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一個教師的職業,我覺得讓孩子能夠清楚明白的了解你在說什麼是很重要的。也許是低年級教久了,我習慣將許多難記的觀念、語彙用簡單易懂的舉例方式再轉譯一次。
例如之前數學教到「1公升=10分公升=100毫公升」。小朋友在化聚的過程常常會被搞的七暈八素。於是我假設如果「公升」是“角頭老大”﹝像蚊哥﹞,「分公升」就是“老大”﹝大仔﹞,「毫公升」就是小囉囉﹝卒仔﹞。
[@more@]
於是一個角頭老大通常會有10個老大﹝每次開會只要這10個幹部老大出席就可以﹞;而每一個老大會管100個卒仔。也就是說每個角頭老大都會有1000個卒仔,於是我們才可以看到蚊哥出殯的盛大場面。
在做個別的補救教學時,我也只要提出:一個老大管幾個卒仔?他們就能馬上會意過來。因為分公升毫公升對他們來說都是一樣陌生的語言,但是老大與卒仔在他們的既成觀念中已經是非常確定的位值大小。
再者,國語科教到絕句就是“四句的詩”,這個連我高中的時候就有點混亂,如果還加上律詩、五言、七言,一共有幾個字還真的要想一下。後來我就說:「因為中國人對“四”很感冒,所以不會稱做“四句詩”,而用“絕”這個也有死亡意味的字來代替“四”的諧音。」
我在想我瞎掰的聯想法,會不會就是之前古人之所以將四句詩稱做“絕句”的用意。﹝搞不好呢,﹞
今天上補校外籍“新住民”的課,剛好也是補充到「權利」、「義務」。我解釋了半天他們也是一臉茫然的樣子,我靈光一閃,拿出了信用卡,我說:「你們看,這是信用卡。我有使用這張卡的“權利”;但我也要做“付錢”的這個義務。」語畢他們紛紛點頭表示理解。我在黑板上寫下:享受權利、盡義務,以釐清觀念。
所以你說,老師的舉例說明、臨機應變的能力是不是很重要呢?改天我頭腦困頓的時候也將是我退休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