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106年7月25日
地點:光復國小
課程:心靈導師研習_暑假6天課程(106.7.19~26)
主題:關於「家庭」(原生/新組)
講師: 黃珮怡老師Joyce(阿德勒心理學講師) 鮑順聰老師(建國中學輔導老師、阿德勒心理學講師) 黃柏嘉老師(心理諮商師、阿德勒心理學講師)
………………………………………………………………………
《阿德勒取向的家庭會議》
民主是精神,討論是手段。(一般的會議常有討論,但沒民主…)
Joyce從美國校車談起…..
「美國校車是按照裝甲車的標準來設計的,安全係數是轎車的40倍,車身有一排排鉚釘,不管被撞,還是撞車,它都不會吃虧!…….美國總統曾經說過,我們不知道那輛校車上的孩子將來會是美國總統」~(原文網址1、原文網址2)
➡同理,我們教導出來的,可能是未來的領袖呢?
《什麼是阿德勒取向的家庭會議》
1.平等與信任……我們常因為自己的焦慮而拔掉孩子勇氣的養成
2.自我發現之旅……(嚴肅的農場主人故事)
3.腦袋更新 ….改變自己(我們以為我們的經驗能夠帶領我們的孩子,事實上我們的經驗是不夠的。…..社會的變化)
4.長期效果
[@more@]▶家庭會議要定期召開,成為家庭常規的一部分。調整時間或方式要經過全體同意。
▶主席要輪流擔任,每個成員要輪流發言。
▶經決議的行動方案,要執行到下次會議討論才能調整,即使過程中有成員感到不愉快。
《幾句經典名言》
❤Connection before correction
❤犯錯是學習的大好機會
❤花時間訓練…..(教孩子花這麼多時間,不如我自己做?…..電影「命運好好玩」….快轉的人生)
❤鼓勵會激發孩子的勇氣和自信
❤行為困擾的孩子是氣餒的孩子
❤當孩子感覺好的時候會做得更好
(詩)
有一條路,我看到一個洞,我掉到洞裡,我心想:洞怎麼在這裡?
有一條路,我看到一個洞,我掉到洞裡,我心想:為什麼我會在這裡?
有一條路,我看到一個洞,我掉到洞裡,我心想:我要怎麼爬出來?
有一條路,我看到一個洞,我掉到洞裡,我繞過這個洞。
有一條路,我看到一個洞,我走別條路。
《家庭會議的原則》
1.定時開會
2.輪流主持會議
3.保有家庭會議紀錄
4.時間長度要設限
5.讓所有出席的人都參與討論
6.限制相互責怪 (抱怨者也要提出解決方法)
7.在家事上合作
8.堅持承諾
9.會議室可以信賴的表達意見的機會
10.每一個人提出問題的機會均等
11.利用時間輕鬆一下(擁抱、遊戲…做結束)
《孩子從家庭會議中可以學到》
依據家中成員分配工作,讓每個成員都有參與
(主席、記錄、計時、宣讀討論議題、準備茶點)
《Joyce家的家庭會議流程》
1.表達感謝 (至少向一位家人)
2.議題討論 (臨時動議)
3.下次會議時間與分工
4.互相擁抱做結束
說出的話不要有責備,而是求救。
Joyce分享「家庭值日生」—登上寶座,打掃、倒垃圾。
柏嘉老師:
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如果要走的很遠,就要一群人。
柏嘉老師提問:如果小孩提議要吃炸雞,上網無限制,完全下放權力父母的角色如何?
Joyce回應:不贊成投票,要共識決。充份的表達意見,如果未能決定,下次討論。
平等是對他們一種價值(想法)的尊重,不代表他們跟父母有相同的權力,我愛你,可是不行。 (有時候孩子要的是一個理由)
鮑老師在第一期有分享過「墊底辣妹」影片
關於學習動機,可以持續討論。
提出一個方案➜再檢討
孩子知道自己的用心
用其他方式繼續鼓勵他
家庭會議不是只滿足小孩的需求,父母也需要幫助。
有時候我們感覺在後退,但其實是在前進。
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會議展現了可能性,我們也需要把可能性打開。
Q「接納」跟「放任」的界線在哪裡?
A把目標設定在他前面一點的地方
父母不會停止去影響一個人
父母對孩子的相信不夠….
在試的路上,會有我想看的風景。
Joyce 《As if 》彷彿
「As if I can.」
當你還沒達到,請你當作已經達到,就能距離成功更近一點。
……………………………………………………………………………
下午課程~
Joyce
「Act as if we can!」
家庭會議可以實踐愛的五種語言
不夠完美,也是沒有關係的。
擁抱是一種愛的「確認」
好的東西常做,就習慣了。
特別的時間給特別的人(專屬時間)
每一個小事都是堆疊力量跟價值的重要積木
柏嘉老師
關於家庭會議的時間…..
一週的事情好回憶與分享,但超過一週,就會比較難。➜定期會比較好分享
鮑老師分享,有一次曾端真老師入班輔導,採用「班級討論」一個有狀況的孩子,不過曾端真老師竟提問:「請同學提任何想討論的主題」…..最後大家最後竟然也選這個困擾他們班上的問題。➜要相信孩子
人際關係不是朋友很多,而是看到每個人都順眼。
人身上的動機,有「加油」與「煞車」系統,起步時,通常是緩慢的。
一個人的智慧,可以以痛苦的減少來衡量。
凡存在,必有道理。
~~~~~~~~~~~~~~~~~~~~
《家庭回憶》活動
家庭有六個面向(阿德勒就是研究家庭的先驅)
1.家庭結構
2.家庭氣氛
3.家庭價值
4.家庭力量
5.家庭壓力源
6.家庭的社會興趣
《談談你的家庭》
準備蠟筆、白紙
1.先畫上空間(小時候家庭的某場景)
2.人物(你的家人組成)
3.如果有其他事件(或畫面)也可以隨性畫下來
畫好之後請找一個夥伴分享
說說你的家庭,讓對方講到高興。
如果對方有重複的話語,要記下來。
如果還沒準備好的部分,可以先擱置不談。
學員分享小時候的故事~
柏嘉老師回應:這個課程不是要讓你們學更多或學更好,而是希望你們更完整。
有些事情,不是去克服,而是去看懂。
有些傷痛,不用一定要跨過去、等你準備好。
……………………………………………………………………..
這幾天看書,也有幾段話跟今天的課程呼應,摘錄如下~
❤我們被現代生活打磨成偏執的解決問題的人,但真正的重要的東西要經過生命的修剪才會顯露,使我們清晰看見:心與靈魂最深的苦痛難以連根拔起,只能凝視它們,然後擁抱它們。
❤親密感並不是來自於解除痛苦的意圖,而是一同通過痛苦;
親密感不是來自解決,而是來自共處。
信任與親近的深刻,都來自於情感上或身體上的擁抱和被擁抱。
~摘自「每一天的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