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背書方法

古今背書方法

(1)專心讀書

凡讀書須整頓几案,令潔淨端正,將書冊整齊頓放,正身體,對書冊,詳緩看字,仔細分明讀之。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古人云:「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謂熟讀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法,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宋 朱熹 朱子童蒙須知) [@more@]

(2)讀書方法

    凡讀書:整容,定心,看字,斷句,慢讀;務要字字分曉。毋得目視他處,手弄他物。仍須細記遍數,如遍數已足,而未成誦,必欲成誦;遍數未足,雖已成誦,必滿遍數;猶必逐日帶溫,逐旬逐月通理,以求永久不忘。(明屠羲時 童子禮)

註:讀書不在多,能一精熟功夫,積久自然有得。今子弟多勉強記誦,為師者又假此為功,以取悅父兄;遂不計生熟,慢令加讀,旋即遺忘,所宜戒也。

 

(3)熟讀之法

凡背讀熟書,逐字逐句,要讀之緩而又緩,思而又思,使理與心浹。朱子所謂精思、所謂虛心涵泳;孔子所謂溫故知新,以異於記問之學者,在乎此也。(程畏齋讀書分年日程)

(4)百遍為度

讀書以百遍為度,務要反覆熟嚼,方始出味。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融會貫通,然後為得。如未精熟,再加百遍可也;仍要時時溫習。若工夫未到,先自背誦;含糊強記,總是認字不清,見理不透,徒敝精神,無益學問。(明 何倫 何氏家規)

 

(5)精熟為貴

讀書自須成誦,熟讀而未能精思者有之矣,未有不能記憶而能有得者也。自幼至長,應讀之書甚多。今之課讀者,初讀生書時,學生強記以塞責,先生以能背而即止。踰時漸忘,後來即加溫習,已須多讀遍數,重費工夫。迨讀書漸多,工夫漸少,溫習難遍,多所遺忘。繼以溫理苦難,師生皆以為畏,直至廢棄舊書,同於未讀,則前功盡棄,終身無精熟之書矣。看讀百遍,背讀百遍之法,似乎迂苦難行,不知百遍之功,中材皆能熟記,背讀百遍,尤能牢記,不至趁口讀過,亦收放心之一法也。又復連前帶背,每日溫背,不費工夫,溫書雖多,無虞難遍,是雖勤苦於前,而終得收效於後也。前輩常云:「讀生書,莫待溫時熟。」言初讀時,必使透熟,終身不忘也。又云:「讀溫書好像生時讀。」言已精熟,惟恐趁口讀過,必須字字分明,句句體認,如讀生書也。二語與程氏所言相表裡。總之讀一句,熟一句,得寸則寸,則工夫不致浪費虛擲,終身受用不盡矣。

 

毆師下跪道歉 老師仍告學生

毆師下跪道歉 老師仍告學生

2011-12-28自由時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記者游明金/宜蘭報導〕宜蘭某高中三名學生曠課,被老師叫到教務處說明原因;劉姓學生竟揮拳毆師,造成老師臉頰紅腫,三名學生被留校察看。事後,劉姓學生下跪道歉,老師仍堅持提告,引起外界議論,質疑為何老師不肯給孩子自新機會?

師︰學生自我反省不夠

老師認為,下跪不代表認錯,學生自我反省還不夠;家長說,願再向老師道歉,希望撤告饒了孩子![@more@]

這起老師告學生案,發生於十一月廿四日,老師堅不撤告,宜蘭地方法院少年法庭明年一月九日開庭,劉姓學生情緒受到影響,在地方也引發該不該撤告爭論。

三十歲郭姓老師在事發當天上課時,劉姓、陳姓與蘇姓同學蹺課打羽毛球,郭老師下課後,要他們到教務處說明曠課原因。學生到教務處不發一語,老師說:「要請家長到學校。」突然間,劉姓學生揮拳重擊老師左臉頰,教學組長制止,衝突才未擴大。

雙方鬧到派出所,郭姓老師堅持提告,劉姓學生父親趕來,要孩子向老師下跪道歉,老師立即將學生扶起,認為不必這樣;只不過,老師並未因此撤告。

事情傳出後,有人質疑,老師只是受點小傷,學生都下跪道歉了,怎麼不給孩子機會?郭姓老師拒絕受訪,只透過學校表示,希望再觀察學生一陣子,下跪不代表認錯,他也希望原諒學生,但到目前,學生自我反省還不夠,沒有認錯的感覺。學校許多老師都主張提告,打人就是不對,更何況是打老師,如果不追究,難保其他同學不會有樣學樣。

校長說,站在教育觀點,應該給學生改過機會,但老師認為不能讓學生以為打人可以沒事,要對暴力行為負責,但他相信,只要學生能反省認錯,老師應該會原諒學生。

家長︰願再向老師道歉

劉姓學生父親說,孩子動手就是不對,當天就向老師下跪道歉請求原諒,老師要告只能尊重,兒子要學會負起責任,只不過,兒子不擅於表達,以前曾有憂鬱症,若老師感受不到誠意,他願陪孩子再次向老師道歉。

劉父指出,兒子也很後悔,當天是其他同學提議打老師,兒子為了「義氣」才會動手,很後悔交友不慎。學校表示,劉姓學生曾因蹺課、爬牆被記過,個性內向,對於人群交際有恐懼症。

難忘的功課

難忘的功課

一天,一個年輕的大學生跟他的教授在外散步。教授很仁慈,他身邊的那年輕學生也是他的朋友。在散步的時候,他們看到路旁有一雙舊鞋子。原來有一個人把鞋子留在那裡,每天他工作完畢,就會回來找回他的東西。眼看下工的時間快到了。

年輕學生突然和教授商議,想要跟那窮人開個玩笑。他提議把這雙鞋子藏起來,看看鞋子的主人回來,找不到鞋子時會有怎樣的反應。教授回答:「我們不要以捉弄窮人為樂。你可以換個方式,為這人做一點好事,例如放些錢幣在每一隻鞋子裡,再看看他發現鞋子時將會如何。」[@more@]

那學生決定照著教授的話去做,然後他們躲在樹林後,觀看那窮人會有甚麼反應。不久那窮人下工了,他回到路旁找到他的東西。他一面穿上衣服,一面把腳穿進第一隻鞋子裡。

他立刻覺得有東西在鞋裡,待彎腰一看,發現有一枚銀幣在那隻鞋子裡面。他臉上顯出驚愕的表情,又把銀幣翻來覆去,看了又再看,同時又左右觀看,是否有人惡作劇。但發現四周無人,於是他把銀幣放在口袋裡。他繼續穿另外一隻鞋,竟又發現了另一枚銀幣,他臉上第二次出現驚喜的表情,高興之餘,便馬上跪下感恩禱告。他謝謝神知道他的妻子生病,家裡也沒甚麼食物,他更感謝神,藉著不知何人的手使他絕處逢生。

那人離開後,年輕學生站在教授身旁,心中很受感動而淚水盈眶。教授便問他:「你覺得你後來所做的,是不是比先前那壞主意更有意義?」那年輕人答道:「是的,我上了一生難忘的寶貴功課,更學習到我從不明白的真理──施比受更為有福。」 

一個印度智者的四句話, 如何才能變成一個自己愉快、也能夠給別人愉快的人呢?

一個印度智者:「送給你四句話。」  

第一句話:「把自己當成別人。」這句話的含義:「在我們感到痛苦憂傷的時候,就把自己當成是別人,這樣痛苦就自然減輕了;當我們欣喜若狂之時,把自己當成別人,那些狂喜也會變得平和中正一些?」  

第二句話:「把別人當成自己。」,「這樣就可以真正同情別人的不幸,理解別人的需求,並且在別人需要的時候,給予恰當的幫助?」   

第三句話:「把別人當成別人。」,「這句話的意思是要充分地尊重每個人的獨立性,在任何情形下都不可侵犯他人的核心領地?」

第四句話:「把自己當成自己。」這句話理解起來太難了,用一生的時間和經歷,慢慢品味!

這四句話我們能體會多少?又能做到多少? 

1、「把自己當成別人」 是「無我」  

2、「把別人當成自己」 是「慈悲」

3、「把別人當成別人」 是「智慧」 
4
、「把自己當成自己」 可能是前三者圓滿之後才能體會與實現吧!所以須要用這輩子去經歷。

壹句話

壹句話

     人生的成敗,常常因為一個人、一件事,甚至一句話而有決定性的影響。尤其對人有用的一句話,勝過千言萬語。古今中外有很多人因為別人的一句話而深受感動,甚至豁然開朗;由於「一句話」而改變一生的事例,更是多不勝數。[@more@]

    美國著名的教育家和演講口才藝術家卡內基,小時候是一個非常調皮的小男孩。他九歲的時候,父親將繼母娶進門。他父親向新婚妻子介紹卡內基時,如是說:「希望你注意這個全郡最壞的男孩,他實在令我頭痛,說不定明天早晨他還會拿石頭砸你,或做出什麼壞事呢!」

    出乎卡內基預料的是,繼母微笑地走到他面前,托著他的頭,注視著他。接著告訴丈夫:「你錯了,他不是全郡最壞的男孩,而是最聰明,只是還沒找到發洩熱忱地方的男孩。」此話一出,卡內基的眼淚不聽使喚地滾滾而下。

    就因為這一句話,建立了卡內基和繼母之間深厚的感情;也因為這一句話,成就了他立志向上的動力;更因為這一句話,讓他日後幫助千千萬萬的人一同步上了成功之路。「一句話」很容易說,但重要的是要能讓對方受用。失落著的生命再造,不一定要靠能言善道的人來開導,有時僅僅是一句看起來普通的話,就能為對方帶來力量。

       生命是一種學習,任何人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免遇到困難和迷惑。給人一句好話,讓人生命奮起飛揚,何樂而不為呢?所以,人要常說:

    第一、給人歡喜的話;

    第二、給人鼓勵的話;

    第三、給人肯定的話;

    第四、給人讚歎的話。

    第五、多說好話,少說壞話。

    不經意的一句輕浮話,有時會自毀前程,而一句關懷別人的話,卻能讓沮喪的人有生存下去的勇氣。

會做人比腦袋好重要

會做人比腦袋好重要

作者:洪蘭 出處:web only

面試時翹二郎腿,離開時不推回座椅。現在年輕人抱怨進不了研究所、找不到工作,但誰願意和粗俗無禮的人共事?

最近去替一個研究所作甄試委員,因為這個領域現在很紅,所以報考的人很多。問了一整天,結束後,所長很過意不去,因為公家給的車馬費只有兩千元。她就自掏腰包請我們吃飯。

用餐時,大家談起剛甄試過的學生,都頻頻搖頭,因為現在的學生坐沒坐相。有的坐下來,腿就翹起來了,甚至叉開來成八字形。只有少數學生腿有併攏,而且只有極少數的學生離開時,把椅子推回去。[@more@]

所長很感慨地說,現在知識翻新得這麼快,兩年前的教科書已經沒有人用,五年前的就廢紙回收。科技日新月異,學生只要肯學,其實不必管他現在知識有多少,但人品不端,以後會令系所蒙羞。

席間有位教授說,他去某大學演講,回家後,一堆學生寫電子信來要投影片。原來,該課要寫報告。最簡單的方式,當然就是直接跟老師要投影片。有學生還特別註明「請務必回」,讓他哭笑不得。

話匣子一打開,每個人都有類似經驗,最普遍的就是「不具名」。也就是說,向老師請益,卻不告訴老師你是誰。這種信只好直接退回,因為我們不處理匿名信。

所長的先生說,他公司招考員工時,他一時興起,走進去看他的人事主任如何篩選新人。只見主任很客氣跟考生遞名片,那考生轉身看到他,便把手伸出來,大剌剌地問,「那你的呢?」

他吃了一驚,不能相信有人這麼魯莽。他說,在別人的地盤,人生地不熟,不可以擺出高姿態。看到陌生人,一定先探別人的底,不可先假設別人地位低。

他雖然是開玩笑地講,但是意思很明顯:你們大學教了什麼?怎麼教出這樣不知天高地厚、目空一切的學生來?

其實不只學生,整個社會的價值觀都出了問題。很多人把無禮當作性格,把邋遢當作時尚。其實,不注意衣著,蓬頭垢面,不修邊幅,不是豪邁,是不尊重別人的表現。粗俗也不是率直,是沒有品味。

一些描寫性器官的話,不可在廟堂上講。它不代表草根性,它只反映出沒教養。前警察大學的教務長黃富源說得好,率直是良好的品質,禮貌是永遠不變的價值。

直來直往、不做作,很好,但是必須有禮貌,不然就是粗魯。

我們從小被教導,禮是規規矩矩的態度,義是正正當當的行為。當大家都守規矩,社會自然安定和睦。

現在新聞娛樂化,天天大幅報導藝人結婚、外遇緋聞,讓孩子誤以為這就是人生,行為就該這樣。

又因為這些無營養新聞,嚴重壓縮國際新聞和一些重要民生經濟議題,使學生沒有視野、無法判斷是非。念了很多書,卻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行為,給人家什麼樣的觀感。

當他們抱怨找不到工作時,能怪誰呢?誰願意和粗俗無禮又自大的人共事呢?

教育是國家的根本,品德是做人的根本,切莫等閒視之。

有才無德是毒品

最近報上有個大學教授投書說,他從前在香港教過的學生來到紐約,在他家住了一晚,這學生是香港的怡和洋行送出來進修的,一周費用美金五千元,還不包括機票。學生跟他說他回香港後,就要跳槽到別家公司去,跳了薪水才會高。果然連環跳後,現在他已是某大企業的總經理了。

這位教授因此下結論說,人要常換工作才能爬得高,他相信怡和洋行老闆一定對這個學生很生氣,但是「年輕人不能為私情而不往前奔馳」。他勸年輕人不要因「感情、忠誠而耽誤自己前途」。他說嚴凱泰先生在接受交大榮譽博士時,勸告學生不要常換工作的話,在今天工商的世界中是太「農村」了。

我看了很驚訝,這不是「農村」的問題,而是「厚道」的問題。一個年輕人如果位子都沒有坐熱就換工作,會給人好高騖遠,沒有定性的感覺。如果一個人一年換十二個工作,你敢用他嗎?尤其接受了公司的栽培後,馬上跳槽是不厚道的。

沒有公司願意作別人的人才培訓班,將心比心,老師不應該鼓勵學生享受完利益後,拍拍屁股走路。這不叫為「私情」,這叫自私自利、忘恩負義。不論是什麼樣的先進科技社會,只要是人的社會,「忠誠、正直、公平、正義」還是核心的價值觀。作生意,誠信為上,人性之美在於「誠」,人性之貴在於「信」

群聯電子公司董事長潘健成先生有個「兩個饅頭」的理論,他說:「當你快餓死時,人家給你兩個饅頭,你吃飽了才有力氣去找工作,才活了下來。十年後,你發財了,你說你還他兩個饅頭,外加一個饅頭的利息,用三顆饅頭還掉這個債,像話嗎?」他說恩典不是這樣還的。

好個恩典不是這樣還的。我們要告訴孩子,珍惜你的工作,感恩給你第一個工作的人。因為當你什麼經驗都沒有時,他願意僱用你,讓你在職訓練、栽培你,他是你的伯樂,你要感激他。

換工作不是不可以,人往高處爬,水往低處流,而且在同一個工作做久了會沒有挑戰性,但是剛受完訓回來就立刻跳槽,甚至帶舊客戶的名單,帶槍投靠是非常不厚道的。

新僱主只要想一想,你會因為他的薪水高,背叛原來的老闆來投靠他,難道你以後不會因為別人的薪水更高而背叛他嗎?

司馬光說:德勝才者謂之君子,才勝德者謂之小人,自古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皆才有餘而德不足。除非人類的品德能跟得上文明的腳步,不然文明越進步,人類越不快樂。我們實在不願意看到年輕人比現在更勢利。

有句話說得好:有德有才是上品,有德無才是中品,無德無才是庸品,無德有才是毒品。毒品的危害多麼可怕,它毀家傷人,作老師的怎麼還可以鼓吹學生做毒品呢?

(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