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Goodlad(古德拉)的五種課程層面

主題:Goodlad的五種課程層面

 

(I)理想課程            社會層次                   設計原則為中心

———————-

(F)正式課程           機構層次                   學校中心

———————-

(P)知覺課程          教學層次                    教師理解為中心

———————-

(O)運作課程                                            執行調適為中心(學生、老師、環境皆為變因)

———————-

(E)經驗課程         個人(經驗)層次            學生感知為中心

———————-

review:

 

克萊恩和古德拉(Klein & Goodlad,1979)研究了十八個國家的課程後,發現課程決策可區分為五種層次,分別是理想的、正式的、知覺的、運作的、經驗的課程五種。

一、理想課程(ideal curriculum)

指完全根據課程理論而設計的課程,此種課程完全符合教育的理想通常是政 府或社會上的一些團體,依其價值判斷所發展及建議的課程。

二、正式課程(formal curriculum)

指經教育行政機關考慮教育資源及現實需要而推行的課程。

三、知覺課程(perceived curriculum)

指學校教育的知覺與認定的課程。在課程實施前,教師對正式課程的知覺與理解。

四、運作課程(operational curriculum)

指教師在教學情境中所執行的課程,教學涉及與學生互動及環境之配合,因此教師真正教學中運作的才稱為教師運作課程。

五、經驗課程(experiential curriculum)

指個別學生透過學習而獲得經驗的課程。即教師運作的課程為學生所感受與經驗到的課程。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7041112216

古德拉(J. Goodlad)為了釐清課程決定的各層次關係和說明課程概念體系,曾區分了五種課程:理想課程、正式課程、知覺課程、運作課程經驗課程

 

經驗課程(活動課程)有兩種定義,其一是指課程組織的型態之一 ,也稱「活動課程」;其二是指學生實際所學習的課程經驗 就課程組織型態的經驗課程而言,一八九七年杜威(J. Dewey)於芝加哥大學創立實驗學校,採用「活動方案」,是活動課程設計的開始。由於活動課程以學生為中心,視經驗為認知的主要資源,故又稱「經驗課程」。學生為中心的經驗課程知識為中心的學科課程社會為中心的核心課程,共同成為課程組織型態中三大主要的課程取向。「經驗課程」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認為教育是連續的心智成長過程,教育的目的即在協助兒童成為具有社會創意的個體。教學固然需要事前的準備與計畫,但非嚴密的計畫。教材的內容應由學生在學習情境中合作選擇並組織,教學活動是師生互動的結果。

 

就學生實際學習的經驗課程而言,美國課程學者古德拉(John I. Goodlad)於一九七九年在其〔課程探究〕(Curriculum Inquiry)一書中,將課程的探究分成歷程領域(the process domains)和實質領域(the substantive domains),前者研究課程發展的決策過程,包含社會、機構、教學與個人層次;後者研究課程發展的實質成果,包含理想課程、正式課程、知覺課程、運作課程和經驗課程。 「理想課程」係指學者專家或有關機構依照課程設計的理念與原則所規劃的課程;「正式課程」是教育行政主管當局規劃、認定或所接納採用的課程,通常以書面文件的型態出現;「知覺課程」則是教師、家長或其他人對正式課程的詮釋與認定;「運作課程」則為教師真正施教傳授給學生的學習內容;最後學生在這運作課程中所實際經驗學習到的,即謂「經驗課程」經驗課程可能和理想課程、正式課程、知覺課程或運作課程成果一致,也可能有顯著差異。

阿摩線上測驗: http://www.yamol.tw/note_book.php?bsid=546#ixzz5BWknjj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