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靜嫻。個案輔導─從家庭出生序談起(教師篇)

◎有關班級經營

❉「在我眼裡你沒有病」。教師應對心理特殊的孩子一視同人,讓他在你的眼裡看到希望,並傳答“我能陪你走過來”。

❉鼓勵二層次:
step1:孩子做出好的行為要“說話”(鼓勵),做不好的要忽略。 (吉老師說責罵孩子其實也是鼓勵他繼續做該行為,因為他得到了注意,最好的方式是忽略,肯定好行為。)
step2:做好的要“說話”,做不好的也要「看到正面的意義」。(從錯誤的行為中,找到他對的。)

❉「忽略」(不當的行為)就是不處理,視而不見。

❉你給他的注意就是鼓勵,包含錯誤行為。

❉教師或父母針對孩子的錯誤行為,若不會影響別人、沒有生命危險或立即傷害,應讓「自然後果」發生。

[@more@]

❉老師可以設「邏輯後果」(例如不寫作業會有什麼處罰),父母則讓「自然後果」(不寫作業會被老師處罰)發生。

❉老師所設的邏輯後果有兩個原則:1.要合理、一事不二罰。2.後果與行為要有關聯性。

❉要教孩子反省,不是反抗。老師不要輕忽自己的影響力。

❉老師最重要的是你的身教。

❉不是處理過去的事叫處罰,處罰的目的,事要避免下次再犯錯。

❉給孩子一點希望,要知道你處罰的目的。 每天、每節課,讓處罰重新歸零,重頭開始。

❉每個老師都要為自己的事情負責,處罰也要自己執行。

❉勿論成敗,只有從錯誤中學習。

❉不要吝嗇對孩子說出你的感覺,說出你的難處、你的無能為力,如此常能引發他們的真誠效力。

❉教室座位的安排,最好能男女交叉坐,讓兩性有相處的機會。

❉不要以為老師萬能,老師也需要學習,老師要學習怎麼帶領孩子。

❉不要到現場發現孩子做錯才罵小孩,要預先告知,讓他有時間做準備。

❉在學校,要有人領導、組織,要找老大;要有創意、辦康樂活動,找么兒;需要中間協調,找中間子女。

❉孩子偏差行為,如師處理不好,則會持續發生。

❉學生犯錯不要寫聯絡簿通知家長,會破壞親子關係、師生的信任,讓他討厭師。如師一定要寫聯絡簿,就一定要寫些孩子的好表現。

❉老師不是法官、不是警察。老師要教、導。師處理兩方的糾紛,以當「翻譯官」的角色較為適宜。

❉小孩的問題要在當下的情境下處理。詢問:「你打他之前,發生了什麼事?」或「如你知道你這樣說會讓他這樣,下次你會怎麼做?」

❉教孩子學會處理問題,尋找中間的答案,折衷的辦法。

❉讓每個學生都有一個好位置,而不是好的位置、或壞的位置。

❉教書是老師的事,讀書是孩子的事,父母要提供一個學習的環境。

 

…………………………………………………………………………………………

◎延伸閱讀

教你輕鬆做個案輔導-從家庭出生序談起.doc

吉靜嫻老師的部落格

台北市南湖國小「現代父母學~民主尊重的教養觀」研習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