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自然(三)生物與環境 重點整理


六下自然(三)生物與環境 重點整理    

六下自然3–生物與環境-重點整理-答案.doc

六下自然3–生物與環境-重點整理-空白卷.doc

3-1 生物生長的環境

1.地球上有許多不同的環境,分別住著各種不同的生物。

1海洋:充滿鹹水的水域,依地點不同會造成水溫及深淺的差別。棲息的生物主要有鯨、豚、(珊瑚)、(水母)、(海藻)。

2河口溼地:地表鬆軟、潮濕,位於河川與海洋的緩衝地帶,每天有漲潮、退潮。棲息的生物主要有海茄苳、白鷺鷥、(彈塗魚)、(水筆仔)、(招潮蟹)、(水鳥)

3河川、湖泊:較平靜的淡水水域環境。棲息的生物主要有水生植物、水蠆、龍蝨、(水黽)、(淡水魚類)、(溪蝦、河蟹)

4熱帶雨林:高溫多雨的氣候,林木茂密。棲息的生物主要有爬藤植物、陰溼植物、(巨嘴鳥)、(樹獺)、(爬蟲類動物)

5草原:一年中有半年乾季、半年雨季,氣候適中。棲息的生物主要有長頸鹿、獅子、(斑馬)、(大象)、(獵豹)、(羚羊)

6沙漠:乾燥少雨、炎熱、日夜溫差大。動物白天大都在洞穴裡,防熱及防止水分大量散失。棲息的生物主要有蠍子、大蜥蜴,還有「沙漠之舟」稱號的(駱駝)、多肉植物(仙人掌)及有對大耳朵、長尾巴的跳遠高手(跳鼠)

7極地:半年白天、半年黑夜,氣候嚴寒,乾燥少降雨。棲息的生物主要有北極的(北極熊)、(海象)、(北極兔)、(燕鷗);南極的(企鵝)、(海豹),大都有肥厚的皮下脂肪和保暖的毛皮,以抵禦嚴寒的氣候。

2.台灣是一個四面環海、高山林立的島嶼,由高山、平地到海岸,呈現各種不同的自然環境;()山是台灣第一高峰。海拔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遍布(冷杉)林等高山植物。

3.水筆仔是()生植物,幼苗在母株上吸收營養成長後,再掉落地面,增加種子的存活率。彈塗魚的體色與泥地相似,潮濕的(皮膚)可以幫助呼吸;強壯的(胸鰭)能推動身體在泥地上前進。

4.蕨類植物、苔蘚植物通常生長在(潮濕)、(陰暗)的地方,且長得較矮小;在這種地方較容易發現的動物有(蚯蚓)、(蝸牛)、(馬陸)、(雞母蟲等。

5.在陽光充足的地方,明亮、乾燥,植物則會長得比較高大,而較容易發現的動物有(蜜蜂)、(麻雀)、(瓢蟲)、(蜘蛛等。

6.陽光)、(水分)、溫度和食物等環境因素,會影響生物的分布及其習性。

3-2 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

1.人類的活動會改變大自然原有的風貌,影響其他生物生存的空間,進而也會影響人類的生活。例如河川地採砂石,影響溪流植物、魚類及(底棲生物)的生存;山坡地上種茶樹、檳榔樹,破壞(水土保持),容易造成土石流;闢建水庫、砍伐森林破壞生物棲息地。

2.人類的開發行為,可以帶來正面效益,也可能帶來(負面)的影響。所以開發時,要做好環境評估,並透過(管理與約束)降低負面影響,才能減少對環境的破壞。

3.生物藉由自然的方式或人類活動,出現在原本不存在的環境中,並且在新環境中能繁衍後代,這些生物就稱為「外來種」。

4.外來生物可能會造成原生種的生物種類或數量減少,也會對農業或人類造成傷害。例如台灣常見的外來生物有:會取食植物種子、根系,被其螫針攻擊可能造成休克、死亡的是(紅火蟻);因寵物與食用引進的(美洲螯蝦)會吃掉河蝦、田埂鑽洞導致稻田乾枯;有「植物殺手」之稱的(小花蔓澤蘭)。

5.不隨意引進外來種、不任意放生動物,才能避免造成外來生物的危害。

 

6.水是生物賴以維生的重要因素,當水受到(汙染)時,則會危害生物的健康。

7.我們可以經由各種簡單方法,來觀察水污染的情形。例如:用五官看、聞是否有變色或異味;用石蕊試紙檢驗(酸鹼值)。降低或防治水污染的方法有:規劃水源保護區、興建污水處理廠、少用(化學)清潔劑、不隨意傾倒(垃圾)在河川中。

8.落塵量)是檢測空氣污染的指標之一,(落塵量)越多,表示空氣污染越嚴重。

9.工廠排放(濃煙)造成能見度變差,也可能含有(有毒)物質;汽、機車排放(廢氣)讓環境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了,都會造成空氣污染,危害生物健康。

10.燃燒石油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影響生物的生存環境,讓地球的氣候異常,(全球暖化)更造成生態危機。

11.空氣污染會造成酸雨、溫室效應、破壞生物的生存環境。所以降低或防治空氣污染的方法有:汽機車使用(無鉛)汽油、(焚化爐)的廢氣經由處理後再排放、不(露天)燃燒垃圾、多走路及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汽機車定期排氣檢查。

 

12.行政院(環保)署設計環保標章,象徵「可回收、(低汙染)、(省資源)」的綠色消費觀念。經濟部(能源)局推動節能標章,圖案是以電源、(愛心雙手)和生生不息的(火苗)所組成,希望我們能用心節約、實踐省油、省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