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106年7月21日
地點:光復國小
課程:心靈導師研習_暑假6天課程(106.7.19~26)
講師:黃柏嘉老師(心理諮商師、阿德勒心理學講師)
……………………………………………………………………………………..
《你怎麼想很重要?》
《讓壓力成為你的朋友》
(透過助人或關心別人等社會性的連結,壓力對你造成的致死率是零)
Q1:你最近兩週,是否感覺有輕微壓力?還是備感壓力?
(如果你的回答是備感壓力…)
Q2:在你的觀念裡,壓力是有害的還是無害的?
提高致死率不是壓力本身,而是解讀壓力有害或無害的想法。
[@more@]
《個人的快樂程度,不一定與他們所經驗到的事件有關》
心理學研究發現,每個人的快樂程度都有一個先天的「恆定點」
人們會設法調整心境,重回這個恆定點。
恆定點有50%靠基因決定,10%靠外在一般條件,其他40%則是我們可以自己決定的。
快樂跟好壞事件的關聯性小,跟習慣的關聯性高。
通常在一年後,快樂指數會回到恆定點。
什麼「習慣」能提高快樂的平均值(恆定點)?
1.運動的習慣
2.常笑(表情決定心情)
3.花錢(花在在意的人身上,分享讓你更快樂)
花錢去買「經驗」,會比購買物品更快樂。例如:旅遊、創造跟家人相處的時光
好的經驗,越陳越香
正面的回憶,會被美化。買物品,就只會逐漸崩壞。
快樂不是在達成的那一步,而是在逐漸走向目標的過程。
[鼓勵]
我們每一個人在跟別人相處的時候,都在產生影響力。
儘管我們都不完美,但總是會有時刻,你會為自己掌聲。
某些問題好像只能適應,無法解決。
看到孩子的亮點,而不是他的缺陷。
「鏡頭對焦在學生的亮點,就會有不同的風景出現。」
(原子老師:一個孩子在專注投球的表情如果被攝影下來,他會被肯定。但任課老師卻只能有機會看到他在教室的搗蛋。)
以攝影為例,取景如同搭舞台,構圖是提供一個機會。
越親近的人,可能越難服敬對方。
《感受一下不同的語言帶給你的感覺》
~~練習~~
現在請你把眼睛閉起來。
老師說:不對、不行、不可以、這樣不行……..(重複)
討論:(現在你有什麼感覺?)(有壓力、不舒服、不然怎麼樣才對?……)
我在進行的過程,覺得一開始會有反抗,但是到了後半段,會真的覺得我不好。
再把眼睛閉起來
老師說:好、對、可以、這樣不行、謝謝你、沒問題……..(重複)
討論:(現在你有什麼感覺?)
《否定或稱讚》
「互動」這件事就像營養劑
1.給太多,無法承受。
2.要均衡
3.指正跟要求不是不好,老師(父母)的職責就是設限。
《什麼樣的鼓勵會讓對方有滋養,或讓對方覺得被控制?》
需要我們之間的情感做基礎(之間的連結)。
如果平時疏遠,突然稱讚,對方可能會覺得不舒服。覺得對方有操控意圖……
常說就好…….(鼓勵的話語說的人需要練習,接收的人也需要習慣。)
我們常會覺得邏輯後果很難設,有時候後果很像在警告、威脅、處罰。
對方會覺得威脅恐嚇或是後果,不同之處也在於「彼此的關係」
邏輯後果與自然後果,常常只能用在孩子的錯誤行為目標在「引起注意」階段,如果已經進行到爭奪權利或報復,常常會讓對方覺得在威脅。
「如果沒有寫完習作,不能下課」………因果論
「如果想下課,我們就需要合作,完成就能下課」……..目的論
因果論和目的論最大的差別在於「中間的空間和彈性」
因果論….比較絕對
目的論……比較有彈性,也願意納入其他可能
《弗雷迪的故事》
老師坐在弗雷迪的位子上,決定要讓過動的弗雷迪參與教學觀摩。這個決定讓弗雷迪努力的壓抑自己的衝動,因為他知道老師接受他。
一個人的歸屬感在於「我是不是對別人有貢獻」
從「我要做什麼」到「他需要什麼?」
當你在輔導學生時,你不知道你要做什麼時?問自己,怎麼做才能讓他覺得跟你同在?
需要知識?鼓勵?或是惜惜(支持)
可以問他:「我現在可以為你做什麼?」
面對孩子的堅持,家長是否必須讓步?
他「需要」什麼?不是「想要」什麼?
…………………………………………………………………………………………………………..
下午課程~
《學生跟你相處之後,他怎麼看待自己?》
親子相處,有時候照顧者越好,卻讓孩子覺得越無能。
→我要讓他覺得自己很好,而不是讓他覺得我很好。
老師找家長來討論孩子的行為,重點是在了解孩子在家裏的狀況,而不是告狀。
老師跟家長討論完後,老師可以先說,自己在教室現場試試看,如果有效,再邀請家長一起做。
《親師會談模擬》
師:我有一個困難,希望你(家長)能幫忙我。(不講孩子有什麼「問題」)
我希望能在這個班,讓OO更快樂、更融入,讓OO對數學有興趣。
(如果講他很調皮,家長的耳朵就關起來。)
分析不寫功課是他的知識背景不好?還是貪玩?
(如果孩子某個能力學不會,家長可能覺得不需要教的,或是他不會教)
家長需要的不是罪惡感,而是讓他覺得自己是個愛孩子,有能力的家長。
→家長帶著什麼樣的心情離開?
我看到你用不同的方式來愛孩子。你在工作上很用心,也是愛這個家。
問題出在哪裡,就在那裡解決這個問題。
所以學生在學校出現的問題行為,老師要在學校解決,而不是請家長帶回去處理。
孩子會分享心事給他認為想聽的人
《重視心理需求》
[討論]
1.自己在成長過程中,或目前生活中曾接受到的鼓勵。
2.這個鼓勵是誰所給予的?
3.這些鼓勵,對自己有哪些影響?
………………………………………………………………………
我的故事
小時候,我是個不起眼的孩子。但記得在國小三年級,班上的老師讓一些學生上台唱歌,記得班上一個我喜歡的男生上台演唱了「相思好比小螞蟻」(好聽),輪到我上台,現在已經忘了是哪首歌,我記得老師說我唱的不錯,很有「颱風」。我知道老師是稱讚的意思,但不知道颱風是什麼意思?後來搞清楚是「台風」,在台上能穩定,不怯場,眼神能關照聽眾的意思。心裡覺得很開心,我覺得大家看我的眼神都不同了。
高年級的時候,轉學了,來到一所大學校,代表班上參加校內的演說比賽,但在台上竟然忘詞,腦袋一片空白,當然也就沒有得名,羞愧又自責的哭了。那時候有一個實習老師,買了冰棒送給班上得名的孩子,雖然我沒有得名他還是給了我,到現在我還記得那支冰棒是黃色的,有沒有吃掉已經忘記,但是心裡暖暖的感受是這麼真實。
儘管這兩段上台的經驗一個是好的,一個是不好的,但是目前我對於上台不至於太害怕,也能勇於表達,我學習到台上的態度要如何,也學習到要充分準備才上台,就算失敗了也沒有關係,會有人陪伴在我身旁。
……………………………………………………………………….
鼓勵不是技巧,比較像是一種態度跟生活方式。
A學員的故事……..小時候被叫上台罰站,台下都是親戚的小孩。對於自己的缺陷覺得不足,但琴法老師給予肯定,心裡覺得感動又感謝。
B學員的故事…….小時候很用心的畫了一張圖畫,但老師只是隨手一放,心裡總是覺得不如人….但後來找到愛自己與肯定自己。
通常在諮商室,諮商師的鼓勵,很難進入他的內心。
1.他會歸因於心理師本來就要講這個話。
2.你懂什麼?(你又沒有看到我另外一面)
但是老師的鼓勵,孩子是比較能接收到。(沒有人比你有資格去影響一個孩子)
老師創造了「改變」
諮商師在輔導個案,或是老師在輔導學生的過程,也許會遇到失敗或沒辦法拉回來的孩子,這時候請告訴自己,這次沒有拉到你,但這些經驗都會化成我的養分,我會在明年拉住另一個孩子。
不要失了對自己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