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有六天要參加「MOXA心靈導師研習」,但這次的研習筆記將天數打散,將內容分成兩大部分,也是這六天的學習重點──「班級經營」與「團體遊戲」。
………………………………………………………………………………………………………………….
時間:104年7月8日
地點:光復國小
課程:MOXA心靈導師兩年研習_暑假課程(104.7.8~15)
課程主題:阿德勒心理學運用於班級經營
主講師:吉靜嫻老師 (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系教授,阿德勒心理學之應用講師)
講師:黃柏嘉老師(心理諮商師、阿德勒心理學講師)、鮑順聰老師(建國中學輔導老師、阿德勒心理學講師)。
說明:紫色字體是上課筆記,黑色字體是自己整理過的想法或統整筆記
………………………………………………………………………………………………………………….
課程開始,吉老師先讓我們複習「四種錯誤行為目標」,說明許多小朋友表現出來的錯誤行為(或正向行為),都是為了想「引起注意」。
(點選:大圖)
正向行為可以使用鼓勵加強,錯誤行為的表現,如果責任歸屬於「父母(和孩子)」的,就可以使用「我訊息」及「設定邏輯後果」策略:
[@more@]
一、我訊息
分三個部分:行為─後果─感受。
1.需使用事實的描述。(不可使用評價式批評等語言)
2.我的感受或需求。(對方的表現,我在意的是?自己在意的就是要設的邏輯後果)
3.行為後果及可能的衝擊。
《練習》分組討論以下情況如何使用「我訊息」
(1)打架
(2)說謊
ex:我剛聽到你說的跟別人的不同,我感到很困惑,我擔心錯過一個幫忙(教)你的機會。
(3)不上課
ex:我上課沒有看到你,我擔心你沒有學會內容。(邏輯後果→下課留下再教學或確定是否學會)
(4)打人
ex:同學告訴我說你有一些讓他們不舒服的動作,我擔心…..
(5)不訂正作業
ex:我看到你有些作業還沒訂正,我想確定你會了。(這裡老師提醒我們對於不同的孩子,老師也許要有些彈性,只要孩子學會便可。)
(6)偷竊
ex:我看到你拿了XXX的書而沒有告訴他,我擔心我沒有教會你怎麼跟別人借東西。(另外一方面,老師也要教被拿走東西的人怎麼保管東西)
◎負面的說詞,以「我」當主詞較好。(例如:「我上課沒有看到你」會比「你怎麼沒來上課」較好。)
◎在使用「我訊息」溝通模式時,老師切記不要選邊站,這樣才能進入孩子的心裡。(全部大家都一國)
ex:我聽到同學說你有些行為讓他們不快樂,你覺得怎麼做,才會讓他願意跟你做朋友?(正確的行為讓他自己說,而不是老師說。)
二、設定「邏輯後果」
設邏輯後果的要素:
1.尊重 (態度要溫和而堅定)
2.(後果與行為是)相關聯的。 (你所擔心的就是你要設的邏輯後果)
3.合理的。 (讓大家都覺得公平的)
《懲罰和邏輯後果主要的不同》
懲罰的特徵 | 邏輯後果的特徵 |
1.著重在權利或個人權威 | 1.著重在社會秩序的現實 |
(點選:大圖 )
(點選:大圖)
◎只要開罵,所有的邏輯後果都會變成懲罰。
◎進輔導室的孩子是受傷的孩子,就如同在正常的皮膚上灑鹽不會痛,但手上有傷口,怎能再灑鹽?
《案例討論》
案例一:黃柏嘉老師提供《賠償》的案例
ex:一個4歲小孩弄壞朋友家玩具,家長要他暫停買自己的玩具3個月,再用省下的錢購買新玩具還對方。
1.教孩子道歉不等於解決問題,道歉只是開始。事情有多嚴重代表代價有多高。
2.設邏輯後果最重要的是堅持。
3.重點不是金額相不相符,而是孩子學到的教訓有多深。
4.省思:如果堅持小孩需賠償,怎麼教導他學會對待別人能「寬容」?
吉老師回應:可以從他自己差不多等價的玩具,挑一個賠給對方。也要教孩子如何與別人共處。
→設邏輯後果,不是只有一種,也許大人擔心的點不同,也要配合孩子,適合情境,與合理性。
黃老師回饋:如果選自己心愛的玩具還他,比較有「犯了錯,而失去」的直接連結。
邏輯後果不是要找最好的設定,而是要找到最適合孩子的設定。
◎別人對你寬容,你怎麼表達謝意?
◎邏輯後果可依孩子的成長而做修正。
◎邏輯後果是孩子自己的選擇,而不是老師(家長)規定,不可因孩子的求情而退讓。
案例二:學員提出班上孩子因玩球而常吵架。
老師可以平靜的說:「我看到你還沒準備好一起玩球,明天可以再試試看。」
不要涉入孩子的糾紛,阿德勒有「不干我的事」的處理原則。
平靜的說:「只要你們能溝通好開心踢球。」(在一個設定下要和平的相處)
「如果你們想踢球,你們要怎麼做才有球踢?(目的)」
(而不是說:「因為吵架,所以沒球踢。」)
案例三:學員提出A同學把B同學在野外抓到的獨角先弄丟了,而要他賠償30元。A同學雖同意賠償B,但老師覺得不合理。
同學所協調好的交易,合理或不合理不是老師認定(不要選邊站)。如果老師理學生糾紛時,發現A只是因為害怕而不敢說,老師要單獨教他「談判的技巧」。爭取跟談判也是一種能力。
對於B同學則要討論「寬容」。寬容也需要學習。
◎不要為孩子做事,而是要教他做事。寬容與談判也可以在班級討論,一起談(教)。
鮑順聰老師:
我們是社會秩序的轉譯者或傳達者,不是設定者。
(孩子是很好的觀察者,卻是拙劣的轉譯者。)
不要破壞孩子遊戲的本能。
價值觀的設定是較好遵守的。
內在動機是孩子最寶貴的。
……………………………………………………………………………………………………
結論:
在班級經營上,如果遇到某些孩子出狀況,我們可以善加利用「我訊息」來溝通,同時討論可能的後果。如果使用「我訊息」之後,孩子還是出現錯誤行為,便可使用「設定邏輯後果」,讓孩子學習社會現實。儘管如此,口氣態度也應該是充滿愛與尊重的,而不是怒罵或嘲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