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習筆記】MOXA心靈導師寒假課程_Day3

時間:104年1月30日

地點:光復國小

課程:MOXA心靈導師兩年研習_寒假課程(104.1.28~30)

課程主題:【同理心】開啟和孩子/家長溝通之門

講師:黃柏嘉老師(心理諮商師,阿德勒心理學派講師)

說明:紫色字體是上課筆記,黑色字體是自己整理過的想法或統整筆記

……………………………………………………………………………………………………

第三天的課程,柏嘉老師讓我們討論前兩天所學。有學員提出:

Q:當我們在同理學生情緒時,如果陷入太多,如何抽離?

A:在我的經驗中,同理別人的同時,也覺得被同理了。
不快樂的老師不是陷入學生情境太多,而是連結太少。
如果你滋養了一個人,離開時,也會感覺被滋養了。

[@more@]

Q:佛洛依德與阿德勒的異同。

A:他們是同事,而非師生關係。

A(淯順老師):

佛洛依德阿德勒
強調本我自我
提供較多解釋病患行為符合每個人
探究以前發生的事知道過去的事,但重點放在現在(未來)可以做什麼更好的選擇
注重創傷經驗強調個人的轉化能力

A(鮑順聰老師)補充:
同一個故事,要讀懂。
「調動感受的能力」
Relationship–關係的連結:心的交會
Assessment–全人的理解:讀懂故事了嗎?(同理、回應…)
Insight–生命的體悟:原來如此!
Re-orientation(re-education)–心性的轉化:走回人群

   (亞斯需要比一般人多的「矯正性經驗」,較難類化一般經驗。)

A(柏嘉老師)補充:阿德勒的「早年經驗」
早年經驗,經過不同的解釋,才能有不同的樣貌。(經驗→整理→圖像)

(ex:柏嘉老師舉小時候看奶奶餵哥哥吃奶油的例子)
這個畫面停留在心裡,柏嘉老師解讀自己從小就知道這個社會分成兩種人,好的跟次等的。
但曾端真老師回應他說:「原來你從這麼小就擅長等待」。

這句話讓柏嘉老師對於童年的圖像有不同的解釋,因此才有「轉化」,對自己有不同的看見。(而非只專注在創傷經驗)

你記得最早的,小時候的畫面是什麼?

你用什麼角度來看這個「早年經驗」?

…………………………………………………………………………………………………

新聞:(小屁孩與老人公車上互飆)

柏嘉老師用這個新聞讓我們探討「情緒凹洞」(詳此文後段),瞭解這小孩的「負向情緒」?他有什麼「需求」與「限制」?老師會怎麼做?

小孩的負向情緒可能是:生氣(憤怒)、委屈、孤單、羞辱、羞愧、害怕?

對同一件事,人的情緒可能有2~3個,人的心是複雜的。

情緒的複雜度
(要怎麼問出比較複雜的心情?)

柏嘉老師提出「百分之五」的概念

例如:你昨天還真兇,你心情怎麼樣?……除了生氣,我總覺得有點不對勁?我猜猜看,是不是有百分之五的你,不只是生氣?有沒有一點點在說「我好害怕」、「好委屈」?(如果只同理到「生氣」,或只強調生氣,可能會讓個案合理化)
(通常小孩子會回答:怎麼可能只有5%)

用他的語氣跟頻率跟他說話,才容易產生連結。
例如更小的小孩,我們可以加上手勢,再問:有沒有一點點XX的情緒…
對大人,我們可以說:人很複雜,感受也很複雜,你心裡有沒有一點其他微小的情緒是委屈?(ex:卡車司機對老婆只有在他發薪水時對他好而生氣…)

進行輔導時,閉嘴有時候比開口說話更重要。

不要成為案主的對立面
如果我們心裡面出現一個相對立的聲音,我們習慣找一個人,跟你不同的立場,而跟他戰鬥(他會想要反駁你)。助人者要把戰爭放在案主自己身上

例如案主問:「該不該打孩子?」
(這時諮商師不能落入這個圈套,成為他的對立面)
可以回答:「有時候好像該打,有時候好像不該打。但是不是有時候打了也沒用,心裡有沒有不同的聲音,1%也好,覺得是不應該打的?」

最好的限制,是鎖在他的心上的。

舉例:有沒有“一點點的你”,覺得自己弄同學也不太好?(當下覺得很有趣,後來呢?)

指正無效時,再從輔導著手。(相信老師的直覺)

……………………………………………………………………………………………
Q:孩子何以不斷重複哭鬧的行為?

A:撒野的旁邊總有個順從的大人。(他的行為是大人訓練出來的)

勒索的工具?(大人要包容,但不改變要求,不妥協。)

耍賴是孩子的天性;堅持是父母的職責。

家庭的〈序位〉概念,父母的序位不能比孩子後面。
不能完全讓孩子做決定,孩子要學習「尊重大人」。

情緒的表達,要跟行為脫鉤。

孩子的成熟是要適應不同的情境。

Q:父母與祖父母教養觀念不同時

A:尊重對方的教養方式,不過問。孩子會出現問題,是在於雙方交惡,而不是教法不一致。

…………………………………………………………………………………………….

推薦書:「不怕小孩問:寫給父母的親子性教育指南」(裡面有各個年齡層的孩子性教育指南,快絕版了。柏嘉老師力推)

柏嘉老師分享他在大學兼課,曾出了一個題目:請男同學寫信給未來的女兒,教導她們什麼是「生理期」;請女同學寫信給未來的兒子,教他們什麼是「自慰」。藉以釐清學生的性知識,也讓他們能瞭解異性的身體變化與需求。

這個題目很有趣,柏嘉老師在課堂上示範的是談論到性教育的「態度」,老師越從容、態度越自然,學生也會受到影響。

……………………………………………………………………………………………..

不要當「拯救者」

缺少對於學生處境的理解與尊重,容易掉入「迫害者」、「拯救者」與「受害者」的循環。

拯救者的循環 拯救者筆記

當急著想要解決他的問題,我們就成了「拯救者」;如果問題得不到解決,我們心裡感覺到挫折,就會覺得自己是「受害者」;因此我們更急於給個案壓力、指正、叮嚀,更形同個案另一個壓力,也成了他的「迫害者」;當我們越發覺得他的處境艱難,升起同情心,又會想再拯救他……(無盡循環)(ex:柏嘉老師帶領父親的親子團體經驗)

要脫離這個循環,就要「尊重每一個生命」,讓你的孩子成為他生命中的英雄。

………………………………………………………………………………………………………..

 自我照顧

自我照顧是同理可以維持多久的關鍵。

助人的工作長久下來容易產生「意義的耗竭」與「關懷的耗竭」。
意義的耗竭:達成教育的目標已不再感覺有意義,沒有意願繼續助人
關懷的耗竭:自我的負向情緒太多,沒有能力繼續助人

「快樂」在大腦裡有兩個機制:1.水龍頭流出「快樂」的水量;2.接住「快樂」的容器大小。

運動可以增加水龍頭的出水量,也能增加其容器。(運動可以讓大腦情緒穩定)

我們可以「由內」形塑一個人,也可以「由外而內」形塑一個人。
(保持笑容→會讓心情變愉快)

當要犒賞自己(或別人),購買「經驗」比購買「物品」能讓快樂持續的越久。
人有美化回憶的傾向
「經驗」的獎賞(例如旅遊、參加活動),比「禮物」更有效。

快樂是習慣,而不是好壞事情的加總。快樂是生活態度,所以要維持快樂的習慣。

要有「追求快樂」的習慣。

「世界可能不會變好,但你會。」

長期抒解:幫自己創造一些快樂經驗
●學習呼吸放鬆的技巧
●設定目標,並享受追求目標的過程
●減少該做的事,增加想做的事。
●練習讓自己微笑(影片:TED 姿勢決定你是誰)
●購買經驗(看表演),而不是買物品。

https://youtube.com/watch?v=McE-AuemcFg

……………………………………………………………………………………….

【延伸閱讀】
1. 【研習筆記】MOXA心靈導師寒假課程_Day1

2. 【研習筆記】MOXA心靈導師寒假課程_Day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