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在慧燈中學舉辦了一場由洪蘭教授主講的「閱讀的神經機制」。
洪蘭教授是國內研究神經科學有名的學者,丈夫為前教育部長曾志朗教授。我在大學的時候就上過洪老師上的課﹝認知心理學﹞,記得有一次洪教授利用腦神經科學解釋「夢遊」的原因,及一些我們常有的“睡眠的迷思”,真的是引人入勝。
[@more@]
近來洪蘭教授也寫了很多親職教育的書,像「讓孩子的大腦動起來」、「歡樂學習理所當然」都是從腦神經去討論腦力開發等迷思。複雜的腦神經理論經由洪蘭教授的舉例說明變的十分淺顯易懂,近年她尤其致力於推展“閱讀”。
當天他也利用了許多腦部掃描圖,解釋閱讀對於我們大腦的“神經元聯結”是如何重要!還有提到憂鬱症與精神分裂症的腦部掃描圖,解釋其行為。
不過沒帶筆記紙,數位相機也沒電,只好隨手將幾個重點記在信封上。
1.寫功課不能看電視。 ﹝因為腦中處理影像與記憶的區塊是一樣的,會互相干擾﹞
2.沒有所謂“我們人類的大腦其實只開發了10%”的話。我們的大腦是隨時在用的,並且會隨時調整改變。﹝例如你的手斷了,負責手區塊的大腦會被腳拿去用﹞所以,人生是一場「馬拉松」,無論你的學習起點在哪裡,都沒關係。
3.針對現在憂鬱症的年齡層越來越小,她說「孩子的生命也要有意義」,放對了地方,你的孩子就是天才。﹝單然還有舉她朋友的自閉症兒故事,對於排序的堅持焦慮,如何成為一個傑出的圖書館員﹞
4.放大長處,也會把短處帶上來。﹝拔野草也要種花﹞這個我省思很久,現在學校的教育通常只是做拔野草的功夫,不可做這、不可做那,規規矩矩。學生的特色呢?
5.閱讀可以防止阿滋海默。這…不是講給我聽的嗎?﹝那我每天認真的閱讀部落格的文章算不算?嘻嘻!﹞
所謂阿滋海默並不是單純的指“失憶”,而是「認知功能的缺失」。例如把冰箱當馬桶。所以我好像可以為我的健忘症安安心了 !
6.創造力和閱讀是同樣的神經機制。所以越讀越有創造力喔!
無可否認,未來的新世代賣的是創意。而如何用“不同的角度看事情”,才能引發新點子。
結束前他還鼓勵了一下當場在座的慧燈學生,「教育是脫離貧窮唯一的方式」。﹝ㄝ…….這個這個……..他們是慧燈的學生耶!呵呵……﹞
7.不要用閱讀心得抹煞掉了孩子看書的樂趣。可以用“改變故事的結局”這樣的方式去啟發孩子的創意。其實這我很贊同說,有時為了寫閱讀心得,閱讀將變成一個無聊的功課呢。
洪蘭教授介紹書目:
「人人有怪癖」。
天下雜誌本期的“家庭教育”特刊。
低年級「漢生小百科」。
中年級「錦繡小百科」。
高年級「小牛頓小百科」。
﹝這些百科是當初他到偏遠原住民地區購書贈送的書目,幫助當地的孩子很大,她有舉例說明﹞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