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觀察由教師互評真的可以嗎?

接下來的兩天研習,則是由花師附小的廖品蘭老師講解「教學觀察系統」及「教學檔案的製作與評量」。

首先廖老師針對教學觀察的流程做說明與影片示範。完整的教學觀察應該包含:觀察前會談、教學現場觀察、回饋會談。

1.教學前會談是教學者與觀察者「教育理念的 溝通」或是教學者關注的課堂行為、想成長的部份並決定使用何種檢察工具來記錄。觀察者不僅需要對要觀 察的規準內容很清楚,而且和教學者還要有共識﹝要觀察哪個重點﹞。

2.在教學現場觀察時要馬上判斷是何項規準, 但往往每個人對於課堂互動行為卻有不同的認知。﹝也就是觀察者信度問題﹞

3.回饋會談時除了要提供客觀的資料,還需留 意教學者的感受,讚美、提供建議、或鼓勵選擇替代方案。

[@more@]

完成了以上教學觀察後,如果教學者認為哪個部份需要加強,可以擬定「專業成長計畫」。﹝所以專業成長 計畫可以接在教學自評表後;也可以在完成教學觀察後﹞

我擔心的是,除非老師受過專業訓練,否則教室觀察的信度是值得保留的。而往往我們進行教學觀察時, 基於時間不足或個人認知可能只有觀察,而省略了教學前會談及回饋會談,如此操作下來不僅對老師沒有幫 助,還有可能是老師的負擔。

現行的教室觀察如果定位在教學分享,利用觀察資料讓兩個教師彼此經驗交流時較容易聚焦,也是有其價值 的。

 第二天早上,我們針對六種輔助教室觀察的技術做初步的認識與練習:1.選擇性逐字稿。2.語言流動。3.工 作中。4.教室動線。5.師生互動。6.廣角掃瞄。

1.選擇性逐字稿專注的焦點是說話的內容,可以選一類別記就好, 例如只記教師的發問及追問,其他學生對話則不用記。

2.語言流動比較關注是“誰”說的?“對誰說 ”?

3.工作中可以檢核教室學生的專注情形。

4.教室動線則是紀錄老師或學生在教室的移動情形。

5.師生互動可以幫我們了解教學者的教學模式。

6.廣角掃瞄則是利用攝影機或是軼事紀錄紀錄某一段時間教室發生 的所有事。

所以,觀察者和教學者在教學前會談時,觀察者可以依據教學者想要關注的內容﹝例如學生的參與情形、學 生思考的層次、學生問題行為……﹞選出適合的觀察工具。

﹝寫到這邊,有一個問題耶:教學觀察“規準表格勾選”是哪一個技術啊?﹞

【講師檔案分享】

教學觀察表(空白A版)–完整.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