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系統線上簽核教學彙編-承辦人作業(紙本簽核方式)

整合系統線上簽核教學彙編承辦人作業

l   線上簽核適用原則:

(一)   線上簽核:依「文書處理實施要點」「伍、文稿處理二十七、(一)機關內公文屬非密等且保存年限十年以下適合線上簽核者,應以線上簽核行之。」公文儘量採線上簽核

(二)   紙本作業:保管年限10年以上、送陳會人員無自然人憑證或附件是紙本、密件公文。

(三) 紙本作業,由相關人或單位自存: 個人公文或校內團體公文。       

          

一、  公文管理/共通性作業

(一)  承辦人(含文書、校長)基本資料設定:

公文管理/共通性作業/個人密碼設定、個人資料維護、核稿主管設定(承辦人的上一層) 、職名章維護、代理人…等設定

 

※自然人憑證認證:公文管理/共通性作業/個人資料維護-電子憑證主旨讀取憑證確認

※無法設第2代理人,可由本人分時段分別給他人代理;或委託他人修改。

   詞庫有2:

※共通性作業:建立詞庫用於發文或簽辦公文常用語建立詞庫,建置完成後,按F10F12即可出現話框揀選。

 

二、  紙本作業及線上簽核作業

(一)  紙本作業

1.   電子來文如何轉紙本送存查:

(1) 處理流程/承辦人作業點選公文簽收轉紙本公文列印雙面列印、文末蓋承辦人職章

(2) 紙本陳核/決行後:點選公文核批登錄新增資料(承辦人會辦幾層在此就要鍵入幾層:主任/陳核、校長/決行,鍵入時間及所有批註) →完成資料登錄後離開

(3) 處理流程/承辦人作業點選公文送存查存查歸檔資料登錄確定【※承辦人將紙本公文送至文書組歸檔

 

2.   紙本來文:公文管理/機關收文作業/來文登錄/新增取號(文書組作業)

3.   發文:創簽稿(DI)如何取號、發文:

(1)  案例流程:承辦人公文製作匯出→至公文處理整合系統公文管理承辦人創簽稿作業創簽稿登錄Di匯入(陳核方式選紙本陳核)→按【新增】(黃色字體是必填欄位)→系統自動跳號,就可至流程處理辦理公文

(2)  至流程處理承辦人作業點選公文簽收

(3)  公文製作輸入發文號列印公文陳核決行回承辦人

(4)  核批登錄:流程處理承辦人作業點選公文核批登錄新增資料(承辦人會辦幾層在此就要鍵入幾層:主任/陳核、校長/決行,鍵入時間及所有批註) →完成資料登錄後離開

(5)  公文製作修正內文並將日期、文號鍵入匯出

(6)  流程處理承辦人作業點選公文送發文(點選本機關、發文字號、分類號、年限、數量,凡是黃色字體,全部要填寫)修正完成確認送發最後出現辦理天數公文紙本送文書組。

(7)  紙本交換:由承辦人印出正副本(含附件)送文書用印及交換。

 

4.   發文:Word發文(DI) 如何取號、發文:

(1)   公文管理承辦人創簽稿作業選第2項創簽稿登錄(只能選紙本陳核)紙本陳核

(2)   核批登錄同上二、2發文/核批登錄(4)說明

(3)   送發文:流程處理承辦人作業點選公文送發文(點選本機關、發文字號、主旨、分類號、年限、數量、受文機關,凡是黃色字體,全部要填寫)新增修正完成確認送發最後出現辦理天數公文紙本送文書組。

※若公告或令-受文者選「公眾」

 

5.  免備文:線上簽核附件無法核章

(1)   紙本作業(送件):附件(免備文資料)需彙整及核章

A.   流程處理承辦人作業簽收公文承辦中轉紙本公文列印【請記得雙面印列、文末蓋承辦人職章陳核決行

B.   核批登錄:同上二、2發文/核批登錄(4)說明

C.   送發文:同上二、3DI/送發文(3)說明紙本及送出資料給文書組蓋章送出.

 

(2)   線上簽核(送件)附件(免備文資料)已彙整完成為電子檔案,不須核章

※亦可應用在電子來文轉線上簽核新增便箋新增自己的附件

A.   流程處理承辦人作業簽收公文承辦中線上簽核,工具列新增便箋/修改上傳→送待發文區→返回簽核/點新增附件→瀏覽增加自己的檔案/左邊出現來文、便箋、原附件、增加的附件等

B.   便箋及原文皆要核章

C.   決行後:線上簽核送發文的方式,工具列有一綠色「逕」-受文者等出現-發文話框-函要選「其他」→送發文臺。

D.   送發文:同上二3DI發文(3)說明

 

(3)   線上簽核(無則免報):同電子來文(送存查)操作

 

(二) 線上簽核(要有帳號及自然人憑證的同仁)承辦人

1.           電子來文(送存查)

(1)  流程處理/承辦人作業/待簽收簽收/承辦中轉線上簽核:1個劃面切分為3部分-1個本文、1個左邊類似資料夾有檔號、上面是工具列,用工具列來蓋章、修飾、擬辦、敬會、存檔、DI匯入、列印、清稿等等。

(2)  蓋章之後存檔,選【送陳會】-除內會由承辦人打勾,其他敬會對象皆由主任打勾,是因主任有權決定敬會單位,看流程示意圖很重要。

(3)  往往在會文退文時出問題

受會的人無論是主任或組長等,一律按會畢在工具列的上方直接會畢】。若要退文,用【會退】可以選退到前一關或承辦人,按【退文】會退登記桌或不見了(不能用此種退法),可以到綜合查詢看那件文的公文流程,有時不見得看得出端倪,亦請被會的每一個人幫忙找。

(4)  校長決行或主任代為決行:公文回承辦人簽收轉線上簽核(漏會可以補章、承辦人可以在工具列影像存檔到自己的資料夾)→送存查。即大功告成。

 

2. 發文種類:

(1)  原文發函(筆硯製作公文DI)

A.  先將公文製作(筆硯)做好函稿輸入收文號匯出入匯出。

B.  流程處理/承辦人作業點簽公文簽收承辦中點線上簽核再到返回整合系統劃面左上角「匯入DI檔」。

C.  線上簽核多出新的函稿(即承辦匯出)可再做編輯或直接核章(本文及函稿)函稿蓋章

D.  送陳會輸入自然人憑證後,出現話框-小手指上一層主管(己設好核稿人員)、會辦單位(內會由承辦人勾選;外會由主任勾選)文到主管。

E.  主任簽收轉線上簽核→蓋章存檔→按送陳會→勾選會辦單位(外會)-檢查流程示意圖

F.  被會的人員:按【會畢】【直接會畢】。(退文按【會退)

G.  決行後公文回承辦人簽收→轉線上簽核

H. 承辦人校對【蓋職章】

I.  按工具列上的小眼鏡

很重要長官批示內容會自動加入,但若是便利貼及擬辦意見,則需由承辦人依長官批示內容自行繕寫,修改後請依序點選【修改上傳】/【送待發文區】/【返回簽核】。

J.  左邊卷宗資訊會多「歷史發文抄件」,此畫面為承辦人進待送發文執行清稿後的內容。

K.  簽核畫面:點選【送發文】(點選本機關、發文字號、主旨、分類號、年限、數量、受文機關,凡是黃色字體,全部要填寫)輸入密碼後進行憑證驗證作業修正完成確認送發最後出現辦理天數公文到發文臺

L.  注意:決行後,附件不能修改,若要修改只能【續辦】;除非決行前校長按【退文、加註修改意見】回承辦人修正後再陳核校長做決行

 

(2)   創函稿發函(筆硯公文製作DI)

A. 流程處理/公文製作(筆硯)擬好函稿按匯出入/匯出

B. 公文管理/承辦人創簽稿作業:1創簽稿DI匯入陳核方式選線上簽核下方的創簽稿目錄要有交換檔(若有電子檔會出現多一個附件檔表示有抓到資料否則與文書組或資訊聯絡)–按右上角的新增自動跳號

C. 承辦人作業點簽公文簽收承辦中點線上簽核接下來步驟與原文發函(DI) D~K.

D. 有一點不同:即校長決行批發文之後,回承辦人時,筆硯要再匯出一次(此時才會有正副本及附件匯入)

(3)  來文加簽、函覆、先簽後稿、以稿代簽(創簽稿)→蓋一份即可。只有簽稿併陳,2份皆要核章。

(4)  無法順利送到發文臺:可能是附件檔名太長或怪異字,檔名短些或用英文名亦可

(5)  請承辦人注意:一定要記得要蓋校對章、選本機關文,其他都不能選。

 

三、承辦人表單申請(觀念:承辦人申請→主任審核→文書調案→回承辦人)

()更正速別(需在未決行之前)表單申請→時效管制→2.公文性質及時效作業修正→將收文號輸入→帶入資料→下方填入您要的速別及時間→按新增→這份表單即到主任審核→請主任審核→表單回到承辦人→按簽收即可。

()調案:表單申請/文書/檔案目錄查詢及調閱(核稿人員應設主任,自動到主任系統→審核→核准→文書組長→核准確定→承辦人簽收即可)</

Apple configurator 2 重新監管加入mdm server篇

Apple configurator 2

重新監管加入mdm

第一步驟:

()先清空→動作→進階→清除所有設定

()(準備)

只要將(語言、區域、定位服務) →接下來一步到底。

在平板電腦上要連充電線,並點選信任選項

 

第二步驟:

動作→加入3個重要描述檔→

(1)加入wifi描述檔(:ptes-air-7905) 已先放置桌面了

(2)加入信任描述檔(已先放置桌面了)

(3)加入登記描述檔(已先放置桌面了)

觀念是必須先監管再納管入mdmserver

若遇到出現錯誤情形,請勿點選忽略描述檔,要點選取消,以免剛剛做的全部白費,可以選略過,若再不行,把平板電腦重開,或把mac air重開,上述步驟再重新做。

第三步驟

動作→修改裝置名稱→設定→編輯→把修改名稱的限制取消。

mdmserver(網頁上),將裝置群組內點選齒輪,再點選更新資訊”(意思就是加入裝置)

 

 

主題:Goodlad(古德拉)的五種課程層面

主題:Goodlad的五種課程層面

 

(I)理想課程            社會層次                   設計原則為中心

———————-

(F)正式課程           機構層次                   學校中心

———————-

(P)知覺課程          教學層次                    教師理解為中心

———————-

(O)運作課程                                            執行調適為中心(學生、老師、環境皆為變因)

———————-

(E)經驗課程         個人(經驗)層次            學生感知為中心

———————-

review:

 

克萊恩和古德拉(Klein & Goodlad,1979)研究了十八個國家的課程後,發現課程決策可區分為五種層次,分別是理想的、正式的、知覺的、運作的、經驗的課程五種。

一、理想課程(ideal curriculum)

指完全根據課程理論而設計的課程,此種課程完全符合教育的理想通常是政 府或社會上的一些團體,依其價值判斷所發展及建議的課程。

二、正式課程(formal curriculum)

指經教育行政機關考慮教育資源及現實需要而推行的課程。

三、知覺課程(perceived curriculum)

指學校教育的知覺與認定的課程。在課程實施前,教師對正式課程的知覺與理解。

四、運作課程(operational curriculum)

指教師在教學情境中所執行的課程,教學涉及與學生互動及環境之配合,因此教師真正教學中運作的才稱為教師運作課程。

五、經驗課程(experiential curriculum)

指個別學生透過學習而獲得經驗的課程。即教師運作的課程為學生所感受與經驗到的課程。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7041112216

古德拉(J. Goodlad)為了釐清課程決定的各層次關係和說明課程概念體系,曾區分了五種課程:理想課程、正式課程、知覺課程、運作課程經驗課程

 

經驗課程(活動課程)有兩種定義,其一是指課程組織的型態之一 ,也稱「活動課程」;其二是指學生實際所學習的課程經驗 就課程組織型態的經驗課程而言,一八九七年杜威(J. Dewey)於芝加哥大學創立實驗學校,採用「活動方案」,是活動課程設計的開始。由於活動課程以學生為中心,視經驗為認知的主要資源,故又稱「經驗課程」。學生為中心的經驗課程知識為中心的學科課程社會為中心的核心課程,共同成為課程組織型態中三大主要的課程取向。「經驗課程」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認為教育是連續的心智成長過程,教育的目的即在協助兒童成為具有社會創意的個體。教學固然需要事前的準備與計畫,但非嚴密的計畫。教材的內容應由學生在學習情境中合作選擇並組織,教學活動是師生互動的結果。

 

就學生實際學習的經驗課程而言,美國課程學者古德拉(John I. Goodlad)於一九七九年在其〔課程探究〕(Curriculum Inquiry)一書中,將課程的探究分成歷程領域(the process domains)和實質領域(the substantive domains),前者研究課程發展的決策過程,包含社會、機構、教學與個人層次;後者研究課程發展的實質成果,包含理想課程、正式課程、知覺課程、運作課程和經驗課程。 「理想課程」係指學者專家或有關機構依照課程設計的理念與原則所規劃的課程;「正式課程」是教育行政主管當局規劃、認定或所接納採用的課程,通常以書面文件的型態出現;「知覺課程」則是教師、家長或其他人對正式課程的詮釋與認定;「運作課程」則為教師真正施教傳授給學生的學習內容;最後學生在這運作課程中所實際經驗學習到的,即謂「經驗課程」經驗課程可能和理想課程、正式課程、知覺課程或運作課程成果一致,也可能有顯著差異。

阿摩線上測驗: http://www.yamol.tw/note_book.php?bsid=546#ixzz5BWknjjyA

課程的類型

學校課程結構分(陳嘉陽,2005,中冊p19):
1.
正式與非正式課程(合稱外顯課程)
1)正式課程(formal curriculum):課室活動及學校中實際發生的課程,如把科目、日課表、大綱等預定的計畫,即把課程視為正式課程。俗稱正課。
2)非正式課程(informal curriculum):正課以外學校所安排、指導下,學生自願參與的活動,如超會、運動會、講演、學藝競賽、電影欣賞、旅遊等。以學生活動為主,學校自主性大。
2.
潛在課程hidden curriculum
在教室日程生活中的學習經驗,最早由賈克森(P. W. Jackson, 1968)提出。在學習當中,學生不知道受到影響危險在課程。
3.
空無(懸缺)課程null curriculum
艾斯納(E.w. Eisner, 1979)首度提出懸缺課程。空無課程是指學校課程中所缺乏,
該有而未有,應教而未教的部分
4.
空白課程
就課時的安排而言,各學科所安排的節數以外,空出一部份不安排任何活動的時間。以目前九年一貫課程科要為例,空白課程即為20的彈性時間。
彈性課程時間安排:
12年級:2?4
3456年級:3?6
78年級:4?6
9年級:3?5

課程決策與實施程度分(陳嘉陽,2005,中冊p28):
1.
理想課程ideal or ideological curriculum
完全依據課程理論而設計的課程,完全符合教育的理想。通常是由政府、基金會、教師或特定利益團體成立委員會,探討課程問題,依其價值判斷所發展及建議的課程。
2.
正式課程formal curriculum
教育行政機關考慮教育資源及現實需要而推行的課程。如課程目標、科目表、教科用書。
3.
知覺課程perceived curriculum
存在於個人心中的課程,即在課程實施前,學校教師對於正式課程加以理解、解釋後所認定的課程。
4.
運作課程operational curriculum
指教師在班級教學時實際執行的課程。
同樣一套劇本(正式課程),不同的演員(教師)來詮釋(知覺課程),應有不同的表現(運作課程)。
5.
經驗課程experiential curriculum
只個別學生透過學習而獲得經驗的課程,及學生在運作課程中實際學習到的一切,又可稱為實現的課程。
總整理:
1.理想課程是由基金會、政府或利益團體等成立委員會發展出來的。
2.正式課程是由州和地方教育董事會同意,藉選擇或命令的方式,由學校或教師採用之。
3.知覺課程是教師心靈對正式課程的體會。
4.運作課程是教師和學校實際發生的課程。
5.經驗課程是學生所經驗到的運作課程。

教材的組織方式分(陳嘉陽,2005,中冊p35):依組織分類課程補充整理
1.
分科課程separate-subject curriculum
又稱科目課程或學科課程,是以科目為單位的傳統課程類型。如國中小的國文、英語、歷史、地理、數學等科目。
2.
相關課程correlated curriculum
仍然採用分科的形式,不過使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科目,透過各科的聯絡教學,以增進科目間橫的聯繫及內容的整合,期使學生的學習經驗較為完整。如歷史、地理、公民之間相關的教材,設法在同一時段使之密切聯繫。相關課程只是讓各科知識取得相關,但並未就各科知識內容進行統整,各科之間原有的界線仍舊存在,原學科仍具有主體性。
3.
合科課程fused curriculum
又稱融合課程,係以科技整合的觀點,把有關係的科目合併起來,將教材加以重新組織排列成為一個新的科目,原有科目的獨立主體性消失。如公民、歷史即地理合為「社會科」;化學、物理、生物及第科合為「自然科」;公民、法律及經濟合為「社會科學概論」。
4.
廣域課程broad-field curriculum
又稱廣博課程,將有關知識或材料統合組織,分為幾個大類進行學習,不細分科目,以擴大知識領域。如歷史、地理、公民、社會學、經濟學合為社會學科;讀書、寫字、說話、文法及文學歸併為語文學科。如九年一貫七大學習領域。
5.
核心課程core curriculum
在若干科目中,選擇某個重要的學科或合併若干學科內容為一個廣泛的領域,以之作為核心,其他學科的教材力求與此中心學科配合。通常核心課程係以社會(科)為核心,課程編制以社會問題、社會需要及社會功能為主,課程由師生共同設計,期使學生獲得完整的生活經驗。
如以忠孝國小為例:
1)大單元:我們的學校
2)小單元:我踏進了忠孝國小大門
3)社會科:學校的歷史、人士、交通、地理環境。
4)英語科:學校教室內常見事務的名稱及會話。
5)數學科:丈量學校環境面積與計算註冊費用。
核心課程的理念源自精粹主義的理論思想
永恆主義提倡者艾德勒(Adler, 1984;1985)認為一個民主的社會應為所有兒童提供相同的教育素養,因此他建議一個名為派迪亞計畫(Paideia Proposal)的課程。
6.
活動課程activity curriculum
又稱為經驗課程experience curriculum)或兒童中心課程child-centered curriculum),比廣域課程與核心課程更重視學生的直接經驗,以兒童的生活為課程內容。活動課程以學習者為中心,教師只是引導者,由兒童自己從直接經驗中去解決其切身生活問題。
7.
同位課程co-ordinated curriculum
把全日授課時間分為2部分,一部分採用相關課程,另一部分採用活動課程。通常以一日授課時間的四分之三十行相關課程,以四分之一的時間實行活動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