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發事件】
前幾天,上午,2個孩子來報告,說班上的小婷(化名)和一個同學出了校門,要去學校隔壁的雜貨店買東西。因違反校規,請小婷來詢問。他說是為了撿丟出去的球。我想想,是有可能,跟她重申不能出校園,因為會危險,她也表示了解了。中午放學後,小婷接著去上學校的課輔班,在校內。
下午,隔壁班小朋友來報告,小婷和隔壁班的麗麗(化名)跑出校園買糖果,形跡可疑,還躲在旁邊。請小婷來詢問:她理直氣壯的說她只是在後門玩錢包,錢包掉出去了她去撿,並解釋那時候就只有後門有空位玩。請麗麗來詢問,麗麗馬上說是小婷請她陪伴去買糖果。小婷這時候才說是去買東西,而且委屈的反駁是皓皓叫她去買的。問題是,皓皓是資源班孩子(智能不足)。
原來皓皓的確有跟哥哥拿錢,小婷跟他要錢他也就給了,皓皓知道小婷要幫他買糖果,但小婷買回來,並沒有把糖果給他。
在詢問的過程老師發現金額兜不攏,小婷的說法從11元,變20幾元,最後是30幾元……
【老師處理流程】
1.先處理我的情緒:事件發生當下我感到生氣,畢竟早上才跟小婷叮嚀過不能出校門,結果下午又再犯,還犯了嚴重的校規。而且金錢還是跟資源班學生威脅要來的,因此我當下先責備她了,希望能透過我的反應讓他知道事情很嚴重。(我知道我的情緒是為了糾正她錯誤行為而生,當然這不是最好的方法。)
[@more@]
2.請小婷拿聯絡簿來留言,但不講細節,在聯絡簿裡面跟媽媽約定晚上通電話的時間。同時也讓她了解事情嚴重的話,家長是有權力知道的。
3. 資源班孩子較憨直,容易被遊說,請他不要帶錢來學校,也請哥哥幫忙不給他錢。
4. 對於出校門的孩子的錯誤行為聚焦在「出校門」與「跟同學要錢」,不是說謊。出校門有一定的危險,跟同學要錢會有糾紛,這個擔心一定要傳達給小婷知道。
5. 晚上跟家長聯繫,請家長幫忙了解孩子,提醒老師用意不是要家長處罰,目的是避免孩子下次再犯。
【與家長溝通摘要】
家長說之前小婷上安親班時,也曾拿自己的豬公幾百塊,跑去便利商店買東西。後來有被媽媽處罰,並禁止再挖豬公的錢。
我跟媽媽商量,孩子漸漸長大,也會有購買物品的需求。如果只是一昧的禁止,恐怕孩子只能從「其他方式」(也許是錯的方式)滿足他的欲望。
也許可以考慮給孩子固定的零用錢,讓孩子練習記帳、規劃、在合理的範圍自由使用自己的零用錢。錢的管理需要學習,跟媽媽說我非常建議從小開始練習,錢的額度也要考量其年紀。而且孩子們要怎麼用,只要不違法都應該尊重。
【處理心得】
跟家長有一定的信任關係,比較好商量如何教育孩子。老師的角色也要從告狀者,轉變為溝通協調者。
從前,我不太會給家長一些教養建議。跟家長的溝通通常只是單純的說明事件,或是了解家長的想法而已,現在上了心靈導師的課程之後,我慢慢不怕給一些建議,知道怎麼做對孩子比較好,就比較能跟家長分享。
雖然這只是一個偶發事件,但是我發現現在處理這些偶發事件比較能看到「我希望達成什麼目的?」,然後再思考「要達到這個目的我可以怎麼做?」。知道目的,就能確定心裡的方向,說出來的話與回應事件,也較有客觀的立場。
這是我這兩年的進步,謝謝心靈導師教學群老師們的指導。
………………………………………..置入行銷分隔線………………………………..
再次推薦「心靈導師」這個研習,由於公文寄送的問題,報名延長到5月6日截止,Any老師保證精彩,收穫滿滿。
詳上一篇推薦文,內含計畫及報名表(在文章最下面的檔案超連結)。
算了,我再連一次檔案,請點選→優質班級經營─105年度心靈導師成長班.doc。
我們誠摯地跟您推薦這個優質研習,錯過好可惜喔~~~
(此照片僅部分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