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106年7月24日
地點:光復國小
課程:心靈導師研習_暑假6天課程(106.7.19~26)
主題:關於「自我」(個案/學生)
講師:
陳怡均老師Summer(自由教育工作者、親師諮詢師、阿德勒心理學講師)
鮑順聰老師(建國中學輔導老師、阿德勒心理學講師)
黃柏嘉老師(心理諮商師、阿德勒心理學講師)
…………………………………………………………………………………….
《Summer的「故事即人生」的Station》
《小文想飛》~陳怡均
聆聽故事,是一個很美很有質感的陪伴。 (~周志建 )
Summer:「我想成為『親師諮詢師』,親師生之間的潤滑劑。」
《小文的故事》小文是六年級女生,但前導師認為「程度只有小一程度,無學習意願…」單親,排行老三,二姐一弟,弟弟溺水死亡,爸爸非常難過…..小文上課都安靜不說話,因作業未完成,常無法下課…..
Summer思考小文的困境:是在「能力限制」➞「挫敗經驗」➞「支持系統缺乏」➞「放棄」這個迴圈循環。在學校能做的,就是從「支持系統」和「放棄」這兩個區塊打破迴圈。
首先:建立關係
寵物分享……
能力分析、程度、成為支持系統、加強其心理動力….
調整作業量,重質不重量。
國語~例如每課圈詞只學五個、圈五個、考五個。
數學~個別化作業、神奇小白板 (除法的困難)
影片《公益廣告協會 笨篇》
參加了<愛與鼓勵>研習,遇見了阿德勒,認識了英熙老師。(《看見孩子的亮點》作者)
在Summer老師的鼓勵下,小文在體育得到信心,得到校內100公尺賽跑第一名。
➞用《木桶理論》鼓勵班上的孩子一同進步
[@more@]
➞班級討論《公平與正義》
➞運用寫小卡等溫馨活動,讓每個人都被鼓勵。
還有很多小文也想飛……..
做到這裡,然後呢?
《小文想飛2—Punch》
小文升上國中體與班,並開始練拳擊,辛苦的訓練…… 小文說:「學姊練習,我也練習;學姊休息,我要繼續。」
Summer持續的給予關心,甚至幫小文儲值悠遊卡……
不是做了之後就會怎麼樣?而是做了之後才有了這個「可能」,才有可能創造機會,看見希望。
《3C的人性需求》
Connect 對歸屬、連結的渴望。
Capable 對成長、進步、有能力的渴望。
Count 對重要性的渴望。
《討論》
Summer老師的做法,給你什麼省思?
學員A:在輔導學生的歷程,常常會覺得效果有限,沮喪…..我不是只想救火
學員B:輔導老師的角色……也許沒有讓他化解對生命課題的難處,但陪伴是不是一種幫助?
Book《別讓行為出賣你》
《小魚兒,你要游去哪?》學生個案分享
小魚兒是個智能障礙的孩子,隨地便溺,會搶玩具。
Summer認為鼓勵是一種信念。(心中有愛、臉上有笑、行動有力)
《支持系統》
阿德勒強調,勇氣並不是一帖藥,需要時再補充就好,而是必須不斷的自我訓練,就像運動員一樣,持之以恆的練習,才能在遭遇挫折時,具有忍受與克服的力量。而「鼓勵」就是最直接「給予勇氣」的方法。
Summer的支持系統
《歸零》
我們只是試著鼓勵孩子,努力做好我們這部份的教導,孩子依然故我時,難免會產生挫折。
請記得:「把挫敗歸零」「把情緒歸零」「把期待歸零」
你就是做自己
「你好,我也好」~共好
他們的好,不代表我不好。
推薦Book
<孩子的挑戰>
英熙老師送給Summer的字「無論如何,盡力去愛!」一直是Summer的力量來源。
黃老師分享「岸見一郎」來台演講給他的感動:一個瘦小的老人,演講時如此的害怕,手抖動的很厲害,但是卻讓我很感動,讓我知道一個人即使是這樣的年紀、這樣的地位,也不會停止害怕。我覺得他怕得很美,恐懼也是一種力量。我知道我永遠也不用「克服害怕」,因為那代表我在乎,那代表我還在進步….. (害怕沒關係,讓我們一直怕下去。)
我們很容易對「成功」有一種很狹隘的標準
……他的心中有沒有一條線,拉著他不要往壞走…..
A學員:分享高麗菜的故事、拳擊手與二廚
B學員:我所有的學習都在讓我找到自己愛自己
C學員:接後母班的勇氣,輔導的挫敗經驗…
吉老師推薦書《是你選擇了憂鬱》 ……………………………………………………………………………………….
下午課程~
人常常嚮往別人的美好經驗,卻覺得無法前往。
故事每個人都有,只要花時間整理,就能用生命感動別人。
分享~
A學員:一個遲到孩子的故事,跟媽媽搭起友善的橋樑,透過通訊軟體傳達雙方的愛。
B學員:我最深刻的一句話是Summer老師說「不要為了讓他學走路,而把他的翅膀折掉。」
Summer:好好接受自己斷線的時候。(學輔導的原罪?)
「1:5」的原則—生氣1次,就愛他5次。
C學員:老師對孩子的影響很大,需留意。
柏嘉老師:也許回頭看你會覺得以前做的不夠好…..不要認為以前只能救五個孩子很蠢…
D學員:感謝帶球隊給我的滋養<一個不願傳球的孩子>故事
柏嘉老師提出三個問題:
Q1.鼓勵是要我們成為一個沒有情緒,沒有立場,沒有要求的老師嗎?
Q2.一個人的亮點在「什麼狀態下」才稱為亮點?(群體生活➞顧慮現實)
(亮點不是只是能力很好,優於他人。「自信」是個亮點,但如果帶給別人困擾就不是。)
Q3.會不會我的溫暖反而害了他?需要給他教訓?
學員E:成長過程很難尋找被鼓勵的畫面,鼓勵不只是「說什麼」,有時候禮物、肢體接觸、跟別人肯定你……這些都是鼓勵
河合隼雄 《孩子與惡》孩子需要有為惡的空間
不能只是問自己要什麼?也要回到自己要什麼?
學員F:做過的事,一定會留下痕跡。
柏嘉老師:
1.鼓勵他人,鼓勵孩子、鼓勵家長,也要鼓勵自己。
2.能幫助你身邊的人,都能彼此鼓勵。
「老師就是舞台總監,給別人舞台。」
《你怎麼回應下述的提問?》
(鮑老師:請留意問句本身就有問題。)
一個人是如何思考勇氣?你怎麼面對困境?
遇到困難時,有的人需要別人支持他,有的人覺得要有人鞭策他,有的人覺得自己面對自己。(他心中浮現什麼?)………………….也許到底都能跨過,但心情不同。
不能因為他明年會餓肚子,你今年就不給她吃。他今天需要滋養,就今天滋養他。
其實在我生命中真的有這樣的人,他不用跟我說什麼,他只要在我面前,我就感動的快哭了….也許心中對他有許多投射,但有這樣特質的人,總是讓人在面對困難的情境會想到他。
我猜他會說:「沒有關係,妳做的很好,我相信你可以。」而這樣的溫暖,幾乎沒有有效期限,會永遠的在心中。
柏嘉老師:
「心中的聲音,有時候是曾經是你的重要他人常說的。」
也許是某個老師跟你說的話,也有可能是他的擁抱。
儲值一些「肯定」在孩子心中。
當老師不是不能有期待,但期待必須是略高於他目前的狀態。
孩子本來就是從外控到內控
《同理心與界線》
如果別人已經盡力了呢?
「我需要如何設立界線,為了維護我自己的完整,進而對別人做出最寬容的推測。」
界線關乎「愛自己」
「慈悲是一種內心深處的信念,我們因而彼此緊密相連;同理心是保持慈悲的技能。」
缺失了「界線」(尊重)的同理心,就不是同理心。
不是 feeling for somebody➞ 是feeling with somebody
心理師或是我們在學習阿德勒的路上,不是要成為沒有立場、沒有情緒的人,有時候更應該有些立場,更應該有些情緒。
鮑老師
《修護力三元素》
1.全心投入不逃避(反之:消極逃避找藉口)
2.持續努力不悲觀(反之:怨天尤人空等待)
3.不怕失敗樂挑戰(反之:恐懼改變當威脅)
………………………………………………………………………………………..
延伸閱讀:Summer老師提到的周志建,相關連結~
周志建 Book《故事的療癒力量》
周志建粉專
1 擁抱不完美&故事的療癒力量(敘事練功團)
2 周志建的故事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