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超真實的布希亞( Baudrillard—擬像與真實)

 

對著平面螢幕,我創造出了真實的世界,活在電路體構成的場域中,我恣意揮灑著想像,操作著自己的快樂與哀愁,也連結著他人的喜悅與悲泣,而這竟也建構出共同的空間網絡。而漸漸地,我褪去了人性的一面,留存的只是正常人般的軀殼與電路晶體的內容,沒了思想,因為它早就預設好我每日的行程與終極一生的勞勞碌碌;人類歷史變成了由程式所締造的,生存環境成了架設好的硬體。我好懷念過去單存的人性生活,但我卻無法懷念,因為生物體的記憶已從我體內消失殆盡,我無法回憶,到最後我只能變成一架冷冰冰的機器,繼續這無人性的生存遊戲。

布希亞所稱的「擬像的超真實主義」指出現代世界中,符號所模塑出的世界(尤其是電視電腦影像)就是真實。這種真實不僅取代原有之真實,更超越了它。而說到媒體影像的真實感,就以「好萊塢」的電影工業為例子,許多人稱「好萊塢」的電影工業是未來世界的縮影,未來世界的生活模式其實都藉由現前媒體的大膽推演而得出結果。還記得科幻電影「機器戰警」中的機器人警察嗎?在當時的市場上,締造另一個票房紀錄,也使當時的社會陷入了一陣未來世界的狂熱之中。時過幾年,機器人的夢實現了,多方領域皆使用了機器取代的方式,在生產產品及培植人才進行改良,甚至是研究實驗的專業領域中,常可見由機器扮演的角色,取代了人工的實踐,人力也漸被貶於次等的地位。現今更發展出在人體上置入了機器及電腦,形成了一項嶄新的技術,也造就了科技另一面的發展空間。當有一天,眼睛中能出現各類的顯示訊號,耳朵也能自動接收無線電台的廣播,腳底按鈕一按便能伸出噴射引擎,飛向任何你想去的地方,科幻影片中的虛擬情節不斷地被實現,人性活在虛擬空間的尊嚴就越來越薄弱!

虛擬空間(Cyberspace)此一名詞最早是由William Gibson在其1984年的科幻小說 “Neuromancer” 中所提到,主要是用來描述一個虛擬環境,雖然此書只是一個科幻小說,但對於虛擬實境系統與理論卻有很大的影響。模擬器的發明造就了虛擬空間的一個巔峰,利用虛造的影像系統,讓使用者不需親臨現場便可如同到達現場的真實性感受,從電動玩具的模擬開始,人類嘗試著一連串挑戰感官刺激的最高享受;對人類的感官性來說,藉由眼、耳進而處覺得接受刺激,來引發對事物的外在感覺,而虛擬實境增強了人類的感官性刺激,不但使使用者獲得快感,更可使使用者獲得學習的機會。電影「生死極速」中賽車手藉由模擬器到了真正的比賽現場,在模擬器中賽車手得面對任何狀況,起步、換檔、煞車甚至於撞車,讓賽車業者省下一筆可觀的學習花費。虛擬空間或許有一天將取代所有的實境,但當電影「駭客任務」的情節真正實現時,世界只不過是被人設定好的一出大型劇碼,世界將又是另一番面貌,所有的理論與歷史也將重新改寫。

而媒體製造的虛擬空間宰制著我們的生活,現代人類生活無法缺乏資訊,資訊從何而來,便從媒體上得來,電視、電影、廣播、報紙或是電腦網路,無一不在動搖著我們對事的思考方向,媒體的力量何其大!我們活在媒體的壓迫狀態之下,而這種壓迫全面抹煞了我們的知覺與思慮,也扼殺了我們的觀感。在媒體無孔不入的入侵之下,人性漸漸地殘缺了起來!

於是,溝通的訊息在實質上已不復存在,它只有在流通之中才有意義的媒介,如同布希亞所稱的超脫ecstasy)[2],傳播媒體已經把傳達的意義曲解成傳播的單一向度,也就是說任何事件只能透過傳播去認識理解,甚或是學習。而假設任何事件皆由單一向度去觀察得知,訊息的得知將如同井底之蛙觀天般荒謬,也有可能事件的真實性是經過一再的改造,而傳給大眾。所以布希亞當時評論美阿戰爭曾說:

我們看到的是真正的美阿戰爭嗎?以激進的社會學觀點審視,我們從電視新聞上看到的,不是真正的戰爭,而是一場虛擬的「符號戰爭」──美國軍方不斷釋出新聞畫面,展現戰事行動的成功;而阿富汗也陸續地公布美方誤傷平民、美國軍機被擊落的訊息。雙方日以繼夜地在媒體上,不斷提供最新的、代表自身觀點的電視畫面來覆蓋對方的訊息,藉由媒體載台的全球化推播,形塑出戰事雙方熟勝熟敗、優勢/弱勢、正當/非法、人道/殘忍的輿論氛圍,也建構起全球公民對於這場戰事的認知。CNN等跨國媒體將是幫助美國壟斷全球新秩序的主要角色。如今,CNN不僅再次建構出一個虛實難辨的「美阿戰爭」,也成功地扮演引導全球輿論的統戰角色。在這樣的「政治–軍事–媒體」三位一體的龐大機器運作之下,全球權力與秩序的集中壟斷現況,在新的世紀中,恐怕仍將難以撼搖。

布希亞明顯表達出了國家利用媒體的力量,虛擬地以符號去勾勒出一場戰爭,打造各方的神話,兩國在媒體上傳遞給全球人民對此一戰事的訊息,也顯示出了霸權的文化。而這也正呼應著布希亞的「超真實」,以台灣社會為例子,媒體過分露骨地評斷著時事,矯柔造作地裝扮著極其華麗的禮服,呈現出荒誕不和諧;沒有媒體,哪來的學者上談話性節目滔滔不絕辯論?沒有媒體,哪來的公益團體聯合勸募?沒有媒體,哪來的政治人物打造知名度?一切的訊息皆由媒體巧心佈置完成,在民眾的生活中,無所不在地進行其特別的滲入功能。

布希亞曾舉出了「擬像」的三階段秩序:在第一階段中,「再現」扮演重要功能,由文藝復興至工業發展時期,仿造的物品再現真實物品的本質;而在第二階段中,進入了工業革命,機器取代了手工,真實由資訊與機器所主宰著;到了第三階段,資訊科技進入了蓬勃發展時期,媒體與廣告重新打造了一個擬像,卻非再現的功能,而是完全的一個真實狀態。因為真實世界是由模型建構而成的,在這擬像模型統治的世界上,再現和客體、觀念與事物之間的區別已無法成立[3]。而在筆者的認知當中,布氏的說法太趨於客觀,無考慮到人類自我的警覺性,在一切資訊四面八方地入侵生活時,人類自主性會更加發展,人類常陷入泥沼之中才驚覺自身所處的危險性,布氏所謂的第三階段,人類活在模型統治的世界,一切真實就是捏造出來的,但筆者疑問的是,人性呢?人性也能被改造嗎?外在的事物雖能影響我們的想法、改變我們的看法,但基本的人類性卻是與生具來,誰也無法改變的!

而根據布希亞的說法,大眾媒體的興盛導致了符號的全面混亂,舊社會建構的符號秩序已經徹底瓦解,媒體訊息所散佈的無秩序風格、不連續意符、瑣碎部份的拼貼,藝術品味的雅俗不分與大量複製,構成了景象奇特的後現代消費社會。對後現代社會的消費者來說,符號消費的意義取代了原先的實質消費。布希亞認為:「物必需先成為符號,才能成為被消費的對象。」此由訪間充斥著名牌迷思便能視出端倪,以品牌的銷售來說,形象佔著重要的意涵,品牌藉著媒體的炒作,吸引消費者的青睞,於是,消費社會中的符號形構出特殊的現象。

布希亞也認為,個人在商品消費過程中,並不是真的要去選擇、購買或使用商品,而是要藉由對商品影響得到想像式的樂趣,並滿足現實生活中無從遭遇到的經驗,這可被認定是一種心靈式的享樂主義。個人藉由消費行為去獲取他人欽羨的眼光及本身最大的滿足,在身、心、靈三方面都獲致滿足之後,消費這個名詞就不再是單純的消費了,而是加諸了觀念及習性的購買,筆者稱之為「變象之消費」。

當世界的盡頭僅是一個門打開之後便能走出去,當個人的行蹤日夜成為她人覬覦,當你成為媒體追逐的一份子,電影「楚門的世界」活生生上演,我們能任由媒體對我們施行極刑暴力嗎?能任由布希亞口中的「擬像的超真實主義」操控著我們所處的真實環境嗎?當我們一再地否認虛擬影像或是超真實的實現時,會不會我們卻也落入了自己設置的超真實之中呢?

但說了如此多,布希亞還是得藉由媒體傳播他的思想與理論,我還是得藉由網路交報告;會不會其實世界上根本沒有布希亞這個人,他的一切演出,只是媒體另一場巧心佈置的把戲呢?因為一切的人、事、物皆可以擬像完成。

我們皆陷入了國家與媒體的思想改造中了……


[1] Foster Hal 主編 (1998),《反美學》,呂健忠譯,台北:立緒,頁201

[2] 超脫(ecstasy)是取其為基督教奧秘神學的用語。奧秘神學家修行的主要目的便是超脫:人在心靈中見到上帝,與上帝靈交,乃至融為一體。見布希亞<傳播的超脫>一文,錄於Foster Hal  (1998),《反美學》,呂健忠譯,台北:新世紀,頁201

[3] Smart , Barry (1997),《後現代性》,李衣雲 等譯,台北:巨流,頁68

全文引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31/31-29.htm

正向心理學意義

當我們說:天涯何處無芳草、失敗為成功之母、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我什麼都會,只是沒機會…等等正向思考時,更應該要坦然面對自己的處於困境的現實,接受之後,才能累積正向的能量。

壹、正向心理的意義

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是近年來心理學發展的新趨勢,又稱為正面思考、或積極思考。正向心理指遇到挑戰或挫折時,人們會產生解決問題的企圖心,並不斷的練習改變思路,強化正向力量迎接挑戰。

馬丁.沙尼文(Martin E. Seligman,2002)指出,過去心理學的研究著重於治療心理疾病與改善負向情緒,因為憂鬱症、精神分裂症、酗酒等等問題已能測量得知,目前可以做相當精準的描繪,最重要的是人類現在知道該怎樣去治療這些疾病。但是效果僅只為了使人們脫離使生命痛苦的狀態,而忽略生命最主要的目的 – 找出生命的意義。人不只是要改正個人的錯誤或缺點,他還希望找出自己的長處、自己的意義。

正向心理的意義經仲秀蓮(2004)整理如下:

一、正向心理是一種信念:正向心理不是為了要爭取名利或是權力,而是一種信念來克服挫敗,並完成生命中具有價值及具創意的價值觀。

二、正向心理是往好的方面想:凡事往好的方面想,利用正向心理來探索原來被認為不是有利的事情,例如最親愛的骨肉死亡時,也不需怨天尤人,而要有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都是良機的觀念。

三、正向心理是相信自己具有潛能:天下終究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不要封閉了這股每個人心中都存有的-積極正向心理的能力。了解積極正向心理的驚人力量,就再也沒有什麼值得害怕的事了。能夠克服艱難困苦的人,之所以被認為很堅強,是因為他們親身感受到如何將潛能激發出來的秘訣,並且相信不論身處何處,只要相信自己,就能產生強大的力量。

四、正向心理是正確的心態:積極的心態(positive mental attitude)是正確的心態,正確的心態是由正面的特徵所組成的。比如信心、誠實、希望、樂觀、勇氣、進取、慷慨、容忍、機智、誠懇與豐富的常識等,這些都是正面的。

五、正向心理是對自己傳送好的訊息:真正成功的人是那些已學會敢面對人生挑戰,且能把逆境中求勝的經驗傳送給自己的人。

六、正向心理是運用長處與美德:正向的感覺來自長處與美德,當用到我們的長處及美德時,良好的感覺會產生。Seligman(塞利格曼,美國心理學家)歸納整個世界橫跨三千年的各種不同文化傳統,發現正向心理都不脫離下面六種美德 – 智慧與知識、勇氣、人道與愛、正義、修養、心靈的超越。

綜合上述,可知正向心態是面對問題、困境時處理的態度,而這種態度是自己本來就具有的潛能,相信擁有這種潛能,並運用長處解決問題,即是為正向心理的意義。

貳、正向心理的心理學基礎

唐諾.克理夫頓(Donald O. Clifton)在1950 年代初,就提出質問,為什麼心理學領域討論與關注的焦點都是人到底是哪兒有問題?,於是他提出要是能開始研究人哪裡對了,是不是一個更重要議題,有了這樣的想法後,他和同事花了50年的時間,針對積極、正向的態度,進行數百萬次的訪談。研究初期,他們發現個人生命會因與人互動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而且,人際之間的互動,不論是和朋友長時間的交談,或是在餐廳點餐的一瞬間,其結果不是正面,就是負面,鮮少有中間地帶,無論互動的結果如何,互動的所累積的能量都會以影響一個人的生命。

1990年代,正向心理學正式崛起,情意教育開始受到重視,直到2002年,Donald 的研究才正式被美國心理學協會肯定,推崇Donald 是正向心理學的始祖心理學之父。

1998年,當時出任美國心理學會會長的Seligman 撰文,呼籲同行正視心理學界的發展,過去心理學善於在處理心理問題及精神病,並未能引導人過著充實、愉快、有意義的生活。

正向心理學的概念和理論,以研究個人長處、建立正面情緒和品格為重點。Seligman聯合其他心理學家及學者,著手發展一套完整的正向心理學系統,並持續進行廣泛的研究。故正向心理學的內容是來自科學研究的結果,與傳統心理學比較時,有下列的不同與特色:

一、傳統心理學與正向心理學的比較

 

比較

傳統心理學

正向心理學

中心思想

以問題為中心(problem-focused

著重全人發展

對人的假設

人會產生問題和被動

個人、群體和社會充滿生機和希望

介入焦點

著重研究和強調如何解決或減少問題

提倡在正面之間取得平衡,著重研究,分析和找尋人類的優點及潛能

弱點

忽略發掘人的潛能、優點和防禦能力,較難持久面對將來的挑戰

很多概念和理論仍在研究階段,有待證明和發展

 

二、正向心理學的特色

◎科學化的研究:建立一套以驗證為基礎的理論,分析和找尋人類的優點及潛能。

◎強調正面:推動正面的元素如樂觀、愉快和互愛等,發掘個人和社會的優點和品德,追求正向的人生。

◎增強對抗逆境的能力:發掘、培養和發揮個人的長處和潛能,積極面對人生的壓力和挑戰。

參、正向心理的研究範疇

正向心理學主要研究的範疇可分成三個重要的環節(The three pillars of positivepsychology):

一、正面情緒(Positive Emotion):快感、自信、樂觀、滿足感、和平等等。能夠理解怎樣可以獲得正面情緒對我們的生活有極大幫助。

二、能力(Abilities)、長處(Strengths)及美德(Virtues):這些能力和長處包括:良好的人際、社交能力、創造力、希望、勇氣、同情心、自制能力等等。近年流行的情緒智商、逆境智商都是這個範疇的課題。能夠瞭解如何發展這些能力,長處及美德,對個人建立正面的生活,甚為重要。

三、支持和發展人的能力及長處的各種支持系統或組織:家庭、學校、社會文化條件、言論環境等。作為家長、老師、甚至政策制定人,都希望知道應怎樣締造有利和適切條件,培養出正面的下一代。

肆、正向心理的目標

為什麼要研究正向心理呢?這些都與一個最基本的問題有關– 究竟甚麼是好的發展與生活?根據Seligman(2002)的看法,我們可以朝向下列三個目標邁進:

一、 快活的人生 (Pleasant life):能夠成功在生活中獲得各樣正面的情緒,包括快樂、自信、平靜、滿足等,便是快活的人生;故此,正面心理學其中一個重要範疇是研究各種正面情緒,透過實證研究,發展有效達至及維持正面情緒的方法。

二、 美好的人生 (Good life):除了追求快活的人生外,我們如果能夠在各種生活的重要環節上(包括家庭、人際關係、工作、子女管教等)運用我們個人獨特的長處和美德,我們便可以達至滿足和美好的生活。可以說,建立長處和美德是達至美好生活的必要階梯。

三、 有意義的人生 (Meaningful life):在快活的人生和美好的人生之上,我們更可以追尋有意義的人生。根據沙尼文博士的看法,能夠運用我們個人獨特的長處和美德,達至比我們個人更大的目標,生活便更有意義。

伍、正向管教與輔導的內涵

一、正向的人格特質

(一)對過去感到滿意

(二)對現在感到愉悅

(三)對未來充滿希望

二、正向的人生觀念

(一)積極歸念

(二)活在當下

(三)養好習慣

(四)正常信念

三、正向的生活動力

(一)生活可能是:平凡、瑣碎、忙碌、壓力、負擔、挑戰、問題、意外、劇變、迷失…。

(二)或是種種追尋:寬恕、滿足、平靜、快樂、自信、成功樂觀、希望、理想、意義…。

(三)期望更上一層樓:以自已的能力、誠意、勇氣、努力、智慧、愛心…。

●原出處:自在猛龍, 云遊四海, 行經五洲, 上知天文, 下通地理(http://tw.myblog.yahoo.com/jw!NHe2OIGTE0aCV39tHd0-/article?mid=39907)正向心理學 & 正向思考

Say Something~

Harvard Business Review(哈佛商業評論)曾在如何激發復原力?一文中指出:正面思考能力強的人,有三項特質:

1.能坦然面對現實。

2.擁有深信生命有其意義的價值觀。

3.培養及時解決問題的驚人能力。

正向思考要避免牽強,流於阿Q,最重要的,的確還是自己的態度,古羅馬一位皇帝的名言:使你痛苦的不是事件,而是你自己的判斷或思想;心理學家Albert Ellis也說:一個人的情緒產生或行為選擇,主要不是源於外在發生的事件,而是源於面對事件發生時,所抱持的想法和信念。

全文引自:http://blog.xuite.net/kc6191/study/38859603-%E6%AD%A3%E5%90%91%E5%BF%83%EF%A7%A4%E5%AD%B8%28Positive+Psychology%29%E5%88%9D%E6%8E%A2

價值澄清法

價值澄清法               

    價值澄清法是瑞斯(L. E. Raths)於1957年在美國紐約大學任教時所創導。其主要目的是在協助兒童察覺自己和他人的價值,並由此建立自己的價值體系。

第一部份:價值澄清法的原理

壹、 價值澄清法的本質

    瑞斯(1978)認為價值澄清法具下列四項重要的元素:

一、  以生活為焦點

     值澄清法的第一步驟,是將人們的注意力置於指示他們所評價的事物的生活上。它們包括個體的行為、態度、目標、興趣、抱負、感受、信念或擔憂等。不管是個人內在的,或是社會性的論題,只要它是和個人、現實生活有關聯,就是價值澄清法的論題。

二、  接納事實與既存的意見與立場

     求價值澄清,對於別人的立場、看法應抱持「無條件積極關懷」、「和而不  」、「不加裁斷」的接納態度。接納將可協助別人接受他們自己,並誠實的        己待人。

三、  促使個人進一步的反省

        個人不僅是接納別人或自己的論點,更要對它做綜合性的反省。

四、  滋潤個人內在的力量

         價值澄清法不但激勵個人練習澄清的技巧,而且滋長個人去思考自我指導       力量。

 

貳、價值形成的過程

        值澄清法注重價值形成的過程,價值形成的過程(Process of Valuing)可說       價值澄清法的核心。

        值澄清論者認為當任何信念、態度或其他價值要成為個人價值時,必須根        三項步驟,七個規準,否則就不是真正的個人價值。這三項步驟,七個規        的名稱與順序如下表:

   

                           

一、選擇(choosing

1.自由的選擇

2.從不同的途徑中選擇

3.經過考慮後才選擇

二、珍視(prizing)

4.重視與珍惜自己的選擇

5.公開表示自己的選擇

三、行動(acting)

6.根據自己的選擇採取行動

7.重複實施

 

 

 

 

 

 

 

 

 

 

 

將七個規準說明如下:

1.      自由的選擇:經過自由選擇後所產生的價值觀念,無論有無權威勢力的監       下,都能具有引導個人言行的效力。換言之,個人經過積極而自由選擇    ,所得的價值,愈能覺得此價值是其思想的中心。

2.      從不同的途徑中選擇:價值的定義是基於個人所做選擇的結果,當個人知       沒有選擇餘地時,價值範疇所含涉的內容就失去意義。開放愈多的選擇途        ,我們愈能發覺真正的價值所在。

3.      經過考慮後才選擇:個人對各種不同途徑的後果,加以深思熟慮,並予衡       比較後,所做的選擇,才是理智的選擇。

4.      重視與珍惜自己的選擇:對於我們樂意選擇、決定的價值,以它為榮,並       惜和重視之,已知做為我們生活的準繩。

5.      公開表示自己的選擇:當我們的選擇,是在自由自主之下與經過慎重考慮       才做的決定,那我們便自然願意對外公開。假設我們以所做的選擇為恥,        表示它就不是真正的價值了。

6.      根據自己的選擇,採取行動:個人的價值能左右我們的生活,並能表現於       常行為上,若只會坐而言,而從不起而行,光說不練,這種價值則不在我        界定之內。

7.      重複施行:個人的某種親念或態度若已達價值的階段,必會一再反覆表現       行為上,價值趨向永久性,並成為人類生活型態的重要因素。

        人價值觀念必須通過這七種規準,逐步建立起來,才是真正的價值體系。        此,教學時,教師必須遵循這七種規準,指導學生親自體驗,由選擇而珍        ,由珍視而重複行動,才能進一步建立明確的價值觀念。

 

參、價值澄清法的特性

        值澄清法具有下列特性:

一、以學習者為主位的一種教學方法

二、教學者是一個催化者

三、教學的內容重視情意及踐行的層面

四、教學目的在使學習者變成一位自我實現者

五、價值澄清具個別性與主觀性

六、價值澄清法強調價值形成的過程

 

第二部份:價值澄清法的實施

壹、適用時機

1. 諮商情境:因其不具批判性,可協助改善個體心理適應不良的問題。

2. 配合一般學科使用:對學生而言,可以提升知識和觀念的學習,鼓勵學生注重本身的咸受,使教育更具人性化。

3. 在團體活動、課外活動及班(週)會等共同時間使用:教師可藉由班級共同時間,隨時協助學生澄清自己的選擇行為。

 

貳、內容選擇原則

選擇與個人有關的題材、顧及學生的認知發展階段、具有共同的價值混淆

和衝突的問題、選擇學生易於明白的內容等,都是在選擇價值澄清法內容時應注意的原則。

 

參、實施策略

使用價值澄清法的老師,將使用種種策略鼓勵學生思考各種想法或行為,學生將審慎衡量各種事物及各種選項的後果,促使學生察覺自己所正視的信念與行為,並願意在生活中貫徹實踐。因此,唯有學生開始考慮自己的選擇和評價其後果時,他們才真正地發展自己的價值觀。至於價值澄清法的實施策略,大多使用澄清反應、書寫策略、討論策略等三種,茲分別說明如下:

一、澄清反應

澄清反應即使用交談的方式,教師就學生所說、所做的行為,做一些反應,以鼓勵學生更廣泛、深入的思考,其目的是針對學生的心理,提出問題,鼓勵他們檢視自己的生活、行動和觀念,澄清他們的認知、目標、情感、希望、態度和信仰等。

二、書寫策略

書寫策略是以「個人問題深思的反應」為開端,而書寫比說話更能產生仔細的思考。教師採用書寫活動時,允許學生做部分的選擇,也允許學生匿名寫下他們的反應,同時也可以在教室當場進行或當作回家作業寫,方法具有彈性。

ex:等級排列法、生活餡餅、價值單、思考單

三、討論策略

在價值澄清法的討論過程中,教師站在催化者的地位,對學生意見不立即批評,促使學生更自由開放討論。教師在團體討論前,應有周詳的計劃,避免討論被少數人壟斷,才能使討論更生動,使學生產生更深入與廣泛的思考。在設計價值澄清的討論活動時,應考慮四個步驟:選擇討論的主題、鼓勵學生思而後言、活用討論方式、幫助學生扼述學習經驗。

 

肆、實施價值澄清法的注意事項

價值澄清教學重視價值形成的過程,尊重個人的選擇、慎思、反省與評鑑。其具有下列優點:

一、增進學生的自我瞭解與改善行為。

二、改進教師本身價值觀。

三、建立日常生活的積極價值。

四、三思而後行,知行合一。

但從理論和實施上檢討,價值澄清教學也有可議之處:

一、過分偏重個人情感,易忽視價值的理性分析。

二、服從多數,「迫向中數」。

三、偏重澄清過程,忽視了澄清後獲得什麼價值。

四、偏重學生澄清,忽視教師角色。

因此,要如何使價值澄清法能發揮其優點,避免缺失,教師在實施教學時,應注意下列各項:

一、提高教師自身的德育素養。

二、善用發問技巧。

三、營造安全、和諧、不受批評的教室氣氛。

四、提高學生參與討論的素質。

全文引自http://ws3.ntcu.edu.tw/jen/%E6%95%99%E5%AD%B8%E5%8E%9F%E7%90%86/%E6%95%99%E5%AD%B8%E6%B3%95/%E6%83%85%E6%84%8F%E6%95%99%E5%AD%B8/%E6%BE%84%E6%B8%85%E6%B3%95.htm

 

 

 

卡芬頓(M. Covington)的自我價值論(self-worth theory)

學習動機之自我價值論(self-worth theory)係由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卡芬頓(M. Covington, 1984)所提出。卡芬頓之自我價值論企圖探討"部分學生為何不肯努力學習?"之問題。(註1)

理論要義

1.自我價值感是個人追求成功之內在動力

社會傾向肯定成功者;兒童自幼及學習到,成功將使人感到滿足,促使個人自尊之提升,進而產生自我價值感。而成功之經驗大多是在克服一定困難後才獲得,而克服困難則需相當能力。因此,能力、成功和自我價值感三者間形成前因後果之關係;有能力者成功,而成功之經驗帶來自我價值感。多次經驗後,對於自我價值感之追求則成為個人追求成功之內在動機。

2.個人視成功為能力之展現而非努力之結果

卡芬頓認為成功的學生大多將成功的原因解釋為自己能力的展現,而非將成功歸因於自己努力。雖成敗為客觀之事實,然個人成敗歸因之解釋為主觀,假若將成功歸因於能力使人感到較大之自我價值,反之,失敗帶給人挫折,感到己不如人,如當事人將其歸因於能力則自我價值更難以維持。

3.成功難以追求因而改以逃避失敗維持自我價值

長期追求成功而得不到成功機會時,學生在學習動機上既須維持自我價值,又欲逃避失敗之痛苦,因而不承認自己能力薄弱也不認同努力即可成功,進而達到維護自我價值且逃避失敗之目的。

4.學生對能力與努力之歸因隨年級而轉移

(1)低年級學童相信努力是好學生之首要條件,且認定能力好者比能力較差者更為努力

(2)低年級學童相信努力者為好學生,同時認為努力可使提高能力

(3)低年級學童認為教師喜愛努力之學生,因而認同努力者為好學生之標準

(4)低年級學童將能立即努力視為同等重要,然失敗並不使其感到羞愧

(5)高年級學童經多次成敗經驗,認為努力而成功者能力較低,反之則相反,此可視為其學習動機降低之原因。(註2)

參考書目

註1: 廖鳳池、陳美芳、胡致芬、王淑敏、黃宜敏編譯(1991),教育心理學,台北:心理。

註2: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

備份與還原 Google Chrome 瀏覽器的書籤

Google Chrome 瀏覽器的書籤功能有很好的同步機制,相同帳號不論在哪台電腦與哪處登入,均能存取相同的書籤內容,相當方便,但若無同步的需求,僅想要備份或還原 Chrome 瀏覽器的書籤資料,也只需將 Bookmarks 檔案複製出來即可,相當簡單。

如何備份與還原 Google Chrome 瀏覽器的書籤?

1.滑鼠右鍵點擊[開始]按鈕 >[執行] > 輸入 %LocalAppData% 。
ContentPhoto2268

ContentPhoto2268

2.複製路徑   帳戶AppdataGoogleChromeUserDataDefault  下的 Bookmarks 檔案將其存放到其他儲存體,即完成備份;當要還原時,便將該檔案,在複製放回上述路徑即可還原。
ContentPhoto2268

CentOS 7 快速設定 LAMP(Linux + Apache + MariaDB + PHP)

Redhat 在 7 月份釋出了最新版本的作業系統 – Redhat Enterprise Linux 7,CentOS 也在當月不久釋出 CentOS 7,本文介紹如何快速的在 CentOS 中建置 LAMP(Linux + Apache + MariaDB + PHP)服務。
RHEL7/CentOS7 已不包含 MySQL 資料庫,取而代之的是由原先 MySQL 開發團隊所維護的 MariaDB,其功能與函式使用均與 MySQL 相同,基本上若無使用特別的套件,大部份的應用程式應該都相容可以,無需修改程式。

關閉 firewall

安裝 HTTP、PHP、MariaDB 與相關工具

安裝 phpMyAdmin

設定 MariaDB Innodb
修改 /etc/my.cnf 檔案,在 [mysqld] 下新增

啟動 httpd 與 mariadb,並設定開機時啟動

設定 MariaDB 資料庫的 root 密碼

最後,開啟 Web Browser,輸入 http://your-ip/sql 使用 phpMyAdmin

001002

實驗教育三法

教育基本法第13條規定:政府及民間得視需要進行教育實驗,並應加強教育研究及評鑑工作,以提昇教育品質,促進教育發展。本規定除為政府及民間進行實驗教育的法律依據,亦是各類型實驗教育的上位規範。
為鼓勵教育創新與實驗、保障學生學習權及家長教育選擇權,教育部制定《高級中等以下教育階段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以及《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委託私人辦理條例》,以落實教育基本法鼓勵政府及民間辦理教育實驗的精神。

相關條例精神說明如下:
《高級中等以下教育階段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
為賦予參與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者辦學的彈性,教育部整併現行「國民教育階段辦理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準則」及「高級中等教育階段辦理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辦法」規定制定此條例明定以個人、團體及機構實驗教育等方式辦理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促使實驗教育多元化發展,符應家長、實驗教育團體及辦理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者和各主管機關的期待,明確賦予辦理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的法定地位,保障參與者權益。

《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
為辦理學校型態的整合性實驗教育,教育部參考先進國家立法例,制定此條例賦予此類實驗教育型態的學校,得排除現行法令及體制限制,依據特定理念辦理完整的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此類學校享有充分自主性,得以創新求變思維,促進實驗教育多元發展,回應社會多元需求並落實教育改革的精神。此外,此條例所定辦理實驗教育的學校,是以私立實驗教育學校為主,包括學校法人新設、現有私立學校改制或非營利私法人申請設立的學校為了讓公立學校亦得參與辦理實驗教育,保障學生權利,此條例例外許可公立學校主管機關得於不逾其所屬同一教育階段總校數之百分之五原則下,許可公立學校準用此條例規定,辦理學校型態實驗教育。
●原出處:國教署公告

立法院於2014年11月07日三讀通過《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委託私人辦理條例》,賦予公辦民營實驗教育學校法源依據,實驗教育三法到位。

實驗教育三法將實驗教育分為「學校型態」、「非學校型態」及「公辦民營」,明確法源規定。

立法院院會已先於2014年11月04日三讀通過實驗教育三法中的《高級中等以下教育階段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開放公立的中小學可以辦理實驗教育,來保障學生的學習權以及家長的教育選擇權,也讓在家自學有了正式的法源依據。

《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規範對象以辦理實驗教育的私立學校為主,公立學校準用相關規定。公立中小學辦理實驗教育,每校學生不能超過四百八十人,並且不得超過同一教育階段總校數的百分之五,如果縣市政府有特殊需求,經過教育部核准之後,校數最多可以放寬到百分之十。

《高級中等以下教育階段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則讓高中以下學生家長,可以申辦個人實驗教育,每學年需提出年度學習成果報告,如經主管機關訪視不佳、限期內沒有改善,可要求停辦。

《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委託私人辦理條例》讓公辦民營實驗教育學校可排除國民教育法中有關學區劃分、課程、教職人員進用、員額編制、編班原則與教學評量等規定,讓公辦民營實驗教育學校具高度獨立性,形成多元化及有創造性學校體制。

公辦民營實驗學校劃分學區時,以原學校所屬學區為優先,也可納入其他學區;報名入學生過多時,以設籍先後或抽籤決定。學區學生如果不願就讀實驗教育學校,縣市主管機關應協助家長依意願轉入鄰近學校就讀。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組評鑑小組,定期或不定期評鑑及輔導受託學校,評鑑優良者得優先續約。受託學校從事營利或違法行為,地方主管機關提經教育審議委員會決議後,將終止委託契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