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藤學
「學校再生的哲學:學習共同體與活動系統」中提及,作為學習共同體的學校,是受三個哲學原理所引導:
一、公共性哲學:學校是一個公共空間,不再只針對孩子,應開放給所有人,學校如果放棄任何一個孩子或老師,是不會成功的。為提高孩子學習質量,全校每位老師(一般是三十位,大校則有五十位老師)至少一年一次要開放自己的教室,讓全校老師、外地老師、社區人士、各種人來參觀,「學習共同體」的教室基本上為任何人敞開,誰要在何時進來都可以。每位老師要選擇品質最好的一堂課、一年一次自己提案,打開教室讓大家去觀摩,不是為了評鑑,而是為了提升教學品質。
二、民主主義的哲學:校長、老師、學生、家長都是學校的主人,每個人都同樣有發言權,都可以參加學校的活動,每個師生都有同樣的權利。通常日本學校把學生分為好/壞學生,成績好/差、有問題、社團表現好的等,好像只有最好、最差的學生才有發言權,可以引起人家注意,其他中間的孩子沒有聲音,就被忘記了。家長也是,聲音大的、較會表達不滿的、錢捐多點的就可以大聲。但「學習共同體」的學校不是這樣。
三、追求卓越的哲學:永遠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內容或資源,不會因為成績不好、家境不好就降低教育內容、教學水準,永遠都追求完美、最高的教育內容。即使學校整體成績不好,在學區內學力排行很低,但永遠設定最高的教育目標,選擇最好的教科書和教材,從那裡開始挑戰。
學習共同體」的背景,源自1980年代日本的高升學率,填鴨教育與成績至上的風氣使得學生對學校及班級失去歸屬感,缺乏學習興趣。東京大學教育學研究科教 授佐藤學提出以「學習共同體」(learning community)為目標的教育改革,將地方、學校、家長、教師都視為一個個學習圈,透過相互學習及經驗交換,保障及提升孩子的學習。
為了改變單向授課、孤立學習、僵化背誦等問題,「學習共同體」希望透過引導,讓孩子體會學習的快樂及成就,並在探索學習中,培養孩子思考及學習能力,而非注重成績。
空 間上,「學習共同體」將傳統面排向教師的學習空間改為「ㄇ」字形座位,方便隨時討論,進行小組學習,但非小組競爭或組內分工,而是每個人在同一起點,一起 思考解決問題;不論能力高低,讓孩子在共同學習討論的過程中,都能增加「學習」的能力。教學方式上,捨棄傳統「目標、達成、評價」的方式,以「主題、探 究、表現」累積孩子學習經驗,進而構成知識。
孩子們經由教師引導進行4人小組的共同學習,是「學習共同體」主要的方式。教師首先引導學生 思考,帶出學習問題,其次透過小組討論,了解學生思考方向,並不時請學生將小組的思考模式,與全班分享。一方面訓練孩子表達自己的意見,另一方面讓思考更 深入廣泛。班級中的4人小組是一個個學習圈,與全班討論時,更成為一個大的學習圈。
在「學習共同體」中,教師的工作是知識的媒介,透過「聽」,站在學生的同一平面學習,同時觸發自己的思考,讓自己融入孩子的學習領域,並給予孩子歸屬感,幫助孩子的思考更深刻。
佐藤學期待教師進一步成為「學習專門家」(learning profession),在校內用「省察」的態度,透過觀察其他教師的上課內容及交流,培養自己能力。因此,將教室的門打開,構成教師們的學習圈,也是「學習共同體」的目標。
為 了維護學生與老師的學習圈,校方應從管理角色轉為支持與保護者。佐藤學主張將學校組織單純化,讓教師能一方面專心於教學工作,另一方面有時間相互交流,並 打開學校大門,讓地方人士及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加入「學習共同體」的學習圈,化解家長與教師、學校素來的不信任感,甚至激勵孩子的學習欲望。
「學 習共同體」的教育改革在日本實行已達30年,目前在日本的公立小學、中學、高中有10%正在實行「學習共同體」,約3千所。實行「學習共同體」後,許多學 生們漸漸感受到學習的成就,逃學的孩子不再抗拒學校,更積極參與討論表達。也因為家長及地方人士的配合,使學校、地方及家庭的關係更緊密,許多成績遠遠在 平均之下的學校,因此達到平均標準甚至高標。成績並非「學習共同體」的目標,但因孩子學會「學習」的能力,而有了真正懂得、了解知識運用的結果。
課堂教學原則(以國語為例)
1. 100%讓學生學習為最佳
2. 教學程序:段落大意、全文大意、新詞理解(生字理解)、優美詞句造句鑑賞、課文形式探究。
3. 以倆倆討論為原則,比較難的題目可以四人為討論的大組。
4. 教師只要下指令或問題,儘量不講解。
5. 當兩人討論發生問題,教師可以就近了解。
6. 空間以ㄇ字型教室為佳
C哪一種說法符合佐藤學教授對「學習共同體」教與學的主張? (A) 新世紀的教師應從「學習專家」轉為「教學專家」。 (B) 新世紀的課程應從「單元型(登山型)」的課程轉為「計畫型(階梯形)」的課程。 (C) 教師工作的核心是「聆聽」、「串聯」、「返回」的循環。 (D) 學力的提升,首先從「基礎學力」向上,接著再追求「發展學力」的提升。
A)從「教學專家」轉為「學習專家」。
(B)從「計畫型(階梯形)」的課程轉為「單元型(登山型)」的課程。
(D)從「發展學力」向上,接著再追求「基礎學力」的提升
計畫型課程(階梯型)
-即學科課程
-先決定最後目標,將到達目標的路程細分為許多階梯,拾級而上,到達目的地
-採「目標-實施-評量」的組織方式
-旨在達成目標,泰勒模式是典型代表
-教師是知識的分配者
單元型課程(登山型)
-即綜合學習課程
-以主題為中心,完成主題的途徑很多,就像登山歩道,每一歩道都可以登上山頂
-採「主題-經驗-表達」的組織方式
-以登上山頂為目標,但更重視登山過程中的經驗和體驗(過程模式)
-教師是導遊
A佐藤學教授提出學習共同體的概念,主張教師責任不在於追趕教科書的內容,而是做為學習專家,其責任在現實每一位學生的學習。請問學習共同體實踐的精髓是?(A)協同學習(B)個別學習(C)菁英學習(D)差異學習
佐藤學的學習共同體理念有:
1.開放教室給任何人進來觀摩,其觀摩為了是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觀摩結論不干涉教學)。
2.教師採分組學習法,主張小團體的學習模式。
3.在教學前先蒐集上課要的資料並參予教學會議,共同探討教學目標,內容或主題,有點像台灣教師專業社群的概念
D下列那一項敘述不是實施「學習共同體」的必要條件? (A) 以學生學習為中心 (B) 傾聽、串聯與回歸的教學 (C) 活動、協同與反思三位一體的學習 (D) 教室桌椅排成∩字形
B佐藤學教授鑑於日本學生學習崩壞的現象,提出建構「學習共同體」 的改革方向,做為引領 21 世紀學校教育革新的方針與願景。他所倡導的「學習共同 體」建立在三項哲學基礎之上,其中不包括下列哪一項? (A) 公共性 (B) 自發性 (C) 民主主義 (D) 追求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