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是老師最有力的後盾

自從通過老師零體罰的教育法令之後,老師頓失手上最有力的利器。面對孩子千奇百怪的招數,該用什麼法寶制服?在老師見招拆招之後還是冥頑不靈者,最後畢竟是要請出「最佳執法單位」─家長

千萬不能只是把家長當成投訴的對象,最好是能傳達「我們一起來討論有關孩子的學習狀況,一起來想辦法。

孩子出現了偏差行為﹝屢次說謊、欺負同學、作業完成度不佳…..﹞等情況,老師還是要論情節輕重而有不同處理。

[@more@]

第一次發生→口頭糾正。

第二次發生→口頭訓誡+班規處理﹝扣章….等﹞

第三次發生→寫聯絡簿告知家長或電聯家長

屢次發生或情節嚴重者→請家長至校懇談。

學生有犯錯的權利,也有改過的義務。老師的處罰要合情合理,並公正執法,學生才有安全感並願意接受。有層次的處理其實是給孩子多次的機會,情況若屢次發生,家長更是有知道的權利與導正孩子偏差行為的義務。

歷經多年的社會變遷,家庭結構也與往年不同。老師要去學生家家訪似乎要面對許多可能的風險,除了結伴同行,也必須對該家庭有所了解。有時需要訪談者的家庭成員複雜,這時所能選擇最好的訪談地點就是學校。

而且,“請家長至校訪談”似乎成了我班級經營最有力的後盾。畢竟孩子都不希望家長知道自己不良的表現。﹝馬斯洛說每人都有自尊的需求

在此舉兩個例子:

【案一】

該生常對老師有不禮貌的言詞,例如「放屁、不爽……」,上科任課時並有嚴重違反秩序行為。

第一次寫聯絡簿我是寫「您好,孩子最近常有不禮貌之言詞,請家長協助糾正。」並說明如下次再犯我要把他說的話完整紀錄於聯絡簿上。

結果沒等再犯,當天他因為嚴重羞辱資源班同學﹝故意三番兩次走至同學面前作嘔吐狀﹞,我則馬上聯絡家長隔天至校懇談。

來的是爸爸,由於是從事清潔工作,衣著有著洗不淨的污漬。爸爸很客氣,我和他說明孩子的表現一直不錯,但孩子個性比較愛玩。欺負資源班同學我想他也沒有惡意,只是覺得很好玩想引起別人的注意。自己的妹妹也是上資源班,家人一樣也是不希望受到別人的欺負,結果他還這樣對待同學!跟爸爸說明我並不是要告狀,也不是希望爸爸打他,而是希望能跟爸爸配合一起指正這樣的行為,在家裡也能多留意並隨時糾正開導之。

家長至校懇談後,隔天開始孩子的行為便回歸正軌,少有不禮貌或不尊重人之行為。﹝家長回去並無處罰﹞

【案二】

該生屢次發生說話不誠實之行為,不僅功課抄襲別人,也常對老師同學說謊。對於自己功課缺交遭扣分,或是老師寫聯絡簿事宜,多次擅自塗改;私自代理家長簽名、獲得滿分的功課說是哥哥教的,找哥哥來求證卻不是、要參加兒童節表演,告訴同儕服裝已備齊,但要求拿來試穿卻說沒向父母說明。於是在星期五的聯絡簿寫下「希望家長能至校懇談孩子最近學習狀況,老師親自家訪也可以」。

今天早上來發現孩子臉上有手掌印子,其他孩子說是被處罰的。

家長下午來,也是很台式風格的家長,熱情、對老師很客氣,一直說抱歉。

爸爸從她中年級的事蹟開始陳述,她曾經拿了爸爸所存的零錢一萬多元,分給同學,並要同學協同作弊。高年級又屢次發生不誠實之行為…..

父親自認為給孩子的物質不曾缺乏過,苦自己不能窮孩子,發生這樣的事件他也很感覺很不值得自己為他們這樣努力。

我跟家長溝通,這孩子的自尊心很高,不喜歡被發現自己不會或是做錯事。這樣的孩子在學習上態度正確是會因此激勵自己、努力不服輸。但目前孩子是用錯方法得到漂亮的分數,只要我們多留意,及早糾正孩子的錯誤觀念就可以。

孩子爸爸很健談,從大哥講到二哥、以及自己當學生的求學挫折、求職歷練。自己以前覺得缺失的、比不上人的,都想要彌補在孩子身上。

談話當中感覺家長教育孩子方面比較需要修正的部分是他認為:每次夫妻都要一人扮白臉、一人扮黑臉。但黑臉在處理事情時,白臉總是跑出來護衛、說情。這樣孩子容易學習到為自己的行為找理由,並且容易在家長倆方面有投機的心裡。

話不能說太快、太急。常常威脅孩子「下次你再偷拿東西我就把你手砍斷」「你再說謊我就把你嘴巴縫起來」,做不到的事情絕對不能承諾,否則孩子知道你只是嚇唬我,家長就變成言而無信。

說到要做到,有時對孩子的要求、處罰常因忍不下心就算了,這樣比不處罰還糟糕,孩子下次才不聽你。老師或家長訂定的處罰必須是能達到的,並堅持執行的。

我們談了1個半小時,大概有一個多小時都是他在講。我了解孩子發生狀況,家長當然比誰都還要急、還要擔心。

雖然表面上“把家長請來學校”是我對孩子威脅的籌碼,但在心裡我卻是認為「見面三分情,有理說得清」,當面懇談往往更能了解孩子的養成背景,親師互相了解,在糾正孩子偏差行為上配合度會更高。


我覺得老師以誠意相待,家長多能感受到並以禮相待。老師要展現的專業是“能把孩子的問題處理好”的專業,而不是“家長要聽從老師專業”的專業。心態轉個彎,也許家長的面目會可愛許多….

我在教學過程中很少與“爸爸”做親師懇談或家訪對象,尤其我們鄉下地方的爸爸往往是很“台式”很local的。老實說剛開始要面對他們心裡也有點緊張,因為都要以台語溝通。但我發現其實在教育孩子的理念上爸爸多是很明理的喔!而且多是“一家之主”,老師就直搗黃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