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I 過程
Nonaksa, Takeuchi (1995)
知識轉換的過程,就是內隱知識與外顯知識互動的結果,視為知識創造過程,並 透過知識循環的運作 ( 亦就是內隱知識與外顯知識的互動與轉換循環過程 ),而 有四項基本的知識創造形態且產生不同的知識類型
共同化 ( 由內隱轉換成內隱 ) (Socialization)
知識由內隱轉換為內隱的過程稱為共同化;指的是成員間內隱知識的轉移,藉由 分享經驗從而達到創造內隱知識的過程,將內隱的個體知識團體化,屬於一種將 個人經驗心得分享以形成團體共識的過程,它將需要組織內部配套建立充分溝通 交流機制,並且成員能擁有共同的價值觀,也就是組織需要具備形成知識共同的 能力。心智模式和技術性的技巧的分享也是屬於同一類,可以使得個人不透過語 言而自他人處獲得內隱知識。 獲得內隱知識的關鍵在於[經驗],缺少某些共同形式的經驗,一個人很難了解 另一個人的思考過程。而藉由此轉換模試所產生的知識,稱為共名的知識 例如:共享的心智模式和技術性的技巧。
外化 ( 由內隱轉換成外顯 ) (Externalization)
知識由內隱轉換為外顯的過程稱為外化,外化是將內隱知識明白表達為外顯觀念 的過程,在這個微妙的知識創造過程當中,將組織整體經驗心得加以具體化與創 新化,使之成為正式的組織知識,能被廣泛有效的使用,並且成為組織知識資產 的一部分。將內隱知識外顯化,除了需要建立團體共識外,更要將抽象知識的經 驗心得加以具體化,使組織容易將知識具體應用於產品創新的活動。基本上,內 隱知識外顯化是組織創新活動中重要部分,創新活動能力強的企業組織,外顯化 的成效特別顯著。在這個過程中,內隱知識透過隱喻、類比、觀念、假設表達出 來。演釋和歸納以及隱喻和類比,是最常被使用知識外化的工具。藉此轉換模試 所產生的知識,可稱為觀念性的知識。
結合 ( 由外顯轉換成外顯 ) (Combination)
知識由外顯轉換外顯的過程稱為結合;結合是將觀念加以系統化而形成知識體系 的過程,這種模式的知識轉化牽涉到結合不同的外顯知識體系。 個人透過文件、會議、電話交談、或是電腦化的溝通網路交換並結合知識。再經 由分類、增加和結合來重新組合既有的資訊,並且將既有的知識加以分類以導致 新的知識。結合則可以產生原型和新原件技術等系統性知識。
內化 ( 由外顯轉換成內隱 ) (Internalization)
知識由外顯轉換為內隱的過程稱為內化,內化是將外顯知識轉化為內隱知識的過 程,當經驗透過共同化、外化和結合,進一步內化到個人的內隱知識基礎上時, 就會成為有價值的資產,以語言、故事傳達知識,或將其製作成文件手冊,均有 助於將外顯的知識轉換成內隱知識。內化則產生專案管理、製造過程、新產品使 用及政策執行等操作性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