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小朋友來說班上小偉﹝化名﹞在音樂課下課後和同學互丟對方的鞋子到樓下嬉鬧,也沒看下面有沒有人….
於是我便一邊扒著飯,一邊請他們到我座位旁邊了解情況及談話。這時小偉的媽媽正好來接他,進來教室時我便告訴他我正在處理他們丟鞋子到樓下的不當行為。我正在說明的時候,小偉就在旁激動插嘴、反駁說:「我丟向操場怎麼會有人?」
由於他跟我說話便常常如此,我也習以為常,只說明:「有沒有人不是重點,重點是丟鞋子的行為不當。」
接著他媽媽便生氣的走向他,捏他。他再反駁,他媽媽就直接打他巴掌說:「跟老師講話怎麼可以這麼沒禮貌!」後來他表情不悅的說:「對不起。」他媽媽便說:「道歉是要心意,你這樣道歉有誠意嗎?」之後他並再次道歉。
[@more@]
只是,我當場覺得有點尷尬。
記得之前教低年級時,有某位同學功課都不寫,我向他母親說明情況之後,他媽媽竟拿我旁邊放的尺﹝或其他教具﹞開始打他。這位同學就在地上扭轉、哭號……
我覺得,家長是不是意圖告訴老師:我有叫他寫喔,也有管教他喔!你也看到了。
雖然他之後還是常沒寫功課,但我會盡量避免和他媽媽在“他在場時”討論他的課業與學習。
之前曾看過一本台灣傳統農業的印象繪本,裡面有一幅媽媽在門庭前打小孩的圖像。文字說明大概是:由於以往農村社會孩子都生得多,也都放任他們去玩。如果和別家孩子有紛爭、是自己孩子的錯誤的話,在對方家長找上門時,就會在自家門庭前打小孩「給對方家長看」﹝農村門庭廣闊,通常大家都會看見﹞。對方看到小孩子已經被打成這樣了,通常也氣消了大半,不再理論、求償。
這樣的傳統觀念,會不會無形之中深植在我們腦海?
又回來我們小偉,聽說中年級時,他曾數度在校惡意搗亂,欺負同學。他媽媽也是到校,在講台上狂打他嘴巴數下,並要他向全班道歉。
我覺得,高壓的方式國小孩子還願意屈服,如果國中反叛性格一出現,如家長處罰得更為強烈,也許就更難處理,也許會引發出逃家、逃學等問題。
有些孩子就是不服氣,如果沒有好好瞭解他的想法,或是說服他,他還是會故意搗亂發洩。如果能“緩處理”,好好談話,而不是狂罵一陣後便結束,應該會有比較好的效果。
如果要責罵或處罰,也應讓他清楚自己的錯誤,並在處罰前或處罰後討論行為不當之處。
我覺得較小的孩子比較無法理解行為的後果,可以適當的打﹝但只針對自己家的小孩而言^^"﹞;高年級之後通常已較能理解其行為不當之處,用討論、譬喻、說理的方式便可獲得改善。
最重要的是,家長是否能做到身教?如果一昧忙於工作、電視或網路遊戲,又要孩子自動完成作業,是有點困難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