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Goodlad(古德拉)的五種課程層面

主題:Goodlad的五種課程層面

 

(I)理想課程            社會層次                   設計原則為中心

———————-

(F)正式課程           機構層次                   學校中心

———————-

(P)知覺課程          教學層次                    教師理解為中心

———————-

(O)運作課程                                            執行調適為中心(學生、老師、環境皆為變因)

———————-

(E)經驗課程         個人(經驗)層次            學生感知為中心

———————-

review:

 

克萊恩和古德拉(Klein & Goodlad,1979)研究了十八個國家的課程後,發現課程決策可區分為五種層次,分別是理想的、正式的、知覺的、運作的、經驗的課程五種。

一、理想課程(ideal curriculum)

指完全根據課程理論而設計的課程,此種課程完全符合教育的理想通常是政 府或社會上的一些團體,依其價值判斷所發展及建議的課程。

二、正式課程(formal curriculum)

指經教育行政機關考慮教育資源及現實需要而推行的課程。

三、知覺課程(perceived curriculum)

指學校教育的知覺與認定的課程。在課程實施前,教師對正式課程的知覺與理解。

四、運作課程(operational curriculum)

指教師在教學情境中所執行的課程,教學涉及與學生互動及環境之配合,因此教師真正教學中運作的才稱為教師運作課程。

五、經驗課程(experiential curriculum)

指個別學生透過學習而獲得經驗的課程。即教師運作的課程為學生所感受與經驗到的課程。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7041112216

古德拉(J. Goodlad)為了釐清課程決定的各層次關係和說明課程概念體系,曾區分了五種課程:理想課程、正式課程、知覺課程、運作課程經驗課程

 

經驗課程(活動課程)有兩種定義,其一是指課程組織的型態之一 ,也稱「活動課程」;其二是指學生實際所學習的課程經驗 就課程組織型態的經驗課程而言,一八九七年杜威(J. Dewey)於芝加哥大學創立實驗學校,採用「活動方案」,是活動課程設計的開始。由於活動課程以學生為中心,視經驗為認知的主要資源,故又稱「經驗課程」。學生為中心的經驗課程知識為中心的學科課程社會為中心的核心課程,共同成為課程組織型態中三大主要的課程取向。「經驗課程」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認為教育是連續的心智成長過程,教育的目的即在協助兒童成為具有社會創意的個體。教學固然需要事前的準備與計畫,但非嚴密的計畫。教材的內容應由學生在學習情境中合作選擇並組織,教學活動是師生互動的結果。

 

就學生實際學習的經驗課程而言,美國課程學者古德拉(John I. Goodlad)於一九七九年在其〔課程探究〕(Curriculum Inquiry)一書中,將課程的探究分成歷程領域(the process domains)和實質領域(the substantive domains),前者研究課程發展的決策過程,包含社會、機構、教學與個人層次;後者研究課程發展的實質成果,包含理想課程、正式課程、知覺課程、運作課程和經驗課程。 「理想課程」係指學者專家或有關機構依照課程設計的理念與原則所規劃的課程;「正式課程」是教育行政主管當局規劃、認定或所接納採用的課程,通常以書面文件的型態出現;「知覺課程」則是教師、家長或其他人對正式課程的詮釋與認定;「運作課程」則為教師真正施教傳授給學生的學習內容;最後學生在這運作課程中所實際經驗學習到的,即謂「經驗課程」經驗課程可能和理想課程、正式課程、知覺課程或運作課程成果一致,也可能有顯著差異。

阿摩線上測驗: http://www.yamol.tw/note_book.php?bsid=546#ixzz5BWknjjyA

課程的類型

學校課程結構分(陳嘉陽,2005,中冊p19):
1.
正式與非正式課程(合稱外顯課程)
1)正式課程(formal curriculum):課室活動及學校中實際發生的課程,如把科目、日課表、大綱等預定的計畫,即把課程視為正式課程。俗稱正課。
2)非正式課程(informal curriculum):正課以外學校所安排、指導下,學生自願參與的活動,如超會、運動會、講演、學藝競賽、電影欣賞、旅遊等。以學生活動為主,學校自主性大。
2.
潛在課程hidden curriculum
在教室日程生活中的學習經驗,最早由賈克森(P. W. Jackson, 1968)提出。在學習當中,學生不知道受到影響危險在課程。
3.
空無(懸缺)課程null curriculum
艾斯納(E.w. Eisner, 1979)首度提出懸缺課程。空無課程是指學校課程中所缺乏,
該有而未有,應教而未教的部分
4.
空白課程
就課時的安排而言,各學科所安排的節數以外,空出一部份不安排任何活動的時間。以目前九年一貫課程科要為例,空白課程即為20的彈性時間。
彈性課程時間安排:
12年級:2?4
3456年級:3?6
78年級:4?6
9年級:3?5

課程決策與實施程度分(陳嘉陽,2005,中冊p28):
1.
理想課程ideal or ideological curriculum
完全依據課程理論而設計的課程,完全符合教育的理想。通常是由政府、基金會、教師或特定利益團體成立委員會,探討課程問題,依其價值判斷所發展及建議的課程。
2.
正式課程formal curriculum
教育行政機關考慮教育資源及現實需要而推行的課程。如課程目標、科目表、教科用書。
3.
知覺課程perceived curriculum
存在於個人心中的課程,即在課程實施前,學校教師對於正式課程加以理解、解釋後所認定的課程。
4.
運作課程operational curriculum
指教師在班級教學時實際執行的課程。
同樣一套劇本(正式課程),不同的演員(教師)來詮釋(知覺課程),應有不同的表現(運作課程)。
5.
經驗課程experiential curriculum
只個別學生透過學習而獲得經驗的課程,及學生在運作課程中實際學習到的一切,又可稱為實現的課程。
總整理:
1.理想課程是由基金會、政府或利益團體等成立委員會發展出來的。
2.正式課程是由州和地方教育董事會同意,藉選擇或命令的方式,由學校或教師採用之。
3.知覺課程是教師心靈對正式課程的體會。
4.運作課程是教師和學校實際發生的課程。
5.經驗課程是學生所經驗到的運作課程。

教材的組織方式分(陳嘉陽,2005,中冊p35):依組織分類課程補充整理
1.
分科課程separate-subject curriculum
又稱科目課程或學科課程,是以科目為單位的傳統課程類型。如國中小的國文、英語、歷史、地理、數學等科目。
2.
相關課程correlated curriculum
仍然採用分科的形式,不過使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科目,透過各科的聯絡教學,以增進科目間橫的聯繫及內容的整合,期使學生的學習經驗較為完整。如歷史、地理、公民之間相關的教材,設法在同一時段使之密切聯繫。相關課程只是讓各科知識取得相關,但並未就各科知識內容進行統整,各科之間原有的界線仍舊存在,原學科仍具有主體性。
3.
合科課程fused curriculum
又稱融合課程,係以科技整合的觀點,把有關係的科目合併起來,將教材加以重新組織排列成為一個新的科目,原有科目的獨立主體性消失。如公民、歷史即地理合為「社會科」;化學、物理、生物及第科合為「自然科」;公民、法律及經濟合為「社會科學概論」。
4.
廣域課程broad-field curriculum
又稱廣博課程,將有關知識或材料統合組織,分為幾個大類進行學習,不細分科目,以擴大知識領域。如歷史、地理、公民、社會學、經濟學合為社會學科;讀書、寫字、說話、文法及文學歸併為語文學科。如九年一貫七大學習領域。
5.
核心課程core curriculum
在若干科目中,選擇某個重要的學科或合併若干學科內容為一個廣泛的領域,以之作為核心,其他學科的教材力求與此中心學科配合。通常核心課程係以社會(科)為核心,課程編制以社會問題、社會需要及社會功能為主,課程由師生共同設計,期使學生獲得完整的生活經驗。
如以忠孝國小為例:
1)大單元:我們的學校
2)小單元:我踏進了忠孝國小大門
3)社會科:學校的歷史、人士、交通、地理環境。
4)英語科:學校教室內常見事務的名稱及會話。
5)數學科:丈量學校環境面積與計算註冊費用。
核心課程的理念源自精粹主義的理論思想
永恆主義提倡者艾德勒(Adler, 1984;1985)認為一個民主的社會應為所有兒童提供相同的教育素養,因此他建議一個名為派迪亞計畫(Paideia Proposal)的課程。
6.
活動課程activity curriculum
又稱為經驗課程experience curriculum)或兒童中心課程child-centered curriculum),比廣域課程與核心課程更重視學生的直接經驗,以兒童的生活為課程內容。活動課程以學習者為中心,教師只是引導者,由兒童自己從直接經驗中去解決其切身生活問題。
7.
同位課程co-ordinated curriculum
把全日授課時間分為2部分,一部分採用相關課程,另一部分採用活動課程。通常以一日授課時間的四分之三十行相關課程,以四分之一的時間實行活動課程。

赫爾巴特

赫爾巴特

 

赫爾巴特的生平

特爾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 1776~1841)為德國著名的哲學家及教育家,受母親的影響頗深,一生中於許多大學教書,最後於Konigsberg大學教授,講授哲學及教育學,並創辦研究所,負責教師培育及教育之實驗,奠定了教育成為一門「學」科之基礎。

赫爾巴特的哲學觀

赫爾巴特受教於費希德,但未受費希德理想主義之影響,其哲學思想偏向「唯實主義」。背景是18世紀啟蒙運動,產生孔德的實證主義,從法國傳至德國,此種思想重視經驗,並以實用的價值說為主,加上科學工藝知識之發達,這也影響了赫爾巴特的哲學觀。

赫爾巴特的教育觀

赫爾巴特的教育觀,主要受到倫理學及心理學的影響以下說明之:

1.    教育目標:個人品格發展,培養社會性的道德,使之用之於社會,並涵養多方面的興趣(博雅教育),並慢慢「知你自己」,以激發學生心裡的統覺機能,形成一個「文化人」,使「知」和「意」相結合。赫爾巴特繼承康德道德哲學的「善意說」,以人的動機為考慮對象。在教育上的內涵而言,為他律(管理、陶冶)到自律。符合「倫理學」。

2.    教材安排:教師給學生的教材應該容易瞭解,且教師所提示給學生的材料或經驗,必須前後銜接,也須重視系統,連貫及活動的特性。課程安排上,也要配合多方面興趣,教學上往「專精」與「廣博」兩方面發展。符合「心理學」。

教學法

·         赫爾巴特提出四段教學法,對歐洲十九世紀後期的教學法影響甚鉅,但由與用語並非十分明確,故其門生加以改進,變成「五段教學法」並組成「赫爾巴特學派」,使赫爾巴特的思想能繼續存留下來。

四段教學法

又稱系統教學法:

·         赫爾巴特的「四段教學法」

1.    清晰(clarity):教學材料,必須極為清楚而明白,很顯著地發展在整個教學過中。

2.    聯合(association):新教材或新經驗,必須連結舊經驗。

3.    系統(system):不論新的觀念或經驗,在學生吸取的過程中,必定在學生的心靈中重新加以組織,成為一種新的系統, 或概念。

4.    方法(method):學生必須從新近習得的材料中,發展自身潛存的吸取經驗的能力。

五段教學法

·         Wilhelm Rein的五段教學法

1.    準備:教師引起動機,指出教學目標,注意學生興趣及注意對象。

2.    提示:清楚、簡潔,並以生動的方式將教材呈現給學生。

3.    比較:將新觀念與學生舊觀念建立密切與直接的關係。

4.    總括:新舊觀念融合、同化,統整成統覺團。

5.    應用:將新成立的統覺團加以應用。

結論

赫爾巴特試圖將教育與當時被大家承認的兩大「學」科倫理學與心理學相互結合,藉此加以建立教育的理論基礎,希望將教育成為一門真正的學科知識。這樣的做法,和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幹一樣,皆希望將某一學科成為受重視的學門,但兩者的方法不同,赫爾巴特試圖和現有的學科相連結;但涂爾幹企圖脫離哲學及心理學的羈絆,致力使社會學成為一們獨立的學門。

因為赫爾巴特對於教育上的貢獻,終於使教育學(pedagogy)就此建立,成為一門專業的學科。教育活動最常受人質疑的就是「專業性」的問題,但歸因於赫爾巴特,使任何的教育活動皆有理論基礎在其後加以支撐,就此肯定了教育是一種高度專業的活動,唯有透過倫理學確立教育目標;憑藉心理學瞭解學童身心發展,以安排適宜學生學習的教材,教學活動才得以順暢進行。

參考資料

  • 徐宗林(1975)。西洋教育思想史。台北:文景。
  • 林玉体(1995)。西洋教育思想史。台北:三民。

 

 

Synology NAS 新的 iSCSI Manager 管理工具

Synology在DSM 6.2後將 iSCSI 從儲存空間管理員移出,變成一個專為管理 iSCSI LUN 及目標所設計 iSCSI Manager,可以協助 IT 管理員快速監控異常事件,在 Btrfs 儲存空間上的進階 LUN 提供即時的 LUN 快照及複製功能。 iSCSI Manager 協助您輕鬆管理與監控 iSCSI 服務,可為外部伺服器提供整顆硬碟般的環境,只要將 iSCSI LUN 連結至 iSCSI Target,用戶端便可以透過 iSCSI 啟動器存取儲存空間,如同存取本機磁碟一般。

iSCSI Manager

文章大綱


1. iSCSI 和網路芳鄰的糾纏
2. 建立Synology  iSCSI Target
3. PC連線 Synology iSCSI
4. VMware ESXI 使用 Synology iSCSI Target
5. 建立VMware虛擬機器在Synology iSCSI Target上
6. Synology iSCSI LUN 快照
7. 心得與感想


iSCSI 和網路芳鄰的糾纏

SCSI 為 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 之縮寫,而是一種可同時連接多台不同類型的SCSI週邊設備的系統階層介面(如 CD-ROM、磁帶機、掃描器等) ,早期的伺服器都是SCSI的天下,自從SATA流行後,引領風騷的SCSI慢慢地敗陣下來,但當時有個技術,就是利用網路線取代排線來連接SCSI的硬碟,這樣硬碟就不一定要擺在主機內,只要有網路經過的地方都可以擺放硬碟,iSCSI(Internet 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的魅力可說是風華一時。

網路連接儲存裝置(Network Attached Storage,NAS)顧名思義也是利用網路來進行儲存的一種設備,一般電腦腦是以DAS的方式直接存取檔案系統,NAS通常是以檔案為單位的通訊協定,像是NFS(在UNIX系統上很常見)或是SMB(常用於Windows系統),NAS實質上近似一台檔案伺服器,可提供網路上的多台伺服器與多個使用者存取檔案,最簡單的說就是然後透過網路芳鄰的方式分享,相信大部分的人都很清楚其運作模式。

 

至於以區塊為單位的通訊協定的就較陌生(如SAN),區塊式儲存系統有著高效率、容量大與擴充容易的優點,但缺點就是昂貴複雜與不易維護,不過近幾年的發展,兼有檔案式與區塊式儲存系統越來越受到歡迎,應該是未來趨勢。不過大企業都採用快速的光纖來配置,但建置的高成本不是一般中小企業所能負荷,因此採用比較便宜的方iSCSI的確是首選。

 

NAS就是利用本身上的儲存槽建立一個空間,透過網路芳鄰的方式(SAMBA、NFS ),即可連線成網路碟機來使用,就是把NAS上的空間當成桌機上的一個磁碟對應,只是這個磁碟不是一般的DAS直連式儲存連接方式(Direct Attached Storage),而是利用網路來存取。既然如此,為何又要提供iSCSI呢?因為使用區塊為單位的通訊協定不只給你空間,而是給你整顆硬碟般的環境,讓你可以格式化與安裝系統,尤其有使用Vmware虛擬伺服器的人都知道它的好處。

 

建立Synology  iSCSI Target

在DSM 6.1前,iSCSI 的服務是附屬在儲存空間管理員上,到了DSM 6.2 移出變成一個獨立的 iSCSI Manager ,打造的全新管理介面外,也全面提升 iSCSI 的管理與監控體驗,進階 LUN 將循序寫入效能提升高達 46%,帶來更好的儲存效率,具備閃電般的秒級快照、還原和複製技術,且透過 VAAI / ODX 的整合加速虛擬機器 (VM) 的整體效能。

 

iSCSI Manager 的「系統總覽」頁面上提供儀表板的方式呈現資訊,協助您快速監控 iSCSI 服務中的Target、LUN與事件等資訊。左邊的功能服務選項也將快照直接納進來。

 

什麼是Target?就是指被連的iSCSI裝置或目標,而連接儲存裝置之程式將統稱為啟動器(initiator),一般啟動器就是指前端的PC, 先來建立一個Target,流程如下圖,輸入自己想要的 iSCSI Target 的名稱,IQN則使用預設帶出的值就可以,假如你不想讓別人輕易連結,啟用CHAP來使用名稱與密碼確認是保險的措施,預設值是不勾選,先不理會,之後再設定也不遲。

Target可說是一個裝置目標,主要是讓前端可以去搜尋連結,而 LUN 一個空間的邏輯參照,LUN可以包括磁碟、磁碟的磁區、整個磁碟陣列,在Synology DSM 6.2上﹐你可以想像LUN就是去儲存空間配置一塊邏輯的磁碟空間,因此一個可被搜索的Target建立後,緊接會隨著連結iSCSI LUN,有新增一個iSCSI LUN、連結以存在的iSCSI LUN或無(稍後連結)。

 

筆者選擇新增iSCSI LUN後出現如下圖,DSM系統支援以下進階與標準 LUN 類,DSM 6.2針對Btrfs檔案系統的儲存空間提供進階的服務,如提供儲存加速指令集,包括 Microsoft Windows ODX、VMware VAAI 整合、LUN 快照和 LUN 複製功能,以及 Thin Provisioning,比採用ext4檔案系統的儲存空間更強,所以筆者都會建議使用Btrfs來建立儲存空間。

 

一樣在名稱上輸入異自己想方便辨識的LUN名稱,而位置就是選擇NAS上的儲存空間,由於筆者的儲存空間使用Btrfs,所以在儲存加速指令集是啟動的,Thin Provisioning選項可讓 iSCSI Target 儲存容量動態化並可依需求進行分配,簡單說就是下圖筆者指定配置300G空間,假如僅使用100MB,有 Thin Provisioning 就是使用 100MB 的空間,也就是動態配置最小可用空間,假如沒有 Thin Provisioning 功能,那一開始配置就直接佔用了 300GB 的空間。

 

最後出現Target與LUN連結的設定清單,檢視後無誤即可按下〔套用〕。

 

套用成功後,來看看自動連結建立的iSCSI LUN內容(紅色框),在藍色框內看到使用Btrfs的儲存空間的進階模式。

 

在Target內容服務狀態已就緒與所連結的iSCSI LUN。

 

DSM系統支援建立多個 Target 來連結 LUN,還記得剛剛建立Target會自動啟動建立連結iSCSI LUN嗎?那是因為在新增一個iSCSI LUN、連結以存在的iSCSI LUN或無(稍後連結)中選擇新增一個iSCSI LUN,如果你選擇「無(稍後連結)」,那就可以指定多個Target連結一個LUN。

 

雖然一個iSCSI Target可以連結一個至多個LUN,同樣一個iSCSI LUN也可以連結多個iSCSI Target。

 

當您移除 LUN 時,所有 LUN 上的資料都將被刪除,此時 LUN 和 Target 的連結也會遺失。

iSCSI LUN的複製也容易,選擇一個LUN後按下〔複製〕即可。

 

就這樣輕鬆地將LUN-1複製成LUN-4囉!

PC連線 Synology iSCSI

目前中小企業或每個家庭,擁有一台NAS並不是一件奢望的事情,想想目前SSD日漸便宜,隨然容量不大但速度比傳統硬碟快太多了,然而SSD有其先天的寫入壽命詬病,不適合資料保存用,不過是系統開機碟的最佳主角,因此將資料直接通過iSCSI服務放在NAS是另類的虛擬碟方案。

在 iSCSI運用中,常常會涉及到iSCSI Targer、iSCSI LUN與iSCSI initiator三個專有名詞,前兩個已經描述過了,iSCSI initiator就是前端要連結的啟動器,下圖中是使用Synology DS3018xs NAS來說明,你可以很清楚看到之間的關聯,雖然一個iSCSI Target可以連結多個LUN,同樣一個LUN也可以關聯多個Target,不過請不要將多個iSCSI啟動器連結至相同的Target,試想一下,使用區塊為單位的通訊協定的iSCSI不只給你空間,而是給你整顆硬碟般的環境,要是就這樣格式化這個虛擬磁碟會怎樣呢?

 

目前Windows 7 和 Windows 8 / 10 都有內建 iSCSI 的連線啟動器服務,筆者以Windows 10為實例說明如下。假如你升級Windows 10 Creators Update後,發現控制台不易找到,可以看筆者的「控制台不見了該怎麼找出來」這篇文章。進入「控制台」→「系統及安全」上找到「系統管理工具」。

 

在系統管理工具上已經看到有一個「iSCSI啟動器」,點選來開啟。

 

iSCSI主要在IP網絡上執行SCSI指令,供數據在網絡上進行傳輸,所以開啟後在【目標】分頁畫面上輸入你有設定Target的NAS IP位址,並按下〔快速連線〕。

 

此時馬上抓到NAS上所有的Target,列出的名稱就是NAS上的IQN,雖然IQN勒勒長文字,仔細看會找到當時建立Target建立時的名稱,確定想要連結的Target後按下〔連線〕。

 

由於筆者並沒有啟動CHAP的密碼認證,所以看到選擇的IQN狀態已呈現「已經連線」表示成功。如果沒有要檢查一下你的系統中,iSCSI 的服務名稱是否沒有啟動。

進入PC端的磁碟管理工具,馬上套出一個初始化磁碟的訊息,接動作如同一新顆硬碟建立MBR分割與格式化,就不再贅述。。

 

看到這顆虛擬硬碟就是Target對應的LUN的空間,果然是筆者建立的300G空間,只要格式化硬碟後就可以使用 iSCSI 的空間

 

不管是網路芳鄰掛載應NAS硬碟,或是使用iSCSI的區塊單位的傳輸協定,其性能都是完全取決於網絡的速度,目前基本的網路配置都是1Gbps的乙太網路,理論上有125MB/s速度。格式化後筆者使用CrystalDiskMak來測試一下速度循序的讀寫速度來到110.9 / 107.8 ( MB/s),個人覺得相當不錯,當然若有10GbE 網路介面卡更是如虎添翼,問題是速度影響的因素也很多,如線材、網路集線器、兩端設備的網路卡與硬碟的速度都是要對應的,想要10GbE 的環境所費不貲啊!其實另類的Link Aggregation合併頻寬是個便宜的方案喔!

 

挨踢路人甲也列出同台機器上使用OCZ TRION 480GB TLC SSD固態硬碟的測試速度供參考。其實一個良好的網絡環境中,iSCSI虛擬磁碟的性能足以滿足日常需求,除非你有特別的速度需求,不然可以當作一個本地硬碟沒問題。

 

VMware ESXI 使用 Synology iSCSI Target

虛擬化技術領域中,目前較多人使用微軟Hyper-V或是VMWare,目前四核心或六核心的機器價位也相當親民,VMware ESXi 可說是目前市面上簡單快速且免費的虛擬化方案之一,只要一部電腦就可運行多台虛擬機,也就是執行多個作業系統。挨踢路人甲已使用VMware ESXi 也有一陣子,之前從ESXi 3.5 至 ESXi 4.1 一路到ESXi 6.0走來算相當順利,為了測試連結Synology iSCSI Target,使用VMware WorkStation架設VMware ESXi  6.5,之後再連接到Synology DS3018xs上的iSCSI Target。

 

接下來利用VMware viclient工具連到VMware ESXI 6.5虛擬主機上,在【組態】頁面上選擇儲存裝置介面卡,並新增軟體的iSCSI介面,如下流程圖。

 

在新增的SCSI SWare Adapter 下的裝置按滑鼠右鍵,並選擇「內容」。

 

首先確定啟動器的內容是否啟動。

 

確定有啟動再到【動態探索】頁面上按下〔新增〕,輸入Synology NAS的IP位址按下〔確定〕,假如Synology  Target有設CHAP帳號與密碼認證,記得要設定。

 

此時會詢問你是否要掃描主機匯流排介面卡,點選〔是〕來繼續。

 

重新掃描後來看看連上的iSCSI LUN的資訊,下方會掃描Synology NAS上可用的Target,有看到硬體加速的支援嗎?

 

接著到儲存區來新增剛剛連結的Target儲存區。

 

出現建立儲存區的精靈畫面步驟,首先是儲存區類型,直接點選〔下一步〕來繼續。

<ins class="adsbygoogle"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border: 0px; font-style: inherit; font-variant: inherit; font-weight: inherit; font-stretch: inherit; font-size: inherit; line-height: inherit; font-family: inherit; vertical-align: baseline; background: #fff486; display: inline-block;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data-ad-client="ca-pub-1178754458536026" data

CIPP評鑑模式

CIPP評鑑模式是由史塔佛賓(Dr.Daniel Stufflebeam)所建構,史塔佛賓致力於領導評鑑學門理論的建構過程逾40年,他與其學生所定義、思辨及實踐重要的評鑑理論與方法論,包括:評鑑、後設評鑑、評鑑專業標準等,其傑出學術貢獻亦豐富方案評鑑、人員評鑑、後設評鑑等理論的內涵。

 

一、CIPP模式可分為四大部分:

 

(一)背景評鑑(context evaluation)

 

(二)輸入評鑑(input evaluation)

 

(三)過程評鑑(process evaluation)

 

(四)成果評鑑(product evaluation)

 

取前述四種評鑑英文字首,即成CIPP四字。

 

二、背景評鑑(context evaluation)

 

背景評鑑的基本取向在於確認某研究對象的長處及缺點,並提供改進的方向;同時也用在審查各種現有目標及重點是否符合所欲服務對象的需求。背景評鑑的方法包括對研究對象作各種測量,並加以分析,而其目的即在審視所欲評鑑者的地位與環境。

 

三、輸入評鑑(input evaluation)

 

輸入評鑑的主要取向在於為一項變革方案指示行動方針,其方式是尋求各種可能的途徑,並嚴加考察。輸入評鑑的全部用意即在幫助委託人在其需求及環境的前提下,考慮各種可能的方案策略,並發展一種適用的計畫。其主要目的即在審度需投入的人力、物力、與財力是否能夠配合。

 

三、過程評鑑(process evaluation)

 

過程評鑑基本上是對一個實施中的計畫作連續不斷的查核,其目的之一是在對管理人員及執行人員提供回饋,以了解方案的進度如何,是否依原訂計畫實施,以及是否有效地利用可用的資源。過程評鑑的主要目的在經由一種品質保證的過程,幫助工作人員執行他們的方案;而其主要的功用在獲取回饋,以便幫助工作人員依原計畫執行。如果原計畫有所缺陷,則幫助修正該計畫。過程評鑑的紀錄也是評鑑績效的有用資料,同時此種評鑑在解釋成果評鑑所得的資訊時頗為重要,因為在考慮一個方案為何得出某些結果時,應先了解在執行方案時,真正實施的內容究竟如何。

 

四、成果評鑑(product evaluation)

 

成果評鑑的目的是在測量、解釋、以及判斷一個方案的成就。對於成就的回饋,不論在方案執行的過程之中,抑或結束之時,可謂均相當重要,而成果評鑑往往更應擴及於長程效果的評估。成果評鑑的一項主要目標,是在確定方案符合需求的程度,並廣泛地檢視方案的效果,包括預期的與非預期的,以及正面的與負面的效果。成果評鑑的基本功用在於確定一項特定的方案是否值得繼續實施,或重複實施,或擴展到其他的場所。

 

結語

 

學校教育評鑑工作能否順利實施,與評鑑指標是否明確建立有關,良好的指標設計是學校評鑑的最佳保證。所謂指標(indicator)是指對某項表現的預期結果的描述。教育指標是一種關於教育基本架構,單獨的或整合性的統計量。

 

●本文彙整自網路資料。

機房管理秘笈(實體環境篇)

全文引自:http://blog.xuite.net/onstage/wretch1/96422824-%E6%A9%9F%E6%88%BF%E7%AE%A1%E7%90%86%E7%A7%98%E7%AC%88

機房管理-實體環境之四大重點:

1.   人員進出管理:舉凡所有非設備類的管理,均可稱為人員的管理,範圍包含人員權限掌控、人員進出管理等。

2.   設備進出管理:所有資訊設備的進出、上下架,包含網路設備、伺服器、儲存設備等。

3.   電力空調管理:機房設備除了資訊設備外,電力與空調是支持所有設備24小時不間斷運作之重要項目。其管理重點包含冷氣空調系統、電力盤面設施、不斷電系統等。

4.   環境管理:環境中溫濕度的管控、機房的清潔、線路明確標示與整齊與否等等的細節。

接下來,文中將分項討論各個重要項目的管理方法。

人員進出管理

在現代化的機房,管理最好的境界是能夠做到無人化機房管理。但在實際上,仍因預算或人員使用習慣的問題,造成理想與現實間的落差。而筆者服務的單位,在主管的強力支持下,推行資安制度,在人員進出的掌控上,均能落實有效的控管。

人員進出的管理大致可分為三類:

(1). 設備負責人進出:在平時,本中心機房的門禁,均有電腦門禁系統管制,沒有權限的人員,是無法開啟機房大門進入機房的;但在非不得已的情況下,設備負責人需要進入機房設定機器的時候,本單位允許設備負責人持本中心認可之卡片,刷卡後自由進出機房,但是仍然需要填寫機房人員進出登記表,留下記錄備查。

(2). 廠商進出:施工廠商的進出,均得事先填寫保密切結書,並由機房管理員陪同進入,且在機房入口處填寫機房人員進出登記表。在施工過程中,如有需要協助,當立即處理,並注意機房安全。

(3). 參訪人員進出:若有貴賓參訪,需得到主管同意,並同時填寫保密切結,再行登記資料後,由主管或業務負責人偕同機房管理員帶領貴賓進入機房參觀,並遵守保密切結事項,不得拍照攝影等。

然而,在這制度實施下來,如果有同仁們忘了登記表單怎麼辦?這時候機房管理人員必須依照門禁出入記錄,往前勾跡,找出未登記而進入機房的人員,必要時配合監視器觀察,是否有違規之行為。

設備進出管理

在機房管理的實務當中,機房所管理的設備,皆是組織最核心且需維持7 x 24小時之營運項目,可高度標示為5成以上之管理重心。在設備管理中,有分為設備的遷入移出(上下架),以及設備的清點管理。

(1). 設備的遷入:在較為嚴謹的機房管理而言,設備的遷入,必須先在測試區中經過一連串的參數測試,再行遷入機房。為的就是確保機房內的安全,不會受到新設備不穩定狀況下的影響,也確認新設備本身正常的基本運作。而任何設備在遷入之前,設備負責人必須提前向機房管理員填單申請遷入。在機房管理員收單後的第一時間,就必須先至現場衡量環境狀況,如:電力負荷、機櫃空間、網路線配置、空調狀況等等,以確保設備進入後的安全,若遇特別案例或大型設備移入/出,必須即時向主管呈報。再行核准單據,送交主管簽核。

(2). 設備的移出:有兩種情況,第一即是設備需移出進行維修時,必須由設備負責人親自填單申請,以確保設備的動向是設備負責人所確認的。第二即是當設備不使用時,為了確保機房內的空間使用率,以及節能的要求,機房管理員需定期發佈公告,協助各設備負責人,移出閒置不使用的設備。

(3). 設備的清點管理:機房有如出租套房,每個機櫃都是房間,而為了確保入住房客的財產安全,機房管理員有義務定期清點整個機房的設備,確保設備是否有變動,並在機房設備清單內作異動。

 

電力空調管理

就有如前段所言,機房管理是房東,提供住客優良的居住環境。而且在現代機房來講,必須是五星級大飯店,當然就得要提供最豪華的環境給房客居住。而給這些資訊設備最豪華的環境,不外乎就是充足穩定的電力,與保持效能的涼爽空間。

(1).

台電

發電機

 

ATS

 

UPS



電力管理:機房穩定的電力,必須要建構在完善的電力系統規劃上。而電力系統,也就是從來源端到負載端的整體規劃。簡單的規劃如下圖所示:平常用電時由市電供應,一旦市電中斷,立即改由備援電力供應,而在切換時間內,必須由UPS負起暫時接手的責任。所以UPS是否有足夠的負載量,亦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須避免UPS無法負擔起接續電力的狀況。

(2). 空調管理:在環保意識抬頭的時代,機房的空調不能再是越冷越好的舊觀念。在現代化的機房規劃中,應具備有冷熱通道的觀念,在機櫃後方建立熱通道,機櫃前方建立冷通道。此種設計之好處,乃是因為現在的伺服器大多都是前吸冷風,後排熱風。也就因為順此特性的緣故,將機櫃的冷熱通道如此設計,以促進整個機房之散熱循環,能順利的將設備產出的熱能攜出。但這樣做還不夠,如果再將機櫃後方的熱空氣,靠導風管設計,將它送回空調回風口,才能徹底解決機房內冷熱混風的問題。

 

環境管理

筆者服務的單位,原本只有簡易的環境狀況監視設備,造成系統管理人無法即時反應與監控機房之各種狀況。因此在ISMS導入前,筆者將其規劃為自動環境控制系統,並且結合了門禁系統、監視系統、以及預警機制、警報發送系統。以下就先簡單的介紹環控系統的監視項目。

(1). 環境狀態:環境溫濕度、漏水偵測。

(2). UPS狀態:監視各個UPS的狀態(負載量、電池狀態…….)。

(3). 空調狀態:監視各個冷氣主機的狀態(運轉或停止、異常)。

(4). 發電機狀態:監視發電機是否啟動、油量、ATS狀態。

(5). 消防系統狀態:消防火警狀態。

(6). UPS電力盤狀態:各個電力盤面的負載狀況以及各種讀數。

以上資訊,約已足夠掌握機房整個狀況,使得在機房有異常狀況之時,連結警報發送系統,以簡訊方式儘速通知機房管理員及相關人員前來處置。

筆者在這兒,特別給其他有意要導入自動環境控制系統的機房管理員一個忠告:在開發環境控制系統時,一定要先對自己所管理的機房非常熟悉,充分了解機房內所需補強的地方,再輔以客製化的環境控制系統來克服您機房的缺陷,相信這樣才能把錢花在刀口上。

而環境管理中不僅限於系統的管理,對於機房最大宗的亂源,也應該要有有效的解決方案。什麼是讓機房看起來亂七八糟的最大禍源呢?答案就是:網路線與電線。

網路線與電線這些線材,是機房內必須的,也是為數最多的一種耗材,很多機房看起來會凌亂不堪,也就是它們造成的,它也會造成環境的不安全。而依筆者整建機房的經驗來說:勤勞的標線、整線,是不二法門。整線標線看似簡單,但其實是很繁雜的工作,在筆者服務的機房內,列出以下規則,以供遵循,就可以達到永保整齊不凌亂。

(1). 新設備上架,佈線一律沿著兩側線槽,資訊網路線走機櫃上方,電力線走機櫃下方。

(2). 舊設備下架後,立即撤除舊線,不應留置櫃內。

(3). 機房內不應有閒置未用之線材,重要設備之備用線需經主管允許才可預留。

以上筆者從實體環境管理的角度切入,探討機房管理-實體環境之四大項目,幾乎已道盡機房管理的秘笈,在管理機房的巧門上,取得一個有力的方法,使管理能夠事半功倍。筆者希望大家讀完這篇文章後,能夠獲得一些基本的管理技巧,並且能衍生並客製化出更為有效率的方法。

SECI 知識轉換的過程

SECI 過程

Nonaksa, Takeuchi (1995)

知識轉換的過程,就是內隱知識與外顯知識互動的結果,視為知識創造過程,並 透過知識循環的運作 ( 亦就是內隱知識與外顯知識的互動與轉換循環過程 ),而 有四項基本的知識創造形態且產生不同的知識類型

 

共同化 ( 由內隱轉換成內隱 ) (Socialization)

知識由內隱轉換為內隱的過程稱為共同化;指的是成員間內隱知識的轉移,藉由 分享經驗從而達到創造內隱知識的過程,將內隱的個體知識團體化,屬於一種將 個人經驗心得分享以形成團體共識的過程,它將需要組織內部配套建立充分溝通 交流機制,並且成員能擁有共同的價值觀,也就是組織需要具備形成知識共同的 能力。心智模式和技術性的技巧的分享也是屬於同一類,可以使得個人不透過語 言而自他人處獲得內隱知識。 獲得隱知於[共同式的人很了解 另一個人的思考過程。而藉由此轉換模試所產生的知識,稱為共名的知識 例如:共享的心智模式和技術性的技巧。

外化  由內隱轉換成外顯  ) (Externalization)

知識由內隱轉換為外顯的過程稱為外化,外化是將內隱知識明白表達為外顯觀念 的過程,在這個微妙的知識創造過程當中,將組織整體經驗心得加以具體化與創 新化,使之成為正式的組織知識,能被廣泛有效的使用,並且成為組織知識資產 的一部分。將內隱知識外顯化,除了需要建立團體共識外,更要將抽象知識的經 驗心得加以具體化,使組織容易將知識具體應用於產品創新的活動。基本上,內 隱知識外顯化是組織創新活動中重要部分,創新活動能力強的企業組織,外顯化 的成效特別顯著。在這個過程中,內隱知識透過隱喻、類比、觀念、假設表達出 來。演釋和歸納以及隱喻和類比,是最常被使用知識外化的工具。藉此轉換模試 所產生的知識,可稱為觀念性的知識。

結合 ( 由外顯轉換成外顯 ) (Combination)

知識由外顯轉換外顯的過程稱為結合;結合是將觀念加以系統化而形成知識體系 的過程,這種模式的知識轉化牽涉到結合不同的外顯知識體系。 個人透過文件、會議、電話交談、或是電腦化的溝通網路交換並結合知識。再經 由分類、增加和結合來重新組合既有的資訊,並且將既有的知識加以分類以導致 新的知識。結合則可以產生原型和新原件技術等系統性知識。

 內化 ( 由外顯轉換成內隱 ) (Internalization)

知識由外顯轉換為內隱的過程稱為內化,內化是將外顯知識轉化為內隱知識的過 程,當經驗透過共同化、外化和結合,進一步內化到個人的內隱知識基礎上時, 就會成為有價值的資產,以語言、故事傳達知識,或將其製作成文件手冊,均有 助於將外顯的知識轉換成內隱知識。內化則產生專案管理、製造過程、新產品使 用及政策執行等操作性的知識。

克伯屈(William Heard Kilpatrick)

克伯屈(William Heard Kilpatrick)

美國教育學者克伯屈(William Heard Kilpatrick),提倡同時學習原則,即學習的結果應是一個完整的經驗,而非片斷的知識,亦即再一個時間內並非僅有一種學習,而是包含多種學習:

  1. 主學習(Primary Learning):技能學習所要達到的直接教學目的,其內容或係某種知識、技能或係理念價值規範,視課程性質而定。例如:透過學習鴉片戰爭,了解其發生之原因、經過、結果
  2. 副學習(Associate Learning):指與功課有關的思想和觀念而言。例如:透過學習鴉片戰爭,了解中國與英國之地理關係,及吸食鴉片有害健康之知識
  3. 附學習(Concomitant Learning),亦稱輔學習:指學習時養成的理想態度(如實驗課學到科學精神)。例如:透過學習鴉片戰爭激起學生之愛國情操、發憤圖強
  • 設計教學法以問題為中心(problem-centered)的方式統整課程進行教學
  • 克伯屈主張設計教學法有四個過程:
  1. 決定目的(purpose):設計是一種有目的的活動
  2. 擬定計劃(planning):是設計活動中最重要且最難的一步工作
  3. 實行工作(executing):由教師指導學生從做中學
  4. 批評結果(evaluating):由學生自己做
  • 杜威的門徒克伯屈根據教育無外在目的及特別重視兒童自由、個性及興趣的理論,倡導「進步教育運動」,推行「設計教學法」。設計教學法可說是Learning by doing精神的具體表現,它是杜威行動知識論的直接應用。此法是不以知識技能直接提示兒童的,乃是就兒童本身所愛好的活動,做成種種設計,兒童為求各個設計的實現,所以不得不學習種種為實現設計的工具的知識技能,而這些知識技能的價值,亦在設計的完成中得到評判

全文引自:http://edu-exam-note.blogspot.tw/2012/02/william-heard-kilpatric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