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七層協定

OSI通訊協定

資料引自:http://blog.xuite.net/abchen09040904/blog/306428937

1980年代初期,許多大型企業會建置了自己專屬的網路,藉以提高生產力。當時這些網路都是所謂的封閉式網路。想當然爾,不同的企業所建置的網路自然就會使用不同的通訊協定,因而造成企業之間在交換訊息上頗為困難。

為解決上述問題,國際標準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ISO)制定了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開放系統連結),用以解決上述問題。

 

OSI七層協定

應用層 Application Layer

表達層 Presentation Layer

會議層 Session Layer

傳輸層 Transport Layer

網路層 Network Layer

資料連結層 Data Link Layer

實體層 Physical Layer

 

3層最主要是來規範軟體的功能。

4層最主要是來規範資料傳輸的方法與技術。

 

 

OSI各層功能

應用層 Application Layer

應用層能與應用程式作溝通,使User可以使用網路資源。

 

表達層 Presentation Layer

能為不同的用戶端提供資料語法的轉換,使系統能解讀正確的資料。同時亦提供加密/解密、壓縮/解壓縮的功能。

格式轉換:如傳送端用Unicode,接收端用EBCDIC碼,傳送端就必須在表達層中將資料轉換成接收端可識別的格式。

加密解密:為避免資料在傳送過程中被窺探,可在傳送端作加密的動作,待送達接收端時,再作解密的動作。也算是另類的格式轉換

壓縮解壓縮:壓縮可使資料在傳輸過程中更具有效率。所以,同樣的,可在傳送端作壓縮的動作,送達接收端後,再作解壓縮的動作。也算是另類的格式轉換

 

會議層 Session Layer

為傳輸雙方建立連線,並協調傳輸時所要遵循的規則。例如:全雙工、半雙工傳輸。

傳輸層 Transport Layer

傳輸層會將訊息(Data or Message)切割成區段(Segment)並加上編號,以利接收端重組區段(Segment)。該層也會進行流量控制偵錯處理

流量控制:網路壅塞時,會停止資料傳送。

偵錯處理:當接收端收到區段(Segment)時,會檢查區段編號,若有遺失,就會發出錯誤訊息告知,或要求重送。

 

網路層 Network Layer

邏輯定址:將區段(Segment)加上傳輸雙方的IP位址,以產生資料封包(Packet)

路徑選擇:考慮網路的壅塞程度、發送的優先權等,以規劃封包(Packet)最佳傳輸路徑。

 

資料連結層 Data Link Layer

資料連結層是一個較為特殊的層級,因為上層最主要是軟體的封裝,下層卻是設備的定義。因此資料連接層又分成上下2個子層,以作資料轉換的動作。

偏軟體:由邏輯連結控制(Logic Link Control, LLC)所控制,主要是將上層的封包(Packet)轉成MAC訊框(frame);其所負責的工作包括:訊息交換錯誤偵測

訊息交換:將封包(Packet)加上傳輸雙方的實體位址(MAC位址),以產生訊框(frame)

偵錯處理:為資料加上錯誤檢查碼,例如:漢明碼、CRC碼,讓接收端檢查是否正確。若錯誤就會選擇丟棄或重送。

偏硬體:由媒介存取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 MAC)所負責,主要是將MAC訊框(frame)轉成可被實體所接受的位元串或是所謂的光電訊號。

 

實體層 Physical Layer

定義了所有的電子、物理裝置的規範,包括:針腳、電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