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教學的春天 活化教學~分組合作學習 發布日期:102-07-17 發布單位:國教署 資料來源:http://teachernet.moe.edu.tw/autonomy/LastNews/NewsDetail.aspx?newsid=397
為因應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推動,以及社會各界對改變教室教學的企盼,教育部自101學年度起委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推動「活化教學~分組合作學習的理念與實踐方案」計畫。自101年12月起辦理四梯次工作坊研習之後,便獲得許多教師的熱烈回響,紛紛提出要求加辦工作坊場次與精進課程。為回應現場教師之需求,又於102年3月及4月加辦了二梯次工作坊與三梯次回流分享研習。101學年度參與本計畫的國民中學達133所,實際參與教師數達887人,許多教師反映分組合作學習能為教室學習帶來新的動能,有助於高學業成就學生培養助人關懷的德行,及提升低學業成就學生的學習動機,分組合作學習確已成為活化教室教學的契機。 合作學習包括十數種多元活潑的教學策略,教師可依教學目標、學生特質與課程屬性靈活運用於教室之中。例如:配對學習法、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拼圖法共同學習法、團體探究法…等。相關實證研究都已確證這些教學策略能有效改變教師單向直接講述的傳統教學型態,使學生從被動性聽講轉變為主動性積極參與,並得以在相互協助的互動過程中,將個別差異有效轉化為教與學的資源,讓每個學生都能適性發展,充分發揮學習潛能。 高雄市立大義國民中學英文老師許惠茹則發現,使用分組合作學習之後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成績與英文能力都獲得明顯的提升。她指出,「學生彼此討論的交談變多,上課氣氛熱絡。願意利用下課時間討論英語。全班主動要求參加工作坊試教活動錄影,讓我又驚又喜,顯示學生對英語這個科目不再興趣缺缺」,「從小組共唸,到小組成員抽唸,到組員輪流上臺拿麥克風發表,學生開口說英語的機會變多了,臺風越來越好,透過同學唸出英語練習聽力,同學對尾音s、連音和多音節字的敏感度提升,會主動提醒同學再唸一次加強練習。學生主動做筆記、畫重點的舉動更頻繁,不用教師在課堂耳提面命的叮嚀囑咐」。許老師深受感動地指出,「當老師開始放下麥克風,並下放權力給學生,讓學習的責任回歸到學生身上,才發現,原來學生的本事還真不少。學生自己查自修把重點寫在課本上備用,因為他希望被問到的時候可以幫小組加分;有補習的同學會把補習班敎的小撇步在課堂上發表,因為他希望大家都可以用他的方法記住;而我做的,就是仔細觀察細微的進步和真心的肯定學生的成就。有句廣告詞『蕃茄紅了,醫生的臉就綠了』,我想在教室裡是『老師的話少了,學生的互動討論就變多了』。如同春天百鳥齊鳴一樣,組間同學此起彼落的討論聲,老師給予同學的讚美聲,這就是教室裡的春天。」 相關網址: 教室教學的春天 活化教學~分組合作學習(教育部電子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