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會談的運用

對話式教學是由“意識會談”衍申而來的,很多是帶領讀書會、成長團題、輔導策略、企業團隊會使用的方法。

運用在教學上的有“作文教學”“電影欣賞討論”“內容深究”“讀書會”等。

咨將講義上的重點整理如下:

[@more@]

第一層次﹝起﹞─客觀性

主要目的:熟悉材料、溫習材料。﹝有標準答案的,是為了撒下大網,邀請每個人加入討論﹞

提問策略:你所「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記得的、嗅到的、觸到的」有關人、事、時、地、物材料的熟悉。

例如:故事發生在哪裡?你記得有哪些畫面?記得哪些話?有什麼人物?那個人長得什麼樣子?事情的經過如何?

第二層次﹝承﹞─感覺性

主要目的:我與材料的關係,引發個人的「情感」

提問策略:故事的哪些部分是你「欣賞的、興奮的、聯想的、氣憤的、悲傷的、疑惑的、對比的、真實的、回憶的」有關你自己對材料的喜、怒、哀、樂情緒。

例如:你喜歡哪些句子?你覺得他是怎樣的人?什麼地方覺得好笑?哪些材料引發你的聯想?

第三層次﹝轉﹞─體驗性

主要目的:喚起個人的生活經驗,生命故事的呼應。

提問策略:喚起「生活的、經驗的、故事的、體會的、掙扎的、危機的、轉機的」經歷,有關價值、意義、目的。

例如:生活中有沒有類似的經驗?在友人的故事中有無相關的體驗?社會問題的呼應?

第四層次﹝合﹞─啟發性

主要目的:透過自我的反思對未來有新的決定。

提問策略:討論之後你心裡有何「啟發的、領悟的、心得的、學習的、期許的、反省的、決定的」領悟,你的抉擇、方向、洞見。

例如:在本文中有些什麼學習?我個人有什麼新的思考?我決定我將來要有什麼行動?

不要認為第一階段不重要,像我的經驗常常會在冗長的故事或談話中“閃神”,第一層次的澄清有助於對材料的了解,才能進行第二層次的問題。所以第一層次的提問除了邀請全部人加入討論之外,也是對後面層次問題的暖身。第一、第二階段的鋪陳討論不夠,會妨礙接下來第三、第四層次的問題。

帶領者其實只是討論團體中的一個工具、一個媒介。

帶領者的修練:

1.開放的心。

2.尊重的心。

3.平等的心。

4.在乎的心。

5.信賴的心。

帶領者的禁忌:

1.不與參與者爭辯。

2.不用教育教訓口吻。

3.不用權威。

4.不是講個人見解。

5.不是比較理論高下。

6.不是設定標準答案。

7.不做價值判斷。

8.不折扣,不升值。

9.小心消極語辭。

帶領者所設計的問題以開放性問題為佳,避免是非題,除非是為了引導出下一個開放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