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結篇-四層次教學的建議

以我的經驗,四層次會談設計實施流程應該是如下:

「熟讀文章→找出文章的核心價值→蒐集資料→設計問題→修改問題→實施後檢討」其中如能針對這次的討論主題蒐集資料的話,對於團體所提出的經驗或想法比較能夠給予回應,不會自亂陣腳。

這次的教學示範我並不是定義在「教學觀摩」,而是想呈現「教學實況」,也就是說由於國語文領域時數不足的問題,許多老師面臨了趕課的壓力,這樣“耗時”的四層次討論有可能在教學現場實施嗎?

[@more@]

我認為是可行的。以班上的語文課教學流程為例,針對新的課文,以一節課對課文做概覽認識、藉由四層次的提問進行到內容深究,討論出本課的主旨與大意,回家功課是請小朋友針對今天的討論寫下“自訂主旨”與“自訂大意”這樣的學習是有效率的。也就是說利用四層次問題的引導,除了讓他們對本課內容更熟悉之外,也結合了說話教學與內容深究。這些平時可能要花到2節課的時間,利用有效的有序性的提問,不僅能讓他們將課文的核心價值更深植內心,同時也更能縮短他們理解課文的時間。甚至利用四層次會談這樣的討論方式,也適合各類文體,甚至各個年齡層。

再者,利用課文做生命價值的探討,在班級經營的實用性也很高。15日當天帶領老師的會談時發現,許多老師在實施分組教學、合作學習時,常常會碰到「高學習成就的學生會排斥低學習成就學生」的情況。於是我問了老師們一個問題:「在班級經營上如何營造合作的氣氛?」以教學示範裡第一帖故事「心中的花園」為例,如果能讓孩子討論到知識的“分享”、體認到幫助別人對別人生命的影響力、成為別人一生中的貴人,要營造一個互相支持的班級氣氛是不難的。同樣的,老師認為班級最近有什麼狀況一直困擾著你,也可以找一篇適合的文章或材料來討論,你會發現,經由討論大家更能了解彼此的想法,也更能凝聚班級的向心力了。

也許剛開始你會感覺發言並不踴躍,那是因為他們還不習慣這樣討論的方式。如果能夠在對材料的熟悉度﹝第一、第二層次﹞上多設計幾個問題,相信團體慢慢會給予回應。除此之外你也可以用邀約的態度來邀請大家發言,同時領導者必須注意要對每一個回應給予正面的肯定。這正面的肯定可能是眼神、手勢、言語甚至重複答案,只要您能給予支持,讓發言者更有信心,這就是最好的討論情境了。

討論也許費時,但就算時間不充裕如果能利用四層次會談的方法、技巧,也能讓孩子找到自我的價值並肯定自己。心理學家說:「三分鐘也可以救一個人」。也許你的提問不一定馬上有答案,但這個問題也許能成為他日後思考的一個方向,就像播下去的一顆種子,等待因緣成熟發芽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