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是要考出鑑別度抑或考出自信?

這禮拜是評量週,從週一開始陸陸續續便有學校排定期中評量。

由於怕我們老師太閒所舉行的“試題競賽”,規定每校要送3件。非常巧的,要送的這3件試題分析我們班都遇到。於是,在看到他們的分數之後,身為導師的我有一個結論──這三科平均分數都超低。

在做試題分析時,老師希望能在試卷上有些難易度題型的分配,於是就成了非常有“鑑別度”的試卷。但難易度是很主觀的,老師認為簡單,學生可能就認為「頗有難度」;而老師認為的難,也許以學生看來根本就是「刁難」。

[@more@]

由於是參加比賽,所以老師很用心的出題、展現創意,有時甚至超出了學習範圍。雖然我不知道具有鑑別度的試卷是不是試題比賽的重點;但我知道,在得知分數後,班上會有很多家長抓狂……

我是一個重視過程更勝於結果的人。我願意在下班後留下,為班上孩子輔導課業,讓他們真正學會,但並不在意他們考試的分數。對於家裡的孩子也是這樣﹝也許他才低年級﹞,與其讓他寫很多練習卷得到“近100分”的成績,不如讓他去打桌球、練琴、騎腳踏車……

在我小時候,就覺得那些「老師的小孩」的同學很可憐,因為媽媽管好多,要寫很多測驗卷,要吞很多維他命。慶幸自己擁有更多自由….現在,我是老師了,我期待自己不要變成像當年我看到的同學的媽媽一樣。

我知道家長對於分數的在意會讓孩子備感壓力,無論是他考得好你表現高興、或是他考不好你表現失望或生氣,都說明了自己很在意分數。國小,我的成績並不出色,大概在班上排名中間,直到國中才知道什麼叫讀書,什麼叫不服輸。現在的我,雖沒有什麼成就,但我仍然對許多事物充滿興致,包括我的教學。所以我知道,不一定要在小時後燃燒完孩子的熱情。尤其在看到我那「老師的小孩」那位同學,到了國中就自我放棄之後…..

家裡的小蘿蔔在考試前便有些焦慮,他說他不喜歡考試,因為考試好難……所以在我看到他國語90﹝在他們班算後段的﹞,數學100的成績,我只問他:「你覺得你考得怎麼樣?」他說:「我數學考一百!」﹝嗯….了解^^"果然是報喜不報憂的孩子!﹞

後來有一次他在和他弟弟瞎扯時,說了:「這樣加起來是15啦,相信我,我數學很強的耶!」

我說:「你覺得你數學很強,你以前不是比較喜歡國語嗎?」

他說:「我不喜歡國語,國語好難…」

我懂了,他因為數學的分數表現不錯,而讓自己對數學科目更有信心﹝其實他這次考試之前數學都滿差的,呵…﹞。看著他眼中閃爍的光芒,我其實擔心我們班的數學分數會如何的打擊他們對數學的信心。

這次同學年的出題﹝國語﹞老師,對於他題目出得太簡單有點憂心﹝平均90幾分﹞。我說:「不!這樣很好!他們每個人最近都愛死國語了!」

到底老師要評量什麼?當然是評量教學的成效,學生的學習狀況。在學習該單元時,題目可以加深加廣加些變化,但在考大範圍時,卻以各單元基本能力的習得為要。這屬個人看法…

班上雖然這次分數不好,但好消息是,大家在期末考後,這三科鐵定都會有驚人的進步。﹝快樂去畢旅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