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學校應該都曾辦過「跳蚤市場」。秉持著「愛物、惜福、資源再利用」的精神,希望能透過此活動將環保、愛物的觀念落實在小朋友的生活當中。
今天,我們熱熱鬧鬧辦完了「跳蚤市場」,每個小朋友都滿意的拿著自己的戰利品凱旋而歸,這些原本家中廢而不用的物品重新找到新主人,而販賣所得也為班級多了一份收入,真是皆大歡喜。
但,除了跳蚤市場的正面價值;這樣的活動對象變成「12歲以下的孩子」時,到底會有怎樣的“質變”,值得我們關心。
[@more@]
【販賣現場】
今年,我們在不到兩個小時內把所有東西都販賣出去,這些東西都是班上同學所捐,所得兩千餘元。由於是高年級的孩子,分組標價、分工、輪值顧攤均由他們自理,老師只需要拍拍照,便能去別班尋寶。除了尋寶,也有些“其他發現”…
1.強迫推銷:
活動後經由低年級老師分享才知道原來班上的孩子帶著班上的物品到樓下低年級處推銷,一直盧學弟學妹購買,許多小朋友因為無法抵抗學長姐的“請求”,便花錢買了他可能也用不到的東西。除了對低年級“下手”,同學、師長都是班上「超級推銷員」的遊說目標。
2.舊物以外的東西熱銷:
今年有「水晶寶寶」 ,往年還有「冰淇淋」、「果凍」等食物,這些東西往往都在一開始辦活動時一掃而空,因為奇貨可居。每一攤的東西都差不多,小朋友會帶來的不外乎超級多的娃娃及文具,所以這些新奇的物品當然熱賣。但如此一來,便會壓縮了小朋友購買舊物的金額,對於物資再利用的美意也大打折扣。
3.推銷花招:
有自行包裝的「快樂包」 ,就是把一些賣相較不好或零碎的東西“化零為整”,以快樂包方式賣出,因為看不到的東西往往能勾起孩子的好其心,增加其購買慾。﹝但打開後卻通常是不太快樂﹞
其他也有「戳戳樂」等園遊常見的推銷方式。
班上某一組原本計畫將某一招牌大熊拿來「競標」,還開玩笑的說要預藏“暗樁”來喊價,不過場面很難凝聚,無法達成。
【錢的歸途】
1.班費:
大部分班級均是如是處理,跳蚤市場無非是班費的一大收入財源。
2.部份或全數捐出:
活動之前可以與班上討論,販賣所得如何運用,有些老師則會引導「愛物助人」的想法,讓這個活動更顯意義,當然這也要經過全班討論與同意。
3.各自帶回:
有的老師為了提高學生帶來舊物的意願,便向學生聲明所帶來的物品販賣所得便歸其所有。這也是一種思考,但這樣便有可能發生學生去購買物品來賣的情況。
………………………………………………………………….
【老師們的省思】
1.老師A:有些孩子原本是不太會花錢,但因為此活動他們反而花更多錢,這樣有達到愛物嗎?
2.老師B:買的東西可能回去也是丟在一邊,也沒真正使用,下次只好再捐出來賣。所以有些娃娃都“似曾相識”……
3.老師C:小朋友把東西賣出,並賺取金錢他們都很高興,為了賺錢還想出各種推銷手法,也成功奏效。但,賺錢真的如此容易嗎?
4.老師D:有些學校是採用「點數」,以所捐的物品來換取點數,再用點數兌換物品,免去金錢交易的糾紛與製造犯罪機會﹝例如私下拿父母的錢﹞。
有些學校則表明是為了做公益,所以鼓勵同學捐出物品後,當日購買便用「當月發票」來兌換,活動後再把所有發票捐出,這也是不錯的點子!
重點是,跳蚤市場還是不要每年辦理好了,老師自己家裡的東西幾乎都已經捐獻出來了,也沒什麼東西好拿了。其實,每次拿最多物品出來的也幾乎都是各班老師….
跳蚤市場活動當然能寓教於樂,但由於對象年紀小、判斷力不足,也許下次在活動前更需要有所討論與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