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書六年
曾經,開了只有3個家長的「班親會」。
曾經,上級“獎勵”:班親會家長人數超過20個,500元資助班費。
曾經,上級“裁示”:班親會不到10人,一律重開。
[@more@]
關於上面的曾經,過程艱辛刻苦,反正當時的我們幾乎是每個家長打電話,“求”他們來開個會﹝簽個名?﹞。
更有甚者─
1.班親會+校務宣導。
2.班親會+衛生保健。
每個老師莫不緊張兮兮,來少了趕快去打電話催人……
但這跟“班親會”的意義似乎有點背道而馳了。
怎麼一個簡單的班親會搞得這麼複雜啊?
還好這等事件這2年已經沒有再發生了,因為家長也會受不了的。
但今年的班親會,還是讓我失望了。
回條12個人說可以參與,但到7點卻只有4個人來。7點多時一位家長匆匆來說要趕回去煮飯,簽了名就走。8點我們要結束時也來了一個,雖然慢還是感謝他的到來。
隔天,我覺得我似乎要重新檢討一下「班親會」的定義。就打了一封給家長的信,內容如下:
「親愛的家長:
昨天在冷冽的寒風中,我們歡樂家族的班親會結束了。雖然結束,但似乎不夠圓滿,因為全程參與的家長只有A、B、C、D的媽媽,共4名。E的媽媽後來趕到、F的媽媽拗不過孩子的請求,放著煮一半的飯,來與老師寒喧幾句就趕回去完成家人的晚餐,雖然如此老師還是很感動他們的參與,也謝謝他們在百忙中抽空參與。原本回條上勾選要來的,G、H、I、J、K、L的家長,不知何故並沒有參加,老師也沒有被知會。同學年的忠班,家長參與熱烈﹝10幾個﹞,這樣的情況,讓老師的心情比寒冬更冷!
難道是老師平時教學不夠認真?難道是老師與家長互動不好?……千百個問題在老師心中迴盪,令老師好沮喪!
多數家長都勾選因事未克參加,老師知道有些家庭,經濟因素或是健康因素使然,無法參與,但一個學期才一次的與老師溝通互動的機會,了解孩子學習的機會…都沒把握住。也許爸爸在與老師的互動上可以更積極,班親會並不一定是媽媽與老師的事。
「錢可以再賺,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這句話大家已經都聽膩了,但有誰認真的去回想它的涵義及我們忽略孩子成長的影響?多關心孩子的人際關係、品德發展,不要只看成績單的分數。孩子也是如此的渴望我們的關懷,要讓孩子知道,我們永遠支持他。
也許您對班親會的時間、發展成效、或其他方面有些感想、看法,請大家表達出來,讓老師能繼續改進檢討,做為我們下次舉行班親會的參考。謝謝!」
我發了一張A4的紙,下面是想讓家長寫“回應”的。並告知孩子,昨天班親會的情況,請他們的家長務必給予建議。我說,請你想像一下,你的慶生會,發了30幾張邀請卡出去了,卻只來了6個人,你做何感想?請協助老師完成這項任務。因為我真的很想了解家長對於班親會是怎麼想的。雖然有些話說的比較重,但我希望親師合作及多了解孩子學習狀況的觀念,能利用這封信稍稍點醒一下家長。
隔天29份回條總算沒讓人失望,都寫滿了字。回條裡的內容可以分為幾大類。
1.真的沒空。
2.老師的教學很有口碑,家長很放心。
3.鼓勵老師,並強調下次必定參與。
4.忘記了或記錯時間。
5.對於班親會的決議沒有意見,無條件同意。
回條的內容大部分是第2項,老師稍稍放了心。是不是前幾年的制約讓我把班親會看得太重要了?人數多寡就一定等於教學認真度嗎?﹝實際上以前長官給我們的觀念是如此,我們也拼了命做,就好像家長沒人來就是教學不成功、班級經營不好,這樣情況好像有點相反?﹞
我虛心檢討,並不因此而放棄。實習的時候在台北看過台北的班親會完全是“由家長主導”,主持、紀錄、通知…..都是由家長一手包辦,老師只要“列席”就好。
我知道在鄉下,他們對老師的教學並不會有什麼干涉,總是很放心的把孩子交給我們。但我們就不能做些什麼嗎?
那天看到了老ㄙㄨ的部落格,「製造溫馨親師懇談會」,才恍然大悟!原來是自己不夠用心!
老ㄙㄨ從事前的籌備,孩子的作業展無一不精心設計。反觀我還自恃甚滿,怪罪家長不來還不告知,不尊重老師。
唉…….該學的還是很多呢!謝謝老ㄙㄨ囉!
【思考班親會的定位】
班親會一定要一學期開一次嗎?像低年級家長幾乎天天都會來接小孩,關於學習狀況都會及時與老師溝通。而且通常開第二次的班親會之後,似乎家長都興趣缺缺了,因為已經了解這個老師的教學模式也了解老師是個怎麼樣的人了,除此之外好像沒有什麼要跟老師講的耶!
每次的班親會我都要努力想一些討論議題,還往往討論不出來。像上次要不要上游泳?家長也是建議老師製作調查表讓全班勾選。所以來的家長好像只是來跟老師聊聊天而已。
不曉得你們的班親會是否有實質的作用?可否交流一下各位不同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