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arted v0.27 硬碟分割、改大小、複製、移動…管理工具

GParted v0.27 硬碟分割、改大小、複製、移動…管理工具

 

GParted 全名叫 GNOME Partition Editor,是一個原本在桌面版 Linux 系統中的開放原始碼自由軟體,屬於 GNOME 桌面環境中預設的磁碟分割區管理工具。

GParted 提供硬碟重分割、分割區改大小、移動、刪除、複製…等功能,可在不影響資料與檔案的情況下調整分割區的大小,多分一些空間給作業系統或備份資料的磁碟(操作前一定要先備份檔案喔)。

可支援的「檔案系統」包含:btrfs, ext2 / ext3 / ext4, fat16 / fat32, hfs / hfs+, linux-swap, lvm2 pv, nilfs2, ntfs, reiserfs / reiser4, ufs, xfs…等格式。在 x86 與 x86-64 平台中的 Windows, Linix, Mac…等系統皆可使用(以開機光碟、USB隨身碟..等方式來運作)。

使用方法:

第1步  將 GParted 的 ISO 檔下載回來、燒成可開機光碟,或透過 UNetbootin 之類的工具製作成可開機 USB 隨身碟,然後用它來開機。

讓電腦重開機、啟動之後,請選「GParted Live (Default settings)」這項目再按「Enter」。

GParted-01

 

第2步  直接按「Enter」鍵跳下一步。

GParted-02

 

第3步  接下來請輸入「30」然後按「Enter」,選擇繁體中文操作介面。

GParted-03

 

第4步  這裡一樣直接按「Enter」鍵,使用預設值即可。

GParted-04

第5步

完成上面四個步驟後,很快會顯示一個專屬的桌面並自動啟動 GParted 軟體。接著請先在 GParted 視窗右上角選擇你要處理的磁碟,如果你怕不小心弄錯硬碟的話,建議先把其他硬碟的排線與電源線都先拔掉,只留你要處理的那一顆就好。

注意!在執行磁碟分割或任何分割區管理工作之前,請務必記得先將資料另外做好備份。

GParted-2-1

 

第6步  接著可以開始針對你要處理的分割區來做調整啦!在分割區上按滑鼠右鍵,再點選刪除或調整大小、移動…等功能。

GParted-2-2

 

第7步  依照自己的需求設定分割區的大小…

GParted-2-3

 

第8步  分割完記得還要格式化。

GParted-2-4

 

第9步  全部處理完之後,按下「Apply」按鈕,一切就都回不去囉!

GParted-2-5

國小出納組-物品管理系統安裝說明含系統檔

 

出納組物品管理系統安裝說明:

2017.03.09 出納-物品管理系統.iso

 

01  將”2017.03.09 出納-物品管理系統iso”檔案,燒錄成光碟檔後讀取。

 

02  移機前,請先將C槽內”物品管理”資料夾內的的兩個資料夾(減損資料夾、資料庫資料夾)進行複製。

 

03  點選光碟內容中的”物品新裝1998”檔案,並開始執行。

 

04  若安裝有問題,可再執行”物品修正1998”檔案,應可排除相關問題。

 

05  將”減損資料夾”和”資料庫資料夾”貼在相對的路徑上。(c://物品管理/)

 

06  進入系統後,使用者名稱是START,密碼是1234

 

07  執行該物品管理系統後,請先進行”檔案重整”按鍵。

 

08  接著將機關名稱和代碼等資料設定好後,離開主系統,然後重新啟動即可完成。

 

09  光碟內有詳細操作手冊,可詳閱。

 

 


 


 


 



 

臨時教學廣播替代方案-ScreenTask

臨時教學廣播替代方案-ScreenTask

資料來源全文引自:https://otaru.tw/tutorial/screentask

它的名字叫ScreenTask

下載位置: https://github.com/EslaMx7/ScreenTask

這個軟體非常小還免安裝,所以請直接上上面的官方網站下載就好,其他來源是否乾淨就很難保證了,還有它主要安裝檔支援Windows作業系統,Linux /Mac OS則透過Java版本運作,它除了免安裝體積小外,最大的特色莫過於收看者的電腦不需要裝任何軟體,唯一需要確保的只有跟廣播機要在同一個網段,就學校的教室常見結構來說這點應該不成問題,學生/觀看者只需要打開隨便一個瀏覽器就可以看廣播,還不用被老師強暴畫面 (咦!?)

以下以Windows版本來介紹,下載後直接執行exe檔就會出現畫面如下

screenTask

1.首先在IP的地方下拉選單選擇目前這台電腦連外(校區)網的IP,不是預設的127.0.01 (這是本機端IP),通常學校的狀況要不所有教室的電腦都有自己的固定IP(同網段),就是統一內部區域網路,基本上無所謂因為只要確保要收看廣播的學生在同一個網段就好,選擇完後,右邊的port通常不用去改…因為除非你的電腦剛好有服務占用這個port才需要改

2.完成上面步驟應該會在URL看到 : 你選擇的IP:7070 ,這段網址就是等等要給學生(收看者的),但是server還沒啟動前是沒用的,我們先全部設定完再啟動服務

3.右側的Take Screenshot Every:就是畫面更新頻率,ScreenTask 是透過擷取畫面的方式來廣播(所以不會有聲音喔),單位是毫秒(Meellisecond),預設値500是每五秒更新一次畫面,除非是純放投影片,不然例如教軟體操作會有點慢,最快可以調整成100,也就是每一秒節取一張畫面廣播,撥影片應該會Lag到哭,但是教軟體操作就還堪用

4.Capture Mouse Pointer預設沒有打勾,如果你是教軟體的通常要讓學生能看到游標,這裡就要打勾

5.右下腳的Preivew打勾可以馬上看到你會廣播出去的即時畫面

6.左邊中間的Private Task如果打勾的話,其右邊可以設定帳號密碼,讓有帳號密碼的使用者才能觀看,大部分狀況下是不勾

7.一切準備就緒按下Start Server就可以開始廣播,左邊下面可以看到Server的運作狀態,再按一下Stop Server可以停止廣播

基本上軟體教學或者投影片教學or演講之類的需求應該是綽綽有餘,上限可以承受多少Client…軟體上沒有限制(屌吧),但學校的網路系統環境好不好就另當別論,最終還是希望學校這種提供教育最重要的殿堂應該對教授環境好好的用心,把錢花在刀口上…不是一直到處砸錢貼布條買廣告…是買給教育部官員看還是買給鬼看…學生並不會這樣就去念,尤其學校如果連最起碼的教學品質都沒有,畢業生在校生都只會叫後進不要去念…搞到社會氛圍已經諷刺高等教育是花錢買紙,讓高教無用論高漲也只是學校自尋死路,或許我在blog上喊喊話沒甚麼用,不論我之後畢業有沒繼續走教育這條路,至少我永遠都要對得起每一個自己教過的學生,這是我的理念。 希望這套工具能幫上還在水深火熱中的老師們(拜)

 

 

OSI七層協定

OSI通訊協定

資料引自:http://blog.xuite.net/abchen09040904/blog/306428937

1980年代初期,許多大型企業會建置了自己專屬的網路,藉以提高生產力。當時這些網路都是所謂的封閉式網路。想當然爾,不同的企業所建置的網路自然就會使用不同的通訊協定,因而造成企業之間在交換訊息上頗為困難。

為解決上述問題,國際標準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ISO)制定了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開放系統連結),用以解決上述問題。

 

OSI七層協定

應用層 Application Layer

表達層 Presentation Layer

會議層 Session Layer

傳輸層 Transport Layer

網路層 Network Layer

資料連結層 Data Link Layer

實體層 Physical Layer

 

3層最主要是來規範軟體的功能。

4層最主要是來規範資料傳輸的方法與技術。

 

 

OSI各層功能

應用層 Application Layer

應用層能與應用程式作溝通,使User可以使用網路資源。

 

表達層 Presentation Layer

能為不同的用戶端提供資料語法的轉換,使系統能解讀正確的資料。同時亦提供加密/解密、壓縮/解壓縮的功能。

格式轉換:如傳送端用Unicode,接收端用EBCDIC碼,傳送端就必須在表達層中將資料轉換成接收端可識別的格式。

加密解密:為避免資料在傳送過程中被窺探,可在傳送端作加密的動作,待送達接收端時,再作解密的動作。也算是另類的格式轉換

壓縮解壓縮:壓縮可使資料在傳輸過程中更具有效率。所以,同樣的,可在傳送端作壓縮的動作,送達接收端後,再作解壓縮的動作。也算是另類的格式轉換

 

會議層 Session Layer

為傳輸雙方建立連線,並協調傳輸時所要遵循的規則。例如:全雙工、半雙工傳輸。

傳輸層 Transport Layer

傳輸層會將訊息(Data or Message)切割成區段(Segment)並加上編號,以利接收端重組區段(Segment)。該層也會進行流量控制偵錯處理

流量控制:網路壅塞時,會停止資料傳送。

偵錯處理:當接收端收到區段(Segment)時,會檢查區段編號,若有遺失,就會發出錯誤訊息告知,或要求重送。

 

網路層 Network Layer

邏輯定址:將區段(Segment)加上傳輸雙方的IP位址,以產生資料封包(Packet)

路徑選擇:考慮網路的壅塞程度、發送的優先權等,以規劃封包(Packet)最佳傳輸路徑。

 

資料連結層 Data Link Layer

資料連結層是一個較為特殊的層級,因為上層最主要是軟體的封裝,下層卻是設備的定義。因此資料連接層又分成上下2個子層,以作資料轉換的動作。

偏軟體:由邏輯連結控制(Logic Link Control, LLC)所控制,主要是將上層的封包(Packet)轉成MAC訊框(frame);其所負責的工作包括:訊息交換錯誤偵測

訊息交換:將封包(Packet)加上傳輸雙方的實體位址(MAC位址),以產生訊框(frame)

偵錯處理:為資料加上錯誤檢查碼,例如:漢明碼、CRC碼,讓接收端檢查是否正確。若錯誤就會選擇丟棄或重送。

偏硬體:由媒介存取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 MAC)所負責,主要是將MAC訊框(frame)轉成可被實體所接受的位元串或是所謂的光電訊號。

 

實體層 Physical Layer

定義了所有的電子、物理裝置的規範,包括:針腳、電壓等。

子網路(Subnet)切割

l子網路(Subnet)切割

全文引自:http://blog.xuite.net/abchen09040904/blog/306444630-%E5%AD%90%E7%B6%B2%E8%B7%AF%E5%88%87%E5%89%B2

IP位址分為Class A-E5個等級。但其彈性不足為其重大缺點。例如:A企業申請到ClassBIP位址,但若是將六萬部電腦連結在一起,必造成網路效能低落;又若只接10部電腦,卻又浪費極多的IP Address。所以我們必需用子網路切割來解決這個問題。

 

切割子網路之前須釐清2個問題:

1.需要多少子網路?

2.每個子網路需要接多少部主機?

 

子網路切割的原理,是借用Host ID的前面幾個bit,來當作子網路的主機位址。

 

l子網路遮罩(Subnet Mask)

既然已作了子網路的切割,因此,無法再用255.0.0.0255.255.0.0255.255.255.03種網路遮罩來判斷何為Network ID 及何為 Host ID.而下列則為子網路遮罩的特性:

1. Subnet Mask須是一連串的1跟一連串的0所組成,且長度為32bits.

2. Subnet Mask必須跟IP 位址配對,且作AND運算才有意義。

 

l子網路切割實例()

A企業好不容易申請到Class CIP位址,其資料如下:

IP位址:203.74.205.0

Subnet Mask255.255.255.0

A企業因業務需求,想將內部再分成A1A2A3A44個獨立的子網路。請問,其可設定的IP位址為何?其子網路遮罩為何?

 

Sol:想切割成4個子網路的話,則Host ID2bits,可作為子網路的Network ID.

203.74.205.0

=11001011  01001010 11001101 00000000

256/4=64

 

網路

 

可設的IP位址

子網路遮罩

A1

0~63

203.74.205.1~203.74.205.62

255.255.255.192

A2

64~127

203.74.205.65~203.74.205.126

255.255.255.192

A3

128~191

203.74.205.129~203.74.205.190

255.255.255.192

A4

192~255

203.74.205.193~203.74.205.254

255.255.255.192

 

 

 

l子網路切割實例()

假設學校有ABCD四間電腦教室,每間電腦教室有31台電腦,皆需設定IP,若要設定在172.16.3.x的網段中,則每間教室可用的IP範圍為何?廣播位址為何?其子網路遮罩為何?

 

電腦教室

可設的IP位址

廣播位址

子網路遮罩

A

172.16.3.  1~172.16.3. 62

172.16.3. 63

255.255.255.192

B

172.16.3. 65~172.16.3.126

172.16.3.127

255.255.255.192

C

172.16.3.129~172.16.3.190

172.16.3.191

255.255.255.192

D

172.16.3.193~172.16.3.254

172.16.3.255

255.255.255.192

 

 

l子網路切割實例()

某台主機的IP位址為192.168.1.134,子網路遮罩為255.255.255.248,則該主機之子網路的「網路位址」為何?

 

 

IP位址

192.168.  1. 10000110

子網路遮罩

255.255.255.11111000

 

 

所以該主機的網路位址為:192.168.1.10000 000=192.168.1.128

 

l子網路切割實例()

設某個子網路遮罩為255.255.255.224,請判斷205.64.75.223是否屬於此子網路設備可用的IP位址?

 

 

IP位址

205. 64. 75. 11011111

子網路遮罩

255.255.255.11100000

 

 

由子網路遮罩得知,Host ID 3bits為子網路位址。由於Host ID全為1時為其廣播位址,並非是有效的IP位址。故推論205.64.75.223非屬於255.255.255.224這個子網路下的有效IP位址。

 

l子網路切割實例()

255.255.252.0可將132.114.0.0分割成幾個有效子網路?又每個子網路最多可放幾台主機?

255.255.252.0=255.255.11111100.00000000

26-2=64-2=62個子網路(因為子網路位址不能全為0,也不能全為1)

最多可放4*256-2台主機=1022台主機

l子網路切割實例()

Class C中若至少需要分割出13個子網路,則子網路遮罩為何?

255.255.255.11110000=255.255.255.240

皮亞傑與柯爾柏格兒童道德發展理論的比較

皮亞傑與柯爾柏格兒童道德發展理論的比較

道德發展是個相當複雜的心理過程,許多心理學家對這個過程作了實際上和理論上的研討;總括來說,有關道德發展的研究,最重要的是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Piaget)和柯爾柏格(Kohlberg)的理論。皮亞傑認為兒童的道德發展是由「他律」,而後「自律」;柯爾柏格則進一步將兒童的道德發展分為三個時期六個階段。他們都認為道德發展具有階段性,因而強調在教育上要遵循兒童道德認知發展的年齡特點。

壹、皮亞傑的道德發展兩期論

皮亞傑認為道德是規則體系構成的,兒童道德的實質或成熟的道德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對社會規則的理解和認識,一是對人類關係中平等、互惠的關心,這是公道的基礎。皮亞傑也認為學齡前4歲的兒童沒有規則概念,道德不存在他們心中,稱為無律期,隨認知發展的成熟,皮亞傑依據兒童是否能了解和應用規則而提出道德發展的理論:

一、無律期:出生~4歲。

(一)此時幼兒的認知處於準備運思期,自我中心強,對任何規範均似懂非懂,故無法從道德觀點來評價幼兒行為。

(二)物權觀念尚未發展,屬「非道德行為」。

二、他律期:4歲~8歲。

(一)幼兒認為規則是萬能的,不變的,無法理解規則是由人創造的。

(二)幼兒總是以極端態度來評定行為的好壞,亦即不是好的,便是壞的。

(三)行為是根據行為後果的大小來決定,而非取決於主觀動機,如幫忙洗碗而打破碗和偷吃糖而打破碗的行為是「一樣壞」。

三、自律階段:8歲~12歲。

(一)兒童已能意識規則是人們所創造,可加以改變。

(二)對行為的判斷建立在行為的意圖和行為的後果上,如偷吃糖打破碗和幫忙洗碗而打破的行為是不一樣的。

(三)提出的懲罰意見與其所犯的錯誤更加貼切。

參、柯爾柏格道德發展的三期六段論

一、道德成規前期:學前幼稚園至小學中低年級(九歲以下)

(一)避罰服從取向:恐懼懲罰,無條件服從權威者,個體認為凡是不被懲罰的行為都是好的;遭到批評、指責的行為都是壞的。

(二)相對功利取向:行為對錯視行為後果賞罰而定,道德是一種利益交換,希望得到比付出多,類似買賣的關係,認為得到利益就是好的。

二、道德循規期:小學高年級到青春期(九到十二歲)

(三)尋求認可取向:以人際關係和諧導向,順從傳統要求,表現從眾行為。

(四)順從權威取向:以法治觀念判斷是非,信守法律權威,重視社會秩序。

三、道德自律期:青年末期接近人格成熟時開始(十二歲以上)

(五)法治觀念取向:表現思考的靈活性,不用單一的規則去評價個體行為,法律為公益而制定,行為對錯視雙方契約或大眾的共同認可而定。

(六)普遍倫理取向:個人根據他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建立道德判斷、一致和普遍性的信念,信念的基礎是人性尊嚴、真理、正義和人權。

肆、相同點:

一、皮亞傑與柯爾柏格均認為兒童及青少年都傾向服從,皆先他律而後自律。

二、兩者均呈現一定的階段性和次序性。

三、皮亞傑和柯爾柏格均認為認知水準與道德水準有關。雖然認知水準高,道德水準不一定高,但道德水準高,其認知水準一定在某一水準以上。

伍、相異點:

一、分期:皮亞傑分為兩期;柯爾伯格分為三期六段。

二、分期標準:皮亞傑以年齡分期;柯爾伯格以道德判斷作為分期標準。

三、皮亞傑認為兒童及青少年服從是對權威的尊重;柯爾柏格則認為服從是畏懼權威、避免懲罰,得到獎勵。

●本資料彙整自Yahoo知識網及其他網路文章。

動態評量(Dynamic Assessment)

動態評量的定義

動態評量一詞是由以色列籍心理學家及教育家弗斯坦(Reuven Feuerstein)首先使用的,動態評量的興起是對以智力及心理計量理論為基礎的靜態評量方式的反動。而維谷斯基(Vygotsky)對社會文化影響心理發展的觀點,以及近測發展區(ZPD)概念的倡導,也進一步促成動態評量的發展。

弗斯坦認為動態評量不在評量過去既有的知識、技巧或經驗,而在於評量學習過程中的改變以及同時在評量程序中包含教學的介入。目的則在評量兒童的潛能發展水準,以了解兒童在問題情境中能力運作的狀況,為教學方式的決定提供有用的訊息。

動態評量最主要的特質

(一)著重學習歷程或認知改變。
(二)在評量中進行教學。
(三)評量者與被評量者的關係是互動的。

動態評量的理念

(一)時間的連續性:學習評量應考量時間的連續性,定點定時的評量,不足以做為最後價值判斷的唯一依據。
(二)成長的連續性:個體的成長必有其歷程,凡當下的反應自有其生長的次序與因果,動態評量重視此一連貫性。
(三)評量工具的多樣性:不以單一性質的評量工具,作唯一的評量。動態評量以多樣評量工具,做多方評量。
(四)對象的適切性:由於個體特性不一,同一評量工具不可能適合所有個體。動態評量因學生不同,選擇不同的評量方式與工具。

動態評量的特徵

(一)測量過程為「測驗→教學→測驗」或至少是「教學→測驗」的程序。

動態評量考量時間的連續性,透過介紹評量內容與方式的特性,給予必要的協助與指導,使受試者的操作水準提高。它是一個跨越多個時間點,以偵測受試者在表現上的演變,是一種結合教學與診斷的評量

(二)評量的重點是強調知覺、思考、學習和問題解決的過程而非過去學習的成果。

動態評量所欲達到的目的不僅是要評估受試者目前所表現的水準,且企圖了解受試者是如何達到目前的水準,以及受試者可能可以達到的水準

(三)重視可概化認知歷程的教學或學習。

動態評量對概念的認知成分用細部進階的方式來安排試題,並設計有效的漸進系統,因此能提供有效的概念引導。

(四)企圖找出影響個體有效學習或行為表現阻礙的因素。

動態評量基於能力是可塑造的假設,企圖發現改進認知功能的方法,透過動態評量可有效找出影響個體學習的因素。動態評量的重點在於學習者的可改變性,並提供發展介入方案的有效訊息。

(五)辨識對認知歷程教學有反應者。

心理計量模式中,焦點集中在幫助學生了解作業的要求,提供鼓勵與讚美,允許經由檢查解題策略而獲得成功的經驗,進而等化不利學生之間的經驗差異。

(六)掌握積極影響或激勵個體學習和行為反應的情境及條件。

測驗極限評量模式中,運用諸如:簡單回饋、引導學生在解題前、後,說出解題步驟或原則…等方式,教師可有效掌握影響個體學習的情境及條件。

(七)強化未來成功和學習可能的分辨。

運用獲益分數區分出三種類型的學習者:(1)高分者(2)獲益者(3)無獲益者,對特殊班級學生而言,這些獲益狀況對以後的學科表現是一個很好的預測指標。

動態評量的目標

(一)對特定能力構念提供較佳的估計

動態評量程序中,受試者不一定接受同樣的題目測量,為了提昇受試者之間表現的比較性,常以下列方式提高認知歷程的一致性:

1.要求受試者做更高階的表現,以消除測驗設計界定中無關成分的歷程。
2.提供題目解決所需的基本先決條件。
3.降低策略數量,訓練受試者使用單一策略。不同策略所需的能力便不同,當所有受試者都使用相同策略時,學習速度便是一項測量一般能力的良好指標。
4.訓練受試者與題目形式有關的決定策略,而不訓練與測驗設計構念無關的策略。

(二)測量新能力

測量新能力是目前許多動態評量的目標。重點非改善能力估計,而是測量全新的能力(如發展性,modifiability )。在此主要的議題是,顯示可修正性的分數型態為何?可能是簡單的增益分數、殘差增益分數或斜率(可能需要多重測量)。延伸的相關議題為何種程度的改變是明顯大於測量誤差而具有額外的預測效度。

(三)改善能力:心智效率

為了改變心智效率的層級,需有全面性的訓練,如Feuerstein的教材充實方案,就認知程序中的輸入、精緻化及輸出三階段對受試者加以訓練。在心理計量上所應考慮的是如何將原本測驗的常模、信效度資料運用在受過訓練的受試者身上。另外是針對個體表現異動與測驗誤差的比較,探討何時個體確實發生改變而非由測量誤差所引起,即對兩個以上的點所產生的改變量是否明顯大於誤差等問題進行考驗,這類比較往往需要特定測驗量尺化。

動態評量的實施介入模式方案

動態評量與傳統的評量方式最大不同之處,乃在於實施介入模式方案,所謂介入模式方案包含以下四種模式:

(一)測驗 – 訓練 – 測驗(Test – Train – Test Assessment)

此模式乃Budoff為評量可教育性智能不足兒童的學習潛能而發展。 
Budoff主張智力本身具有可訓練性,並非固定不變的,所以將智力界定為:由經驗中獲益的能力。因此將訓練結合於評量程序中,認為訓練能平衡弱勢族群兒童學習經驗的差異。 
依Budoff的觀點,兒童現階段的能力水準是由前測決定,而學童的潛能則反映在後測中,在訓練階段是以近乎標準化的介入方式。他以可教育性智能不足的兒童,為研究對象,依據前測所預測的後測實際後測所產生的殘差獲益分數,當作是訓練效益

Budoff運用獲益分數區分三種類型的學習者: 
1.
高分者:在前測時即有良好表現者。 
2.獲益者:經訓練後在後測,有實質優於前測表現者。 
3.無獲益者:在後測成績沒有進步者。 
根據這些分類,特殊班級學生的高分者及獲益者,能從好的教學環境下,得到最佳的幫助,這些獲益狀況對以後的學科表現,是一個很好的預測指標,它提供的訊息是靜態評量無法達成的。另外,這兩類學生在人格、學術性向、自我覺察、職業興趣甚至離開學後的社會適應都保現良好。

評量重點:評量受試者從訓練中的獲益能力。
評量目的:在鑑定被錯誤分類的智能不足的兒童,和鑑定在特殊班級中,經由適當教學能獲益者。
評量結果:區分出獲益者、無獲益者和高分者,及獲益能力與人格動機和學業成就有關。

(二)學習潛能評量模式(the Learning Potential Assessment Device,LPAD)

此種模式是Feuerstein針對部分青少年,由於缺乏中介學習經驗而造成認知缺陷的現象所設計的。 
於是他將智力界定為,個體運用先前所習得之經驗,來適應新情境的能力。 
他在以色列以學習不利的青少年為對象,發展LPAD這種非標準診斷程序,來區辨個體在學習技巧上所受的損害,包含中介的協助並結合評量協助,目的在測出個體缺陷的種類及損害程度,以形成適切的教學方案。

評量重點:評量中介教學後的認知改變。
評量目的:診斷認知功能的缺陷,及評量學生對教學的反應。
評量結果:經由中介訓練後,個體有較佳的表現,且能將所學遷移運用在新情境上。

(三)漸進提示評量模式(Graduated Prompting Assessment)

此種模式以Vygotsky的近側發展區間觀點為基礎,跳離 Feuerstein 非標準化介入的分類焦點,強調介入內容的標準化,以建立量化的資料,其代表人物為 Campione 和 Brown。 
此種模式採用的是測驗 – 練習 – 遷移 – 測驗 的漸進提示系統模式,並大多採用推理的作業
作為施測和訓練的材料。

前測階段:評量受試者對於學習活動的準備度,及個體的一般心智功能。 
學習和遷移階段:主試者依受試者的表現給予一系列標準化的協助,用以了解其學習能力和遷移效率。
評量重點:學習和遷移歷程的評量。
評量目的:用以鑑別學業學習有困難者,及發展有效的學習能力量數
,來改進分類的方式。
評量結果:從學習遷移歷程,可以了解兒童認知能力的個別差異;而學習與遷移的動態能力量數,是預測近期未來表現的較佳估計值。

(四)連續評量模式(Continuum of Assessment Model – Mediated and Graduated prompting )

結合Feuerstein學習潛能評量模式及Campion和Brown漸進提示評量模式。第一階段採用標準化評量,評估受試者一般認知能力之後,再給予協助提示教學,最後測其獨立表現水準,若無法達到75﹪正確率即進入第二階段,分別實施漸進提示或中介訓練。

(五)心理計量模式

此模式是由Embretson所提倡。強調認知的可變性,以空間推理測驗為訓練材料,採用前測 ─ 訓練 ─ 後測 的方式來評估受試者的能力,在訓練階段是採用標準化介入的方式。 
在訓練階段受試者是透過具體操作,來增進空間處理的技巧。

評量重點:在訓練後,評估受試者最大的學習能力。
評量目的:發展適當的心理計量模式,來測量認知的改變,及提供受試者特定能力較佳的估計。
評量結果:受試者透過動態測驗介入,空間能力有顯著的進步,而受試者前、後測間的改變分數,可預測文書編輯的表現。

結語

教師可根據不同的教學目的採取不同的評量模式,在評估各方面的條件後,穿插使用數種評量模式來進行多元化評量,以期能真正評鑑出學生的學習能力及引發其學習潛能。一位教師如果不對學生實施評量就無法得知其教學的成效。此外,老師不能只重視學生學習的結果,學生的學習過程也是教學的一部分,因為從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發現自己教學上的失與得,然後再對其本身的教學作反省與改進。最後,老師的評量方式應該要更生動活潑、更生活化,讓學習變成教師、學生、同儕與家長間共同的責任,使教學與評量達成雙贏的局面。

●本文原出處:《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54期,2006年:動態評量(Dynamic Assessment)之初探 劉芳文 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動態評量(http://summer.ntua.edu.tw/~t0336/move2.htm)

校務行政全誼-密碼還原篇

狀況說明:若有某某老師自己的校務行政全誼的帳號和密碼忘記了,可以幫他進行重設,預設帳號和密碼皆為身分證字號(身分證第一個英文字母大寫),例:A123456789

排除步驟:先請系統管理員進入校務行政全誼,用系統管理員的身分進入,點選”密碼還原”的選項,再選擇要還原的人姓名後,點選”密碼還原”,即刻完成。

 

 

 

學校首頁各小區塊更換連結網址

用系統管理員的身分登入後,點選”模組管理” ”連結模組” ”校內網路服務”,再點選 ”校內網路服務選項” 點選” 校務行政系統欄位”,再點選那隻筆進行編輯。

若暫時不想開啟連結,可在資料有效與否中,點選”無效”選項 即可隱藏該連結資訊。反之,點選”有效”則開啟連結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