個情緒不是真的。(ex:某外遇女子的例子,如何深入她的兩難?)

  ●如何開放自己的心,深入她的狀態,不要勸告,不要給建議。

在諮商的過程裡,柏嘉老師問我們:「你相信有真相」嗎?

他說:越相信「真相」,或所謂有「好」的價值,進入他人的獨特經驗越困難。(ex:2夫1妻的家庭)

偏見在於你的不瞭解。個案希望的是,有一個人可以聽我的心情。

助人者是「幫助你想得更清楚」,而不是「幫你做決定」。

阿德勒相信,改變來自於「內在」。(ex:飆車的例子)

同理是不容易的,當你心裡能夠同理對方心裡有10種不同的聲音之後,你就會放慢腳步,更謹慎的思考。(進入他的獨特經驗)

  ……………………………………………………………………….
柏嘉老師提供幾個他常用的幾個同理的句子

●你會這樣做,你一定有你的道理…..

●是什麼讓你支撐著,能夠吃這些苦。(退讓的人,不是代表錯的那一方,而是代表更愛這個家的。)

●我知道你在那個當下,做了你覺得對孩子最好的決定。

 ……………………………………………………………………..

在同理時,可以利用「太極圖形」的概念幫助我們與個案建立連結。太極的圖形就是「從白中看黑,從黑中看白」。

白中看黑,就是檢視你自己心中等同的黑暗。(探索類似的經驗情緒)也許他的特殊經驗我們沒經歷過,但搜尋自我的人生經歷,去體會那樣的情緒。

黑中看白,就是在個案的種種錯誤行為中,看到他內心良善的一個白點。也許沒有很多,但只要提出來就能讓他思考,找到一個理由,不讓他再繼續錯誤行為。

帶個案去瞭解什麼是「情緒感受」與「情緒行為」。

心中有太極,便能跟他建立起連結,雙方也能透過交流形成一個圓融的圖案。

讓一個個案變完整,是輔導的目標,而不是黑變白、白變黑。「好」與「壞」是依據個人的生命經歷有不同的理解與詮釋,因此也沒有絕對。

………………………………………………………………………………

當面對差異時,同理有四個層次:「理解」→「尊重」→「接納」→「喜愛」。

理解,就是認識對方的想法,例如陌生人做是沒關係的。

尊重,也許自己的朋友做是可以。

接納,就算是自己的家人做也同意。

喜愛,連自己也會去做的事或想法。

………………………………………………………………………………

同理,從理解開始,理解太少就會產生偏見。只能隨時提醒自己,避免用一個族群來分類一個人,誤入偏見。(影片1:一個父親參加女兒的同志婚禮。影片2:在一起54年的男同志伴侶)

理解是很困難的,助人者可透過自己的求助經驗,或是與他人對談,去體會自己被怎樣對待感覺被瞭解?對方怎麼回應,心裡覺得不被瞭解。

「知道」跟「做到」是有差異的。這時柏嘉老師帶領我們玩一個「雙手交握」的遊戲,查看自己的哪隻手的拇指在上面。如果要改成另一隻手在上面,就需要集中精神去做。 雖也可以做得到,但速度加快的話,就容易犯錯。如果不要犯錯,就要:1.多練習。2.做慢一點。

類推到同理的技巧也是如此,我們常用我們的習慣直覺反應,現在有了新觀念、新技巧,要使用時就要多練習,而且急的時候,就很容易失誤。一般的情況,我們比較容易做,但複雜度變高了,就變成難做了。

這不是指要拋棄舊習慣,而是從經驗中,長出自己的風格,相信自己的直覺。

………………………………………………………………………..

《Q&A》

●Q1:在同理的過程中我們容易產生跟個案一樣的情緒反應,也會擔心個案的情境,這樣的擔心如何抽離?

A:先停下來,想一想擔心的來源是什麼?擔心有兩種:一種是客觀的擔心,例如他的人身安全,那是人之常情。另一種擔心,是屬於諮商者個人的議題,也許是個人的是非價值判斷,未處理好的生命課題,也許是助人的期待等。第二種就要避免。

在同理裡,應該也有與對方相同的感受。(哪怕只有部分)

如果你感覺他在對面,你就會更想瞭解他。
如果你感覺他在旁邊,你就會想跟他一起商量。

同理是個能力,能進得去,也能出得來。

●Q2:「同理心」與「同情」有什麼不同?

同理心,能與他人連結,感覺是「在一起」;同情,會失去與他人的連結,也感覺有「地位的高低」。

同理心是feeling with people (短片:The Power of Empathy)

同理心是
1.接受觀點
2.不批評
3.先認識他的情緒
4.與人感同身受

不要試者給出「一線希望」(「至少你有….」的句型要少用)

回應很少能讓事情變好轉,讓事情好轉的,通常是「與人的連結」。

同情心,可能包含了某些焦慮。(ex:希望朋友趕快好起來,是為了讓自己也比較好過。)但越急,可能讓他待得越久。

●Q3:同理是否反而造成孩子得到被注意的錯誤目標?

要注意哪部分,是問題行為或是行為問題。

個案工作不一定是最快最好的方式,有些孩子需要,有些可能在班級處理就好,相信老師的直覺。

●Q4:什麼時候是切入「建議」的時機?

我的「建議」是「風涼話」或是「能讓他想一想」?取決於你跟他的連結。

你跟人的連結,才是療效的來源。帶個案去瞭解,什麼是「情緒感受」跟「情緒行為」。我們有可能氣到想殺人,但除了捏他的脖子,我們有沒有其他可能,做些什麼事?

沒瞭解他以前,都不叫做溝通。能夠進去,你的影響力就多了。找到你與對方的相同之處,是溝通成功的關鍵。

………………………………………………………………………………………

文章:《這位老師設計一個20分鐘的釣魚遊戲,卻改變了學生一整年!》(商周)

這篇文章的老師,坐在孩子的椅子上,去思考他受到如何的對待。故事裡的弗雷迪雖有先天的限制,但為了心愛的老師,他願意用盡最大的力氣去合作。老師有時候給的一分關愛,卻能得到孩子十分的回報,因為你已經與他建立連結。

這也是阿德勒說的:如果你想瞭解一個人,就要先站在他的處境,人,是鑲嵌在情境中的。我們帶了什麼樣的世界觀跟邏輯,就會影響你怎樣去看待、解釋孩子的行為。

最後,柏嘉老師講了自己與哥哥的故事……(超精彩,怕涉及隱私不便公開,但應該親耳聽聽柏嘉老師怎麼說。)

我們人都會有社會興趣,能夠找到自己的位置,就能安身立命。

而你也要幫孩子找到一個位置站。不要想像所有的孩子都因你而不同,但也許你一年能影響五個小孩,那就很好了。去做,不要想著完美。有時候想著完美反而會裹足不前。

阿德勒提供兩個觀點去認識一個人(一個人的生活型態):1.虛構的目標。2.私有邏輯。

………………………………………………………………………………………….

後記:這是柏嘉老師第一天的的課程,談到「同理」與「溝通」的基本概念。柏嘉老師的課程比這篇紀錄精彩十倍,如果對演講內容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加2月9日10日兩天在宜蘭的研習。(目前全國教師進修網維修中,2月6日開始才可報名。)

菜鳥科任老師的回想-4:髒話‧情色

四、關於「髒話」

    小時候,對於那些會說髒話的人,我總會在心裡貼上「壞人」的標籤。長大後,才知道,罵髒話跟一個人會不會做壞事並無絕對相關。有時候一個恰逢時機的髒話,反而有畫龍點睛之效(笑)。

這篇並非恭維罵髒話的好處,而是,以老師的身分,當有學生罵髒話時,老師可能需要的心理建設。身為老師,當然有責任教導學生正確的應對方式,與情緒管理方法。如何教導?記得多年前曾經使用過「罵髒話罰1元」的策略,結果變成搞笑的結果……

通常,科任老師在面對學生踰矩行為的「糾正效力」通常薄弱的可以……

[@more@]
曾經上過一個青少年心理歷程轉變的研習,講師說,之前他們在學習面對髒話時曾經訓練過「減敏反應」的課程,在那個課程,他們必須練習罵髒話,互相罵,持續一陣子之後會發現自己對於髒話的“排斥、敏感、憤怒”等情緒會降低。

他的分享對我有些省思,面對學生的髒話,老師除了有面子掛不住的羞愧感,有被髒話內容投射的憤怒感,還有的就是身為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感。而減敏反應可以降低前面兩者引發老師自己的情緒反應,剩下的只要表明你心裡的不舒服,重要的是了解他的憤怒,他被什麼事件引發了這樣的情緒反應?被欺負?或是覺得不公平?

這個「野獸班」班級罵髒話的情形已經是男生普遍交談與互嗆的常用語詞,其中還包含對老師的小聲抗議…..

顯然,髒話已經成為他們的次級文化(班風),溝通的語言之一。如果他們足夠尊敬你,至少不會在你的課堂上隨意出口,但偶爾的脫稿老師仍是要堅定重申立場。至於如何讓學生「足夠尊敬你」(或是喜愛你),則是老師透過偶發事件處理之公平性一步步所建立的信任感。

有一次,此班的爆衝哥因為某件事老大不爽,除了上課充分表達不合作的態度之外,也小聲的對我罵了髒話(但我聽到了)。這種事當然不能當場勃然大怒,只要跟他說:「下課留下」,進行個別談話便可。

我說:「這件事可大可小(嚴肅的),我聽到你說XXXX,你到底發生什麼事?想好再說。」這時他的態度有極大的轉變,慢慢陳述心中的憤怒。

也就是說,關於罵髒話這件事,老師的著重點應該是在「他的情緒,以及背後的事件」,而不是「他錯誤的態度」。(當然態度反應也是需要引導的)

 
五、關於「情色」

這班困擾我的不是罵髒話,而是有關性器官、性暗示等情色話語。

例如某一節課,談到時間的管理。

甲學生:「我在家都在照顧一隻鳥兩顆蛋,沒有時間啦!」

乙學生:「我在家都在看解碼頻道,裡面有……」

某次進行身體意象的課程,某學生:「我最喜歡奶大的女生….」

小朋友會說這類言論大概就是想引起共鳴,讓大家笑,自己覺得爽。如果斷掉這條鎖鏈,自然他也就不那麼爽,發生頻率便會降低。

如何斷掉鎖鏈?在這個班級我用了幾個方法,交叉運用,效果不錯。

1.忽略,並進行課程,可以讓其他學生的反應時間縮短,因為已經有新的注意力事件。只要老師有注意,就是鼓勵此行為。

2.如果這樣的情況一再發生,影響其他學生也難以忽略,我會暫停課程,看著他………..老師對學生最有威脅性的一刻,就是不發一語的看著滋事者。這樣的眼神所透露的涵義其實比用說的包含更多訊息,如此好處是,重新澄清在教室場域這樣的言論是不恰當的。

3.進行「性騷擾性教育」等課程,網路上談論到性騷擾等相關資源很多,尤其是法律的介紹,是最有效的。上次教學在網路上搜尋到師生性別平等事件與性騷擾相關法律問題分析,由於資料較舊,我有稍微修改後再進行教學。在性平委員會也提出相關法律「校園性侵害性騷擾相關法律.ppt」。

我發現,在進行完性騷擾等法律課程之後(一共花了3堂課),能有效降低小朋友在課堂隨意影射性器官或性行為等玩笑。

【相關文章】

菜鳥科任老師的回想-1:未知的焦慮

菜鳥科任老師的回想-2:面對‧分心

菜鳥科任老師的回想-3:頂撞‧插話

菜鳥科任老師的回想-3:頂撞‧插話

二、關於「頂嘴」

從來,我不太會把小孩充滿憤怒的回應當做是惡意的。我理解他的情緒,他到底發生什麼事?他真正想說什麼?這是老師要先有的心理準備,頂嘴不等於冒犯師長或不尊敬師長,那是小孩含著怒氣說出的話,重要的是,他怎麼想。

這一班,就有一兩位這樣的小孩。而老師需要做的,就是冷靜,以及回應的技巧。

某群學生一團混亂,某生A發出一陣尖叫,我請A罰站。

他高八度的回嗆:「為什麼?是他先弄我的!!」

這時,老師要冷靜的回應:「我處理的是影響班級秩序的行為,如果你們要解決你們的糾紛我們下課再處理。」通常這樣說A生就能接受,而且到下課他已經忘了(或不在意)剛剛的衝突。

如果A情緒較差,有時在此無法打住,他會繼續說:「我不要!」

[@more@]

這時候可以回應:「嗯,原本我只想請你站1分鐘。如果不要就下課留下來反省3分鐘」。通常他就會願意配合。

處罰不是給學生難堪(這點要先跟小孩說明),處罰的用意是在提醒,提醒你違反上課秩序,影響別人。所以罰站時也可以跟小朋友說時間,例如2分鐘後自己坐下。(如再犯再調整增加或使用別的處罰)

以上的方法如行不通,那恭喜了,我遇到了一個堅持度極高的小孩。這個B與各老師交戰經驗豐富,曾有小朋友來辦公室報告“B與老師打架”,雖然後來澄清並非如此,但老師對他可是經常會變成變色龍。(臉一下黑、一下綠、一下紅)

某一堂綜合進行分組活動的課,這個B又到各組去干擾別人,各組同學也不勝其擾,我請他先到教室後方反省,他堅持度很高,也說:「我不要,為什麼!」後來我堅定的說了三次,他才到後方,但又不好好站立反省,又跑去干擾別組。最後我請他下課留下,與他溝通。他對我也不理睬,站的橫七豎八,這時老師就要考量到「自己怎麼下台」。

我請他為班級服務,將剛才做活動的椅子道具放回隔壁教室,服務完則請他回教室。還好,雖然嘴巴碎念,但還是照做了。

很多時候,人在氣頭上,是很難採取配合的態度的,尤其是堅持度高的小孩。

由於這個B常與老師們有些衝突,經過爸爸的同意,我們請求宜蘭縣學生輔導諮商中心的協助(三級認輔)。專業的諮商師來過幾次,有明顯的效果,但諮商師認為並不是他協助了什麼,而是這個個案不想跟別人不一樣,尤其高年級開始小孩會很在意朋友的看法,因此較願意配合老師上課之活動。

三、關於「插話」(插嘴)

另外,比頂撞更頻繁的干擾課程進行的是「插話」。

插話的習慣應該從小到大,會插話的人較難忍住自己的想法,想要製造話題、笑點、或引起注意。大人比較能約束自己在不同場合有不同程度的行為,但小孩就是從一連串嘗試錯誤中學習。

含著怒氣的叫「頂撞」;沒來由的提問叫「天兵」;剛講過又問一次的叫「狀況外」;為吸引同學注意的叫「搞笑」。

如果老師都不能允許插話,上課會悶了點;但如果老師一直允許插話,上課就亂了點。

要怎麼有點嚴,又不會太嚴,似乎就是班級管理的經驗。要讓小朋友知道現在到底是處於緊或是鬆的氛圍,當然就是靠小朋友敏銳的觀察力。觀察力不強者,雞也。

殺雞前,老師要給予充分的線索,才不會引起誤會。這線索可能就是,1.口語提醒,例如:「好了,現在我們進行課程。」。2.眼神提醒(眼神停留在他身上一會)。3.忽略。

忽略,只需要重複幾次:「請舉手」,接著就不予理會,直接進行課程,或是點有舉手的人,且目光要停留在有舉手的人身上。

 

(待續…)

 

【相關文章】

菜鳥科任老師的回想-1:未知的焦慮

菜鳥科任老師的回想-2:面對‧分心

菜鳥科任老師的回想-4:髒話‧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