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自:http://eng.tceb.edu.tw/10teaching/index-2.asp
對某些具有語文天賦或者是有語言興趣的人來說,學習任何語文似乎都能得心應手;但是對某些人來說,卻總是學不好,遑論學習其他第二外語。學習語文需要有一個語文的環境,這幾乎是人人都知道的常識。然而學習語文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學習語文的態度。學習語文的態度才是一個人的語文能力能否紮根與開花結果的決定性因素。
[@more@]
要有什麼樣的語文學習態度,才能幫助語文的學習呢? 首先當然是引導孩子喜歡這種語文。而要讓孩子喜歡所學習的語文,關鍵在於提供一個挑戰但又不具威脅的學習環境。有挑戰就可激起好奇心與戰鬥力,不具威脅則是提供孩子安全感與培養敢於接受挫敗的勇氣。或許有人認為,大多數的小孩,主動學習者少,被動學習者多,應該多給孩子壓力,才能達到學習的目標。這樣的認知,有它的道理但卻不完全正確。學習的壓力如果來自自覺,覺得一定要學習才會有成就和樂趣,這樣的壓力是具有激勵性的;反之,如果壓力完全來自外在,認為學習只是為了滿足父母和他人的虛榮心而不是為了自己,這樣的壓力反而會變成學習的阻力。教育工作者的專業能力,即展現在能否激勵學習者的好奇心、戰鬥力、勇於接受挫敗、與再接再厲的意志力而已。學習者如果能具備這樣的人格特質,縱有短暫的失敗,也不致影響其終身學習的信念,而終身學習的能力,才能讓所有的學習包括語文的學習確實的紮根與開花結果。
任何有效的學習還必須考慮孩子的個別差異。有的天生活潑爽朗、不在意他人的評論,有的內斂怕生、在乎別人的眼光,有的則介在兩者之間。這些來自不同背景,擁有不同氣質的小孩,當齊聚在一堂上課時,個別差異性就更明顯了。活潑外向的學生,口語表達較佔優勢,因為敢開口說,說不好也不怕別人笑,自然愈說愈流利。內斂怕生的小孩,口語表達的潛沉期較長,所以要多給他時間克服心理的障礙。如果你的小孩屬於後者,更需要製造不具威脅的學習環境,以免扼殺他的學習興趣,而視學習英文尤其是口語英文為畏途。
總而言之,老師與家長的語言學習態度,時常深深影響小孩自己的語言學習態度,多為他們創造成功的學習經驗,不苛責他們的失敗,不但有利語言的學習,更有利其為人處世之道。