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四層次會談的教學演示

由於研習的老師希望能夠觀察我在課堂上如何帶領四層次會談,於是在1120日我利用國語文領域的課文做一場示範。這篇課文是康軒版六年級上學期第十課的「沉思三帖」,一課裡面有三個發人深省的小故事,藉由對這三帖故事的沉思來引導孩子體認到“思考”的重要。

[@more@]

四層次會談的教學演示﹝上﹞

﹝一﹞討論材料:

心中的花園

有一位住在市郊的盲人,他在院子裡闢了一個小花園。一有空閒,他就在花園裡細心的除草、施肥,輕輕的跟花兒說話,花兒似乎知道他的好意,開得好繽紛燦爛。

這天,一個朋友來看他,被花園裡的花吸引住了。

「花開了,你知道嗎?開了好多呵!」朋友急著把花開的消息告訴他。

「知道啊!我一朵一朵撫摸過它們,也聞到了花香,有的濃郁,有的散發出淡淡的清香。」

「哇!滿園春色,真美!」朋友由衷的說。

「謝謝你的讚賞。」他說。

左鄰右舍、路過的人、來訪的朋友……都喜歡他的花園,他們看見園裡的花,也都發出相同的讚嘆。

盲人種下這些花,想讓世界更美麗。他想,自己看不到沒關係,只要周遭的人看了喜歡,看了高興,他就心滿意足了。他深深覺得:美,並不在我們的眼睛看到什麼,而是在我們心中感受到什麼。想到這哩,盲人開心的笑了,他看見自己心中的的花園,開滿了燦爛的花朵。

﹝二﹞意識會談四層次問題設計單

對象:六年孝班學生29 日期:95.11.20 預定討論時間:20

地點:六孝 主題:心中的花園 制表者:Any

理知目的:

體驗目的:

開場

Q1

Q2

Q3

Q4

結語

文章不應只是學習知識而已,本課這三篇文章在告訴我們在文章裡面也有許多生命的珍珠。

﹝朗讀課文﹞

1.剛才的故事裡面,你記得有誰?

2.這位盲人住在哪裡?

3.他把他的院子規劃成為什麼?並為它做了什麼事?

4.他的花園如何回報他?盲人知道嗎?他怎麼知道的?

5. 他看不見,他為什麼要種這片花園?

1.朋友為什麼急著告訴他花園的花開了?

2.盲人開心的笑了,你認為原因有哪些?﹝分享、奉獻﹞

3.你覺得這篇文章最精采的地方在哪裡?

1.有沒有遇過盲人的經驗?

2.和朋友分享過什麼東西?﹝有形的?無形的﹞

3.有沒有曾經因為分享而有的好經驗?是什麼?

﹝分享知識、分享榮耀、分享財富……

1.如何成為別人生命中的觀世音菩薩?生命中的貴人?

只要你願意實際行動,你也可以跟盲人一樣,藉由無私的奉獻,看見了自己心中的花園。

時間2

3

3

5

5

2

﹝三﹞實施後的檢討

也許是教學示範之前跟學生說:「很多老師都覺得你們在各方面表現很優秀,他們想來看看你們上課!」的鼓勵,也或許是教室內有觀察者讓學生行為特別謹慎,這次的教學學生反應熱烈,專心度幾乎達100%,和老師的默契也佳,會談的氣氛是積極參與而踴躍的。

但在問題的設計上,討論「盲人的不便、以及盲人當我們同學可能會有的問題」等佔用太多時間,使得本文有關「分享」的核心價值討論不夠。第三層次「和朋友分享過什麼?」「什麼東可以分享?」沒有深入探討,使得「分享經驗」的內容侷限了。由於時間控制不佳以及當天作業的需要,只讓他們練習找到本課的主旨,並沒有討論到第四層次是比較可惜的,補救方式是將會在隔日的課堂上延續這個話題再深入討論。

四層次會談的教學演示﹝下﹞

﹝一﹞討論材料:

少年與海鷗

每天早晨,少年都要到海邊散步。海鷗跟他熟了,見他前來,不但毫不畏懼,還大膽的停在他的頭上或肩上。他經常把捕獲的小魚,帶來給海鷗吃,彼此彷彿是認識多年的朋友。

少年的家境拮据,父母很少給他零錢花用。有一天,他聽說街上有人收購海鷗,一隻一百元呢!對他來說,捉海鷗是易如反掌的事,這麼好的價錢,讓少年不禁動了貪念。

第二天早晨,吃過飯,他便踏著興奮的步伐走向海邊,幾隻海鷗飛近又飛遠,他把小魚朝空中撒去,海鷗好像沒看見似的。他高舉手臂,不停的揮動,海鷗卻只在高高的天空盤旋,沒有一隻肯飛下來。

「奇怪,海鷗竟然知道我要捉牠們?是不是我有了不好的念頭,使自己的行為和平常不一樣,而洩漏了心中的秘密呢?」他在沙灘上思索著。

﹝二﹞意識會談四層次問題設計單

對象:六年孝班學生29 日期:95.11.20 預定討論時間:20

地點:六孝 主題:少年與海鷗 制表者:Any

理知目的:

體驗目的:

開場

Q1

Q2

Q3

Q4

結語

接著我們來看看下一篇故事。

﹝朗讀課文﹞

1.剛才的故事裡面,你記得有誰?

2.故事發生在哪些場景?

3.少年和海鷗原本的關係為何?

4.少年跟海鷗的關係產生了什麼變化?

5.產生變化的原因如何?

6.少年做了什麼推論?

1.你覺得少年的推論正不正確?

2. 你認為“平常的行為”可能是如何?“想抓海鷗的行為”可能是如何?

3.少年抓海鷗的目的是什麼? ﹝私慾、貪心﹞

4.少年這樣的做法對嗎?為什麼?

1.你認為動物能不能感受到我們的心情?

2.現實生活中有沒有獵殺動物來販賣的例子?

3.把想法擴大來看,什麼可以貪?﹝錢?時間?一己之便?享樂?﹞

4.有沒有貪的經驗?能否分享?

1.日後當貪念一起,你要怎麼告訴自己?

﹝比較一下第一帖的盲人和第二帖的少年,有什麼不同?﹞

貪心像漁網,人類卻常以此來滿足自己的私慾,自己的良知卻如海水流至殆盡。

只要貪念一起,是非道德便會被矇蔽,心靈也不再自由。

時間2

3

3

6

4

2

﹝三﹞實施後的檢討

第二個故事問題設計方向是較流暢的。最後更提問「比較這兩個故事的主角不同的態度」,更能釐清“分享”與“私心”的差異。

在問到「貪的經驗」時小朋友比較難回應,可能是由於時間不夠以及教室有觀察者,大家比較不好意思說到這比較私密的問題。於是我準備了自己的經驗來引發討論。至於「有什麼可以貪?」這個問題也沒清楚釐清,使討論範圍侷限了。由於時間不夠,致使第四層次來不及問,明天會接續此話題繼續討論。

我發現把這兩個不同主題的故事放在一節課裡面討論是有點匆促的,一個主題還是需要30分鐘以上的激盪,深度會比較夠。較好的實施方式是一節課討論一個主題便可,以這課為例,也許把這兩個小故事合併討論,也是未來可以嘗試的帶領方式。。

還有,雖然班級反應熱烈,但偶有重疊發言的情況。在這方面也要跟學生建立默契,在簡易的問題上可以直接回答,但需要多一些陳述時則需要舉手發言,並注意聆聽的態度。

老師到教室觀察四層次的帶領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