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關於「頂嘴」
從來,我不太會把小孩充滿憤怒的回應當做是惡意的。我理解他的情緒,他到底發生什麼事?他真正想說什麼?這是老師要先有的心理準備,頂嘴不等於冒犯師長或不尊敬師長,那是小孩含著怒氣說出的話,重要的是,他怎麼想。
這一班,就有一兩位這樣的小孩。而老師需要做的,就是冷靜,以及回應的技巧。
某群學生一團混亂,某生A發出一陣尖叫,我請A罰站。
他高八度的回嗆:「為什麼?是他先弄我的!!」
這時,老師要冷靜的回應:「我處理的是影響班級秩序的行為,如果你們要解決你們的糾紛我們下課再處理。」通常這樣說A生就能接受,而且到下課他已經忘了(或不在意)剛剛的衝突。
如果A情緒較差,有時在此無法打住,他會繼續說:「我不要!」
[@more@]
這時候可以回應:「嗯,原本我只想請你站1分鐘。如果不要就下課留下來反省3分鐘」。通常他就會願意配合。
處罰不是給學生難堪(這點要先跟小孩說明),處罰的用意是在提醒,提醒你違反上課秩序,影響別人。所以罰站時也可以跟小朋友說時間,例如2分鐘後自己坐下。(如再犯再調整增加或使用別的處罰)
以上的方法如行不通,那恭喜了,我遇到了一個堅持度極高的小孩。這個B與各老師交戰經驗豐富,曾有小朋友來辦公室報告“B與老師打架”,雖然後來澄清並非如此,但老師對他可是經常會變成變色龍。(臉一下黑、一下綠、一下紅)
某一堂綜合進行分組活動的課,這個B又到各組去干擾別人,各組同學也不勝其擾,我請他先到教室後方反省,他堅持度很高,也說:「我不要,為什麼!」後來我堅定的說了三次,他才到後方,但又不好好站立反省,又跑去干擾別組。最後我請他下課留下,與他溝通。他對我也不理睬,站的橫七豎八,這時老師就要考量到「自己怎麼下台」。
我請他為班級服務,將剛才做活動的椅子道具放回隔壁教室,服務完則請他回教室。還好,雖然嘴巴碎念,但還是照做了。
很多時候,人在氣頭上,是很難採取配合的態度的,尤其是堅持度高的小孩。
由於這個B常與老師們有些衝突,經過爸爸的同意,我們請求宜蘭縣學生輔導諮商中心的協助(三級認輔)。專業的諮商師來過幾次,有明顯的效果,但諮商師認為並不是他協助了什麼,而是這個個案不想跟別人不一樣,尤其高年級開始小孩會很在意朋友的看法,因此較願意配合老師上課之活動。
三、關於「插話」(插嘴)
另外,比頂撞更頻繁的干擾課程進行的是「插話」。
插話的習慣應該從小到大,會插話的人較難忍住自己的想法,想要製造話題、笑點、或引起注意。大人比較能約束自己在不同場合有不同程度的行為,但小孩就是從一連串嘗試錯誤中學習。
含著怒氣的叫「頂撞」;沒來由的提問叫「天兵」;剛講過又問一次的叫「狀況外」;為吸引同學注意的叫「搞笑」。
如果老師都不能允許插話,上課會悶了點;但如果老師一直允許插話,上課就亂了點。
要怎麼有點嚴,又不會太嚴,似乎就是班級管理的經驗。要讓小朋友知道現在到底是處於緊或是鬆的氛圍,當然就是靠小朋友敏銳的觀察力。觀察力不強者,雞也。
殺雞前,老師要給予充分的線索,才不會引起誤會。這線索可能就是,1.口語提醒,例如:「好了,現在我們進行課程。」。2.眼神提醒(眼神停留在他身上一會)。3.忽略。
忽略,只需要重複幾次:「請舉手」,接著就不予理會,直接進行課程,或是點有舉手的人,且目光要停留在有舉手的人身上。
(待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