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參加由「中華民國激勵協進會」講師群所帶領的“對話式教學”,到底什麼是對話式教學?對話式教學對我們教學現場有什麼幫助與省思?
對話式教學就是運用“傾聽”的態度,“四層次問題”的引導方式,讓整個討論團體獲得深刻的生命成長經驗……
讓孩子知道:我在成長。我是獨一無二的。
[@more@]
在實施「對話式教學」時有兩個重點:1.怎樣去聽別人說話。2.如何回應別人的對話。
為了讓我們很快的進入狀況,宋慧慈老師﹝竹林國小﹞馬上安排了一個現場對談式教學演練。安排的學生是宜蘭國小四年級各班“最愛講話”的2-3個小朋友,共13位。
討論的課文是採用六上康軒版「沉思三帖」裡面的第一個故事─心中的花園。故事大綱是說一個盲人種了一片花園,鄰人被花吸引發出讚嘆,盲人的心中的花園也開滿花。
宋老師先講完故事之後提出問題討論:
1.剛才的故事裡面,你記得有誰?
2.盲人在“生活中”會遇到什麼困難?
3.如果盲人「跟我們做同學」會有什麼困難?
4.你覺得這個盲人是男生還是女生?
5.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這樣的人?
6.盲人可以做什麼工作?
7.你覺得盲人有什麼工作是不能做的?﹝有小朋友說“老師”,有小朋友說“老師可以”﹞
8.如果他要當老師,他可以做什麼老師?
9.如果有機會讓你當他的鄰居,你喜不喜歡?
10.你會為他做什麼?
11.他看不見,他為什麼要種這片花園?
實施過程約35分鐘,就在小朋友熱烈的討論下,許多觀念被澄清了。宋老師在演示時也有不說話的小朋友,不過他會用邀請的態度來鼓勵發言。當小朋友的回答簡短時,老師也會說「你多說一點」。
不過現場研習的老師也提到說事實上這樣的教學方式很耗時間,可能由於趕課的壓力,無法在實施在實際教學上。﹝是啊…….﹞不過就像王華沛教授說的,或許短時間你看不到明顯的改變,但灑下的這顆種子,會在某日的因緣際會下萌芽。
由於明年三月宜蘭縣將承辦「全國身心障礙運動會」,宋老師以及柯林國小的另兩位老師﹝柯智雯老師、韋昇老師﹞用5分鐘的「世界殘障奧運」的宣傳短片,以不同方式引導班上孩子去認識殘障運動會。
智雯老師班上就有一位坐輪椅的孩子,他設計了不同領域的課程:
語文─1.繪本導讀﹝例如我的妹妹聽不見、超級哥哥、我是白痴﹞。2.手語歌詞欣賞。3.書籍導讀﹝用腳飛翔的女孩、五體不滿足、小星星的故事、我還有一隻腳、我是謝坤山、擁抱生命的每分鐘﹞
藝術與人文─1.手語歌。2.曚眼畫圖。3.我說你畫﹝溝通﹞。
社會─1.社福機構的認識。2.家中與公共環境的無障礙空間。3.心靈的無障礙空間。4.我可以做的更好。
綜合─1.跳蚤市場。2.體驗活動﹝陪伴小天使的一天﹞校內資源班。3.電影欣賞﹝利用四層次會談﹞
健體─﹝體驗式活動﹞1.走軟墊。2.比手畫腳。3.這樣、那樣,身障孩童都不一樣。4.只有一隻手怎麼辦啊?
電影欣賞「黑暗中追夢」裡的第三段“馥華的故事”﹝多重障礙追求的作家夢﹞,這是智雯老師設計的四層次問題:
第一層次﹝認識材料﹞
1.請問發生了什麼事,讓馥華變成這樣?
2.馥華有哪些障礙?生活上遇到哪些困難?
3.馥華是怎麼跟人家溝通?
第二層次﹝感覺材料﹞
1.你覺得馥華是一個怎樣個性的人?
2.影片中,你看到了哪些?
3.你覺得是什麼給馥華這樣的勇氣?
第三層次﹝生活體驗﹞
1.生活中你是否曾遇到像馥華這樣的人?
2.如果你是他同學,你能為他做什麼?
3.你覺得自己需花多少時間才能像馥華一樣重新出發?
第四層次﹝啟發自覺﹞
1.以你現在的能力,你覺得可以為他們做什麼事?
2.如果你將來能力更多,你想為他們做什麼事?
宋老師在未讓孩子看影片之前,先讓孩子擬定「籌辦殘障運動會計畫」﹝如果是你,如何籌辦這次的運動會?﹞。看完討論完後,並請小朋友針對「黑暗中追夢」影片的三個主角“寫一封信給他們”。
韋昇老師除了播放「黑暗中追夢」影片之外,還找了社會真情講義「永不妥協的泳者」影片﹝阮錦源﹞與孩子討論。
﹝11月25日下午1點30分,特教中心邀請了黑暗中追夢的3個主角到宜蘭,接受訪問。﹞
其實對話是教學就是“內容深究”,只是以由淺入深的“有序性”發問,讓團體討論達到一個共識,並啟發生命的價值。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